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试讲稿

发布时间:2016-04-30 10:30: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辛亥革命》试讲案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幅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询问同学们可知道挽联纪念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孙中山

鲁迅说:“中山先生一生历史俱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介绍: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为革命奔走,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贡献了毕生心血,受到人们的尊敬。孙中山一生的事迹中,很为人们熟知的是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小皇帝溥仪成为了中国的“末代皇帝”。这场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还有哪些人物值得了解和纪念,在这节课上,我们一起来学习。(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带着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

【问题1从武昌首义成功开始,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最终使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你认为这是历史的偶然吗?展示材料:

材料1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2: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3

(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经济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条件、军事条件

引导学生小结辛亥革命的成果:1.中华民国成立,结束封建帝制;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概括中华民国的成立概况:

1912年元旦,经各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问题2从中华民国的成立概况中,可以看出这个政权跟古代封建政权有何不同?跟当时世界哪些国家政权形式相似?

小结:不同-选举总统,不再是皇权至上、君主世袭。相似-美国法国的共和制。

引导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演:《<临时约法>讲了什么》

介绍表演者:A同学——进步读书人;B同学——蓄长辫子的清朝遗少;CD两位同学——黄包车夫甲、乙。

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人们议论纷纷。一日上午,茶馆来了一位读书人和一位蓄着辫子的清朝遗少,把他们拉来的两位黄包车夫甲和乙在一边候着。

读书人:咦,我说这位先生,您怎么还留着辫子呢?您不知道中华民国禁止蓄辫吗?

清朝遗少:你管得着吗?我高兴留辫子,怎么样?还有,你,还有你们(指着两位黄包车夫),得叫我老爷。都给我规矩点儿。

读书人:哟,您还在怀念过去的生活?这能成吗?现在是中华民国,一切都变了。临时政府不是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吗?我劝你回去好好看看,弄明白现在的社会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车夫甲、车夫乙:是呀,我们也听说有了这么一部法律,不知道讲了什么?听说以后再没有皇帝了,当官的要什么,选举?这样来呢……

清朝遗少:你们放屁,不要皇帝不就乱套了吗?这么大的国家,谁来管?

读书人:你对人家放尊重一点。我告诉你,人人平等,言论自由,这也是《临时约法》规定了的。没有皇帝就乱套了吗?我看不会,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没有皇帝,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比如美利坚、法兰西。

车夫甲、车夫乙:(对读书人)先生,您懂得真多。您再讲讲,那个什么临时约法里头还讲了什么,现在跟以前还有什么不同?

读书人:简单讲,还有这些不同:第一,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是皇帝一个人的;大家都一律平等;不管你干什么职业,只要是国民,都可以选举别人做官,别人也可以选举你,不像以前只要“老爷”才有资格当官。第二,国家不再要皇帝,以前是皇帝一个人统管大权,现在分给三个部门去管理,叫做,“三权分立”。第三,国家最高长官叫做总统。但他不是皇帝,他由选举产生,有任期,要受到各方面限制。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的是内阁和内阁总理,也是相互限制,也不要当成是以前的宰相。

清朝遗少:变了,一切都变了……

看完短剧,大家谈谈你们的感受

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1,主权在民;2,自由平等,3,三权分立,4,责任内阁制。

设问:“在1912年,处在孙中山的位置,如果是你,你会把革命党人苦心斗争得来的政权给袁世凯吗?为什么?”

【问题3】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你赞成这种观点吗?

引导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一场小辩论。(方法引导:鼓励学生思维要发散,理性思考,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辛亥革命的成功方面,可从除旧布新、人民的权利、对人的思想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去思考;失败方面则可从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有无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等方面去思考。)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材料1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2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3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4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倡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总。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那邻村航船的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人样子了……

——摘自鲁迅《阿Q正传》

(正方提供下列材料,材料反映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开启了大门如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4、生活:多元化,但强调学生不能仅仅拘泥于材料,除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等)

(反方提供下列材料: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炼出辛亥革命1、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2、清政府虽然被推翻,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除此之外鼓励学生思维要发散)

以图片了解很多生活的变化起自辛亥革命,理解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各方面变化的影响力。

最后勉励:孙中山一开始的革命目标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在成功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结束了14年之后,孙中山留下的遗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三、课堂总结

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极端腐朽的情况下爆发的,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是革命爆发的标志,武昌首义的革命主动首创和革命献身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中华民国的建立把革命推向高潮。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它推翻封建帝制,颁布《临时约法》,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虽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也理解中国革命任务非一次革命可以解决,要经过几代人不懈的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最后由工人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不断发展。

四、板书设计

一、背景

1.时代:民族危机严重

2.政治: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1)兴中会等各地革命团体(2)中国同盟会成立——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6.实践:各地武装起义

7.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二、过程

1.武昌首义 1911.10.10

2.湖北军政府成立

3.十几省宣布独立

三、成果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3——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性质

四、结局

1.清帝退位(结束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2.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五、意义

推翻;建立;观念深入

附:随堂反馈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

1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解析: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AD两项表述错误,C项发生在同盟会成立前,也不正确。

答案:B

2.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就任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不是正式大总统。

答案:D

3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国家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以隆重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下列有关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亲自领导武昌起义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

D.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解析: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尚在国外,他没有能直接领导武昌起义。

答案:A

4.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A.总统 B.参议院

C.总理 D.国民全体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教材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对《临时约法》内容和实质的认识。《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权当属国民全体。

答案:D

5.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解析:由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可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革命的敌人依然存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D

6.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政体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主要是从政治体制上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明显错误,排除。CD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只有B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B

7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创举是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巨变。

答案:C

8.洪秀全和孙中山同为广东人,也都是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都(  )

A.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提出了改造社会的构想

C.尝试建立民主制度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解析: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尝试建立民主制度是孙中山的活动,不是洪秀全的活动,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两人分别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洪秀全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是改造社会的构想。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

9201110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00年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小论文。

19121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正式大总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3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政府实行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以中华民国纪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材料二 从2010年初开始,一场辛亥革命百年庆典主办权的争夺战在武汉、广州、南京等城市之间展开。

材料三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小论文当中有几处错误,请找出并纠正。(5)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几个城市争夺庆典主办权的主要历史原因。(4)

(3)材料三中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是指什么?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样的辛亥革命精神?(9)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说明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的辛亥革命。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总统、政府名称、约法、政体及辛亥革命的意义方面纠错。第(2)问根据武汉、南京、广州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说明。第(3)问应结合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社会变革要从政治民主进步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精神涵盖内容比较广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错误及纠正:正式大总统改为临时大总统,南京国民政府改为南京临时政府,青天白日旗改为五色旗,《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封建制度改为封建帝制或君主专制。

(2)原因:武汉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发生地,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广州是黄花岗起义的发生地,广东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精神: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试讲案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国家性质、国家力量、国内外形势

……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118日)

总结其要点:

①旧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②新中国必须制定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外交政策。

③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础之上。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

1)国际背景: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合作探究】1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二战后,因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了新中国。

2)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新中国外交的目的:巩固政权、保卫和平;捍卫主权、打破封锁。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毛泽东在建国时也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上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为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为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合作探究】2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出问题: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总结:

1)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3)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合作探究】3从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来看,它着重解决了外交上面临的哪些问题?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点?

着重解决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问题、如何对待旧中国外交和美国及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反映了新中国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过渡: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新中国正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设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怎样提出的?其内容是什么?各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周总理1953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过渡: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新中国步入50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是什么?(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4)内容: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我国在50年代中期外交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之一,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施展了杰出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日内瓦会议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

5)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布署。中国代表团对协议的达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加强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努力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955418日至24日。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2)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4)“求同存异”方针。

万隆会议的29个参加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遭遇存在着巨大差别,有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矛盾和分歧。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施加各种影响,阴谋破坏会议。可以想象,存在这些不利因素,会议要想取得成功是很不容易的。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许多人担心会议会发生激烈争论,走向岔道。会议将何何去何从?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发表讲话:

“中国代表团是要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存在。”“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合作探究】4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谈到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呢?

“求同存异”的“异”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同”是指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

5)意义:

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

【合作探究】5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外交成就?

1.国际原因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

2)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3)亚非拉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

2.国内原因

1)卓越的外交家。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英明的外交决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合作探究】6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1)区别:

旧中国: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原因:

旧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政府的腐败无能。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

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综合国力的增强。

3)认识:落后就要被挨打,弱国就被强食,弱国无外交。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

三、课堂总结,当堂检测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外交工作新成就,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四、 板书设计

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背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成就:

背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内容:

意义:

背景: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召开:

意义:

步入世界外交的舞台

背景:

参加万隆会议 召开:

意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以独立自立的崭新面貌出现于世界,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同各国重新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在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又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适宜地制定了各时期的外交方针,既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坚定性,又体现了外交方针的灵活性,从而取得这一时期一系列的重大外交成果,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依据新课标内容要求,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清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意义,以及这一时期的外交主要成就。在这一课的课堂设计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前由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师生合作),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再补充、完善学习内容这样一种教学程序,整个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环节中也体现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以幻灯片形式播放旧中国外交场面和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开始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标志),通过这些直观而感性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区别。由此导入新课既新颖、简捷,又能传授给学生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又如在讲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建国初期主要外交方针的制定时,则是通过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的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附:随堂反馈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

1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解析: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AD两项表述错误,C项发生在同盟会成立前,也不正确。

答案:B

2.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就任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不是正式大总统。

答案:D

3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国家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以隆重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下列有关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亲自领导武昌起义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

D.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解析: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尚在国外,他没有能直接领导武昌起义。

答案:A

4.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A.总统 B.参议院

C.总理 D.国民全体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教材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对《临时约法》内容和实质的认识。《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权当属国民全体。

答案:D

5.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解析:由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可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革命的敌人依然存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D

6.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政体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主要是从政治体制上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明显错误,排除。CD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只有B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B

7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创举是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巨变。

答案:C

8.洪秀全和孙中山同为广东人,也都是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都(  )

A.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提出了改造社会的构想

C.尝试建立民主制度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解析: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尝试建立民主制度是孙中山的活动,不是洪秀全的活动,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两人分别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洪秀全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是改造社会的构想。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

9201110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00年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小论文。

19121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正式大总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3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政府实行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以中华民国纪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材料二 从2010年初开始,一场辛亥革命百年庆典主办权的争夺战在武汉、广州、南京等城市之间展开。

材料三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小论文当中有几处错误,请找出并纠正。(5)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几个城市争夺庆典主办权的主要历史原因。(4)

(3)材料三中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是指什么?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样的辛亥革命精神?(9)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说明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的辛亥革命。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总统、政府名称、约法、政体及辛亥革命的意义方面纠错。第(2)问根据武汉、南京、广州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说明。第(3)问应结合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社会变革要从政治民主进步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精神涵盖内容比较广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错误及纠正:正式大总统改为临时大总统,南京国民政府改为南京临时政府,青天白日旗改为五色旗,《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封建制度改为封建帝制或君主专制。

(2)原因:武汉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发生地,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广州是黄花岗起义的发生地,广东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精神: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试讲案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三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1.探究形成的背景

探究过程设计:(1)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2)提出讨论题目:结合视频内容以及所学知识

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

3)组织学生讨论

4)完成国际、国内背景的要点总结

国际背景: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背景:

①“十年文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形成。

2.探究形成的过程

探究过程设计:

1)播放《经济特区的设立》的视频资料。

2)展示“学思之窗”: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在师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展示讨论的结论:

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广东、福建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④资源丰富。

3)完成第一步经济特区创办的探究总结。

包括: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经济特区的含义及“特”的主要表现;③经济特区建设的成果展示;④经济特区的作用。

4)结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示意图完成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

包括:①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③沿江港口城市的开放;④沿边城镇的开放;⑤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

5)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我国政府从1988年起在沿海和内地的开放城市中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9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城市中首批获准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是( A

A.秦皇岛 B.武汉 C.合肥 D.苏州工业园区

2.1988-2002年,我国共建立了( D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A.46 B.47 C.48 D.49

3.下列属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的最佳选项是( B

①资金来源以引进外资为主

②经济成分以外资企业为主

③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

④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探究形成的特点

结合地图,结合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由学生概括总结出来,教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合作探究二: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探究过程设计:

1.播放视频文件《邓小平与上海浦东的开发》。

2.结合视频内容及教材相关知识思考:

假如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3.由学生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后,教师与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1)浦东开发的决定和目的:1990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其目的在于:

A.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B.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C.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浦东开发和开放的有利条件:A.地理优势;B.交通优势;C.人才和产业优势;D.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3)成果展示:收集图片、文字资料,展示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伟大成就。如中国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等。

4)地位和作用。注意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对知识进行整理。A.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是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B.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础,是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C.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合作探究三 对外开放的成就

探究学习设计:这个问题可采用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师不提供固定的答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或者深入城市和农村调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近30年来的伟大成就,收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举办一个小型的展览会。

四、知识整合

五、延伸拓展

1.材料解析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写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思考:

①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

②新时期我国已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③试比较近现代史上我国的两次对外开放。

2.课外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从网上搜集沿海经济开放区发展情况的资料,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以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分工:第一小组——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第二小组——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第三小组——闽南三角地带开放区

第四小组——环渤海沿岸开放区

2)各班利用收集的资料开展“改革开放成果”展览活动。

六、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如何整合新课程资源,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展示并挖掘学生的潜质。

附:板书设计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贫穷落后 开放变通 二、初步形成 硕果累累 三、特色鲜明 长期发展

1、对外开放的背景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全方位

2、对外开放的原则和目的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2、多层次

3、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3、宽领域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附:随堂反馈题

(时间:25分钟 分值:30)

1.在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  )

A.沿海开放城市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   D.内地开放城市

解析 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带动开放的区域由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逐渐深入到内地。答案 C

2.“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被圈中的地区(  )

A.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实行特别的经济政策

C.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率先包产到户

解析 歌词所述的是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些地区实行特别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其他三项都不正确,AC说的是特别行政区,D与史实不符。答案 B

3.“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上述材料是某一文学作品中对某一个城市的描述,这个城市应该是(  )

A.广州   B.上海  

C.深圳   D.珠海

解析 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非常明显的是深圳。答案 C

4.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解析 材料中的“开放整个海岸”和“35年来”可以判断应是1984年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答案 A

5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 “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

A.开放沿海城市   B.设立经济特区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解析 1980年我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等。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以带动长江流域的发展。故C正确。答案 C

6.下表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工业迅速发展   B.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   D.出口增加

解析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答案 C

71979年春,广东省委书记提出:“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

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

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D.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

解析 依据“1979年春”、“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搞贸易合作区”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对经济特区的设想,故选A项。BCD三项都不是背景,排除。

答案 A

8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南方谈话与十四大召开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解析 注意时间“90年代初”,南方谈话与十四大召开都发生在1992年,符合题意。而B项在21世纪初。D项在2001年,均排除。C项与题意无直接联系。答案 A

9.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规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解析 从材料看,“奇迹”是指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根本上得益于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答案 C

10.曾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

A.深圳   B.珠海  

C.海南   D.浦东

解析 “箭头”应处于“弓”的中间部位,以上四个地方只有“浦东”符合题意。答案 D

11(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9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二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l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2)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4)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4)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第(1)问,蛇口工业区的建立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政策,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第(2)问,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第(3)问,注意从“改革”和“开放”两个角度回答问题,要紧扣题意。

答案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

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试讲教案

1、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兵马俑》《长城》《骊山陵墓》,同学们这些图片都与谁有关系?对,是秦始皇,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他建立了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一项制度,这种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新授

师:首先我们来看秦的统一。对于这部分内容,同学们进行自学,思考两个问题。

秦国为什么能够强大起来灭亡六国呢?灭亡六国的顺序及结果如何?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生:周王室衰微,天子大权旁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割据,争霸战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不断增强;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师:你分析问题比较全面,同学们以后的学习中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秦国灭亡的顺序及结果如何呢?

生: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亡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师:你的回答的很正确!出示《秦朝疆域图》,面对如此广大的疆域,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担心什么?

生:地方百姓不听指挥,打架斗殴,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六国的残余势力联合起来聚众谋反。

师:这些说到底就是对疆域的统治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生: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师: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是怎样确立起来的?看教材,归纳总结。

生:确立了皇帝制度。

师:在秦朝以前,一国的最高统治者都是称为“王”,从秦始皇开始才有“皇帝”的称号。谁能给大家讲一下皇帝称号的由来?

生:你手举得最快,你来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能显示出他的权势和地位,从三皇五帝当中抽去了“皇”“帝”两字合在一起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师:很好!皇帝制度有哪些特点呢?看材料,从中归纳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下的第一道重要的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用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为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根据材料所含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3)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皇位世袭)

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利中心)

学生回答材料中的问题。

师:你们很善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思考问题。从这几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能够总结出皇帝制度具有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点。

师:同学们看【学习之窗】,皇帝不满意丞相的做法体现了什么?。

生: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所以对丞相的做法不满意。同时这也反应出皇权相权的矛盾。

师: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看出你对皇帝制度的特点掌握的很好了。

过渡:秦始皇除了确立了皇帝制度,还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

师:中央官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生:主要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诸卿,习惯上称为“三公九卿”。

师:他们的职责各是什么?

生: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多媒体展示中央官职。

师:非常棒!这些中央的主要官职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在地位、职权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师:你概括的很到位!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统一还采取了一些其他的措施,同学们可以阅读小字部分进行了解。

过渡:秦始皇确立了中央官制来加强对中央的统治,在地方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看材料分析问题。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然。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旨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开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迁尉议是。

1)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

师:看完材料,谁来回答一下问题。

学生:(1)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2)李斯。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师:好!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朝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

这部分内容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一组:郡县的职能与意义。二组: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

师:我刚才下去转了一圈,看见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的激烈!现在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吧。

一组:实行郡县制,由皇帝直接派官员进行治理,可以加强皇帝对全国的统治。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实施的分封制被郡县制所代替,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郡县制的实行,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当中。

师:二组来汇报你们的成果。

二组: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制的诸侯爵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师:你们的汇报都很精彩!通过大家的汇报可以看出同学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很强,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种态度。

师: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学完了,它的形成产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影响呢?

出示材料,结合初中时期学过的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思考问题。

生: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师:回答的很对。

3、巩固小结

师:这节课内容学完了,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分享收获

4、布置作业

秦始皇虽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是不幸的是他被秦人告上了法庭,说他不体恤人民,是个暴君,秦始皇则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资料,为原告秦朝人民写一份诉状或者为被告秦始皇写一份辩词。

5板书设计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

1、皇帝制度的确立

2、皇帝制度的特点

三、中央官制

1、三公九卿

2、三公九卿的特点

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启蒙运动》试讲教案

1、导入

多媒体展示《先贤祠》图片,同学们看到这张图片,会想到哪个城市?对,是法国的巴黎。巴黎的先贤祠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建于1791年,到2002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位列其中。他们在法国历史上究竟有怎样的历史贡献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启蒙运动。

2、新授

师:现在同学们结合学案及大屏幕上的材料,自学“理性时代的到来”这一目,思考以下问题: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启蒙运动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到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

材料二:17—18世纪的法国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成员被分成三个等级,教士和贵族属于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其他人是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处于被压制地位,他们与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三:在人文主义伟大思想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人文主义者的启发,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欧洲宗教改革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

材料四 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是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牛顿的三大定律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可以为人类通过各种方法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也可以依靠人的理性为人们所发现。启蒙思想家们亦由此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永恒法则,启蒙运动即发生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

生: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师:你是从经济、政治、阶级、思想及科学等方面进行了概括,非常全面。在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启蒙运动诞生了,何为启蒙运动?

生:启蒙在法文中即光明、智慧之意。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师: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生:以理性主义为核心,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师:我们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一用:用理性主义批判封建主义;二批: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三追: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四灭:消灭封建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教会权威。启蒙运动是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展状况如何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早期的启蒙思想出现在英国,主要代表有霍布斯和洛克,发展高潮却是在法国,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他们被称为“法国自由三剑客”。

师:对于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同学们大体了解一下,霍布斯最早提出社会契约论;洛克最先提出分权学说,赞成君主立宪制。多媒体展示两人物的思想及图像。现在我们重点来看法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插入影音资料介绍伏尔泰。伏尔泰有哪些思想呢?看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材料一:“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是‘两足禽兽’,教士和主教是‘卑鄙的流氓’。”

“天主教的历史就是反人类的犯罪史,是人类理性的敌人,历史前进的障碍,‘罪恶的根源’。”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如当你睡觉到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还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里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堡,或流放沙漠;当你若有所思,你有权发表你的一切想法;当你被人控告,或写了闯祸的文章,只能依照法律来裁判等。 —— 伏尔泰《哲学通信》

生: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师:概括的非常好!伏尔泰的主要代表作是什么?

生:《哲学通信》《路易十四代》

师:这是伏尔泰的思想,多媒体展示。与伏尔泰相比, 孟德斯鸠又有怎样的思想主张呢?同学们根据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及课本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都讨论完了,谁主动上台给大家讲解一下孟德斯鸠的思想

生:他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他的主要观点体现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

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三权分立”学说首先在美国的

1787年宪法中体现出来。

师:你是从孟德斯鸠的主要思想,代表作品及他的学说的意义方面来介绍的,很全面。

过渡:“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卢梭又有哪些主张呢?

同学们结合材料,小组合作学习。

材料一: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

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

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材料二:“据我的阐述,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 不平等最终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师:我看大家讨论的非常的激烈,现在来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成果。

生:主要思想是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

师:学完了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你最同意哪位的观点?为什么?

生:略

过渡:起源于英国的启蒙运动在法国大大发展之后,很快传播到其他国家,启蒙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德意志出现了一位名叫康德的哲学家。同学们阅读教材,看他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又有何重大成就?

生: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强调人的重要性,人不是工具;

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坚持人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

围之内。

师:很好!启蒙运动的人物及思想学完了,同学们现在把下面的名言名句和人物进行搭配。

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伏尔泰

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孟德斯鸠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

更是奴隶。

——卢梭

一切权利不受约束,必将腐败。——孟德斯鸠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伏尔泰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卢梭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理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康德

师:了解了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同学们阅读教材进行总结。

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推翻了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运动成为人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师:在这之前我们还学过了文艺复兴,同学们现在回忆一下内容,把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进行对比。同学们分为两组,一组代表文艺复兴,一组代表启蒙运动,整理相关的论据,进行辩论。

生:陈述

师:通过陈述辩论,可以看出同学们理解问题比较深刻,考虑的也比较全面。

3巩固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学完了,同学们回顾一下内容,填写大屏幕上出现的表格。

4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的相关内容

5板书设计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启蒙运动的背景

2、启蒙运动的含义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代》

2、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3、卢梭 《社会契约论》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 《纯粹理想批判》

2、启蒙运动的影响

《开辟新航路》试讲教案

1、导入

15世纪初世界航海史上有两大壮举,一次是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另一次是欧洲航海家开辟的新航路。今天让我们跟随欧洲的航海家一起去探寻新航路。

2、新授

何为新航路?新航路就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和对外扩张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实现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过非洲南端或是直接向西航行通往东方的航路。

西欧各国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多媒体展示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来分析原因。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材料1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大增新兴的资产阶级要用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用于奢华的生活享受”······

——恩格斯

材料2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一个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

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是可以做到的。

——哥伦布

材料3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波罗

生: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向东方寻金的欲望;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

师:你总结的是远洋航行的必要性,概括的很全面!谁还有补充?

生: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欧洲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说);指南针的应用;传播天主教;人文主义的激励,鼓励冒险,追求创新。

师:很好!你回答的是可能性及其宗教和思想方面的因素。两位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过渡: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条件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进行了海上探险,探险的过程如何?下面来看新航路的开辟。最先进行海上探索的是葡萄牙的航海家迪亚士。结合地图讲解,多媒体展示。

师:迪亚士,葡萄牙航海家,14877月,在葡萄牙国王的支持下,率领3艘探险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踏上了驶往印度洋的未知之路,遇上了风暴,在风暴中绕过了非洲的最南端。船队绕过骇人的海角,驶进风平浪静的非洲西海岸。望着令人生畏的海角,船长将它命名为“风暴角”。148812月,船队回到里斯本,船长向国王裘安二世描述了自己的探险经过和命名为“风暴角”的海角。国王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进入印度洋,到达朝思暮想的黄金国印度,于是就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希望它能带来好运,并一直沿用至今。此后,好望角就成为欧洲人进入印度洋的海岸指路标。迪亚士的船队是到达了非洲的最南端,开辟了欧洲到达非洲的航路。动态显示迪亚士航行路线。

在当时除了迪亚士之外还有三名航海家带领他们的船队进行了海外探险,现在同学们分为三个小组。一组是达伽马船队,二组是哥伦布船队,三组是麦哲伦船队。现在同学们结合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及地图进行讨论你们船队的探险情况。

师:看同学们都看的差不多了,下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情况。

一组:我们是达·伽马船队。1497年,船长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返航时,我们带回了大批香料、象牙、丝绸、宝石等物品,带来的收益高达航行费用的60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收获!

师:你们是沿着迪亚士的航行路线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路,动态显示达伽马航行路线。

二组:我们是哥伦布船队。149288日,船长哥伦布率领3艘帆船,从帕洛斯角起航。96日,远征队驶入烟波浩淼的海洋。很幸运,一路顺风,但是,随着一天天、一星期一星期的过去,船上的人们烦躁不安起来。为了平息他们的忧虑,船长发布了有关已行航程的假消息。107日,发现了飞鸟,但在地平线仍没出现陆地。船长也焦虑起来,这时已西航很远,按他的计算,应已见到日本。109日,船长许诺要是三天内再看不到陆地,就返航。恰好在三天期满前,人们发现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船长命名它为圣萨尔瓦多。船队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印度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师:你们是从欧洲到达了美洲。看一下教材《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找出哥伦布的航行路线。

三组:我们是麦哲伦船队。1519920日,船长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一支由5艘大帆船和265名水手组成的探险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在横渡太平洋时,船队经历了严重的缺少食物和淡水的困难,一些丧失希望的人曾经发动反对麦哲伦的叛乱,叛乱的首领被麦哲伦抛在途中的荒岛上。15213月,船队终于到达了菲律宾群岛。船队在这里得到了补充。可惜的是船长麦哲伦在干涉岛上内部战争时,被当地的土著人杀死。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这时只剩下一艘船和十几个人了。

师:原来你们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麦哲伦海峡”是以你们船长的名字命名的。在教材的《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上画出麦哲伦航行的路线。

师:三个组同学汇报的都非常的精彩。现在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出各大洲的基本形状,同时标出四位航海家航行的路线。我看同学们都画完了,和教材上的图对一对看看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进行改正。同学们,新航路的开辟圆满完成,你们也经历了狂风巨浪的洗礼,感受了前人伟大的胆识和气魄,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生:我们要学习他们勇于坚毅、不畏艰难、敢于探索的精神。他们的壮举打破了各大洲孤立分散、封闭隔绝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生:他们航行的目的是掠夺黄金和财富,在所到之处进行殖民占领和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他们的探索有利于人民的进步,也给很多地区带来了灾难。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客观全面的辩证评价

过渡:了解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同学们想一想,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哪些意义?看教材分析。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生:对欧洲来说,葡萄牙、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欧洲很多国家都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欧洲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它们把大量的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生:对世界来说,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贸易数量和品种也急剧增加,世界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一句话,它促进了全世界各地区贸易的迅速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师:同学们概括的非常全面。

3、巩固小结

师:这节课内容学完了,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分享收获

4、布置作业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的开辟早半个多世纪,他们之间有何异同呢?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搜集资料进行对比。

5、板书设计

背景

迪亚士:非洲

达伽马:印度

开辟新航路 经过 哥伦布:美洲

麦哲伦:环球

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58d68f73968011ca2009184.html

《高中历史试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