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作文照应(一)

发布时间:2020-05-05 13:01: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什么是照应?

交相辉映

照应”——前后文的彼此照顾。  

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有伏笔或暗示。注意了照应,能使文章意脉相连,文气贯通,构成浑然一体。    

照应的表现形式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欧阳修《醉翁亭记》

照应,也被称为呼应      

前面写的——后面要有着落

后面写的——前面早有埋伏

前有伏笔,后有呼应,才能使文章构成一个血脉一贯的整体,伏笔和呼应是经常连在一起的。

照应,具体的说,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待。 简单地说:就是前面说的,在后面要回应一下;后面说的,在前面要先交待一下。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要有解答,前面设置的原因,后面要有结果,在一篇文章中,有的内容前面讲了,后面再提及一下,与前面相呼应;有的内容,虽然主要放在后面说,但在前面先提一下,这种写法叫 “照应

呼应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待的。

呼应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两个句子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

两个句子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

如果前面的句子是歌颂赞扬性的,那么,呼应的句子也必须是歌颂赞扬性的,前后呼应,是指前边的句子与后边的句子在语意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

照应的种类

1)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2)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有意义

3)设疑照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1自然段: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先设疑,然后例举了评论《水浒传》谈论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最后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作结,与上面提出的问题照应起来。

4)前后照应。

心理照应

一篇文章中写到农民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这里照应了第10自然段: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

物品照应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提到: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课文后面又提到了书籍和文件: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人物语言、动作等照应

一般是同一人在不同条件下的语言、动作等变化形成照应,也有不同人物之间的类似言行举止形成照应。

前后照应句子及作用 

1前后照应,包括内容对文题的照应

如《彩色的翅膀》结尾写道: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彩色的翅膀。用象征手法,照应了课题,又说明了小昆虫已在海岛安居乐业,展示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建设海岛的美好心灵。用这种照应方法,使文章更加严密,中心突出;

2反复照应,这种照应在形式上也属前后照应,不过它与前后照应略有不同,它是在一篇文章中对重要问题或内容采用多次相互照应的手法,从而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起加强作用。如《背影》中连续出现了四次背影。  

3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最开始菲利普先生(父亲)永不变更的那句话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强烈地表达了他急切盼望弟弟归来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  

前后照应的作用:前后照应的作用是贯通全文、突出中心,渲染气氛 而在文中反复照应 ,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起加强作用,渲染气氛 

总结

前后照应的手法作用 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但对具体内容的表达好处,不宜把上面的好处简单抄录,而应该结合具体内容谈,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首尾前后照应的好处,则可以这样说——这样写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增强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失去父亲的痛苦之情。

要判断文章前后内容是否照应,应把握以下几点:

(1)照应的内容可以是句与句,段与段,也可是句与段。   

(2)相照应的内容可以是一处,可以是多处。   

(3)后文可以与前文字句相同或想近,也可以是前文意思的再现、延续、深化,或者是对前文的回答、解释。

什么是伏笔      

伏笔,就是埋伏,对要说的人、事、物,先作一个提示。 也就是在一篇文章里,将后面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在前边先作些提示或暗示。      

作用:

伏笔设置巧妙,就会使文章结构严谨,发展合理,增强描述的生动性。

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之感。 

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

作用: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做陪衬,为主要情节积蓄酝酿气势。

小橘灯  冰心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 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 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 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了!

在《小橘灯》一文中,有很多照应的例子。   

开头: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

结尾: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5段的买橘子

678段小姑娘掰开橘子及做小橘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橘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   

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

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

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3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照应的考查:

找出相互照应的语句

某种伏笔表示了什么?(作用)

后来的某种呼应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前后照应的作用

用婴儿交换小羊羔

当我们最小的妹妹出生时,我的弟弟6岁,我8岁。在那之前,我总是以大姐姐自居。而我的弟弟总被当作小宝宝 妹妹的到来令我俩惊奇万分。在那些日子里,不再有人担心我们的姐弟之战。也没有专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所房子里的新孩子。可是,我们有贤明而又慈爱的祖父母。

小婴儿的出现使我又激动又兴奋,我喜欢抱着她,帮助妈妈照料她。但是,弟弟的感觉却与我完全不同。他只是飞快地看了她一眼,然后就离开了。他宁愿回到自己的房间里独自消磨一个晚上。当我走到他的房间试图让他与我一起做游戏时,他也是把脸转到一边,看着别处,他们为什么要弄来那个小孩子呢?

那天晚上迟一些时候,祖父过来看那个新生婴儿。他抱着她对我弟弟说:你知道吗?她很像我喂养的那只温顺的小羊羔。我得经常喂它食物,好好照顾它,就像你妈妈照料这个小婴儿一样。

弟弟小声嘀咕了一句:我宁愿要那只小羊羔。虽然很低。

但已足以让祖父听到。

虽然在我看来。我的祖父当时已经很老——至少已经50岁,我想,他的听力很好。他听到弟弟低声咕哝的那句话了。

好吧,祖父说,如果你宁愿要一只小羊羔,也许我们可以做一笔交易。我给你一天的时间考虑,如果你明天仍然愿意与我交换,我们就成交了。

我看见祖父冲着妈妈眨眨眼睛,不过也许是我弄错了——祖父从来不对任何人眨眼睛。祖父离开之后,妈妈问弟弟。是否想要她为他读书上的故事。他在妈妈身边蜷缩着躺下,她为他读了很长时间。

他一直在看着那个婴儿。当妈妈去拿一片尿布的时候,她让他抱着他的小妹妹。妈妈回来时,弟弟正轻轻地抚摸着小婴儿那一头乌黑光滑的头发。他握着她的小手时,她则抓着他的手指。

妈妈,瞧!她正抓着我的手呢!”“当然,她知道你是她的大哥哥。妈妈微笑着说。他把小婴儿又在怀里多抱了几分钟。当到了该就寝的时间时。他似乎高兴一些了。祖父果然遵守诺言,在第二天晚上如约来到我们家,把我的弟弟喊到面前,对他说:噢,你决定用婴儿与我交换一只小羊羔了吗?

我的弟弟似乎很吃惊。他没想到祖父仍然记得那个契约。她现在值两头小羊羔了 祖父对这个违约的行为似乎感到很吃惊。他说他必须仔细考虑一下,明天晚上会再来商讨这件事。

第二天是星期六,我和弟弟多半时间都呆在家里,看婴儿洗澡,看她睡觉,抱她,逗她。

那天,弟弟抱了她有3次之多。晚上,当祖父来看我们并且把他叫过去谈话的时候,他看起来忧心忡忡。

你知道,我今天一整天都在考虑我们订下的那份有关用婴儿交换小羊羔的契约,你的要求实在太令人为难了。不过,我想那个婴儿也许值两只小羊羔的。我想我们可以达成交易。

弟弟稍稍犹豫了一下。她现在又长了整整一天了。我想她值5头小羊羔了。

祖父看起来很震惊,他慢慢地摇了摇头。

我得回家去,把你的提议 再认真地考虑考虑。也许,我还得与我的经济人商量一下。

过了一会儿,祖父离开了。弟弟似乎闷闷不乐。我想让他和我一起玩游戏,可是。他走进妈妈的房间,把那个婴儿搂在怀里抱了很长时间。

星期天,祖父在下午很早的 时候就来了。他告诉我的弟弟,他来得有些早了,因为如果他要围捕5只小羊羔,而且还要为婴儿准备一个房间,那么他就必须早一点开始。

弟弟深吸了一口气,直视着祖父的眼睛,发表了一个声明:这个婴儿现在值50头小羊羔

祖父不相信似的看着他。摇着头:恐怕我们得撕毁协议了。 我不能用50只小羊羔去交换一个小婴儿。我想你只好自己保留她,并且帮父母照料她了。

弟弟转过脸,我看见了他脸上轻松的笑容。而同时,我确信自己真的看见了祖父在向妈妈眨眼睛。

1选文中哪一句与画横线的句子相照应?请在文中画上横线。

2请把与他把小婴儿又在怀里多抱了几分钟相照应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3个句子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此题考查细节照应。与画横线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在结尾:而同时。我确信自己真的看见了祖父在向妈妈眨眼睛。

2此题考查细节照应。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是:那天,弟弟抱了她有3次之多。”“可他走进妈妈的房间,把那个婴儿搂在怀里抱了很长时间。3句话中,抱婴儿 细节反复出现,相互照应。

3此题考查照应的作用。这3句话在结构上是照应关系。它们的作用是:在内容上推动情节发展,表明弟弟对婴儿的态度越来越亲近;而且这3句话富有童心,非常打动人;在结构上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1内容与标题的照应

即文章的内容与标题相互照应,标题中明显的,行文中必须有相应的文字,来照应标题。以题眼为基点,写下去,使文章始终围绕中心主旨运笔。

简单地说,文题照应 ,就是在叙事过程中,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 ,要和标题相照应这种方法,也叫标题照应

主要分为两类:

(1)首段扣题,尾段照应。

(2)卒章显志,篇末扣题。

文题照应法的两种情况:

1标题的含义,一目了然,行文反复点题,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正文与标题4次照应。

2标题的意义含蓄,在适当的地方点题,形成正文与标题的照应。

例如:《小桔灯》标题含义深刻,因此,在正文中多处点题,与题目照应。

5节: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

6节:我想起了……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

8节:……把那个小桔灯四周相对的穿起来……”

10节: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

11节: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

本文,由于运用了题文照应的方法,揭示了小桔灯的象征意义,主题就更加突出了。

1首尾照应   

在开头提出话题,结尾时作出答案或总结,就叫做首尾照应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紧密呼应。

2首尾照应的作用

首尾照应,既给人一种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感觉,又有概括全文、揭示中心的效果。

E 《一件小事》

开头但有一件小事,却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结尾与开头呼应独有这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大我的勇气和希望。

 

伏笔的种类

1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介绍志愿军潜伏部队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这就为故事向高潮推进作了铺垫,为为什么看到亲爱的战友被烈火整个儿包住想救而不能救,邱少云为什么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呤埋下了伏笔。

3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设置伏笔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写病床上的爸爸对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句类似于遗嘱式的交代暗示后文爸爸的病逝。

总结:找伏笔方法

1留意文中特殊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暗示背景。如《最后一课》中的

2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描写。

范文:我家门前的路

我家门前有一条乌黑的柏油公路。每当我走在这条公路上,总不免想起过去。

小时候,我经常看见人们挑着东西从我家门口走过,那时可没有公路,只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站在山坡上往下看,小路一会儿钻进山沟,一会儿又爬上长满茅草的荒坡。山上杂草丛生,只有在远远的山顶上才有几棵苍劲的古树。

我一天天长大了。叔叔阿姨们在我家门前挖的挖,推的推,把小路修得又宽又平。汽车终于开到了我的家门口。我和小伙伴们可高兴啦,一会儿摸摸汽车的大眼睛一会儿又敲敲车轮子。可过了一段时间,我们那股高兴劲儿就没有了,因为每当汽车开过,黄尘滚滚,弄得我们睁不开眼睛;要是下雨,就满路泥泞。

今年初,我家门前又来了许多工人叔叔,他们不仅平整了路面,还浇上柏油,撒上细沙,又开来压路机把路面压得平平的,一条乌黑平坦的柏油公路修好了。从此,睛天不再是滚滚黄尘,雨天也不再是满路泥泞了。

星期天,我和弟弟去后山顶上捡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一座座山峰郁郁葱葱;沿着山坡往下看,公路如一条苍龙一会儿钻进树林中,一会儿又飞上山坡,在绿色的海洋和逶迤的山峰间腾飞。

真美呀,我家门前的路。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选文第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4

 

2选文第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3)

 一、首尾照应。  

它指的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语句或事物或内容,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   

作用:  

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

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莫怀戚的《散步》

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解析】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注意的问题:

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

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二、文题照应。

题文式照应最常见的是题目与文首文尾的照应。文章的开头要点明题目,文章的结尾要总结全文,也往往要点明题目。这两处点题照应,是写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概念:它指的是正中文的词语与题目中的词语相同或相近,从而构成照应关系,实际上就是点题。题文中照应的显著特点,是扣题紧凑,关照严密,题能辖文,文不离题,可以避免走题旁逸,加深读者印象,有力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2开头与结尾点题照应,一般有两种情况:  

(1)题目在开头或结尾的完整出现,有时单独列句,有时嵌于句中;  

(2)题目在开头或结尾的零散出现,或在开头或在结尾出现题目中的若干关键词语,以达到点题照应的目的。  

题文式照应,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简单重复,要多角度多方面地点题,也就是说,完整地点题要少,零散地灵活地点题要多,以增加记叙文照应的生动性。二是点题照应要恰到好处,以达到画龙点睛、突出文章中心的目的。

悬念式照应

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然后将这个悬念不断推进,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释除悬念,抖开包袱,令人恍然大悟。这些悬念的文字和情节,上挂下连,前照后应,形成了很严密的照应关系。 

细节式照应 

通过对事物细枝末节和多次描写而形成的照应,以此来表达感情、寄托思想、表现个性,是一种生命力强、效果上乘、给人们印象深刻的照应方法。细节照应的文字,一般比较简洁;照应的位置,可以遍及各个段落,开遍收束,承转圆合,均无不可,十分自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675e6647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c.html

《阅读、作文照应(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