浅谈传统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03-10 11:19: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传统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文化不仅是一门哲学,还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时期,它呈现鲜明的特色。儒家文化的基因早已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思维和价值观之中,它的思想理念对我国当今社会仍有很重要影响。

关键字:健康美食;儒家文化;人与自然;关系;人生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却与社会的进步不相符合,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只顾物质文明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我想通过撰写这篇文章,唤起更多的人去发掘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我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环境下,我们才有资本去拼搏,才能有能力去迎接明天的挑战。

一、历代变迁

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960 AD-1279 AD)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一)、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三)、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四)、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五)、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六)、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七)、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八)、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九)、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十)、明末清初:

1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2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3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二、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我国市场营销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特性分析。儒家学派及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众多弟子,作为个延续数千年、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和行为影响都是广泛且深远的。儒家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对中国人当今的文化意识、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是普遍认同的。而这些价值观背后的思想内核”仁爱”,更是构成了国人情感、思维的文化内核,儒家文化的精神特性可以概括为道德理想主义、普遍和谐、自律和内在超越三个方面。普遍和谐是指自然界与人、人与人、人自身的身与心等多重方面的和谐,从而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这种和谐思想也间接促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注重家庭和社会整体,强调集体利益传统思想的形成。

(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广告有着巨大的影响

1、“和而不同”儒家文化的和谐统一论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这一理念的最初要求,是在有道德的君子之间建立一种彼此尊重个性和意见的健康关系,后来便扩大运用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中,成为一个普遍性的原理。“和而不同”的理念包含着平等精神、宽容精神和多样性原则,倡导文化、理念和生物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思想亦认为人与自然不是相对的,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所谓合一指对立的统一,即两方面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与自然既有区别又有统一的关系,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近来,各企业或产品纷纷打出绿色、健康、环保的主题便是对“天人合一” 与“和而不同”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体现。现实生活中,许多广告看似不以为然,却体现了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我心飞翔以及大红鹰集团的企业形象广告也深化了“天人合一”的主题思想。

2、“仁爱万物”儒家生命价值观

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孔子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围绕着仁而形成一个整体的。“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从先秦古籍记载中看“仁”,它还是统治者或者君子们专有的美德,只有君子才能讲“仁”行“仁”。有时“仁”还包含着爱亲、爱人与爱国的意义。而孔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仁的含义进行了创新的解释,认为 “仁”具有两重含义: 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必须实行忠恕之道即:一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便是忠;另一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恕。忠恕之道就是主张帮助人、关心人、尊重人和体谅人。

3、“人无信不立”儒家交际观

子曰:“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瓠,其何以行之哉”。这是对人的品性提出了”诚信”的要求,表示讲信用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说:“言忠信,行笃敬”,认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最终取得别人的信任而自立于社会之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信誉在商品经济日渐发达的人际交往中,非但没见削弱其丝毫作用,反而愈益进发其固有的作用和力量。但是应当看到,还是有很多广告主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置诚信于不顾,大打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这就需要在全社会推广诚心行为,发扬儒家文化的精髓。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经济运营过程中对信誉的奖励和维护显得更为注重了。广告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优秀的文化为依托这样的广告才更有内涵、更有生命力。华文广告正是凭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开放的全球化思维。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全球化传播做出了贡献。相信儒家文化广告在更加宽广、更为自由的发展平台上,能够运用自己独有的表达语言书写未来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影响

1、儒家提倡的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建设的关系

社会公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最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共生活准则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之一。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些都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十七大的报告中关于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这一章节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公民个人道德意识的提高,最终反应的是一个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国家一再强调提高社会公德的建设,社会公德的建设依靠的是每一个公民的具体行为,只要个人素质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就能够自觉的而不是被动的去遵守社会公德。我认为中国传统儒家的文化中就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思想,同时这些思想也对当今的社会公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2、儒家文化对社会公德建设方面的积极影响

中华文明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中华文明的核心就是怎样做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主张“仁”对人提倡“仁者,爱人”《论语〈八佾〉》。对己要求“克已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作为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对待别人要相亲相爱,对自己要求“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礼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什么是耻辱,自觉地去改过。信用在社会公德的建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正常的社会体制运行中,离不开人和人之问的互相信任、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互相信任。《论语》“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人人不讲信用,这个社会怎么运行。儒家的很多思想和理念都是和做人分不开的,儒家教育人们怎样做个有道德的人。儒家的这些理念对于当代社会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非常有益的、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对近代中国商会的影响

1、传统义利观对商人思想行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产生“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思想。许多商人发迹之后,不是继续将资本投入到商业中去,而是回到家乡买地,收取地租。二是随着封建统治者捐纳制度的实施,工商业者为了弥补低微的社会地位,买官进爵。这是因为商会会董不仅是工商业的经营者,更是商会组织的管理者,作为管理者就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为各商推重居多数者”,可以判断出商会会董应该能够具有以德服人的品质,这显然是家文化中道德至上的影响使然。

2、儒家“兼济天下”的忧患意识及对商会的影响,儒家思想中还包含有“兼济天下”的忧患意识。《大学》中谈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由此逐渐形成一种传统:即心系天下的普遍关怀,勇于承担的使命和奉献意识。儒家这种“兼济天下”的忧患意识深深影响着中国士人的思想。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熏陶出来中国人民带着“以天下为已任”的忧患意识,一方面要求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另一方面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求富求强”,从“商战”再到“实业救国”等思潮不断涌起,激励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对中国商民而言,西方列强如潮涌般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工商业结构,这一不可逆转的形势直接冲击着中国商民的思想和利益。他们经营商业,并积极兴办实业,同外国竞争,以挽回利权。在认识到集体力量的作用后,他们有了团结起来的愿望和行动。在政府的倡导下,他们积极模仿西方国家商会的制度模式组建本土的商会组织,将本区域的商民组织起来,加强团结合作,增强与外国商战的实力,力争利权。这无不体现着中国商民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地继承它的精髓,让其精髓宏扬光大,造福于我们当今社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不是用它的糟粕来束缚我们的思想,封闭式的自我修养远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也不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人们不但要真理,还需要经验知识,不但要道德,还需要科学,不但要理想,还需要求实精神。所以尼采说:“我看到的不是人,只是残缺不全的肢体。”如果丢掉终极关怀的实证哲学统治了人类,人类只能走向深渊。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等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亚洲版-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月。

[2]李贻伟。跨文化营销的两种市场进入模式探析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3]诺斯著,刘瑞华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台北:时事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94

[4]宋玉书 王纯菲:广告文化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OO4

[5]傅永聚 韩钟文: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儒家管理思想研冤.北京:中华书局。2O05

[6] 马敏.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胡发贵。儒家文化与爱国传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8]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9]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G]。合肥:黄山书局,

[10]朱熹章句 《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11] 兰喜并 《老子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7bf86076c85ec3a87c2c59c.html

《浅谈传统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