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教案

发布时间:2019-05-18 15:37: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游褒禅山记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

掌握词类活用。

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

解决办法

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

址:基址,指山脚。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

今言huā)如华(huá)实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字,后来有了字,”“分家,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是按照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huá。

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名,说出名称。

二、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我们从中来感受作者游褒禅山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范读。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过饰非(掩饰)

[]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2.活用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到达的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画线的词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这是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表示判断。其中的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和介词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的原因

六、熟读成诵

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明确]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先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记游和议论是怎样结合,怎样照应的呢?

第三段的第二段的记游生发而来,第四段议论由第一段的记游生发而来。

在大体把握了作者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还不能熟练背诵的允许朗读。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深入理解

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人。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进、见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并因而引出下文。

2.作者怎样生发议论的呢?

[明确]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字承上文的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沦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之间的内在联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两相对比之后,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在提出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其次要有,再次要有,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乏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ea66d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20.html

《游褒禅山记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