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电子教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医基础理论

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时间200 日至200 教务处印制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3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1中医学的概念与学科属性及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识记: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20分钟,讲解,板书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25分钟,讲解,板书;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20分钟,讲解,板书;(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3分钟,讲解,板书;2、宋金元时期:20分钟,讲解,板书;3、明清时期:10分钟,讲解,板书;4、近代与现代:2分钟,讲解,板书;(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2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学习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的杰出医家及其代表著作与主要成就、意义。
难点:1、通过学习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理解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医学创新的思路。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1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3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整体观念的涵义及内容,是指导全部中医学的理性认识总方法,是中医学的本质特征; (2辨证论治的概念(症、证、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区别及关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内容、结构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概念:3分钟,讲解,板书 体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9分钟,讲解,板书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19分钟,讲解,板书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1分钟,讲解,板书 4.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8分钟,讲解,板书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20分钟,讲解,板书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15分钟,讲解,板书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6分钟,讲解,板书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5分钟,讲解,板书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4分钟,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基本概念:整体观念、证、症、病、辨证 2.整体观念的意义
3.病、证、症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难点:1.证的概念
2.病、证、症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2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2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概说
第一节 精气学说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精和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及相互关系;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内容及特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及相互关系;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内容及特点。10分钟,讲解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的基本概念;气的基本概念。30分钟,讲解,板书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40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难点:1.理解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3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3 (大班、小班)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概说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概说;一、阴阳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阴阳的基本概念及特征;阴阳学说的概念。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1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20分钟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20分钟,讲解,板书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概说:5分钟,讲解,板书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35分钟,讲解,板书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25分钟,讲解,板书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上的用以阐释自然的方法论。(一)阴阳对立制约:对立制约含义及用于说明自然界某些事物、现象(包括人的生命活动)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15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阴阳的概念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1.正确理解并区别哲学与医学意义的精与气的概念。 2.理解哲学与医学意义的精与气的联系。 3.阴阳的概念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4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3 (大班、小班)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互根互用:含义及用于说明自然界某些事物、现象(包括人的生命活动)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15分钟,讲解,板书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含义及用于说明自然界某些事物、现象(包括人的生命活动)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25分钟,讲解,板书
阴阳消长,含义及用于说明自然界某些事物、现象(包括人的生命活动)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10分钟,讲解,板书;阴阳转化,含义及用于说明自然界某些事物、现象(包括人的生命活动)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15分钟,讲解,板书;阴阳自和与平衡,含义及用于说明自然界某些事物、现象(包括人的生命活动)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15分钟,讲解,板书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0分钟,讲解,板书;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10分钟,讲解,板书;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盛,2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用于阐释病理变化及确定治则 难点:1.理解阴阳学说作为方法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理解阴阳学说六方面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
3.通过讲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的深刻影响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5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2 (大班、小班)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衰,15分钟,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作诊断疾病的总纲和基本方法,10钟,讲解,板书;用于疾病的防治,指导养生和治疗疾病(确定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以平为期;选择治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双补)以及概括药物性能。15分钟,讲解,板书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5分钟,讲解,板书;(二)五行特性,35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用于阐释病理变化及确定治则 2.五行的基本概念 3.五行的抽象特性
难点:1.理解阴阳学说作为方法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通过讲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的深刻影响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6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3 (大班、小班)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五行分类方法及对自然界和人体分类的具体内容。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10分钟,讲解,板书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5分钟,讲解,板书;(二)五行制化与胜复,15分钟,讲解,板书;(三)五行相乘与相侮,20分钟,讲解,板书;(四)五行的母子相及,10分钟,讲解,板书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5分钟,讲解,板书;(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5分钟,讲解,板书;指导疾病的诊断,推测病位、推断病情,5钟;指导疾病的治疗,确定治则治法(虚则补母,实则泻子,扶弱抑强的常用治法)30分钟,讲解,板书。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5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制化的含义及意义 2.以五行学说为指导,确定治则治法
难点:1.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三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7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3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第二章 藏象: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2脏腑的分类。
(3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熟悉: 了解: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二章 藏象: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内经》“藏象”,即藏于体内的脏器,其生理病理现象表现于外。藏象学说是以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以及与自然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10分钟,讲解,板书;二、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是通过长期的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反复的医疗实践,结合一定的解剖认识,主要运用“以象测脏”的研究方法而形成的医学理论。20分钟,讲解,板书;三、藏象学说的特点,10分钟,讲解,板书;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满而不实)、六腑(实而不满)、奇恒之腑(形近六腑,功似五脏)30分钟;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10分钟,讲解,板书 第二节 五脏 一、心:(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血,主脉)20分钟,讲解,板书;藏神,概念、原理,2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三种内脏各自的内容及其生理功能特点 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难点:1.对中医藏象的理解,中医学的脏腑,不仅仅是形态学结构的脏器,而是在其形态学结构的基础上,赋予了某些特殊机能的生理病理学系统。 2.对心藏神的理解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8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2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心脏的生理功能。
熟悉:(1心主血脉、心主藏神的常见病理反映。 (2心的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了解:(1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2心包络简况。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一、心:(一)主要生理功能:藏神,神的含义和内容;心主藏神包括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主持全身各脏腑组织一切生理活动的功能,其机理和意义。常见生理反映。“五脏藏神”。心主血脉与心藏神之间的关系。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40分钟,讲解,板书。(二)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5分钟,讲解,板书。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5分钟,讲解,板书;在窍为舌,5分钟,讲解,板书;在志为喜,5分钟,讲解,板书;在液为汗,7分钟,讲解,板书;与夏气相通应,3分钟,讲解,板书。附:心包络,1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难点:1.心藏神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9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3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第二章
第二节 五脏 二、肺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熟悉:(1肺气宣降,主气司呼吸,肺主通调水道,宣散卫气的常见病理反映。 (2肺为华盖
了解: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二、肺
(一)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内容和意义,主要生理反映,20分钟,讲解,板书;主宣发肃降生理、体现,20分钟,讲解,板书; 主宣发肃降,病理,15分钟;主行水,含义和机理(肺为水之上源),主要生理反映。15分钟,讲解,板书;朝百脉,机理和意义。10分钟;
主治节,对肺的各项功能的高度概括。5分钟,讲解,板书
(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5分钟,讲解,板书;肺为娇脏,5分钟,讲解,板书;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5分钟,讲解,板书;在窍为鼻,5分钟,讲解,板书;在志为忧(悲)5分钟,讲解,板书;在液为涕,5分钟,讲解,板书;与秋气相通应,5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宣发与肃降的体现 难点:1.如何理解肺的宣发与肃降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10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3 (大班、小班)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五脏
三、脾;四、肝(一)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调畅气机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熟悉:(1脾的常见病理反映; (2脾喜燥恶湿
了解: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三、脾
(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运化食物,运化水液),运化水谷,吸收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运化水液,生津化湿,调节水液代谢。主要生理反映及意义。40分钟,讲解,板书;主统血,含义和机理,主要生理反映。15分钟,讲解,板书
(二)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升清,升举内脏),含义和机理,脾宜升则健,主要生理反映。15分钟,讲解,板书;喜燥恶湿,10分钟,讲解,板书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在体合肉,主四肢,5分钟,讲解,板书;在窍为口,其华在唇,5分钟,讲解,板书;在志为思,5分钟,讲解,板书;在液为涎,5分钟,讲解,板书;与长夏之气相通应,5分钟,讲解,板书 四、肝:(一)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调畅气机,是基于疏畅气血之运行,疏令之畅,以促进、调节全身相关脏腑的功能,强调肝之生理功能特性为主升、主动、主散,逆之为害;肝主调畅气机的含义、主要生理反映。15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脾为后天之本的含义及意义
难点:1.如何理解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意义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11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2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五脏 四、肝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熟悉:(1肝的常见病理反映。
(2肝之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了解: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四、肝:(一)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是基于疏畅气血之运行,疏令之畅,以促进、调节全身相关脏腑的功能,强调肝之生理功能特性为主升、主动、主散,逆之为害;其内容包括有调畅气机、促进津血运行、促进脾胃纳运和疏泄胆汁、调畅情志、调节性机能各项,以及有“肝为女子之先天”之谓等。常见生理反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40分钟; 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15分钟,讲解,板书;2.主藏血:包括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等内容,可以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机理及其意义,主要生理反映。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25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难点:1.肝主疏泄的概念及意义 2.肝体阴而用阳的意义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12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3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五脏 四、肝 五、肾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熟悉:(1肝主藏血的常见病理反映。
(2肝之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3肾藏精的常见病理反映。 了解: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四、肝:(一)主要生理功能,2.主藏血: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机理及其意义,主要生理反映。10分钟,讲解,板书。(二)生理特性:1.肝为刚脏,5分钟,讲解,板书;2.肝主升发,3分钟,讲解,板书。(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5分钟,讲解,板书;2.在窍为目,5分钟,讲解,板书;3.在志为怒,5分钟,讲解,板书;4.在液为泪,2分钟,讲解,板书;5.与春气相通应,5分钟,讲解,板书 五、肾:
(一)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精的含义,先后天之精及相互关系;天癸的含义。肾藏精及其生理效应:主持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40分钟,讲解,板书;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为人体阴阳之根、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主要的生理反映。4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难点:1.肝为女子之先天 2.肝为刚脏
3.肾为先天之本
4.肾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13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3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五脏 五、肾 第三节 六腑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熟悉:(1肾主水、肾主纳气的常见病理反映。 (2肾的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 了解:(1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2命门学说简况:命门水火与肾脏阴阳关系。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五、肾:
(一)主要生理功能:2.主水,含义和机理,司开合为“胃之关”;主要的生理反映。20分钟,讲解,板书;3.主纳气,含义和机理,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主;主要的生理反映。10分钟,讲解,板书;(二)生理特性,10分钟,讲解,板书
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10分钟,讲解,板书;2.在窍为耳及二阴,5分钟,讲解,板书;3.在志为恐,5分钟,讲解,板书;4.在液为唾,5分钟,讲解,板书;5.与冬气相通应,5分钟,讲解,板书
附:命门,10分钟,讲解,板书 第三节 六腑,一、胆,“胆者,中精之府”;即贮泄胆汁,助于饮食的消化,“土得木而达”;属六腑之首,又属奇恒之府。胆主决断,为“中正之官”“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10分钟,讲解,板书;二、胃,胃脘分部;主受纳腐熟水谷,“太仓”“水谷之海”“五脏之本”,脾胃共为“后天之本”。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宜降则和,主要生理反映。15分钟,讲解,板书;三、小肠,小肠受盛化物,即继续充分消化饮食,化生精微。泌别清浊,即分别水谷精微和饮食残渣两个部分,各行其道;主要生理反映。15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2.胆、胃、小肠的生理功能 难点:1.命门的概念 2.胆的生理特性 3.胃气的概念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14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2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2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熟悉:(1六腑的常病理反映。
(2中医对脑的认识及意义,脑与五脏精气的意义。
了解:《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用药原则。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四、大肠,大肠传化糟粕:吸收津液,排出粪便;主要生理反映。5分钟,讲解,板书;五、膀胱,贮尿排尿,“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5分钟,讲解,板书;六、三焦,三焦既指六腑之一,又为部位概念。主要功能:通行元气,即肾中元气,通过三焦运达全身;运行水液,“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部位划分及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用药原则。30分钟,讲解,板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一)主要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髓海”“元神之府”,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10分钟,讲解,板书;主精神意识,5分钟,讲解,板书;主感觉运动,5分钟,讲解,板书;(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2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三焦的概念
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难点:1.三焦的概念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15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3 (大班、小班) 第二章 藏象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胞宫的主要生理功能。五脏之间的关系。 熟悉:胞宫功能异常的常见病理反映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二、女子胞:(一)主要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胞宫是女子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脏器, 10分钟,讲解,板书;(二)与脏腑经脉的关系: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主要与肾中精气及心、肝、脾等脏密切相关。20分钟,讲解,板书;与经脉的关系,冲任二脉,5分钟,讲解,板书;附:精室,5分钟,讲解,板书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气血互用;心肺两虚)9分钟,讲解,板书;(二)心与脾(血液化生、运行;心脾两虚)6分钟,讲解,板书(三)心与肝(血液运行,调节情志;心肝两虚,心肝血瘀)7分钟,讲解,板书;(四)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心肾不交)18分钟,讲解,板书
(五)肺与脾(气的生成,津液输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7分钟,讲解,板书;(六)肺与肝(气机升降;肝火犯肺)5分钟,讲解,板书;(七)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肺肾阴虚,水泛射肺,肾不纳气)8分钟,讲解,板书;(八)肝与脾(疏泄运化;血液生成与藏摄。肝脾不和,血失藏摄,肝脾湿热)6分钟,讲解,板书;(九)肝与肾(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肾阴虚)7钟,讲解,板书;(十)脾与肾(先天后天互根互用;脾肾阳虚)7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女子胞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2.肺与肾的关系; 难点:1.心与肾的关系 2.肝与肾的关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16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2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第二章 藏象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六腑间的关系;五脏与奇恒之腑的联系(以各自生理功能及形窍志液等的整体联系为基础)。精的概念、功能、分类;气概念、生成、运动。
熟悉:六腑共同病理的特点及常见病理反映。精的代谢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间的关系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配合,“六腑以通为用”“腑以通为补”5分钟,讲解,板书;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阴阳、表里相配,经脉相互络属,生理上相互促进,病理上相互传变。(一)心与小肠,火热传移,3分钟,讲解,板书;(二)肺与大肠,腑实肺逆,气虚便秘,2分钟,讲解,板书;(三)脾与胃,纳运合和,共为后天之本;升降相因: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相反相成;燥湿相济:胃为燥土,喜润恶燥,脾为湿土,喜燥恶湿,“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纳运失和,升降反作,燥湿不济的常见病理反映,20分钟,讲解,板书;(四)肝与胆,肝胆同病,火热、湿热,2分钟,讲解,板书;(五)肾与膀胱,肾气不足,膀胱开合失度,3分钟,讲解,板书;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5分钟,讲解,板书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第一节 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2分钟,讲解,板书;二、人体之精的代谢,4钟;三、人体之精的功能,4分钟,讲解,板书;四、人体之精的分类,2分钟,讲解,板书;第二节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5分钟,讲解,板书;二、人体之气的生成,10分钟,讲解,板书;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13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脾与胃的关系; 2.精的概念; 3.气的概念 难点: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17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3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二节 第三节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气化的概念、气机和气化的关系、气的功能、气的分类及各自的含义、生成、分布、生理功能。血的概念、生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二)气化:气化的概念,3分钟,讲解,板书;气化的形式,5分钟,讲解,板书;(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5分钟,讲解,板书;四、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作用,9分钟,讲解,板书;温煦与凉润作用,9分钟,讲解,板书;防御作用,9分钟,讲解,板书;
固摄作用,8分钟,讲解,板书;中介作用,8分钟,讲解,板书;五、人体之气的分类:人身之气,4分钟,讲解,板书;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元气,10分钟,讲解,板书;宗气,10分钟,讲解,板书;
营气,10分钟,讲解,板书;卫气,10分钟,讲解,板书;脏腑之气、经络之气,5分钟,讲解,板书;第三节 血,一、血的基本概念,3分钟,讲解,板书;二、血的生成,化生之源,5分钟,讲解,板书;相关脏腑功能,7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气化的概念;
2.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3.气的功能;
4.人身之气的概念;
5.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各自的生成、分布与功能;营气与卫气的关系 6.血的概念; 7.血的生成
难点:1.气化的概念,气化与气机的关系 2.人身之气的层次划分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18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2 (大班、小班)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节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血的运行;血液的功能;津液的概念;津液的代谢;津液的功能。神的概念;神的生成;神的作用。 熟悉: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三节 三、血的运行,血行脉中,循环往复,正常运行的条件:血液充盈、脉道通畅,气的功能协调平衡;相关脏腑功能正常(心主,肺朝,脾统,肝藏)7分钟,讲解,板书;四、血的功能,濡养(血主濡之),化神,4分钟,讲解,板书;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组织内的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津与液在形态、分布及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4分钟,讲解,板书;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代谢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生成和脾胃、肠功能;输布与脾、肺、肾、肝、三焦功能;排泄与汗、呼气、尿、粪等相关,25分钟,讲解,板书;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10分钟,讲解,板书;第五节 一、神的基本概念,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3分钟,讲解,板书;二、神的生成,神的生成与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充盛及相关脏腑机能的发挥有关,还与脏腑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答反应密切相关,4分钟,讲解,板书;三、神的作用,神具有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的作用,3分钟,讲解,板书;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母(养气、载气)2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血的运行; 2.津液的代谢; 3.神的概念; 4.气与血的关系;
难点:1.血的运行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2.津液的代谢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19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3 (大班、小班)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具体名称;循行规律(走向、交接)

熟悉:(1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2经络学说的概念及形成。 了解:经络实质研究的简况。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六节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生气、载气,10分钟,讲解,板书;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津血同源,5分钟,讲解,板书;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25分钟,讲解,板书
经络学说概述,经络与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二者在分布、循行等方面有所区别,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0分钟,讲解,板书;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主要是通过长期生活、医疗实践,结合感传现象,逐步形成的医学理论,与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共同构成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10分钟,讲解,板书;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和络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以及连属部分(外连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内连脏腑)组成,20分钟,讲解,板书;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30分钟,讲解,板书;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1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2.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3.经络的概念; 4.经络系统的组成; 5.十二经脉的命名; 6.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难点:1.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2.十二经脉的命名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20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2 (大班、小班)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分布、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2奇经八脉的概念、共有功能。
熟悉:督、任、冲、带脉的大体循行部位、基本功能、别称及其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20分钟,讲解,板书;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7分钟,讲解,板书;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0分钟,讲解,板书;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3分钟,讲解,板书
奇经八脉的概念、共有功能,10分钟,讲解,板书;督脉,10分钟,讲解,板书;任脉,10分钟,讲解,板书;冲脉,1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2.奇经八脉的概念及共有功能
3.冲、任、督的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难点:1.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2.奇经八脉的共有功能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21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3 (大班、小班) 第四章 经络
第三节 奇经八脉;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五章 体质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经络系统的功能。 (2体质的概念。
熟悉:十二经别的含义和分布、循行规律及其功能。十五(十六)别络的分布、循行规律及其功能。十二经筋的功能和循行规律。十二皮部的分布和功能。
了解: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的一般分布特点及主病。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带脉,一般分布特点及主病,2分钟,讲解,板书;跷脉、维脉,一般分布特点及主病,3分钟,讲解,板书;十二经别,含义和分布、循行规律及其功能,15分钟,讲解,板书;十五别络,分布、循行规律及其功能,10分钟,讲解,板书;经筋、皮部,循行规律、分布和功能,5分钟,讲解,板书;经络系统的功能,沟通联系,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主要表现于脏腑与肢节、官窍,脏腑之间,经脉之间的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既是有机联络、协调共济的通道,也是疾病传变的途径,5分钟,讲解,板书;运输渗灌,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人体气血主要通过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构成的循环路线流注全身,以维持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强身御邪,5分钟,讲解,板书;感应传导,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人体各个部分、器官感受内外环境中的各种信息,通过经络传递相应的脏腑,调节各项机能,5分钟,讲解,板书;调节平衡,5分钟,讲解,板书;经络系统的应用,阐释病理,5分钟,讲解,板书;指导诊断,10分钟,讲解,板书;指导治疗,10分钟,讲解,板书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概念,体质的基本概念,1分钟,讲解,板书;体质的构成,14分钟,讲解,板书;体质的标志,15分钟,讲解,板书;体质的特点,5分钟,讲解,板书;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5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经络系统的功能 2.体质的概念; 3.体质的标志 难点:1.体质的构成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22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技术 第五章 体质


专业、层次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掌握:正常体质的分类。
熟悉: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体质的形成。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5分钟,讲解,板书;二、影响体质的因素,10分钟,讲解,板书;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5分钟,讲解,板书;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30分钟,讲解,板书;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5分钟,讲解,板书;二、阐释发病原理,5分钟,讲解,板书;三、解释病理变化,5分钟,讲解,板书;四、指导辨证,5分钟,讲解,板书;五、指导治疗,5分钟,讲解,板书;六、指导养生:根据不同体质,5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正常体质的分类; 难点:1.正常体质的分类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23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3 专业技术 第六章 病因
概说,第一节 六淫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掌握:病因及病因学说的概念,中医病因学方法;六淫与六气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六淫致病的共性。风邪与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了解:中医病因分类的沿革;现今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和其它病因四类。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概述,基本概念,病因,即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病理产物、药邪、医过及先天因素等。病因学说主要是研究病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的学说,5分钟,讲解,板书;分类,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和其它病因四类,15分钟,讲解,板书;方法,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因,即“辨证求因”20分钟,讲解,板书;
六淫,概念,与六气的区别与联系,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15分钟,讲解,板书;六淫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15分钟,讲解,板书;风邪,基本概念,10分钟,讲解,板书;
性质和致病特征,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及常见的病理反映,20钟,讲解,板书;寒邪,基本概念,5分钟,讲解,板书;性质和致病特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及常见病理反映,15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中医病因学的特点:辨证求因 2.六淫与六气的区别与联系 3.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4.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5.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难点:1.中医病因学的特点:辨证求因 2.六淫与六气的区别与联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24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技术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六淫


专业、层次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掌握:湿邪、燥邪、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及常见病理反映,40分钟,讲解,板书;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及常见病理反映,15分钟,讲解,板书;火邪,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火(热)性炎上;火(热)易生风动血及常见病理反映,25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湿燥火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难点:1.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温热火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25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3 (大班、小班)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六淫 第二节 疠气 第三节 七情内伤 第四 饮食失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第六节 病理产物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火(热)邪、暑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
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概念及致病特征。痰饮的概念与形成。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火邪,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致疮痈及常见病理反映,15分钟,讲解,板书;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及常见病理反映,25分钟,讲解,板书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与六淫不同,包括现代许多(烈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等特点。疫疠流行常与气候反常,环境污染或饮食不洁,预防隔离不好及社会因素等有关,15分钟,讲解,板书;七情内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致病的条件和原理(内伤七情)。七情致病特点:皆从心发;直伤内脏;损伤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发为情志病;影响病势变化,25分钟,讲解,板书;
饮食失宜,饮食失常(过饥、过饱),饮食不洁,饮食偏嗜(五味偏嗜、寒热偏嗜、偏嗜饮酒)的致病机理及常见病理反映,15分钟,讲解,板书;劳逸失度,过劳(劳力、劳神、房劳)致病的机理及常见病理反映。过逸的致病机理及常见病理反映,15分钟,讲解,板书;病理产物,痰饮,痰饮的形成,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停滞体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1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火暑二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2.暑邪的概念
3.七情致病影响气机的特点 4.痰饮的形成 难点:1.痰饮的概念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26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2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第六章 病因 第六节 病理产物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 (2瘀血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扰神明;多见滑腻舌苔,40分钟,讲解,板书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和阻滞脏腑经脉运行不畅的血液,瘀血的形成,除外伤直接形成瘀血外,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均可形成瘀血,10分钟,讲解,板书;瘀血的致病特点,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质紫暗、脉涩结代,3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痰饮的致病特点
2.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难点:1.痰饮的致病特点 2.瘀血的致病特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27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3 (大班、小班)
第六章 病因 第六节 病理产物 三、结石;第七节 其他病因 第七章 发病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结石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邪的概念。
熟悉: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的致病特点。 发病的概念。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结石,结石是湿热浊邪蕴结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结石的形成,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或服药不当而形成,20分钟,讲解,板书;结石的致病特点,多发六腑、病程较长、症状不定、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甚则绞痛,20分钟,讲解,板书;
其他病因,外伤,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溺水、虫兽伤、雷击伤等致病的一般特点及常见病理反映,5分钟,讲解,板书;诸虫,蛔虫、钩虫、蛲虫、绦虫、血吸虫等的形成和致病特点,5分钟,讲解,板书;药邪,过量、炮制不当、配伍不当、用法不当的致病特点,多为中毒、发病急、病势重、变生它疾等,7分钟,讲解,板书;医过,语言不妥、文字错乱、失治误治、操作不当的致病特点,7分钟,讲解,板书;先天因素,胎弱、胎毒的致病特点,6分钟,讲解,板书;发病 概说,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发和复发等),即机体处于病邪损害和正气抗损害的矛盾斗争过程。中医发病学,包括发病原理、影响发病因素、发病途径、发病类型等内容。5分钟,讲解,板书;发病原理,一、发病的基本原理,(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1.正气的基本概念,5分钟,讲解,板书;
2.正气的防御作用,20分钟,讲解,板书;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10分钟,讲解,板书;(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邪气的基本概念,1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发病的基本原理; 难点:1.发病的基本原理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28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技术 第七章 发病


专业、层次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熟悉:中医发病学的内容。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发病类型。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2.邪气的侵害作用,15分钟,讲解,板书;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10分钟,讲解,板书;(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邪气损正;正气抗邪);不同条件下,正邪的主导作用不同,5分钟,讲解,板书;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外环境(气候、地域、生活工作等)与发病;体质因素决定病邪的易感性及证型;情志过激与发病,10分钟,讲解,板书; 发病类型,一、感邪即发,4分钟,讲解,板书;二、徐发,4分钟,讲解,板书;三、伏而后发,4分钟,讲解,板书;四、继发,4分钟,讲解,板书;五、合病与并病,4分钟,讲解,板书;六、复发,条件、类型、诱因,2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发病的基本原理; 2.发病类型
难点:1.发病的基本原理 2.发病类型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29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3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第八章 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基本病机的概念内容;邪正盛衰的概念及其与虚实病机、病势趋向和转归的关系。 熟悉:病机及病机学说的概念;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及其层次内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概说,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病机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病机变化规律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主要表现于根据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充分体现整体观和辩证观。中医病机学,主要包括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症状病机等层次内容。基本病机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40分钟,讲解,板书;
邪正盛衰,是疾病过程中,正邪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虚实病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概念、机理及主要病理反映,20分钟,讲解,板书;虚实变化,虚实夹杂的机理及主要类型,20分钟;
虚实真假,虚实真假——致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的机理20分钟,讲解,板书;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去正虚;邪盛正虚——两感、直中、内陷;邪正相持;正虚邪恋的机理及意义,2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虚实病机; 2.虚实变化; 3.虚实错杂与真假 难点:1.虚实真假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30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技术 第八章 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专业、层次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阴阳失调的病机。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人体各种病变最基本的病机,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阴阳偏胜,概念、类型、机理、证候特点,15分钟,讲解,板书;阴阳偏衰,概念、类型、机理、证候特点,15分钟,讲解,板书;阴阳互损,概念、类型、机理、证候特点,10分钟,讲解,板书; 阴阳格拒,概念、类型、机理、证候特点,20分钟,讲解,板书;阴阳亡失,概念、类型、机理、证候特点,2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 难点:1.阴阳格拒的病机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31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技术 第八章 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专业、层次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掌握:精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的概念、内容。 内生五邪的概念、内容,疾病传变的概念、内容。 熟悉:病位传变的类型及其具体规律。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精气血失常,精的失常(精虚,精瘀);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概念、机理、脏腑病证特点;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的概念、机理、证候特点;精气关系失调;精与气血关系失调;气血关系失调(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的机理、证候特点,25分钟,讲解,板书;津液失常,概念;津液亏损不足的概念、机理、证候特点;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的机理及湿浊困阻、痰饮凝聚和水液贮留的脏腑病机特点。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的类型(水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机理、证候特点。15分钟,讲解,板书 内生五邪,风气内动,20分钟,讲解,板书;寒从中生,10分钟,讲解,板书;湿浊内生,10钟,讲解,板书;
津伤化燥,5分钟,讲解,板书;火热内生,15分钟,讲解,板书;疾病传变,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此取决于邪正斗争的形势,并与体质、地域、气候、生活以及治疗相关,包括病位传变、寒热传变与虚实传变三个方面。一、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传变,病邪出入(表邪入里、里病出表)的机理、特点;病位传变(经脉传变、三焦与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的具体规律。2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风气内动的病机; 2.内火病机; 难点:1.内风的病机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32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2 (大班、小班)
第八章 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五、内生五邪;第二节 疾病传变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预防的概念、内容。
熟悉:寒热转化的类型及机理。虚实转化的类型及机理。 防治原则的概念。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二)病性转化,寒热转化的类型及机理,虚实转化的类型及机理,30分钟,讲解,板书;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10分钟,讲解,板书
防治原则 概说,防治原则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以阻断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反映中医预防和治疗学的规律和特色的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0分钟,讲解,板书;第一节,预防,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一、未病先防,3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寒热转化; 2.虚实转化
3.预防与治则的概念; 难点:1.寒热转化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33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小班 学时
3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第二节 治则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治则与治法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治病求本的概念及意义。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及常用治法、正治和反治的关系。标本的概念及运用。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二、既病防变,20分钟,讲解,板书;第二节,治则,概说,治则、治法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10分钟,讲解,板书;治病求本的概念及意义,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在治病求本思想的指导下,治则的基本内容包括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10分钟,讲解,板书; 一、正治与反治,(一)正治,概念及常用治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15分钟,讲解,板书;(二)反治,概念及常用治法(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20分钟,讲解,板书;正治与反治的关系,5分钟,讲解,板书
治标与治本,病证急重时的标本取舍(标急先治标;本急先治本;标本俱急宜标本同治),病证和缓时的标本取舍,40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预防与治则的概念; 2.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3.治病求本的概念及意义;
4.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及常用治法; 5.正治与反治的关系
难点:1.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及常用治法 2.正治与反治的关系 3.标本的概念及运用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34

教案首页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教案完成时间:20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2 (大班、小班)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二节 治则 三、扶正与祛邪;四、调整阴阳;五、调理精气血津液;六、三因制宜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常用治法、运用原则和方式;调整阴阳的概念,运用原则和常用方法;三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概念及运用。
熟悉: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原则、适应证及要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扶正与祛邪,概念、常用治法、运用原则和方式(单独使用、合并使用、先后使用)及适应证,40分钟,讲解,板书;
调整阴阳,概念,运用原则和常用方法:损其有余——阳盛实热,治以清泻;阴盛实寒,治以温散,即实则泻之。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并补,回阳救阴,即虚则补之。损益兼用——阳胜则阴病,治以清泻滋阴;阴胜则阳病,治以温散扶阳,30分钟,讲解,板书;调理精气血津液,调精(填精,固精,疏利精气)调气(补气、调理气机)、理血(补血、调理血运)、调津液(滋养津液,祛除水湿痰饮)的原则、适应证及要点。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调理气与血,调理气与津液,调理气与精,调理精血津液)的原则、适应证及要点,5分钟,讲解,板书;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概念及运用,5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扶正祛邪的概念及运用原则和方式; 2.调理阴阳的概念、运用原则和常用方法; 3.三因制宜的概念及运用 难点:1.调理阴阳的常用方法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3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c4a3d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b.html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电子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