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的汇率制度

发布时间:2011-01-07 20:14: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 世纪80 年代末,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IM F) 主导下, 阿根廷梅内姆政府开始了一场全

面的最大胆的经济改革。改革的核心支柱之一,

1991 年起开始实行的以固定汇率为核心的联

系汇率制, 即“可兑换法”。2002 年年初金融危机

全面爆发后, 阿根廷议会通过“经济紧急状态法”,

宣布废除“可兑换法”, 使这个实行了10 年的汇率

制度轰然崩溃, 比索随之大贬值。联系汇率的崩

, 标志着阿根廷实行了11 年的曾被誉为新自由

主义样板的经济模式正式宣告失败。

联系汇率制= 经济发展模式

阿根廷联系汇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是按美元和比索一比一的汇价实行固定汇率,

是按国际储备的数量控制货币发行量。与其他实

行这种汇率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不同, 阿根廷的联

系汇率制度是由议会立法, 以法律形式(即可兑换

) 固定下来的, 规定在该法存在的情况下, 任何

政府、银行、兑换所或个人, 均不得超限发行货币

和升降汇率, 否则违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阿根廷与大多数拉美

国家一样, 本币发行实际上是以美元储备量为基

础的, 即“美元本位制”。当外汇储备下降至不敷使

用时, 本币必然贬值, 通货膨胀率上升。20 世纪80

年代债务危机期间, 阿根廷外汇储备下降, 丧失对

外支付能力, 比索汇率大幅贬值, 通货膨胀率扶摇

直上, 1989 年达到3 300%

阿根廷的联系汇率制度规定, 在美元与比索

一比一的固定汇率下, 外汇可完全自由兑换、自由

买卖和汇出, 政府或任何企业和个人在缔结交易

合同、债务协议时均可以美元结算。储户可随意将

其银行存款转换为比索、美元或其他外币。政府在

向本国银行贷款时, 大多也是美元债务。而在实际

交易中, 双方支付的可能是比索, 而不是美元。

联系汇率的实施, 保证了阿根廷本币的稳定

, 限制了政府发行货币的权力, 进而从根本上限

制了通胀率的上升, 达到了平抑通胀、恢复经济增

长的目的。对阿根廷来说, 联系汇率不仅仅是一种

单纯的汇率制度, 实际上已成为一种保持经济稳

·14·

定增长的发展模式。

联系汇率的消极影响

联系汇率制度与其他汇率制度一样, 在实施

5 年后,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它的一些消极影

响也逐步显现出来。

第一, 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 成为债务迅速增

长的原因之一。

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 是以充足的外汇储备

为基础的。因此, 国家必须保有充足的外汇储备,

才能保证联系汇率制度乃至整个经济的正常运

行。从1992 1999 年的情况来看, 阿根廷中央银

行的国际储备必须保持在200 亿~ 260 亿美元的

水平上, 才能保证自由汇兑的需要, 并使货币发行

量保持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正常水平上。

但是, 阿根廷在外汇收入方面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出口创汇能力低下, 外汇来源不足; 二是连年

财政赤字, 政府无法通过正常的财政收入渠道来

补充国际储备。因此, 它只能依靠资本项目的收入

和举借外债, 来维持和补充国际储备。事实上,

过去10 年里, 政府举借的外债, 主要也是用在了

这方面。可以说, 阿根廷联系汇率的实施是以外债

的增加为基础和代价的。

第二, 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 导致比索汇率高

, 出口成本上升, 进口激增, 挤垮了本国制造业。

实施固定汇率后, 比索与美元同步升值, 造成比索

汇率高估, 致使生产和出口成本上升, 国际竞争力

下降。特别是1999 年巴西雷亚尔贬值并自由浮动

, 阿根廷比索汇率比实际价值高估20% , 加上

工资和物价较高等因素, 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

根廷比巴西高出30% 左右。这就引起以下后果。

() 出口增长缓慢, 进口增速高于出口, 造成连年

贸易逆差。在20 世纪90 年代的10 年中, 阿根廷

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5% 左右, 而进口年均增长率

28%; 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时仅

9% , 创汇能力低下。同时, 从实施联系汇率的

第二年起, 阿根廷对外贸易差额由连续10 年顺差

转为逆差。1992 1999 8 年中有6 年为高额逆

, 造成经济项目逆差累积632 亿美元。() 由于

竞争力低, 出口效益差, 一些出口生产企业被迫关

闭、转向本国市场或转移到其他国家。2000 2001

, 一些跨国公司相继把汽车制造厂等工厂迁往

巴西或其他南共市国家。() 进口相对便宜, 大量

廉价商品、特别是来自巴西等南共市成员国的商

品涌进阿根廷市场, 以致阿根廷本国原有的许多

工业部门在外来竞争下纷纷破产倒闭。() 贸易

保护主义抬头, 导致阿根廷与南共市其他成员国

贸易争端不断。

第三, 制度僵硬, 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过度限

制了政府利用汇率和货币政策等手段进行宏观调

控经济的能力。由于联系汇率制度是以立法形式

确定的, 政府不得有任何违反或变动, 从而使其在

汇率和货币发行方面无所作为。特别是在危机期

, 国际储备下降, 不仅央行支持商业银行的能力

削弱, 银行体系运转困难, 而且货币发行量也随之

下降, 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而政府和央行又在

“可兑换法”的束缚下, 无法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 这实际上等于

丧失了货币发行权。2001 , 金融危机大爆发前,

随着国际储备的减少, 货币发行量不断下降, 出现

了多年未有的通货紧缩, 市场上货币供应量明显

不足, 市场销售萎缩, 经济衰退加剧, 而政府对此

却束手无策。后来, 联邦和各省政府不得不采取发

行代币债券的方法, 用以代替比索, 但仍无济于

事。到2002 年年底, 全国共有14 种代币债券在市

场上流通, 这些被称为“准货币”的债券面值总额

50 亿比索, 实际上是联邦和各省政府欠的

新债。

第四, 虚假的“美元化”, 为银行危机埋下祸

根。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后, 阿根廷政府还制订和实

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实际上美元化的措施, 如规

, 所有债务、合同、银行存贷款都可以以美元结

; 政府向银行贷款, 用的是比索, 而结算货币却

是美元贷款; 居民或企业, 可以把其银行存款随意

转换为美元存款。这些做法使阿根廷经济在很大

程度上“美元化”。然而, 这种“美元化”既没有得到

美国央行的同意和支持, 更谈不上在货币准备上

的基本保障, 只能靠借外债加以支撑, 因此是一种

虚假的“美元化”。当央行的国际储备下降到无法

保证对外汇的需求时, 这种假“美元化”的气泡也

就随之破灭。2003 1 月初, 杜阿尔德政府强行

实施比索化, 最终使阿根廷经济和金融体系陷入

全面的灾难之中。

·1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f0ea14efe4733687e21aa17.html

《阿根廷的汇率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