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自然地理概况

发布时间:2012-08-04 16:19: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厦门自然地理概况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

  厦门的主体--厦门岛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厦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厦门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9月份。

  2003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全市人口中以汉族居多,另有回、满、壮、畲、苗、及高山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因素,拥有众多的归侨、侨眷及厦门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

美丽的海湾型城市厦门

自然地理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

  厦门的主体--厦门岛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厦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厦门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9月份。



  2003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全市人口中以汉族居多,另有回、满、壮、畲、苗、及高山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因素,拥有众多的归侨、侨眷及厦门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

历史沿革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5月至1945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10月复原名),1970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6月再归厦门市。1978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城市人口

  

  2009年,全市户籍人口177.00万人,常住人口252万人。

  在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142.01万人,岛内的思明、湖里两区合计83.04万人,占全市的58.48%;全市人口出生率12.12‰,人口死亡率3.81‰,人口自然增长率8.31‰,比上年下降1.91个千分点;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88.92万人、88.08万人,性别比为100.96(女性为100)。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31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居民人均工薪收入20637元,增长8.7%,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69.4%;人均经营净收入2181元,增长15.6%;人均财产性收入1515元,增长89.9%;人均转移性收入5418元,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990元,增长5.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8.2%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153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796元,增长9.0%,占全年纯收入的52.4%;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938元,增长4.8%;人均财产性纯收入1158元,增长12.6%;人均转移性纯收入261元,增长7.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52元,增长6.6%,农民恩格尔系数41.4%

  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空调器223台、淋浴热水器114台、洗衣机97台、电冰箱107台、摄像机12台、组合音响41套、移动电话235部、家用电脑107台、摩托车31辆、家用汽车18辆、彩色电视机150台。

  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洗衣机51台、空调机90台、热水器90台、彩色电视机137台、家用计算机50台、电冰箱103台、摩托车140辆、生活用汽车9辆、移动电话225部。

  就 

  全市新增就业19.14万人,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43万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9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1%

1:

市花市树

市花——三角梅

   

19861023,厦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确定三角梅为厦门市市花。三角梅的学名为:Bougain Villeasp,属于紫茉莉科宝巾属的常绿攀援或披散灌木,木质藤本,叶质薄有光泽,花小,顶生,常三朵簇生于苞片内,三枚大苞片显著,为主要观赏对象。古时称它为九重葛,北方多叫叶小花三角花,香港则用译音宝巾称之。三角梅原产于南美巴西,引种来华,为时已久。其花品种繁多,花色丰富,有红、橙、黄、白、紫等系列色泽及单瓣花、重瓣花和斑叶等多种。三角梅刚柔并济,朴实无华,易于栽植,花色较多,可作盆景。因此,以三角梅为市花,广泛栽种和爱护市花,既可以绿化和美化厦门,又能较好地体现厦门的风貌、厦门人民的性格和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景象。

 



 

 

 

 

市树——凤凰木

    

19861023,厦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确定凤凰木为厦门市市树。凤凰木亦称红楹火树,属豆科落叶乔木,长成后可高达20米。树冠宽广,二回羽状复叶,羽片10-24对,每羽片有小叶20-40对,小叶呈长椭圆形。夏季开花,总状花序,花大色红,有光泽。荚果木质,长达50厘米。凤凰木原产于非洲,我国南方多有栽培,是优美的庭园树、行道树。凤凰木枝秀叶美,是典型的南国树种,夏日开花荫凉满城,红花簇簇,象征特区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体现厦门的风貌、厦门人民的性格和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景象。

 



 

 

 

 

 

 

 

市鸟——白鹭

    19861023,厦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确定白鹭为厦门市市鸟。白鹭属鸟纲鹭科,为世界珍稀鸟类。厦门分布有小白鹭、中白鹭、大白鹭、中国鹭和岩鹭,这也是至今我国记录的仅有的五种。由于它们体羽除岩鹭为暗灰色外,均为雪白色,因此,人们通常统称这五种鹭为白鹭。其中以小白鹭和中白鹭的数量最多,且较为常见。

 

厦门历年所获荣誉

1)国家卫生城市 ——1996年 

2)国家园林城市 ——1997年 

3)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1997年 

4)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1998年 

5)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 

6)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1999年(2004年再次获得) 

7)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1999年(2003年保留) 

8)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2000年 

9)全国十佳人居城市——2001年 

10)国际花园城市 ——2002年 

11全国交通管理模范水平(一等)城市——2003年 

12)中国人居环境奖——2003年 

13)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2003年 

14)联合国人居奖——2004年 

15)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城市 

16 全国文明城市 ——2005年 

17)最受农民工欢迎十大城市——2007

18)全国宜居城市榜首——2007

19)中国青年喜爱的十大旅游目的地(第一、二届)——2006年、2007

20)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07

厦门民俗

厦门地处闽南金三角(厦门、漳州、泉州)的中心,面对台湾、南洋,厦门人的祖先多半是来自中原的南迁移民。因此厦门的风土人情既承继了古老的优秀的华夏文化传统,又具有浓郁的闽南乡土特色。

地方语言

厦门通行闽南方言,即闽南话,也叫厦门话。 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话通行范围很广,包括厦门、漳州、泉州三市及其所辖的县市和台湾地区,共有32百多万人说闽南话。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香港以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闽南籍华侨、华裔也有说闽南话的,虽然各地的闽南话有一些差别,但是基本上能彼此通话无阻。厦门话跟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国语)差别很大,相互之间无法通话。厦门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多表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语法方面也有一些差别。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厦门话有七个声调,阴平(天公)、阳平(华文)、上声(好酒)、阴去(世界)、阳去(赵丽)、阴入(八百)阳入(药石)。厦门话字音的连续变调现象比普通话复杂。厦门话语音的许多现象,反映着上古中古汉语语音的一些特点,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相当突出的。词汇方面,厦门话有相当大量本方言的特有词汇,这在普通话或其它方言中是罕见的甚至是没有的。

传统习俗

1)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厦门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据说三百多年前,郑成功的部下洪旭,为宽慰士兵佳节罹家乡亲人之心,研究设计了中秋会饼。每会饼设状元1个,对堂2个,三红4个,四进8个,二举16个, 一秀32个。全会有大小63块饼,含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国为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的数,八九七十二是千岁数,而郑成功封过延平王,所以用六十三之数。  大小六十三块饼,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用6颗骰了在大瓷碗内投掷。搏饼,增添节日气氛,是普遍的一种中秋佳节独特的游戏。厦门中秋节,还有吃芋头、番薯、柚子的习俗。民间认为秋薯黄心,芋是白肉,意为仓鑫仓银。一株芋头周围还带着一批小芋,表示母子亲情和多子多福意思。闽南语有吃米粉芋,出门有好头路的谚语。  搏饼虽用了赌具骰子,但不含赌博性质,而是赋予拼搏的积极意义,故称搏饼,而不说博饼。如今,一进入农历八月,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搏饼了,大街小巷里不时传来清脆的叮铃铛锒声。  

2)送王船是厦门一些沿海村落举行的民俗活动,它保留着比较浓厚的原生态形式,反映了海港城乡与海洋活动的民情风俗,其中以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海沧区钟山村和湖里区钟宅村三个地方的规模较大。 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传说尚无定论,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间。2004年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送的是第148任王爷,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保护神。一般是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制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制成,或是纸制,把王爷请上王船,载上柴、米、油、盐以至各项生活用品等实物,在海边焚烧。 对于王爷的崇拜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探亲,寻根谒祖和进香朝拜的之一。王爷信仰中,主要内容多以匡扶正义、赏善罚恶等道德观为主旨,祭祀活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其祭祀仪式及活动期间的文娱表演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传统习俗天公生  以前,在农历正月初九那天,厦门的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供,诚心虔意地敬天公。天公诞生是子虚乌有的,但这个节日的形成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300多年前,清军进攻闽南,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郑成功放弃金、厦两岛,退守台湾。传说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两道命令:一道是全国老百姓在正月初一要家家户户点灯结彩。一道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头令,要老百姓改变留全发的习惯。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改变留全发习惯,认为剪头发是叛国不孝的表现。于是,一场反剃发的斗争迅速展开,由于人民的极力反对,正月初一点灯结彩的命令没人执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剃头令。厦门和邻近各县的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不约而同地在正月初九杀猪宰羊,点灯结彩,烧香放炮,庆祝反剃头令斗争的胜利。清朝官员知道后,便查问什么节日,于是人们巧妙地瞒骗他们,说这是天公生日。以后年年庆祝,连闽南的官府也不例外,于是正月初九便成为天公生

4)正月初三忌拜年。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民情风俗 

在厦门,结婚、寿辰、生儿育女等喜庆,统称红事,而丧葬则称为白事。  结婚。成年男女结婚,以往礼节甚繁,现已大为简化。一般市民仍照旧俗择定佳期,由双方长辈主办婚事。佳期前一天,女方将嫁妆送达男方,布置好洞房;佳期当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设宴请客。席散以后,宾客朋友不论辈份大小,都可前往闹洞房。婚后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娘家则备酒筵接待,女方亲友应邀作陪,以示庆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结婚已不按这一套,而时兴旅游结婚或新婚舞会。  生日寿辰。厦门人做生日以少年16岁和老人50岁、60岁大寿为重。少年男女,年满16岁,被看作长大成人。族人亲戚要送活鸡、线面、衣料等礼物去庆贺。当事人父母则设筵回礼。老人寿辰,尢其父亲60花甲、母亲50寿辰,已成家的儿女要备好猪腿、寿面、美酒、鸡蛋等四色礼物奉献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的人家还会设筵款待亲友。  生儿育女。民间视为一大喜事。儿女出生满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备好油饭派人送到娘家报喜。满一个月,再以油饭分送亲友和邻居,称为弥月。随后4个月、周岁,也要热闹一番。丧葬。以往也讲排场,现在废土葬为火葬,诸事皆由殡葬管理所料理,丧家称便。

民间曲艺

厦门的民间曲艺,流传甚广,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有描写日常生活,倾吐男女爱情,再现劳动情景,传播知识趣闻,歌颂古代英雄等等,但基本上没有文字记载。解放后,曲艺工作者才创作了大量作品,始有文字记载。厦门民间流传的曲艺种类很多,主要有南曲、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拍胸舞和答嘴鼓等。

1)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亦称大班、鼓班,为闽南主要剧种之一。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大约150年前传入厦门。高甲戏最初原是一种化装游行的演出。闽南沿海农村,每逢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人们喜欢扮成梁山好汉,排列成队,在节奏强烈的民间乐曲伴奏下,作即兴表演,当时叫做宋江阵,后来发展成为专业戏班。因为演宋江的戏最多,就被称为宋江戏。宋江戏表演偏重武打,剧情内容也比较简单,后吸收梨园戏和木偶戏的剧目和表演艺术,渐次发展成为有文有武的合兴戏。到了清末,又吸收了徽剧、江西弋阳腔和京戏等的表演艺术,逐渐形成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高甲戏

 2)南曲。又称南乐、南音、南管,相传为五代孟昶整理古华夏之音而创立的。孟昶也被视为南曲祖师。又据民间传说,南曲是唐朝末期闽王王审之兄弟入闽时带来的,原是宫廷高雅音乐,传入民间后,与民间乐种逐渐融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等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地方色彩浓厚的乐种。厦门的南曲活动,相传始于明末清初。至清道光年间,金华阁等曲馆先后建立。厦门系闽南对外通商口岸,为华侨进出必经之地,故南曲又随华侨传入南洋各地。上世纪20年代,厦门南乐界所灌制的南曲唱片,传至英国,被《大英百种全书》誉为东方明珠。音乐理论家周传豹引证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结论,称南音可以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音乐。音乐家赵沨称南曲为音乐的一块活化石,海外侨胞称南曲是中国音乐之根东方音乐之花

3)拍胸舞。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金门、台湾等地区。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闽南地区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4)答嘴鼓。是流传于闽南、台湾一带的曲艺品种,以闽南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以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其艺术手法幽默、风趣、诙谐,成为闽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

5)闽南童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民间文学类的闽南童谣,其历史源远流长,它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俗语以及闽南方言复杂而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进行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

6)讲古。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曲艺类的讲古,是闽南文化中口口相传、代代传诵的民间艺术。它运用闽南话丰富词汇,特有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闽南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7)歌仔戏。诞生于台湾宜兰地区,是福建闽南地区和台湾的主要剧种之一。300多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大批官兵眷属屯居。他们带去闽南地区锦歌车鼓等民间乐曲,丰富了台湾的地方音乐。台湾民间逢年过节迎神赛会,时常组织民歌民谣、锦歌车鼓、列队游行表演,俗称歌仔阵19世纪末,受乱弹、四平、京戏传入的影响,根据故事情节,装扮角色演唱,并经常在广场拉个圈子表演,被称为落地帚20世纪初,宜兰县欧来助创作七字调,传播演出,很受欢迎,遂以七字调为主要乐曲,组织剧团表演,定名为歌仔戏。宜兰县成为诞生歌仔戏的摇篮地。 新中国成立后,歌仔戏进行体制和艺术改革,成为闽南主要剧种之一。1954年参加华东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厦门与漳州联合组队,定名为芗剧代表队1980年厦门芗剧团恢复原歌仔戏名称,改名为厦门市歌仔戏剧团

 

8)布袋戏。布袋戏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州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

9)车鼓弄 车鼓弄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就是车转,就是舞弄之意,所以又有弄车鼓的俗称。据说它源于汉代的笳鼓(谐音车鼓),因游行表演时将鼓置于车上,故名车鼓。闽南地区对其来历流传着磨豆夫妻逗唱武装劫救拷贝再生丰收庆贺四个版本,在同安流传较广的是磨豆夫妻逗唱说。相传在明代,同安新圩有对开豆腐店的老公婆,夜夜磨豆腐闷得慌,便自编歌词逗趣,邻居听到他们唱歌,饶有趣味,便邀请他们过家去唱。老夫妇就用装豆子的斗蓝代替石磨表演,公婆进退欢舞,戏弄玩乐,状如推车,所以就取名为车鼓弄

宗教信仰

厦门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以佛教为主,教徒数以万计。闽南古刹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在海内外负盛名;基督教新街礼拜堂被称为中华第一圣堂;天主教厦门教区设于鼓浪屿,是闽南天主教对外交往的中心。

保生大帝信俗。发源于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和龙海白礁慈济宫,广泛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台湾地区、广东东部及东南亚华人地区。保生大帝,生前姓吴名,北宋同安县人,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生于该县的白礁村。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因上山采药,坠崖谢世,谢世后被民间谥为医灵真人,并于龙湫坑畔建庵供奉。南宋绍兴年间获准立庙,即今青、白礁慈济宫,宋天圣三年(1025)褒封御史太医妙道真人,明永乐十七年(1419)封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信仰在民间流传已达数百年,逐渐形成了民间约定俗成的信仰习俗。生大帝则是闽南共同的民间信仰,其影响随着闽南人移民到各地。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地有保生大帝庙宇1200座以上,信众5000万人,主要分布在厦门、漳州、泉州、广东、台湾、金门。此外,三明、龙岩部分县市以及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等地也有不少庙宇。而所有的庙宇,都以海沧青礁慈济宫和龙海白礁慈济宫同为保生大帝的祖庙,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前后,遍布各地的分庙信众,都会集中到青礁慈济宫进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6a4420a5e9856a56126059.html

《厦门自然地理概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