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全册教案

发布时间:2019-05-14 09:39: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五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节 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特征。

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

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

教学难点:

1.说出植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2.说出植物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探究水生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教学过程

第1 课时

1、导入新课:

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常见的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思考问题:(1)你认识图片中的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你还收集到哪些植物图片?(学生上前展示图片)学生经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植物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植物世界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活动一:藻类植物

(1)创设情境:

一个学生出示一个水已经变绿的鱼缸,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引起其他学生们的议论,有的说是鱼排出的粪便染绿的。有的猜水中生有绿色植物。有的说是因为水中生有大量的藻类植物……

(2)实验:观察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上P25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并思考屏幕上的问题:A 你所观察到的藻类植物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的?B 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C 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D 对于藻类植物你还想知道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①爱护实验器材②正确使用显微镜③仔细观察。最后把学生中存在的有共性的问题拿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通过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和课上的观察、讨论和交流,很容易回答出前两个问题,但对于第3个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3)展示成果:

最后,教师把学生做的好的临时装片(衣藻、水绵)用显微投影来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概括出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

活动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1)生活环境:

根据平日的观察,想一想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趁此机会用课件来展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它们二者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

(2)形态结构:实验:观察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及其生活习性

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上P26的步骤进行,有条件的学校用盆栽的葫芦藓和铁线蕨为实验材料,没有条件的可以观察标本或图片。

学生:思考屏幕上的问题:A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吗?B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植株高矮一样吗?C 描述它们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环境。

活动: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来进行。这些植物不但具有根、茎、叶的分化,而且根、茎、叶中还具有机械组织和疏导组织,因此能更好的适应陆地生活。

教师:将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的标本发给学生。

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而是靠孢子繁殖的。它们只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3、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通过观看,回顾这三类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生活环境,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课内评价:

(1)学生独立完成P32的自我评价1 2 3,然后组内互评。

(2)小组讨论“思维拓展”部分1,最后全班互评。

(3)讨论:“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三句诗词中分别涉及到了哪几种植物?

第2 课时

新课内容

活动一:

教师:在初一的时候,我们曾经学习过有关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学生:思考问题:1.绿色开花植物具有哪些器官?2.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方式很特殊,称为什么?3.绿色开花植物又被称为什么植物?为什么?

设计思想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知识,一环扣一环,一步一步使问题得到深化。

活动二:裸子植物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生殖过程”。

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松树的球果”进行观察。通过课前的实地考察和课上的观察,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进行对比,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总结: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都属于种子植物。但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着。(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一类比较高等的植物。)

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举例说出自己知道的几种裸子植物的名称,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相关图片、录像。通过成果展示和资源共享,学生知道,我国的裸子植物资源丰富,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

活动三:探究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步骤:(1)教师播放录像:几种水生被子植物及其生活环境。

(2)学生6人一组,尝试提出有关水生被子植物适应水生生活的问题(先猜测)。

(3)根据自己的猜测,作出相应的假设。

(4)利用推荐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作出的假设。

(5)得出结论,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6)小组内讨论:水生被子植物是如何适应水生生活的。最后全班交流。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的被子植物有其特定的适应方式:生活在陆地上的,根系发达。生活在水中的,体内通常有气道,以运输氧气,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借助水的流动为其传播果实和种子。

活动四: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前查找的资料,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来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五:关注我国的珍惜植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我国珍惜植物的图片.

师生:共同来关注这些稀有资源。

课内评价:学生独立完成P32的自我评价5,思维拓展2,然后组内互评。

课外延伸:实地考察校园内的绿色植物,拍成照片并进行分类,举办一次“美丽的校园”图片展。(两周后展出)

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教学目标

1.概述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

教学重点

1.概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区别

2.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它们千姿百态,各具特点。有活泼可爱的小狗;憨态可拘的小猪;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这个世界因为它们而生动。今天我们再共同步入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因为只有了解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它们。

二、新授

述:动物,简单地可以分为哪两大类?答: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述:首先一起来看无脊椎动物

问:无脊椎动物占已知动物种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答:95%

问:无脊椎动物包括哪些主要类群?

答:、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还有原生动物。我们主要学习前类动物。

1.腔肠动物

⑴特征:开始出现组织分化,具有简单的器官;身体中央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⑵种类:水螅、海葵、珊瑚等。

⑶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海蜇可以食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堆积构成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固海岸,为海底的鱼类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2.扁形动物:

⑴特征: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虽然组织、器官、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但仍没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⑵种类:涡虫、吸虫和绦虫等。

⑶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

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夺取营养,引起人体营养不良。

我们应取食煮熟后的猪肉、鱼肉等,避免绦虫、吸虫危害我们的健康。

3.线形动物:

⑴特征:身体大多细长,呈线形,身体不分节,消化道有口有肛门。

⑵种类:蛔虫、丝虫和轮虫等。

⑶线形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大多寄生在人、家禽、家畜和农作物的体内,危害人体健康,损害农牧业生产。

蛔虫病:人蛔虫(左图)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夺取营养,引起人体营养不良,数量增多时,还会阻塞肠道(右图)。

预防措施:注意饮食卫生,不生食不洁的瓜、果、蔬菜

等,饭前便后要洗手,减少人体感染寄生虫疾病的机会。

4.教师出示一些的图片(蚯蚓、蝴蝶、蜗牛、蜈蚣、蜜蜂)

问: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出它们的特征 . 引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答: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约占动物总数的 95%

让学生通过看书总结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给予指导。

述:环节动物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身体是由许多体节构成的,这些体节形态相似

述:体节不仅表现为体表的环纹,其体内的器官系统也按体节排列

述:我们最熟悉的环节动物是什么?

述:除此之外还有沙蚕、蚂蝗等,环节动物可分布在海水,淡水和壤中(环带指示身体前端)

[小资料]

蚯蚓是聋子,也是瞎子,却有感觉振动的细胞和感光的器官。

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软体动物有哪些?

问:这些软体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答:(1)有贝壳

乌贼的贝壳大大退化,长在预软身体背面的皮下叫海螵蛸,蜗半贝壳螺旋状

(2)贝壳内表面有外套膜

河蚌的外套膜包裹着河蚌柔软的身体;

河蚌体表贝壳由外套膜分泌形成;

河蚌外套膜分泌珍珠质(珍珠质+异物+珍珠)

(3)身体柔软,多数软体动物腹面有块状肌肉足

河蚌的肌肉足呈斧状,叫做斧足,环境安静时伸出斧足,借斧足运动,受惊时缩回斧足;

蜗牛腹足有足腺,分泌粘液,因此蜗牛爬过的地方留下一条痕迹;

乌贼头部有10条围绕着口的腕足

[资料] 河蚌斧足两旁各有两片瓣状的鳃

蜗牛吃蔬菜和粮食作物的叶、茎,也危害果树和棉株等,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危害。

述:软体动物有8000余种,广泛分布于海水,淡水和陆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动物分为哪两类?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代表动物有哪些?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代表动物有哪些?

二、导入:

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要数节肢动物。

述:节肢动物的总数超过100万种,占动物总数的4/5以上。

问: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述:节肢动物门可以分为4个纲: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和多足纲

述: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这四个纲节肢动物的特点

(1)身体分节;(2)足触角分节;(3)外骨骼;(4)有眼、触角、口等器官;

问:昆虫纲包括哪些动物?答:蝴蝶、蝗虫、晴蜓、蜜蜂、螳螂……

述: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有3对足,一般有2对翅

问:甲壳纲有哪些动物?答:虾、蟹

述:共同特征是

(1)身体一般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表面包着坚韧的头胸甲;

(2)有两对触角;

(3)大多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观察:螯虾的结构

问:如何区分虾、蟹? 思考交流

虾腹部有孔

蟹通过蟹脐 三角

述:蛛形纲饮食大家熟悉的蜘蛛、蝎子

特征:

(1)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2)4对分节的步足;

(3)只有单眼、没有复眼

问:多足纲的代表动物是什么?

述:还有蛐蜒和马陆

多足纲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2)躯干部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个体节都有一对(或两对:马陆)步足

[资料]

蜈蚣的第一对步足叫颚足,末端成锐钩,内通毒腺,用来捕捉小虫和自卫。

讨论: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无脊椎动物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思考: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学生能够举例说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即可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节肢动物分为哪四个纲?主要特征是什么?代表动物有哪些?

导入:

自然界中除了无脊椎动物之外,还有一类动物是什么?

学生:脊椎动物。

指导学生看书总结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脊椎动物代表着动物界中的高等类群。现存的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身体背部有脊柱。

问:鱼纲的代表动物是谁?答:鱼

述: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述: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

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师:这种体形有什么好处?

生:体表的观察:体表覆盖__,呈__状排列,体表(干燥、有粘液)。

师:体表的这种特点与鲫鱼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适应的?

生:认真记录,讨论并得出结论,表述交流。

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并认真记录。

生:实验操作,轻轻掀起鱼的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鱼鳃的结构放大图。

师:鳃为什么是鲜红色?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师:总结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

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

师:你们能判断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鱼类吗?

生:它们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水中生活。

师:谁来总结鱼纲的主要特征?

生:鱼纲的主要特征:身体多呈流线型;体表被覆鳞片;用鳃呼吸;身体两侧大多有侧线;能感知小流的方向。

师:比鱼纲高等是两栖纲,两栖纲的代表动物是什么?生:青蛙

师: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有什么特征?生:略

师:两栖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生:两栖纲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师:比两栖纲高等是爬行纲,爬行纲的代表动物是什么?

生:扬子鳄、蛇、壁虎等

师:看书20页图14-23爬行纲的动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有什么特征?

生:略

师:爬行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生: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体表一般覆盖着鳞片或甲,在陆地上产卵,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外壳。

第四课时

一、复习提问:

1、鱼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代表动物有哪些?

2、两栖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代表动物有哪些?

3、爬行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代表动物有哪些?

二、导入

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较生活在水圈、岩石圈的动物可以跨越更大的空间,扩大生存范围,那么这些动物具有哪些特征来适应飞行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鸟类又有哪些特点与它的飞翔生活相适应。

师:全世界现有鸟类约156科9600余种。我国有81个科(占51.9%)1186个种(占13%)就鸟的种类而言,巴西有2000种,秘鲁有1678种,哥伦比亚有1567种,我国紧接其后名列第四。

师:我国不仅鸟的种类多,而且有许多珍贵的特产种类。如:鸳鸯、相思鸟,还有产于陕西、河北的褐马鸡,西南的锦鸡,台湾省的黑长尾雉和蓝腹鹇,产于我国中部的长尾雉、东南部的白颈长尾雉,还有黄腹角雉和绿尾红雉等等。有一些鸟类如丹顶鹤和黑颈鹤虽不是我国特产,但主要产于我国境内。

师:请大家详阅教材40页至41页的内容和图,思考鸟类生活在什么环境,有什么特征?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和少数的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激励,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给出简明扼要的板书。

师:鸟类适于飞翔的特点除书上提到的体形、翼、龙骨突和胸肌、粪便随时排出体外不贮存、食量大、心脏及心搏次数、气囊等结构适于飞行生活外,还有生 殖系统、排泄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都有适于飞翔的特征。

师:鸟类的主要特征:鸟类的体表都被覆羽毛,还有角质的喙,鸟类的前肢特化成翼,绝大部分鸟类具有迅速飞翔能力,鸟类都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师:兔是陆地生活的动物,因为它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因而属于哺乳动物。生活中你们对兔子知道多少呢?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生: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师:很好,这首儿歌生动地描述了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和运动状态,那么兔子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想一想,光靠体表的毛就能维持兔子的恒定体温吗?体温恒定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生:观察小白兔的标本并进行记录:

师:小白兔爱吃萝卜爱吃菜,它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对照彩图来观察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1: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而狼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门齿的功能是切断食物;犬齿是撕裂食物;臼齿是磨碎食物;牙齿的不同表明这两种动物的食性不同,狼是肉食性的动物,有发达的犬齿,利于撕裂食物;兔子是草食性的动物,没有犬齿。

师:牙齿的不同是与它们的食性密切相关的。你们再来观察兔的内部结构,

师:家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的相似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相似,说明了人与兔都属于哺乳动物。

师:兔的消化道与人体的有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

生:兔有发达的盲肠,这与兔子以植物为食有关,而人是杂食性的,盲肠退化。

师:对,草食性动物一般有发达的盲肠,利于消化粗大的植物纤维。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教材上的彩图讨论一下:兔子内部结构还有哪些特点?有什么意义呢?

生: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灵敏地感知,并迅速地作出反应。

师:综上所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生:体表被毛,心脏四腔,用肺呼吸,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胎生哺乳等。

师: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怎样保护陆地生活的这些动物呢?

第五课时

一、复习提问:

1、鸟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代表动物有哪些?

2、哺乳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代表动物有哪些?

二、导入:

动物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我们应怎样保护陆地生活的这些动物呢?

首先,教师出示“导读提纲”

动物满足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

1.学生在一日三餐中,经常食用哪些动物食品?

2.人们的穿着服饰,哪些是用动物的皮毛、羽毛等下脚料做成的?

3.我们的学习用具和劳动工具,哪些与动物有关?

4.你知道哪些人是靠养殖动物走向上发家致富道路的?

5.你知道人们使用的哪些工具或仪器、建筑是仿照动物的器官结构制造的?

6.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器官可以用来做药材?

7.超市、集市上经常销售哪些海产品?

8.我国的珍稀动物有哪些?

动物满足了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

1.有很多优美诗词、散文、童话寓言、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都是描写动物的,你能说出一些吗?

2.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邮票等是根据什么动物来设计的?

3.你会演唱赞美动物的歌曲?

4.你在家庭中最喜欢饲养哪些动物宠物?

然后,班级内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自由讨论,回答导读提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或读,或议,或辩,或写;教师在教室内巡回指导,或听,或解,或析,或评;最后确定自己小组的具体调查对象,由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各个组长和教师共同点评。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关爱动物的情感,以指导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保护动物,关爱大自然。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并掌握

2、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1、同学们都知道2003年中国出现了令全国人恐慌的“非典”,又称SARS,那么同学们知道引起SARS的病原体是什么吗?

SARS病毒。那么同学们又知道美味的酸奶是如何做的吗?而食物放置久了又为什么会发霉呢?

这些都与微生物有密切关系,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神奇的微生物。

【师】经过生物学家们多年研究,大体将生物界划分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微生物界。微生物界又包括病毒和细菌。这节课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下病毒、细菌和真菌。

【师】一般我们将一些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少数的真菌要在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到,而细菌要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研究病毒的结构要通过电子显微镜。

【师】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对微生物并没有具体而直接的认识。

【师】同学们根据上述老师所讲述的内容认为微生物的主要成员有哪些呢?

【生】病毒、细菌、真菌。

(一)病毒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第一位成员——病毒。

1.形态结构

【师】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不具有细胞结构。

[播放课件]——学生观察几幅图片

【师】由图片可以看出病毒的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 蛋白质外壳以及核酸。

【师】核酸只有一种。DNARNA。不会同时具有。

【师】通过观察以上图片,同学们联想一下已经学习过的真核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后告诉我为什么说病毒的结构简单?

【生】病毒无细胞结构以及复杂的细胞器,只具有蛋白质和核酸。

2.分

【师】了解了结构特征接下来简单了解下病毒的分类及生存方式。病毒分为很多种,根据它们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播放课件]

3.生存方式

【师】至于比不过度的生存方式,请同学们先阅读下课本并回答老师:病毒可以独立生存吗?

【生】不可以。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师】回答的很正确。

4.传播途径

【师】既然不能离开寄主,那病毒怎样进行传播呢?同学们先阅读课本再告诉老师。

【生】病毒可通过水、空气、食物、伤口、蚊虫叮咬等方式进行传播。

5.与人类生活关系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思考下病毒与人类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总结病毒的益处和害处)

(二)细菌

【师】通过对病毒的学习我们知道很多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是由病毒一起的呢,例如鼠疫、霍乱等?通过查阅资料就会知道,这几种病并非由病毒引起而是由细菌引起,那我们就来学习下细菌。

1.结构

【师】首先我们来看下细菌的结构。和病毒相比,细菌的结构要复杂的多。

【师】观察细菌的结构图,并比较植物细胞结构图,总结它们的异同点。

【师】细菌的结构有哪些呢?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物质,有些还具有荚膜和鞭毛。

2.分类

【师】观察很仔细。接下来我们了解下细菌的其他结构。

【师】关于细菌的分类,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腐生和寄生。

【师】根据细菌的形态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播放课件]

3.生殖

【师】细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分裂生殖。

4.与人类生活关系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菌的结构等相关知识,那么它们对人类来说是敌是友呢?阅读P48相关知识并讨论。

(学生总结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真菌

【师】学期细菌后同学们知道了细菌对人类生活既有有利也有有害方面它们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但同学们想过我们市场食用的菌类同细菌是什么关系呢,它们是不是细菌的一种呢?下面向同学们介绍下真菌,大家就会明白所有的疑问了。

【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发霉的馒头,长在馒头上黑乎乎的就是真菌的一种,叫黑曲霉。接下来就来了解下什么是真菌。

[播放课件]

【师】真菌家族中大多数都是“大个子”,只有少数在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的到。

1.结构

【师】首先看一下真菌的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分类

【师】真菌分为二类: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

3.繁殖方式

【师】生殖方式主要有无性生殖(即分裂生殖)和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 。

4.与人类生活关系

【师】结合P50相关知识总结。(学生总结)

小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小结本节课知识点。

第四节生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并描述种的概念;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

过程与方法:

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生物分类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生物世界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

列举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提问为何可以在超市很容易买到想要的商品导入新课: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的依据

问:为什么要对生物进行分类呢?

答:因为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太多,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多种多样的生物,所以要对生物进行分类。

问:那么现存的生物究竟有多少呢?

答:课件展示。课本标注关键词现存至少400万种

问: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

答: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异来加以区分同来加以合并

问:那么我们对生物进行分类时,是根据生物体的哪些特征的来加以区分,哪些特征的来加以合并的呢?

课件展示图片,通过观察图片找异同,总结归纳生物分类的依据: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种的作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

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种的作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

学生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分类的等级

总结后提问:如何再细分?

以动物为例再细分,引出分类的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界、门、纲、目、科、属、种

学生活动:30秒按等级顺序记忆7个分类单位。抽测记忆结果。

课件展示,举例说明生物的分类等级

种的概念

问: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什么?

答:种。

问:为什么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呢?

课件展示。种的概念和特点。标注关键词:基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态分布同种生物有性生殖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通过马和驴交配生下骡来说明种的概念。举例:狮虎兽等

.分类等级的特点

课件展示图片,问:狗和狼的相同点多,还是狗和猫的相同点多?

答:狗和狼的相同点多。

总结规律: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反之,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第十五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

教学目标

1.阐明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4.关注我国生物多样性,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学难点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尤其是对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几组鸟类的图片,学生会兴奋地跟着图片说出鸟的名称,对于说不出的,老师也表示理解。教师趁机简要总结:在自然界中,鸟的种类有9000多种,它们分布广泛,生活习性也不相同,形态多种多样。就一种物种而言如此繁多,同学们想想,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的体系是多么的庞大!你们心中常常被“自然界生物的种类到底有多少种?”纠结。随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本节课我们从种类、基因、生态三方面初步去了解生物多样性。

人类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地球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物种绝灭,对此我们不能漠然处之,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二、 新课教学

(一)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1.教师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大致含义。

2.学生活动一:资料分析——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3.教师引导分析并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我国的裸子植物的种类在世界排名第几?占世界的几分之几?

(2)丰富的特有动植物对我国乃至全球而言是一笔怎样的财富?

(3)我国在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如何?这些新品种的出现实质上改变了野生生物的什么特性?

(4)你能说出我国有哪些生态系统类型吗?

(5)从我国生物多样性具有的几大特点来看,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包括哪几个方面?

4.师生归纳: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

(1)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例:森林中有丰富多彩的各种动、植物等。

(2)遗传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例:苹果有红富士、香蕉、花牛等很多品种。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例:森林、草原、农田、湿地、海洋、等等。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学生活动二:调查我省(市)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生物资源。

方案一:课上汇报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交流内容:(1)该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2)该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3)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我省(市)生物多样性的建议和设想。

方案二:课下举办展览,评选优秀报告。

学生活动三:自由辩论。

辩题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何在?(建议阅读教材内容后再进行辩论)

辩题2:“杀人者偿命”是否适用于老虎?(请你扮演政府、虎林园、伤者家属三者中的任一角色,与其他同学进行辩论和协商)

背景资料: 2012年,东北虎林园一只雄性老虎将一名工作人员咬伤致死。事后,对于东北虎的如何处置,却难倒了各方人士。

3.教师补充小结: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间接和潜在的利用价值,任何一种生物都是一个宝贵的基因库,有着可观的开发利用前景。例如:袁隆平梦想未来的杂交水稻的种子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可以在水稻秧下歇息乘凉……你们说我们该不该善待这些宝贵的生命呢?

三、小结

1.学生谈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激情评价学生的各方面优秀表现。

第二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积极参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确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搜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说明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积极参加小组内的活动,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的快乐。

[教学重点]

说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说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教学难点]

确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挂图和资料

资料:有活化石之称的长江白鳍豚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现在已濒临灭绝。20世纪80年代初,长江中约有400头白鳍豚,90年代初下降到150头以下,到1996年只有几十头了。

[学生]观察:挂图和资料

[教师](联系上面的挂图和资料进行小结)

通过上面的挂图和资料可知,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地球上每年都大量的物种绝灭,对此,我们不能漠然处之。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讲,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板书课题: 第二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

观察讨论过程: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板书]

[教师](结合实际,并联系资料简要地介绍)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但近年来,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学生]阅读:P48

讨论: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来自什么呢?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结合学会上的交流、回答情况,联系实际并举例进行小结)

现在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快速增长的人口无节制地向地球索取各种生物资源,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例如,森林的过量开采、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草地的过度放牧、野生经济动植物的乱捕滥采等,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同时环境的严重污染,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增强、厄尔尼诺现象、酸雨、洪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教师]投影:材料

材料一:世界森林正以2x105m2/min的速度消灭,许多动物失去了栖息地。

近代在我国绝迹的动物就有麋鹿、高鼻羚羊、野马、犀牛、百臂叶猴等10多种,还有大熊猫、长臂猿、扬子鳄、野生梅花鹿等2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我国的高等植物中至少有3000种处于灭绝的边缘。

材料二:在我国西部高原牧区,多年来狼、狐狸和鹰、隼等食肉动物被大量捕杀,草原上的鼠、兔掘洞的天性使草原遭受严重的破坏,最终导致近年来西部草原的迅速退化。

材料三:地球上有170多万个已被鉴定的物种,由于环境的破坏,大量物种灭绝。目前已发展到每天消失一个动物物种,每小时消失一个生物物种的程度,这种情况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学生]观察:材料

讨论:通过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板书]

[学生]辩论: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自选一个角色,按照所选择的角色搜索相关资料,课堂进行演讲和展开辩论)

(在教师的组织下,各小组进行演讲及展开激烈的辩论,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讨论:在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怎样做)

[教师](结合学会上的回答,举例说明并进行小结)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在环境中进行的,在经济建设中,我们要遵循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保护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为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让我们行动起来,以发展的眼光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继续走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生]阅读:P49-50

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有哪些?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回答情况,联系实际并举例说明)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同时还应加强教育,加强法制管理。

就地保护是指在原来的生活区域中对濒危生物实施保护。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拯救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手段。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我国从1956年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就是保护生物以及生物所生活的环境。目前已建立了广东省鼎湖山、吉林省长白山、四川省卧龙、福建省武夷山、贵州省梵净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格达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江苏剩盐城、湖北省神农架、贵州省茂兰、浙江省天目山和云南省西双版纳等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是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迁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的建设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例如,我国的各个省市都建立了动物园和植物园,少数城市还有水族馆和基因库。

与此之外,保护生物多样性,还应重视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节知识内容,能够说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和保护途径,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作业布置:

1、课后思考题

2、课外探究:参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活动

3、课外阅读:警惕“来者不善”

第十六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

教学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3.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生命的起源,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展示:出示大量的图片,看看我们可爱的朋友

当我们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和水族馆的时候,当我们在森林,草原和田间漫步的时候,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命世界的奇异和浩瀚。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万类霜天竞自由。我们不禁要问: 这样一个种类繁多的世界是怎样产生的呢?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新课教学

课件展示: 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各种假说:

1.神创说: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是由上帝设计创造的。

2.自然发生说: 认为生命物质可随时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迅速产生出来(如:腐肉生蛆)。

3.宇宙发生说: 认为生命来自其他星球,某些微生物的孢子可以附着在星际尘埃颗粒上而到达地球,从而使地球具有初始的生命。

4.化学进化说: 生命在历史早期特殊环境中,由非生命物质经历长期的化学进化过程而产生的。

展示科学家关于人类起源方面的几种假说,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更愿意接受哪一种假说,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观,知道后面的米勒实验的结论也仅仅只是一种假说。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40亿年前的地球状况,并让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思考题。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了解原始地球的状况。思考题以下问题

1.地球产生的年代?

2.原始地球的状况如何?

3.原始大气是怎样形成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教师小结: 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一个很炽热的球体,地球上炙日炎炎、火山喷发、熔岩横溢、电闪雷鸣、烟尘滚滚。原始大气中只有甲烷、二氧化碳、氨、水蒸气、硫化氢等简单物质。于是,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便开始了。

教师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米勒实验提出的问题?

2.米勒实验提出的假设?

3.米勒采用了什么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闪电?

4.米勒在实验中输入什么气体?

5.实验的结果产生了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点评并予以指导。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米勒实验的flash动画思考以下问题:

1.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米勒的实验引起同行的注意?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米勒的实验说明:

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是如何进行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

教师活动:生命起源的第三步是从有机大分子到原始细胞

课件展示: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原始生命起源于何处?

2.原始生命的标志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总结、回答,教师补充点评

教师活动:探究原始生命诞生的条件

课件展示:米勒的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始生命诞生的条件

1.物质条件: 原始大气(CO2,H2,H2O,NH3,CH4,没有O2) ;

2.能量条件: 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热能;

3.场所条件: 原始海洋

教师小结:生命起源的过程(课件展示)

结合课件讲解生命起源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整个生命起源的过程,了解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进而说明化学进化学说目前被大部分人所接受,与开始学生的猜想形成互应。

教师活动:思考题(课件):

1.在生命起源的三个阶段中,哪个阶段是最复杂,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2.在现今地球条件下,非生命物质能不能再演化为原始生命了?

3.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存的生命,尤其是濒临灭绝的生物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总结、回答,教师补充点评。

教师小结:我们知道了原始生命的产生过程,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是原始地球条件和各种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现在的地球,不具备这些条件,现在的地球不再是一个到处炙日炎炎、火山喷发、电闪雷鸣、熔岩横溢的地球,而现在大气与原始大气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现在的地球环境下是不可能产生新的原始生命的,正因为如此,倘若地球上灭绝一种生物,那么它将是永远的消失,一去不复返。因此,我们要珍惜现有的生物,我们要保护生物,保护地球。

教师活动: 出示幻灯片,介绍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1.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2.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教师活动: 这两项发现,对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第二阶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我国在生命起源问题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复习巩固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进化的证据。

2.描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一段关于马(或者其他生物)进化的电影或短片。

2.授课课件

3.多种动植物的化石图片或化石标本。

学生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选出小组长。

2.每小组课前收集有关化石形成的资料,准备探究实验。

3.要求各小组通过资料、网络等查询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创设情境)

展示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图片:

欣赏:从高山到平原,从沙漠到草原,从赤道到极地,从天空到湖海,几乎到处都有形态各异、多种多样的代表生物图片。

我们学习了生命的诞生,知道了地球上出现的原始生命是原始单细胞生物。而如今生物圈中我们熟悉的景象却有着丰富多彩的生物。这些五彩缤纷的植物和千姿百态的动物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经过什么样的历程演变而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探究过程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学生:观察化石。

教师:生物进化过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没有人能够亲自经历生物进化几十亿年的历史。所以,神创论曾经根深蒂固。随着进化论证据越来越确凿,相信生物进化论的人越来越多。

提问:你知道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生物是进化来的吗?

学生讨论、总结: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有许多证据,比如细胞解剖学证据、细胞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生物化学证据等等,其中化石是最直接的证据。

教师准备图片和实物展示:各种化石。

学生:

各小组同学认真观察,说出化石的种类,观察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找出规律。思考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并总结出答案。

问题1:什么是化石?为什么化石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

结论: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的总称。它们能直接或间接地证明各种古代的生物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所以是生物进化直接的证据。

图示: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

问题2:不同地层中发现的化石有什么分布特点?

结论: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这说明生物是进化发展的。

学生:讨论马的进化过程。

以小组形式讨论课本中马的进化过程(参看教材中图示),说说不同时期马的形态特点。同时结合课本中始祖鸟化石和化石复原示意图说说鸟类的进化特点,并总结生物进化的特点。

教师:

1.从环境的改变来考虑,进一步认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说出不同地层中马的化石的不同特点?

2.观看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说明,先通读,思考为什么不同时期的马的化石会有这些区别呢?

师生互动:

马的生物进化历程有着较完整的化石证据。教材中讨论部分有不同进化程度的马化石示意图。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逐渐变成中趾发达并唯一着地。

教师:这是同种生物进化的化石证据,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类生物进化为另一种生物的化石证据。出示图片:始祖鸟,现代鸟和食蚁兽。

1.始祖鸟与现代鸟和食蚁兽相比,它们之间有哪些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2.描述始祖鸟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各小组通过讨论意见达成统一,然后派代表说明本组的主要观点。

教师小结: 爬行类进化成鸟类: 从一类生物进化为另一类生物的化石依据,始祖鸟化石的发现是该过程的典型证据。在我国发现的辽西鸟和孔子鸟的化石也从一些方面证明鸟类可能起源与古代的爬行类。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师:科学家根据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用生物的进化树形象而简明的表示生物进化的主要过程。

学生:

1.拼图游戏

课前每个小组都已经画出了一棵进化树,根据对生物特征的了解,把别的小组准备的各种生物粘贴在“进化树”上,看哪组最先正确地完成拼图。

2.人一组,将讨论结果写在自己的课本上。观看动画,纠正写错的生物小组成员陈述本组拼图完成的过程,并且说明生物进化的历程。尝试寻找规律。

讨论:

1.根据拼图,说出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师巡视各小组的拼图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2.你认为生物进化遵循了什么规律?

教师:

1.展示做的正确的拼图和有错误的拼图。目的是强调生物进化以类群的形式进行。

2.对各小组的评价:(1)速度;(2)合作;(3)效果。

3.展示图片:生物进化全景图。

问题:生物进化遵循了什么样的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生物进化的历程都遵循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规律。

小结:动画演示: 生物进化的历程。并以箭头表的形式展示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师:概括归纳。

问题1:植物的进化历程?

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多细胞藻类原始的苔藓和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

问题2:动物的进化程?

(1)原始的无脊椎动物:

原始单细胞动物多细胞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原始的脊椎动物:

古代鱼类原始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古代哺乳类)

问题3生物进化规律?

学生交流结论:

生物遵循从无到有、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学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进化的原因。

2.说出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能力目标

1.知道达尔文进化论的实质。

2.能够较准确判断达尔文地雀的进化顺序。

3.能运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桦尺蛾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达尔文细心观察和实验,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认识主流的进化学说,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世界观。

3.领悟科学没有绝对的真理,科学知识只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培养科学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

达尔文进化学说与其他进化学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

1831年结束剑桥大学的学习后,达尔文以学者的身份跟随舰艇参加了对他一生具有重要影响的环球考察。并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1.自然选择学说。

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的限度,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学说。

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生物进化发过程和原因

美洲雀的变化表明,自然界的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

达尔文的推断:这些地雀可能源于共同的祖先,由于环境的改变,地雀的形态和大小等方面发生了改变,以适应改变的环境。

达尔文的结论:地雀的进化表明自然界的生物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对于同种生物而言,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二、其他生物进化学说

1.现代综合进化论

2.分子进化中性论

3.我国为生物进化领域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澄江动物群:保存在澄江县级及其周围地区距今大约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泥浆中的大量栩栩如生的动物化石群。——被国际上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澄江动物群发现的意义:将脊椎动物地质年代推前到寒武纪早期,被誉为“人类重塑地球生命史的一项惊人成就”。

第四节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教学目标

1.概述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过程。

2.说出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3.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认同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1.知道人猿同祖,能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2.说出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案一:“我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对自身的产生一直是十分好奇的。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进化的?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这个孩提时代的困惑,一起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吧!

方案二:影片导入。

教师播放电影《金刚》片段以问题导入。

问题:影片中的“金刚”是哪种动物?他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一)人猿同祖

活动一:探究人与猿的关系

1.学生以小组方式阅读和分析教材中。

2.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几种现代类人猿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所收集的资料回答:

(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2)人类与类人猿为什么这么相似?

生:有共同的祖先。

(3)共同的祖先是谁?

生:森林古猿(树栖)。

设计思想通过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特征的比较,得出人、猿同祖的结论。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找出事物的异同点,这样的教学能留给学生较深刻的印象。

活动二:观看森林古猿的生活图片及视频资料,各小组展示收集的信息

师: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请同学们观看森林古猿的生活图片及视频资料,尝试着描述出它们的生活状况。

生1:森林古猿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的呢?

生2: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 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3: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动物进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但人类已超出了动物界,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活动三:互动游戏

学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强调: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过渡:人、猿同祖,你能列举出证据吗?

活动四:列举人、猿同祖的证据

师:大屏幕展示古生物家挖掘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图片。

生:观看讨论得出化石是人、猿同祖的证据之一。

设计思想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认同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二)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1.学生分小组阅读、讨论,用表格形式完成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表。

2.劳动创造了人类,我们该怎么做?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三)联系社会

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小组讨论、组间交流、补充)

生1: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

生2: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乱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因此,我们应……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

三、课外研究

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第六单元

第十七章动物的运动

第一节 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2.通过学生对动物运动形式的了解,使同学们能更加关注自然界的动物,让他们能与之和谐相处,彼此成为永远的朋友,并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动物运动方式主要有哪些?

2.动物运动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展示图片(课件)大家能区分图里的动物和植物吗?

那么你们是怎样区分的呢?

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运动,我们上次看的视频《动物的极限运动会》里面就有许多的优秀动物运动员,大家来回顾下吧!

二、课内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动物的运动形式

1.请几个同学描述几种动物的运动。(展示教材76页表17——1)

引导学生形象描述几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及如何完成运动的。

2.引导学生小结归纳:

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哪些?动物的运动形式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游泳、爬行、行走、跳跃等。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不同,水中生活的动物主要依靠游泳、漂浮,陆地上的动物可以有行走、爬行、奔跑、跳跃、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空中生活的动物主要是飞行、滑翔。

不同的运动方式不仅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而且在动物的身体内也有不同的结构与之相适应。

合作探究二、讨论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

1.让学生观察教材78页图17-4鸟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讨论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除了图中显示的特征外,你还能说出鸟类适应飞行的其他特征吗?

a.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小飞行的助力。

b.前肢化为翼,体表被羽毛,翼大多呈扇形。

c.胸肌发达,翅膀的煽动得靠胸肌的牵拉,故鸟类的胸肌都很发达。

d.骨骼薄、骨中空、坚固减轻了自身的质量

e.食量大。高空飞行时不便随时随地找食,所以鸟类食量大的特点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f.消化能力强。鸟类无牙齿,可吃进去的食物很快能被消化,为身体飞行及时提供能量,故其消化能力特强。

g.直肠短。鸟类的粪尿不至于在体内停留太久,及时减轻体重,便于飞行。

j.无膀胱。不会储存尿液,经简短的直肠随时和粪便一起排出,便于减轻飞行时的体重。

k.具有双重呼吸。保证充足的氧的供应。

l.心脏占身体比重大,血液循环快。便于及时运输氧和养料,为飞行及时提供能量。)

2.学生讨论:动物多样的运动形式对动物有什么意义?

(动物通过运动可以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通过运动适应环境的特征,从而提高生存的能力。例如,在草原上,狮通过快速的奔跑才能捕食到其他奔跑的动物。

动物通过运动还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殖场所,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衍。例如,一些鸟类在不同季节南北迁徙,除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外,还在迁徙地的适宜环境里完成筑巢、孵卵、育雏等生殖活动。

合作探究三、动物运动的的能量供应

观察教材79页图17-5,讨论人和动物运动的能量间接来源于什么?直接来源于什么?

动物运动的能量间接来源于食物,食物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将能量释放出来。一部分热能维持体温,大部分贮存在ATP供各种生命活动需要。

三、总结本节课你的收获

第二节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运动结构。

2.举例说明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通过观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掌握观察动物运动器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强化“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生物的意识,强调爱护生物的观点。

重点: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难点: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教 学 过 程

复习并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程的知识,回忆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

新授:

一、动物的运动结构

教师说出几个有关动物运动及器官的诗句,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让学生回答其中所提及的动物运动器官,并自己举一反三,相互交流有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诗句中所提及的动物运动器官,并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其他有动物描写的诗句,说出其中的运动器官。

在总结常见动物的运动器官后,引导学生注意单细胞生物的运动结构。

强调学生注意单细胞生物由于结构简单,是没有运动器官的。

回顾草履虫和变形虫的运动结构。

二、蚂蚁的运动器官

1.观察实验:蚂蚁的运动器官,了解蚂蚁的翅和足的作用

三、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1.了解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结组成

2.人的屈肘运动

(1)请一名学生上台,以其为模型,其余学生在台下同步找出人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

(2)指导学生同步做屈肘和伸肘运动,并观察在运动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长度上的变化。

(3)填写表格

通过表格的填写来了解: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一块肌肉来完成的,它需要两块或两块以上的肌肉来协调运动。

总结:人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一组肌肉的协调下完成的。

3.课堂小活动:

听命令做动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由其快速的反应,来指导学生了解:运动主要是受到了神经系统的调控来完成的。

4.猪的运动系统的组成,了解各个骨的名称

5.关节的结构:关节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腔和关节囊组成

6.总结:运动是受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牵拉着所附着的骨,绕着骨连接来产生的。

四、总结

回顾整节课的内容:学生共同回顾:

不同动物的运动结构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的组成

第十八章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验“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教学重点】 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播放:“动物世界”中的相关录像

[学生] 观察、欣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欣赏,同学们可以看到,在自然界中,动物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果你留心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你会发现蝴蝶飞舞、蜜蜂采蜜、虫鸣鸟唱、大雁南飞、亲鸟育雏等等,你会被这些奇妙的现象所吸引。其实,这种种现象都是动物行为的表现,那么,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 板书课题: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探究过程:

一、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板书]

[学生]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学生4人一组,讨论并制定方案,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蚂蚁的觅食行为

[教师] 巡回指导并提醒学生探究实验结束后,要将蚂蚁放回,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学生] 讨论:1)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2)蚂蚁喜欢什么样的食物?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回答,学会之间相互补充。

[教师] 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 过渡:动物除了觅食行为外,还有许多复杂多样的行为,那么,动物还有哪些行为呢?

[学生] 讨论:动物行为的类型

学生4人一组,交流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动物行为的实例和图片,然后讨论并填写表17-1中的相关内容。

[教师] 组织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动物行为的实例和图片,并指导学生完成表17-1

[学生]讨论:1)动物的行为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2)动物的觅食、防御、生殖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群繁衍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并相互补充。

[教师] (列举事例、启发学生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同时板书)

动物的觅食行为是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当雄蛙和雄蟾蜍在一起以美妙的鸣声向雌性求爱的时候,蝙蝠却能分辨出是可食的青蛙还是不可食的蟾蜍。响尾蛇的红外线感受器极其灵敏,能够感知鸟或哺乳动物的准确位置。

动物的防御行为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危害茶、桑、果树等植物的尺蠖平时身体弯曲,遇到敌害时就伸直身体,伪装成树枝,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在海洋中生活的软体动物乌贼,当它受到鲨鱼等凶猛动物的威胁时,就会将身体内墨囊中的墨汁释放出来,向敌害放射“烟雾弹”,乘机逃走。乌鸦和其他一些鸟类,有聚众鸣叫“的行为,当乌鸦发现老鹰时就会发出这种鸣叫,以便把其他乌鸦聚集起来,共同对付“侵犯者”。

动物的生殖行为能够使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衍。动物一般都有其特殊的生殖行为,如求偶、占区、筑巢、交配、孵卵、育雏或哺乳等。孔雀的开屏、青蛙的高昂鸣叫、羚羊的打斗,哺乳动物的哺乳育幼等都是典型的生殖行为。

此外,动物的行为还有迁徙行为、洄游行为、攻击行为、节律行为等。

[教师] 过渡:上面列举的一些实例,都是动物个体的行为。而我们平时见过的像蚂蚁、蜜蜂等一些动物过着群居的生活,那么它们每个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又是什么行为呢?

二、动物的社群行为 [板书]

[教师] 出示:“蜜蜂群居”的教学挂图

[学生] 观察:教学挂图和图17-2、图17-3

阅读:教材62-63

讨论:1)白蚁的群体是由几种形态不同的蚁组成的?它们各有何种功能?

2)白蚁群体的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且互相补充。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举例说明、归纳总结、同时板书)

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不是同一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群体内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例如,白蚁和蜜蜂的群体都是由几种形态不同的个体组成,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2.通过游戏、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3.结合学生的经验,通过游戏、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陶冶了学生的热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认同动物的行为是长期自然进化选择的结果。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动物有许多各种各样的行为如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等。在动物的这些行为中,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后天的,那么这些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呢,其生理基础又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一、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板书]

[教师]动物的种类繁多,其行为形形色色,但是,动物的这些复杂行为又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从动物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来看,可以将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学生]游戏:动物行为的分类

(学生分成小组,将各自收集到的有关动物行为的实例和图片进行集中起来,然后识别、确定行为的类型,再在主持人的主持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抢答竞赛,最后评比。)

[教师](在学生游戏的基础上小结)什么是先天性行为?凡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都是动物的先天具有的本能,属于先天性行为,也称为动物的本能行为。

[教师]出示“育雏的母鸡与小猫”和“小鸟在池边喂金与鱼”的两照片

[学生]观看这两照片

[教师](结合照片进行讲述)

第一照片中,是一只失去了雏鸡的母鸡,它把两只无母的小猫当成自己的雏鸡,对小猫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你看它像爱护雏鸡那样把小猫藏在自己的温暖的翅膀下边。这两只小猫也安然地接受母鸡的抚爱,它们把母鸡当成了自己的猫妈妈,并且同它顽皮嬉戏,甚至会亲热地去舔母鸡的羽毛。

第二照片中,有一只失去了雏鸟的美国红雀,它来到养鱼池边,对浮出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立刻塞给它一条捕捉来的昆虫,就如同喂自己的雏鸟一样,就像这样,红雀喂金鱼连续了好几个星期。

[学生]讨论:以上这两个真实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小结)

这两个例子说明,母鸡和小鸟虽然失去了幼仔,但是它们哺育后代的本能并没有消失,这是因为动物的本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教师]过渡:那么,动物的后天性行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教师](联系实际并举例说明)

后天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后天性行为也就越复杂。

[教师]出示:几幅图片

[学生]观看这几幅图片

通过训练,小小的蚯蚓能够学会走简单的“T”字形迷宫(如第一幅图),进行实验时,在迷宫的一臂安上电极,而另一臂是潮湿的暗室,暗室内有食物,在实验过程中,当蚯蚓爬到安有电极的一臂时,它就会受到电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蚯蚓就能够学会选择,爬向有食物潮湿的暗室的一臂。

脊椎动物的学习行为,比无脊椎动物更加复杂而高等。例如,幼小的黑猩猩能够模仿成年的黑猩猩,利用一块地衣从石缝中汲取水液,还能像图17-6那样,学会利用有一根沾水的树枝,从洞穴中取出白蚁作为食物。更有趣的是,若干年前在英格兰,发现一只大山雀有一次偶然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的盖,它偷饮了牛奶,后来过了不久,其他地区的大山雀也学会了偷饮牛奶。这显然是当这只大山雀在进行偷饮牛奶的活动时,被其他的大山雀细心地观察过,然后它们也模仿学会了偷饮牛奶的本领。同学们还经常在马戏团里各种动物的精彩表演,如狗熊骑独轮车,小狗钻圈,海豚的顶球、转圈和跳跃等,而这些都是在人的驯养下形成的后天性行为。

[学生]讨论:

(1)动物的后天性行为与什么有关?

(2)动物的后天性行为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在学生交流、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小结)

动物的后天性行为也称学习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例如,人们把黑猩猩爱吃的香蕉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是拿不到的,于是,它把几个木箱堆叠在一起,然后爬到木箱顶上,这样就可以拿到原来拿不到的香蕉了。这个例子说明,动物越高等,它们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二、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96页

讨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并回答)

[教师](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举例说明)

尽管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产生都是动物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例如,有一种淡水三刺鱼,雄鱼到了交配季节,腹部表面变为红色,红色就是一种信号刺激,可引起雄鱼彼此之间猛烈的攻击行为。经过研究表明,三刺鱼的眼一旦感受到红颜色的刺激,即能通过神经系统做出进行攻击的决定。

动物行为的产生与动物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也有关,如母鸡和小鸟的育雏本能,这种激素就是卵巢所分泌的雌性激素。

总之,动物的复杂行为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共同协调完成。通过前面的一些具体实例可以知道,动物越高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就越强。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节知识内容,理清思路,形成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题

2.课外探究:设计实验或搜集资料探究马戏团中的动物的本领是如何形成的。

3.课外阅读:不孵卵也不育雏的杜鹃

第七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

第十九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成分。

2.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3.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5.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6.培养分析问题、处理资料的能力。

7.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8.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周围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中的基本成分。

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些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物质(成分)组成?分析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新课学习:

了解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师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可见,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它们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把在一定的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讲述:一口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同理,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块农田,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小到一口池塘,大到地球上全部生物及环境,即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图片展示:生态系统结构图;生态系统概念图;生态系统的成分。

图片:食物链和食物网;

激趣设问: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主要是由于什么关系而联系再一起?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即食物关系。

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把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强调1)自然界食物链的三种类型捕食链(普遍存在的,要求掌握的,不特殊强调,写的都是此种类型的链)腐生链,寄生链。

2)写法注意: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参与食物链的组成,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能再被捕食的消费者,箭头有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出示图片: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

讨论:该生态系统中存在几条食物链。

让学生再写食物链,在自然界中,一种生物不可能只吃一样食物。同样,一种生物不会只被另一种生物所捕食。这样,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网状。我们称其为食物网。

讲述:肉食动物取食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取食植物,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食物链。同时,生态系统中的各条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许多食物链经常互相交错,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被称为食物网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生命线,它上的各种生物通过这条生命线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链条就会失去整体性,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

由此可见,食物链对环境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如果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把废弃物排入环境,也会毫无察觉地通过食物链把有害物质摄入体内。

图片:DDT在生物体内的富集示意图。

讲述: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生物富集常常伴随食物链而发生。例如,一项研究表明,一种叫做DDT的化学药剂通过由浮游生物、小鱼、大鱼和鹰组成的食物链,其浓度不断增加,最后在生物(鹰)体内富集的浓度可达百万倍以上。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情况

2.说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

3.通过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图片等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5.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欲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我们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 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 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 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 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教师语言导入: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109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第二十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类型。 
2、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2、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 
引出: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种类。 
二、新课教学 
1、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通过视频材料所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欣赏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说出: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2)利用课件,出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并总结出各种生态系统的共同特点: 
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每种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的,实例: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学生:对比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组成,比较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结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2、生态平衡: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瞬间造成的破坏、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的破坏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出生态平衡的内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1)分析一个处在正常状态下的热带草原生态系统和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得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2)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得出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平衡。(注意:种类和数量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3、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构成了生物圈: 
利用课件播放电影科幻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 末日浩劫》(又名:明天过后)中,全球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场面(地震、雪灾、海啸、冰雹和龙卷风等自然现象)。引出地球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圈 
自学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位置和概念。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为不出现末日浩劫中的场面,提高自觉保护环境意识。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播放当前我国各地的自然、经济的专题片,把学生分成分城市、农村、山区、海滨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当前城市、农村、山区、海滨的经济发展特点及环境状况: 
(根据自己对不同地区资料的掌握情况,自由分组) 
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对所在小组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交流,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在汇报交流总结时,教师提出: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所从事的产业是农业,那么,我国以前靠天吃饭的农业状态和现在的农业状况有什么不同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 
1、农田生态系统(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欣赏一组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比较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生系统和一片农田生态系统。 
分析:对比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生系统和一片农田生态系统什么差别。 
得出结论:(1)经过人工改造的生态系统是不稳定的,其生态平衡需要人类的维护。 
(2)人类需要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利的生态系统。 
设计思想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求知。课件中使用了从网上下载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体现了资源的共享是时代的要求,学习的根本在于拥有共同的资源。 
2、阅读材料:教材P116,了解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设计思想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学会分析、运用材料,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3、方案一:出示老师制作的生态瓶。 
讨论:瓶内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还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如何维持瓶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方案二:根据实验小组讨论如何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瓶。 
1、根据问题,作出假设,讨论和提出制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的方案。 
2、分析影响这个小型生态系统的因素、讨论如何维持瓶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 
设计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景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景,因为真实的情景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上面两个方案都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的拓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复习: 
1、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2、利用课件展示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图片,分析二者有什么区别。 
二、新课教学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研究型课题:对比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 
学生:室外调查观察前准备 
1、把学生每8人分成一组。 
2、观察过程中认真填写观察记录。 
3、观察结束后讨论研究观察题,并形成自己小组的探究报告。 
4、在考察过程中注意安全! 
研究性课题用表
  思考题: 
1、分析采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绿化和美化环境的优缺点? 
2、如何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之间进行对比实验。 
设计思想本环节的设计,将课堂由室内延伸到室外,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内研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与谦让的人际交往技能,增强自信心,培养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在形成研究报告的过程中深化了课堂内的学习成果。

第二节 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教学目标

1.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3.举例说出人类生活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4.进一步提高学生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我们怎样来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利用课件出示资料:2010~2013年历届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

师:请同学们分析近几届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总结出设立世界环境保护日的目的是什么?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上节课观看的资料片片段,进行研究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全世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中,为了保护这个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全世界各国人民必须携起手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新课教学

(一)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

师:利用课件播放视频资料: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讨论:

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生态系统的总和,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二)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

1.遭到人类破坏且无法恢复的生态系统的对比照片。

2.新疆的藏羚羊遭到偷猎后的悲惨场面与青藏铁路建设为了保护藏羚羊的迁徙路线而修建的桥梁的照片。

3.阅读教材P123“人与生物圈”计划

学生讨论:

(1)目前东北虎所受到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2)偷猎和改变铁路设计方案这种做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3)我们人类对环境越是干预,环境就越向好的方向变化吗?

(4)为了保护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应当做点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己见。(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推向高潮)

小结: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人口、生产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多项政策和行动计划,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物圈是人类调整自身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项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变。

教师:

1.课后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按照教材要求进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调查报告在下节课上交流。

2.课后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关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如何保护环境等有关的资料,为下节课模拟召开“保护生物圈研讨会”做准备。

(预习:“保护生物圈研讨会”,并明确分工。)

设计思想老师并没有固定要求学生去调查的场所,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思维去进行调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调查面更广,更加丰富;增加了下节课准备的时间,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拓展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沿教室四周依次坐好)

主持人宣布“保护生物圈国际研讨会”现在开会,宣布:

(一)主: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在这个大的世界环境下,如何处理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关系。

(二)大会议程:

1.大会推选“主席”、“副主席”各一名和会议秘书处(做记录的同学)。

2.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宣读上节课进行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3.本次大会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首先由一名同学代表本国陈述本国的观点,其他国家代表待其陈述结束后向该国提出一些问

4.陈述国其他成员可以互补回答。

5.会议秘书处根据记录,形成综述总结报告,提交大会主席和副主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f0689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3.html

《八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