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古镇导游词

发布时间:2012-12-17 15:38: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枫泾古镇导游词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枫泾古镇。

枫泾是一个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是上海市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枫泾寻画”是“新沪上八景”之一。“小桥、流水、人家”是它的基本格局,整个街道临河而筑,居民枕河而眠。

枫泾古镇文化底蕴浑厚,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历史记载的名人就有六百多人,其中状元3名,进士56人,举人125人,文化名人235人。现代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漫画家丁聪、国画大师程十发等。

枫泾物产丰富,工商业发达。明清时,枫泾地处全国棉纺织业生产贸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当时枫泾镇上有土布庄200余家。20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70年代以后,枫泾又成为中国黄酒业的重要产地。黄酒和一百多年来盛销不衰的枫泾丁蹄、状元糕、天香豆腐干三大土特产被今人称作“枫泾四宝”。

枫泾文化发达,是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发源地。枫泾人民热爱生活,蓝印花布、家具雕刻、花灯、剪纸、绣花、编织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浓郁的民间文化艺术,孕育了金山农民画。自上世纪70年代后,以枫泾农民画家为主体的农民画家,创作出了气息浓郁、艺术风格独特的金山农民画,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最具盛名的中国民间绘画之乡。农民画与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影响的“三画一棋”集中于枫泾一镇,是国内外罕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古镇概况

历史上枫泾有多种称谓,最早为荷叶地,后谓白牛村、白牛市、风泾镇,明末正式定名枫泾镇。历代又有清风泾、芙蓉镇、枫溪等雅称别名。

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巷”之称。至清末,全镇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老的为元代致和桥,距今有近700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水乡古镇。

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众多的祠堂庙宇构成了枫泾镇除伊斯兰教之外的四大宗教汇聚齐全的独特的宗教文化,是枫泾丰富旅游文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景区主入口(吴越广场)

枫泾古镇旅游景区主入口(吴越广场)是一座以吴越文化为建筑特色的明清建筑群,建筑风格在细节上采用古镇元素,融入了江南大户人家庭院建筑特点,大气而典雅。景区内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假山、怪石、盆景设计巧妙、配以香樟、红枫、玉兰、桂花、松树、竹等树种,营造出一副亲切可人的优雅环境、主入口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可停放35辆大巴、55辆小车,满足了团队及自驾游游客的停车需求。整个主入口服务区就是一座多功能的游客集散中心,它的功能包括:售票房、导游室、检票处、综合办公用房、贵宾接待室、游客咨询中心。另有装饰古朴典雅的商业设施,店门挑招幌、挂灯笼,店内枫泾四宝、风味小吃、旅游纪念品等,货物齐全,热闹非凡。

入口广场上竖立着一块大的青石碑刻,上写“枫泾”二字,背面雕刻有松鹤延年图,左右两旁雕刻有枝繁叶茂的牡丹,它象征着枫泾和平、幸福、繁荣、昌盛、富贵、安康的和谐境界。大门屋顶上建有两座楼阙,寓意枫泾分南北两镇的特殊历史,屋顶有代表平(瓶)升三级(戟),平(瓶)安如意的吉祥装饰物。整个建筑风格反映了枫泾是一个吴、越文化熏陶的古镇,跨入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素雅光洁的影壁。配以繁茂的花草,视觉感受自然、适意。据古代风水家讲,门前的照壁和院内的影壁,是为了使气流绕影壁而行,聚气而不散,影壁能够升聚院内人气,阻挡院外的鬼邪之气。另有《龙经》中记载,古人认为鬼怪的邪气直来直去有损人丁的说法,所以院门设置影壁,起抵挡煞气的作用。其实影壁的存在有两种作用:第一,寒冷的冬天能御挡院外的寒气,挡住大风向院内直灌,至于风水学说应是另当别论了。第二,起着障景的作用,达到“庭院深深,不知深几许”的境界。古代的宅院内主人身份不同则门的大小不同,所以影壁在建造上有一定的规矩,一般的是一字影壁,较多建在官宦或富商门前。还有一种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叫雁翅影壁,砌功精细、磨砖对缝、雕刻有花,影壁墙上边角还雕有花、草等。整个雁翅影壁的建筑充分体现庄重、美观。一般雁翅影壁多建在衙门、府策、豪宅。影壁与大门有相互陪衬、相互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影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入口处起着烘托、画龙点睛的作用。古镇的影壁上雕刻有祥云、如意、灵芝、寿石、福海(代表蜿蜒的小河)。莲花、莲子(代表本固枝繁的枫泾人们)。整幅图寓意了枫泾人杰地灵、古老悠久,这里祥云普照、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人们安居乐业、和谐安康的美好境界。在影壁的下方前后共有12朵莲花,代表枫泾一年十二月都像莲花一样吉祥、如意。

水乡古镇,河多桥也多,枫泾更特别,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巷”之称。整个服务中心就有7座桥,有天德桥、月德桥、永兴桥、永泰桥、万缘桥,迎贤桥等。现在我们走的这座桥就是迎贤桥,桥上雕刻有“太平有象”,坐在桥上,风景尽收眼底,花期到时,颜色搭配万紫千红,右边种植的是“三友遨雪”的松、竹、梅,左边种植的是“杏花咏春”的杏花、迎春花,迎面的一片红枫起到了“三月红雨二月花”的境界。在迎贤桥的右边有一对紧紧相拥的情人石,上刻有一个大大的“缘”字。听说只要有缘分的人,才能双双钻进她们的怀抱。如果能拍照留影以示真心,必将保佑他们永不分离,白头偕老。要当心哦,如果一方虚情假意,钻进去后就钻不出来了!

游客们,大家也许还没发现,在我们脚下的石头上雕刻有很多的枫泾方言,我们把这条路称为乡言路。如果是外地游客,你能讲上10句正宗的枫泾话,可是有奖品的!大家学学看,花上一天的功夫肯定能学会。

历史文化陈列馆(金圃宅第)

接着是展示枫泾悠久历史,讲述无数精彩的故事、浓缩枫泾文化内涵的枫泾历史文化陈列馆——金圃宅第,体现枫泾农耕文化的三元坊。这些景点通过三望坊的延伸,与致和桥、得泉井相连接,穿过枫泾长廊贯通南北两镇。枫泾的古镇旅游自从200451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几年的发展,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枫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景区的申办成功,更让枫泾锦上添花。20081228景区主入口的建成开放,标志着枫泾的旅游服务设施已全面成熟,古镇的整体形象已全面提升。

枫泾历史文化陈列馆系清乾隆年间要臣谢墉在家乡枫泾南镇的内宅——“金圃宅第”,因谢墉号金圃而得名。谢墉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经筵讲官。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为金圃宅第正堂题写“启秀堂”匾额。该宅建于乾隆后期,原为三井三棣及东西厢房、马厩、河阜一应齐全的大宅院,旧时人称“天官府”,其建筑规模为枫泾之首。宅第两回廊分别展示1500年来枫泾人物和枫泾大事。天井两旁的门窗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左边的墙上雕刻有21位枫泾历史上三品以上官衔的人员。这一长串古代读书人的名字,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结果,枫泾农耕文化的缩影、地灵人杰的历史见证,大家随我来欣赏一下。

三元坊

宅第南墙外,立有状元、进士、举人三个牌坊,坊上分别镌刻着出生枫泾的3个状元、56个进士和125个举人的名字。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没有获得秀才身份之前称童生,参加乡下每年一次的考试,通过便是秀才。有了秀才身份,才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竞争十分激烈,一般是1020个秀才中选取一名,考上了就称为举人。做了举人,便有资格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会试,也就是进京赶考。通过了考试的人取得贡士称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士。中了进士,一般都是有官可做了。但是做的官大官小,是留在京城还是派往外地,最后取决于殿试的成绩。清朝初年,皇帝不仅亲自拟定试题,还亲自评判所有的殿试考卷,康熙以后,才改由阅卷大臣批阅,只有前十名的试卷进呈皇帝御览。一般情况,殿试的一甲取三名,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加起来取一百多到近三百人不等。

我们这儿的三元坊,依次代表举人坊、进士坊、状元坊。每道牌坊门的建筑要求都不一样,第一道举人坊做工简单,台阶高度是20公分。门槛下方雕刻有鲤鱼跳龙门,上刻祥云、灵芝、如意。寓意跨过此门从此必定踏上升官发财的道路,吉祥如意万事顺心。第二道进士坊做工要求比较精致,台阶高度是25公分。石门框上雕刻有双龙,档次明显提高。因举人到状元这道门如果能通过,那将是能见到皇上,甚至可以一生高官厚禄,衣食无忧了。所以这道状元碑就被挤歪了。在我们枫泾就有三个人能做到,那就是唐代的陆扆、宋代的许克昌,清代的蔡以台,枫泾历史上的三名状元。第三道状元坊台阶就有40公分,雕刻更加气派,和合二仙、福寿齐全。游客们,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成功跨过这三道门,要孩子自己用功,也要你们家长多带他们来枫泾跨跨门槛,熟悉环境哟!相信走过这儿门槛的人一定“状元及第”的。“若是进身谋望事,秀才进去状元回”,听老一辈们说,如果想让自己的工作有新的提升,来到枫泾,一定要用正步并且不扶门框到这三元坊走一遍,回去肯定能如愿!

在三元坊右边后院墙上有“方智圆神”四个大字,“方智圆神”一词是清代乾隆年间内阁学士,吏部左侍郎谢墉谏乾隆皇帝“平定两金川序赞”中的词语。意思是:采纳地方属地的聪明、智慧,才能使大清王朝达到完备周全高超的境界;也能使大清王朝民富国强。

致和桥

出了三元坊,便看到一个码头名为“三望坊”,此码头乃是当年谢墉上京回乡的必经之路,因枫泾水网密布,到处有桥,站在坊上就可以“一望三座桥,三望九座桥”了。枫泾现有石桥39座,其中最为独特的,是有“庙连桥,桥里庙”之称的致和桥,枫泾人叫“夫妻桥”(讲解夫妻桥的典故)。致和桥位于枫泾镇南北市河的中段,因建于元朝致和年间而得名,是枫泾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也是枫泾历史发展的见证。清代沈蓉城《枫溪竹枝词》中写枫泾镇过年的一首词就取景致和桥,词云:“人事新年日日增,致和桥侧见欢腾。贫儿偏好牧猪戏,稚子常提走马灯。”致和桥桥端的送子观音栩栩如生,“佛渡有缘客,子送积善人”,生动演绎了致和桥“庙连桥,桥里庙”的人文历史景观。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烧香求愿,这里求子的方法和别处寺庙可不一样,而且特别灵验。还有,听老一辈人说用旁边七星井里的水洗手可以有很多功效,大家随我到旁边来看看,如想有事可求,也可以到此处烧香求拜,

元末明初,枫泾南镇有一顾氏家族,乐善好施,义建了许多桥梁和寺观,一直被当地人称道。明景泰年间(1450年),顾氏后裔、富绅顾文建房挖地挖出很多元宝,顾文知道这些钱乃天赐之物,于是在挖到钱的地方依照天上北斗星辰大致的排布筑造了七口井,俗称“七星井”,且井井相通,井水甘甜可口,以便路人汲取。也有另一说法:过去此地是交通要道,来往的人流繁多,为了多做善事,有些人逗留时间短,一口井来不及供应,所以又挖了六口,方便来往人马汲取,以解疲劳,并摆上桌椅,供人休息。听说因他的善举感动了天上的七星,七星施仙法让每口井水都有不同的特效,用了有的可以祛病消灾、有的可以延年益寿、有的可以升官发财,大家可以试试看,很灵验的。其中一口井上建了亭子。因钱、泉谐音故名“得泉亭”。 清咸丰十年(1860年)得泉亭毁于太平军战事。光绪三年(1877年)顾氏裔孙顾念奎募资重建了得泉亭。民国期间,又被战事所毁,今年在原址上复建。

景观长廊

大家请看,这是枫泾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乡典型建筑——长廊。这条长廊全长近公里,是江南水乡现存最长的长廊。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左右,水系主要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我们可以用两句话高度概括长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以前这里曾是繁荣的商业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别是米粮行和麸皮店多达30余家,这是因为这条市河河道宽阔,吨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所以许多老板都选择这里开店设行,这些老板为了方便自家的贸易不受天气的影响,刮风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时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边的长廊,其他居民也觉得这样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门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大小不一,经过3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修建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整齐宽畅富有特色的长廊。

泰平桥

这里是泰平桥,是古镇中最高最宽的单孔拱桥,该桥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为北面是城隍庙,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为城隍庙桥,站在桥上看长廊是最佳位置,一长排逶迤连绵的黑瓦长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倒映在流动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在桥上拍照留念。长廊边还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戏台有演出,还可以隔河看戏,别有一番情趣。

东区火政会

泰平桥的旁边是东区火政会,在当时又称为龙王堂,也就是海龙王克火的意思。东区火政会是上海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在里面不仅可以看到当年镇上的消防历史,还可以看到当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

以前枫泾水网遍布,河道四通八达,比公路更畅通,所以火政会根据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内安装了大功率的高压抽水机,一旦出现火警,立即开到出事地点,启动机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艘船使用长达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区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这艘是复制品,原件被上海消防博物馆所收藏。

“国画大师”程十发祖居

程十发祖居在枫泾镇和平街51号。程十发是一代国画大师,长期担任上海中国画院的院长。这里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以及他本人一到九岁时的住所。它是一座富有江南风貌的明清式的三埭两天井的宅院,现在已被上海市列为市级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起来。

古戏台

以前枫泾因为南、北镇分治,从明代开始,镇上就建有两座城隍庙,一座位于南镇,叫南城隍庙;一座位于北镇,叫东城隍庙,像这样一镇有两座城隍庙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堪称中国一绝。这座古戏台就是东城隍庙的所在地。古戏台一面贴街,一面临河,不仅视面开阔,而且景色优美。古时候,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八月初二,这边的东城隍庙就会举行庙会,古戏台上开锣演戏,收成好的年份,庙会戏要延续七天之久。那时,商贩、戏班、杂技团等云集枫泾,古戏台台上台下显得十分热闹。现在,每天上、下午都会有传统的戏曲节目在此演出,游客如果有兴趣的便可以在这边观看。

农民画世家展示厅——红胜火

枫泾是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画世家的第一代陈富林和当地农民就成功地把民间印染、刺绣、木雕、灶壁画等古老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去,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将农民的生活、劳动作为创作的源泉,创作了具有地方风韵和乡土气息的农民画。现在陈富林一家四代九口人为他们共同创作的农民画注册了“红胜火”这一品牌,使它成为了一家集艺术品展览、民间艺术表演、传授、书画销售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机构。

农民画最大的特色就是以非常鲜艳的色彩表达了枫泾当地农民的生活习俗和劳动场景,场面较大,且都是以喜庆为主。到目前为止,农民画世家共创作作品八百多幅,曾先后被欧、美、亚、大洋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订购、收藏,五十多幅作品在国内外画展中获奖,二十多幅作品入编典集,三十多幅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民晚报》、《美术》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众多新闻媒体对其绘画事迹作过专题报道。

人民公社旧址

枫泾的人民公社旧址,是中国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人民公社旧址之一,里面不仅有当年所使用的办公室,在后院还有毛泽东像章珍藏馆、挖建于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飞机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丰富。

人民公社是中国现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此形势下,当时枫围乡(今枫泾镇外围农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旧改名为枫围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革命委员会,一直到1984年,根据上级精神,枫围人民公社才恢复为枫围乡人民政府。前后26年时间,这里一直是当时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那红彤彤的宣传标语、极左的大批判专栏、让当时人崇拜的会议室、时髦的陈列品……无不记载着那一段“轰轰烈烈”的辛酸历史。

后院保留有当时为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而开挖的防空洞,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遗址。1969年,毛泽东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针对某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那个时代,毛泽东的话就是最高指示,被奉为“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而且必须立刻遵照执行。当时有这样一句口号,叫“忠不忠看行动,动不动三分钟”,所以全国各地掀起了深挖洞的热潮。当年在枫泾,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其屋前宅后普遍挖有简易防空洞,但由于枫泾地势较低,雨季后多数防空洞倒塌废弃。以后,人防工程重点就放在了企事业及公社所在地,我们所看到的这个防空洞是1971年建成,1974年又进行加固扩建的,为钢筋砖石混凝土结构。现在开放的面积仅占整个防空洞的十分之一,在防空洞里有指挥部、机要部、后勤部、武器库以及部分屯兵通道,它还与后院广场上展示的飞机大炮组成了一个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

1949101,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捍卫祖国的神圣领空不受侵犯,组建了人民空军,米格15就是我国空军的第一代战鹰。它是前苏联研制的后掠机翼的喷气式歼击机,整个飞机由一位飞行员操纵,其最大航程(在一万米高度)为1782公里,在低空最大平飞速度可达17.5公里/分,可连续飞行3小时,飞机的头部安装了一门H—37型机炮,并携带200枚炮弹,具有较强的空中作战能力,该机型在我军服役不久,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它与敌军英勇奋战,共击落敌机330架,这架3581号飞机就曾击落过3架敌机,被列为功勋战斗机。那为什么它会停在这边呢?因为当年抗美援朝时全国募集资金买飞机,枫泾人民也出了这么一份力,在米格15机型退役后就由南京军区选取了这架功勋机作为历史的见证和留念放在了枫泾。后来,随着我国军事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自行研制了更先进的飞机,米格15也于20世纪70年代退役,但它见证了那一个时代的国际风云和人民空军的钢铁意志。

毛泽东像章珍藏馆内收藏了由金山区私人收藏家缪时方先生多年收藏的近3000枚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

三百园

和平街49号,紧邻毛泽东像章珍藏馆,是枫泾民俗收藏馆“三百园”。

三百园是三个收藏展出有百样民俗用品的收藏馆的合称,整个园是一座仿古大宅院,房屋有前后三进,中间有花木扶疏的庭院,前有宽敞的广场,一律由石板铺成,总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其中房屋面积1800平方米。里面陈列了百灯、百篮、百行,通过这三百,向大家展示枫泾的风情和历史文化。

三桥景观

枫泾的另一道风景线——枫泾三桥,它是枫泾古镇旅游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枫泾三桥是枫泾南北、东西市河交叉口的一个景观,它由北丰桥、竹行桥、清风桥组成,这三桥的桥名是由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和全国著名的书法家黄苗子所题写的。在三桥的旁边还有一座清风阁茶楼,这里的清风桥、清风阁名称的由来都是因为在宋代时有一位屯田员外郎叫陈舜俞,他不仅为人清廉,而且当他弃官隐居来到枫泾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仰其清风亮节还把当时的镇名改为了清风泾。

施王庙

施王原名施全,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部下,在岳飞遭秦桧迫害致死后,他就去行刺秦桧,想不到只砍到了秦桧所骑马的腿上,行刺没有成功,而他却被五马分尸。在民间关于施全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他在行刺秦桧未果后,就隐居来到我们金山一带,因为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在他死后当地的百姓就自发筹集银两为他建造了施王庙。

施王庙,在当地又称为施王堂。它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并扩建为前、中、后三埭殿堂的建筑结构,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成为吴越一带颇具规模且较有影响的一座庙宇。历史上施王庙是金山区道教的一个主要宗教活动场所,特别是主奉神灵施王的诞辰日,即农历每年的八月初二,施王庙都会举行施王爷出巡会,远近数十里的乡民,摇撸齐集,舟塞泾满,人娱神欢,热闹非凡。1966年,施王庙宗教活动停止,庙业渐废。随着上海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枫泾被列为上海重点建设城镇之一,区政府对枫泾镇作出了相应规划和调整,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以及广大信众的强烈愿望下,20037月,经上海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金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枫泾的北大街409号重建施王庙。重建的施王庙由偏殿和大殿组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朱学范故居

枫泾市河南岸,有一条叫新街的老路,中间的36号宅院,是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同志的世居。朱学范于19056月出生在枫泾,1996年在北京去世。他是中国劳工运动的著名领袖,世界知名的工会活动家,他是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人,作为民主党派人士,朱学范出任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邮电部长,后来担任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丁聪漫画陈列馆

丁聪是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1916年生于上海,2009年在北京去世。他以“小丁”署名的讽刺漫画,刊登在各类报刊上,可谓家喻户晓。在八十多岁高龄时,他仍关心时事,体恤国计民生,作画不缀,堪称当今中国文化的一大幸事。

丁聪出生在一个漫画世家。父亲丁悚(字慕琴),1881年出生于枫泾镇南栅,是解放前上海有名的漫画家。上世纪上半叶,丁悚在上海各大新闻媒体上发表过大量讽刺社会现象的漫画,影响很大。刘海粟在创办上海美专时,专门请丁悚担任第一任教务长。之后,丁悚在法租界桓庆里31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漫画会。他后期创作的月牌上的时装妇女《百美图》,曾广为流行,被后人竞相收藏。文化大革命中,丁悚遭受迫害,于1969年病故。根据丁悚生前叶落归根的遗愿,19943月,丁悚夫妇骨灰被送回故乡枫泾安葬。

丁聪虽出生在上海市区,但他对故乡枫泾怀着深情。丁聪于1916年出生,14岁那年父亲带他来枫泾寻根问祖,祭扫祖坟。2002年,应吉林电视台邀请拍摄专题片《回家》,回到家乡,看到枫泾的巨变,心中十分高兴。他欣然同意,在家乡陈列展出他的漫画作品。

经过一年的筹备,由他的世交好友,中国美术史学家、评论家、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题写馆名的丁聪漫画陈列馆在枫泾建成并开放。

陈列馆座落在古镇北大街421号。由北大街到陈列馆,要走过一段幽静的石板小弄。进得大门,古银杏和紫薇、芭蕉、桂花、腊梅等花木把庭院装点得十分清新雅致。陈列馆主楼是五开间二层的民国时期建筑,上下都有走廊。整个陈列馆设有1个前言厅、7个展室(其中一个展室展出丁悚作品),一处贵宾休息室。总面积360平方米,展出作品100余幅。

前言厅有丁聪的半身雕像和他的生平介绍。随后,各展室分别展出了丁聪的讽刺幽默作品、名著插图作品和人物肖像作品等。丁聪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发表漫画作品,他对旧社会的反动统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生活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欣欣向荣景象和人民热火朝天的工作生活予以真情歌颂,同时对一些落后的现象也给予了无情鞭挞,作品中处处投射出他的正义和良知。

在《人物肖像》作品展室,沈从文、秦怡、萧乾、巴金、冰心、方成、冯骥才、新凤霞、老舍、鲁迅、矛盾、黄苗子、钱钟书、聂绀弩、夏衍、王蒙等等,一个个名人以漫画的形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丁聪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结交的广泛。他与中国文艺界好多知名人士都有深厚的友情。《名著插图》展室里你可看到,他为鲁迅、老舍、叶圣陶、沈从文、许地山等名家作品绘过的插图。

陈列馆还有一间“录像”室,展出了他创作和生活用过的一些物品,丁聪把它们取名为“小丁实物”。墙上还有他在十三陵水库劳动期间,为京剧界知名人物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盖叫天、周信芳、侯喜瑞、李少春、萧长华等画的人物画像。丁聪自画像,他的儿子、孙子等漫画像也在这里展出。

丁聪曾任全国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但他处处以“小丁”自称。据他介绍,其中有两个意思。其一,在父亲面前,他永远是小丁;其二,“丁”的中文别解是“人”的意思,小丁即“小人物”。他的一生经历证明,他尽管成名很早,但始终没有忘却自己是“小人物”,常以小人物的平常心态对待自己,常以小人物的视角看待时事、社会,世态炎凉,因而他的笔下常常流露出真诚浓厚的百姓情怀。这才是他的艺术源泉源源不断,作品几十年来始终受到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

丁老已于09526在北京去世。尽管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小的财富:他的淡泊名利,他的艺术态度,他的漫画作品。

丁蹄作坊

“丁蹄”全名叫枫泾丁义兴蹄膀,丁蹄制作工艺已入选上海市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丁义兴”是150多年前枫泾镇上的一个店铺招牌。

清朝咸丰3年(1852年),枫泾丁氏兄弟两人在镇上张家桥畔开设了一家名为丁义兴的小酒店。酒店初开,虽红火了一阵,无奈镇上酒肆林立,立足已难,要生意兴旺实在不易。丁老板眼看酒店要蚀本关闭,垂头丧气,整天在家闷头喝酒。他娘子见状,劝也没用,上街去买两只蹄膀回来,想帮老公补补身子,让他打起精神来。蹄膀买回来后,丁娘子动手烧制,熟透后抽出骨头,加点丁香、桂皮、生姜和冰糖,浇上酱油、黄酒,再焖烧,直到喷香通红,端上来给丈夫吃。丈夫本来胃口平常,可看到喷香通红的蹄膀,胃口一下子上来了,一吃再吃,两只蹄膀一顿吃光。丁老板脸上放光,眼睛一亮,他想到了救店 的好办法了。

第二天,丁义兴酒店张灯结彩,高升鞭炮齐鸣。老百姓搞不懂,纷纷围观。丁老板当众宣布,店里雇了一个名厨,专烧冰糖蹄膀,欢迎品尝。大家一尝,味道果然绝好,于是纷纷买回去吃。

红烧蹄膀本来是当地百姓日常菜肴,经丁义兴店这样一烧,竟成了闻名远近的珍馔。一只蹄膀,救了一家店。丁义兴蹄膀名声就这样传出去了。

经过不断摸索改进,“丁蹄”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制作方法。先将蹄膀削修整形,入锅用沸水煮到半生半熟,捞起冷却,拔毛刮皮,再重新入锅加水,拌之天然特晒酱油、精盐、冰糖、陈酒、茴香等佐料,经过三旺三文炎候煨焖,然后出锅抽去骨头,皮朝下,放到刻有“丁义兴”金属印模的特制碗中,最后浇上撇去湍沫滤净杂碎的汤汁,冻结成形。这样制作出的丁蹄,外形美观,色泽光亮,皮松而韧,肉酥而香,汤汁如胶,清香上口。传说丁义兴店从烧第一锅蹄膀起,那锅原汤就煮而添,添而煮,从未换过,称作百年老汤。因此,丁蹄浇上这老汤后,即使大伏天,也凝冻成胶不会溶化。

“丁蹄”不仅救了一家店,而且成了一地名产。丁蹄产品先上海后苏杭,越卖越远。清光绪二年(1876年),丁蹄已远销京城。据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上海市内的天乐、野荸荠、利丽公司等著名商铺都设立了“丁蹄”专卖店。之后,丁蹄还远销南洋、欧美市场,获得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奖状和证书。其中包括: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褒奖银牌,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35年又获德国莱比锡博览会金奖。至新中国成立前,枫泾丁蹄已与无锡排骨齐名。

新中国成立后,枫泾丁蹄仍持续生产了一段时间,曾先后参加金山县、苏南地区、华东地区各类土特产品交流会,屡屡获奖。但由于各种因素,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不再生产。

198410月,当时开设在枫泾镇上的枫围乡供销社土特产品商店恢复经营,专设工场,沿用传统工艺制作丁蹄,枫泾丁蹄重获新生。1986年,枫泾丁蹄被正式载入《中国土特名产》集。1990年,入选“上海百家名店”称号。1993年,获“中华老字号”称号。同年10月,由金山县供销社与外方合资,组建了上海枫泾丁蹄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现代食品保鲜工艺,生产枫泾丁蹄,使枫泾丁蹄能常年生产销售。通过延长保质期和改进包装,枫泾丁蹄再度打入上海市场,在华联超市、东方商厦、中百一店、食品一店、八佰伴等124个商店和连锁企业设立了销售点,并在杭州、无锡、苏州等地打开了市场。枫泾丁蹄从此长盛不衰。

1994年,枫泾丁蹄获“中国特产精品”称号;1995年,又获中国市场名品百佳称号。在1996年上海优秀发明10年成就展览会暨专利技术产品博览会上,枫泾丁蹄生产工艺及延长保质期技术项目夺得金奖。19974月,枫泾丁蹄再度走出国门,去瑞士参加第2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获得银奖。

一百多年,枫泾丁蹄不仅保持了传统风味,而且适应时代,不论制作技术还是生产规模,都有了新的发展,使我们今天仍能尝到这一美味佳肴。现在,在枫泾街头,你随处都可以买到包装新颖的枫泾丁蹄。那种竹蔑包装,传统而独特,民间味十足,洋溢着枫泾古镇千百年的古韵呢!

吕吉人画馆

枫泾古镇旅游区和平街51号,三百园旁,坐落着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吕吉人画馆”。吕吉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1981年赴美。现为旅美知名画家、职业画家,擅长以中国传统工笔重彩技法描绘山水,独具油画色彩与质感。

古镇牌坊

大家请抬头看,这个便是枫泾古镇的牌坊。历史上,枫泾古镇一半属江苏,一半属浙江。原先有两个明显的分界标志,一个是西边的界河,另一个就是这东边的牌坊了,这座牌坊就是在原来分界牌坊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再现枫泾古镇独特的地理区域。

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枫泾”二字,是故去的国画大师程十发所题。整座牌坊高12,宽14,三间四柱,十分挺拔优美。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着精致的传统花纹,四根冲天立柱上前后悬挂着四副镏金字联,内容集中反映了枫泾的历史、人文、风土民俗,让游客对枫泾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有个简略的了解。

各位游客,今天枫泾古镇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大家有机会再到枫泾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77e3ac605087632311212d4.html

《枫泾古镇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