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人口与人口文化素质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2-09-12 12:59: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中国人口与人口文化素质的分析

——2009102121 09统计一班 宋可

一、问题的提出。

国民的教育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素质高低以及文化教育普及程度,是该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体现,同时又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得重要基础。因此关于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具有广泛的应用。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与同时期独特的人口红利紧密相关。然而,即便是站在人口红利高峰期,中国已经意识到了人口素质、人口结构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延续人口红利、提高人口素质,使经济社会发展获得持续不断的原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命题之一。

孙兢新(1998)对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探讨,他的描述性分析再一次证实了我们已知的一个结论:从时序变化的角度看,近20年来,中国的国民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青壮年文盲率在下降,文盲人口在减少,在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从横向比较的角度看,即在世界体系中观照中国的国民素质,则不容乐观,如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在业人口中1524岁青年学龄人口依然占了相当的比例。 如何使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一个人才强国的确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长思之的问题。邓小平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口思想就是充分强调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我国大力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各地区人口素质状况如何,是我们在步入21世纪后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地区人口素质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运用统计方法中的主成份分析,对我国各地区的人口素质水平进行排序,可以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各地区人口素质水平的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人口素质是指人口所具有的不同方面的性质,它由个体素质和社会素质构成。个体素质是个人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不同的个体素质进行组合,就形成统一的社会人口素质。社会人口素质的高低,既依赖于每个社会成员个体素质的高低,也依赖于不同素质个体人口的构成比例,以保持社会的整体功能。它包括年龄结构、性别和职业构成等基本方面,不同的比例决定社会人口素质的水平。本文主要针对文化素质。

二、数据分析

中国的教育自1949年以来有了很大发展,但在1978年以前的近30年间,教育投资一直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978年以后,由于开始重视教育投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农村教育得到改善,教育结构也进行了合理调整。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598所增加到了2002年的1936所,同期教师约增加41.2万人,在校学生增加了817.8万人。中等技术也从1978年的1714所增加到2002年的2953所。同样,儿童入学率与中学毕业生升学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下面是全国五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

第二次至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文化教育构成状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此数据根据2009《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在文化素质方面,选取以下4个指标:1大专及以上人口数(y)它是指学历在大专或大专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受教育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2、教育费用(x2),它是总的各地区的教育经费。3、普通高校生师比(x3),它是指教师资源的情况。4城镇家庭居民平均每年教育支出(x4)。5文盲人数x5),它是指15 岁或15岁以上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的比重,是识字率的逆指标。

利用EVIEWS软件,得出以下结论:


-127.0653

三、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些模型的拟合优度并不高,是由受X5的影响(它与大专及以上人口可作为相么指数)。X2X4Y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从以上散点图可看出,X2Y拟呈线性关系。此模型说明教育支出仍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大,呈正比关系。

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大,受近年来生育率下降的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小学阶段在校生规模将出现下降趋势,初中阶段在校生规模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出现类似的下降趋势。因此专家还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在稳定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基础上,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应逐步“双向延伸”——向学前教育与高中、高等教育倾斜。

  中国有超过13亿的人口,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全球瞩目。这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改革开放正好与我国人口转变的特定时期相重合。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且不断增长,这是经济突飞猛进的重要原因。”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说。30年来,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高,在保证经济增长所需的充足劳动力供给的同时,也意味着人口负担轻、经济剩余多,从而有利于达到和维持较高的储蓄率,更具生产性的人口结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

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在未来56年仍会持续升高,在未来1520年时间内,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仍将存在。”张车伟说,“从人口问题角度来看,这种结构特点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

然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所带来的发展优势,不能掩盖我国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方面的种种问题。近年来凸显的技工荒、大学生就业难就是个表象。

中国社科院在今年98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但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5年,美国该指标为13.63年,日本为12.9年,比我国(8.7年)高出5年左右。

人口文化素质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分属两个层面的。也就是说,一是人口文化素质存量水平的高低问题,二是人口文化素质潜能开发水平的高低或转化程度的大小问题。中国人口素质的短板效应主要表现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建立正确评价人才和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机制,中国才能塑造不断克服短板效应的机制,让人口素质潜能不断喷发出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口质量投资唯有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人口质量投资则大致包括了优生优育投资、文化教育投资、健康卫生投资和环境(生态环境、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优化投资(许金声,穆光宗 1991;穆光宗 1992)。

参考资料: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 张东辉 主编

《经济社会统计》——高敏雪 李静萍 编著

梁中堂.人口素质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1995

新华网 人口人脑的跨越——中国人口素质60年来巨大提升 向人力资源强国跨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1年第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674272f46527d3240ce096.html

《关于中国人口与人口文化素质的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