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白露习俗

发布时间:2019-02-25 02:01: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北方白露习俗

【篇一: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精美古画配图)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

雨水 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18日或19日开始,到3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

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从每年的320日(或21日)开始至4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清明

清明,是中国的24节气第五个节气。

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篇二:2015年民俗年历】

2015年民俗年历

一月

16 小寒

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120 大寒

全年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

127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人们会进食腊八粥、腊八蒜、腊八豆腐、腊八面等。

二月

24 立春

全年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冬天的结束。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人们吃春饼、春卷以示庆祝。

211 祭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吃灶糖、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

218 除夕

219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人们往往燃放开门炮仗,然后走家串户拜年。

219 雨水

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三月

35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36 惊蛰

动物入冬藏伏土中,称为,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321 春分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总的原则是要禁忌大热、大寒的饮食。

321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人们多在这天剃头理发,以显尊贵、图吉利。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四月

45 清明

为台湾、中国大陆、香港等地唯一根据节气而定的休假日。这一天人们会踏青、扫墓、吃寒食。

420 谷雨

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应适当食用一些补血益气的食物。

421 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自古有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民众喜欢在这一天放风筝、踏青出游。

五月

56 立夏

天气转热,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

521 小满

该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要注意对风疹的防治。

六月

66 芒种

气温升高,空气潮湿,饮食宜以清补为主。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但要避开太阳直射,防止中暑。

620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622 夏至

冬至饺子夏至面,按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

七月

77 小暑

人体阳气最旺盛,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养生重点突出心静

723 大暑

人体水分蒸发消耗快,需要及时补充。平时喝开水最好,也可以饮用绿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药茶,出汗的较多的饮用糖盐水、茶水等。

八月

88 立秋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要补偿夏天的损失,办法就是贴秋膘

820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民间有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等风俗。

823 处暑

夏秋之交冷热变化不均,需小心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828日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九月

98 白露

出现典型秋季气候,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需预防秋燥。

923 秋分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日夜时间均等,并由日长夜短逐步日短夜长。二是,气候由热转凉。秋分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饮食宜收不宜散,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

927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吃月饼、玩花灯、饮桂花酒等民俗。

十月

108 寒露

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

1021 重阳节

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024 霜降

一些地方要吃红柿,认为这样可以御寒,能补筋骨。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要防秋燥,运动量可适当加大。

十一月

118 立冬

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五谷杂粮、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1112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1122 小雪

一般的小雪节气里,天气阴冷晦暗光照较少,此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这个季节宜吃的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 1126 下元节

这一天,老北京习惯做豆泥骨朵,即北京小吃豆沙包。

十二月

127 大雪

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1222 冬至

吃水饺最为常见,其他还有汤圆、赤豆糯米饭等饮食风俗。

【篇三: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春节

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春节,古称元旦。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扫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办年货: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准备过年的春联。

吃团年饭: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的年饭。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守岁: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鞭炮迎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拜年: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的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春节期间也要注意喜庆有度。这一期间热闹的时候比较多,不应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扰了邻居们休息。春节不仅要拜年,有时候也要恭喜人家喜迁新居。看看新房的格局,参谋一下崭新的家具,如果您是访客,也会有这样的猎奇心理。但参观前应该征得主人的同意,等待主人的邀请,而不要主动直接提出参观请求,令主人不好拒绝。如果受到主人邀请参观,

也要跟在主人身后,不要自己去打开房间门,尤其是卧室和主卫的门。因为有很多城市都不允许燃放烟花,有的人也没有放鞭炮的喜好,所以过年送礼最好不要送鞭炮。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这一天要吃元宵。

灯会在夜间举行,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的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在明清时,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现在政府、民间都会组织大型灯会。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后,纷纷划船打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的尸体。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节日的习俗礼仪有:

挂菖蒲、艾叶:民间特别是农村家庭,门窗上要挂菖蒲、艾叶,用以驱鬼辟邪保平安。虽然这是迷信,但因艾叶、菖蒲具有杀虫、驱寒、消毒之用,故这一习俗一直保持下来,城乡许多家庭都在这一日采集艾叶,以备常年家用。

吃大蒜头、喝雄黄酒:

端午节,家庭要备一桌丰盛于平日的饭菜,全家共享。这一餐习惯上要吃大蒜头煮肉,喝雄黄酒。大人会在不能喝酒的孩子额头上沾上雄黄,或画一个王字,去病消灾。这种习俗在现代城市已逐渐被人遗忘。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是我国民间长久盛行的习俗。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吃粽已经流行。在湖南岳阳、益阳一带,端午还兴吃麻花,当地把它称油绞,女婿去丈母娘家拜节,也要提一串麻花。据说,吃麻花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合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中秋节

农历八月正好在秋季的中间,古人谓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恰逢此日又与月有关的中秋节就有了许多别称: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继而引申为以圆月为象征的团圆节。人们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连回娘家的媳妇这天都必须返还夫家。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亮的小饼子,即月饼。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阖家团圆。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叠,故名重阳,又名重九

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政府还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

冬至与腊月

冬至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气,时间是1222日或23日。过了冬至,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最寒冷的时期。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古代,在这一天有祭天、祭祖、拜贺、食百味馄饨等习俗,今天人们也在这一天祭祀先祖。

腊月为腊月初八,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12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5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484fd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c.html

《北方白露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