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密州

发布时间:2023-02-24 11:00: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轼在密州
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任职,担任两年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也叫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此时苏轼三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两年间,留下了辉煌的政绩,成为他光辉一生的重要阶段。
当时的密州是个贫穷山区,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政府官员的薪俸也很低。苏轼仿佛从“人间天堂”——杭州来到了地狱。
苏轼到密州上升之初,就遭逢了莫大的困境。当地蝗灾、旱灾交相为虐,农业连年歉收,盗贼横行,百姓纠纷不断,每天来打官司的人络绎不绝,百姓的日子困苦不堪。百姓饿得吃野草、吃树皮,甚至吃泥土,到处都能看到饿得骨瘦如柴或者重病缠身的百姓。逃亡的百姓很多,被丢弃的婴儿随处可见。
但是,自幼心怀大志的苏轼,他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畏缩不前,他反而更要迎头赶上、勤于执政、视官事如家事,不知疲倦地积极工作。他说:“只要对百姓有利,份内之事我要管,份外之事我也要管!
苏轼为拯救密州人民于水火之中,其行动之迅速是惊人的,其施政的智慧也超乎寻常,显示了他雄才大略、措置裕如的政治家风度。
他一方面开仓放粮,并将州衙官吏的口粮匀出一部分,为断粮的饥民解燃眉之急;同时上书丞相,如实反映当地灾情,要求朝廷选派官员下来视察,体量放税,或给予补助。并且马不停蹄,开始了对主要问题的治理工作。


治蝗灾
当初他上任之时,初到密州境,就看见百姓用野草藤蔓包着蝗虫埋在路边,蝗灾的面积有两百多里,百姓上报的捕杀蝗虫的数量有三万斗。于是他下车查询蝗虫灾情。谁知遇到一班庸官腐吏,他们竟说,蝗虫并没有成灾,而且还为百姓除去了杂草。苏轼火冒三丈,严厉训斥了那群庸官。马上亲自下田投入了灭蝗抗旱斗争,直到自己的手和脚都长出了厚厚的老茧。同时,苏轼还立即写奏议状上报朝廷,为民请命,请求豁免秋税,下拨灾款以资助受灾群众。他还遍查古书,找出治蝗之法。他一方面组织百姓把捕捉到的蝗虫焚烧,另一方面又用以卵换米的方式鼓励百姓挖出蝗虫的卵。很快,蝗灾就被消灭。
旱灾求雨
面对旱灾,苏轼两次率吏民群众登常山祈雨救旱。上天有眼,果然得雨。苏轼又发现常山庙门的西南,有一个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水来,于是他带人把此泉挖成了深井,又为百姓寻到了水源,使抗旱救灾取得实效。
治理盗贼
苏轼治盗的工作再次显示了他的旷世英才。他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治盗计划书。在这份计划中,苏轼分析了盗贼的产生根源是天灾人祸的同时作用,他指出治盗必须治本,并与治事、治吏相结合,挖掉盗贼产生的根源,才能真正做到止盗。他呼吁朝廷行仁慈之政,循循善诱,安抚人民。对于盗贼本身情况,也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制定详细的处罚内容,按照罪行的轻重不同处罚。在这样的治理下,很快,社会就安定了下来。
救活弃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3f0a1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e2.html

《苏轼在密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