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例

发布时间:2018-07-01 04:39: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初探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

【主题阐述】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总是让教师们很困惑,文言文文本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的呈现也极其模糊、异常繁杂。“文”和“言”究竟孰轻孰重,如何让文本的有效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突显呢……这些都让我感到疑难重重。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中提出: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文言文教学应该是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文化。让我体会到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文”和“言”并重,读——做点文言字词的积累;读——关注文本独特的内容;读——领会文本蕴含的人文性。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始研读此次乐清市优质课的课文《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选编的课文均为写景游记的古代散文为主。其共同的特点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因而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解和工具书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的举出上领会作者的内心及文本蕴含的人文性。

结合《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对于选文《小石潭记》的学习教学建议,于是我们对于选文《小石潭记》的主题研讨定位:文言文教学的三个层面:文字、文章、文化;目标定位1、积累“冽”“可”“斗”“蛇”等重点文言词汇;2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3、品味柳宗元的心境变化,感受孤寂的心情。4.品析柳宗元的人格品性,领略其思想之美。主题研讨为支撑点,以目标为平台,实施课堂教学。现拟定“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初探”这个主题,进行课例研究,把设计、实录、研讨、反思等一系列过程予以呈现,旨在与同行们交流与探讨。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积累“冽”“可”“斗”“蛇”等重点文言词汇

2、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

3、品味柳宗元的心境变化,感受孤寂的心情。

4.品析柳宗元的人格品性,领略其思想之美。

教学重难点: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品味柳宗元的孤寂心境。

一、 导入

出示《江雪》,明确作者是柳宗元。

明国初年《江雪》有人发现他是一首藏头诗,“千万孤独”,这样的柳宗元你能读懂吗?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走进柳宗元的精神世界!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朗读,把握字音、节奏

2、 个别学生读

3、 读通文意(对照注解)

4、 齐读

三、 赏读美景

1、 找出文中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明确:水、石、鱼、树(出示四张图片)

2、 如果你是摄影师,想象你手中的笔就是镜头,你会去捕捉哪些画面呢?

预设一:水——“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比喻,联想水声的悦耳清脆,“冽”和“洌”两个字的区别;联想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等)指导朗读:重读,延长。

预设二:石——“全石以为底…….为岩,形态各异。

预设三:树——“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想象,柔美,朗读加上身体摆动)

预设四:鱼——第二段(留下影像最深的词语,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想象生活中的画面,朗读:欢快,跳跃,声音快慢结合)

3、 自由读12段,感受美

四、 品读心境

1、 面对如此美景,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感受?想象柳宗元此刻会是怎样的心情?(沉醉,快乐,享受 文中依据)(一切景语皆情语)

2、 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这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他本可以沉醉其中,与山水同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

明确一:“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理解意思,触发内心的情感,指导朗读。追问:此刻的柳宗元心情怎样?

明确:“忧”

3、从“乐”到“忧”,这种情感的变化太突然,太快了吧,中间有什么过渡吗?有没有给我们暗示的地方?

明确一:景物变化:“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

人的状态:“望源头”(追问: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他会想什么?)联想:辛弃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切景语皆情语”

4、 出示柳宗元的背景

小结:快乐是短暂的,一抬头现实涌上心头,加上凄清环境的触发,这忧伤和抑郁怎能摆脱的,“忧,连绵的忧,愁,剪不断的愁”,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有柳宗元 “匆匆离去” 的背影。

五、拓展延伸(比照阅读,解读作者)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出示1)

——柳宗元

中国文人都有山水情节,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所以文人们在遇到忧伤、抑郁知识,总是选择寄情山水,与山水融为一体,来释怀自己的内心。

衣沾不足惜,但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吴均《与朱元思书》

明确:其它文人:寄情山水,亲近山水

柳宗元:连山水也走不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六、结语

“千万孤独”的柳宗元啊,你为何不能学学他们,寄情山水,超然自我呢………

我想我们也许还是无法责备柳宗元,柳宗元一生始终以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虽被贬永州,也仍坚如磐石,再加上,爱妻难产而死,母亲至永州半年,也染病身亡,儿女没了,妻子没了,母亲没了,一个人飘零荒野,试问天下,又能有几人真正超脱?

带上这份情感,朗读《小石潭记》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堂!

七、 作业

1、背诵课文

2、根据《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想象并描绘画面

板书设计:

乐→迷茫→忧

(短暂)

第一次课堂实录

片段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诗歌《江雪》,(ppt出示《江雪》)我们都很熟悉吧?一起来吟诵一下,好吗?

生:好。(师生吟诵)

师:这是唐代名家柳宗元的一首诗歌,历来对这首诗歌有着很多的解读上的争议,直到明朝的时候有人才发现原来它是一首藏头诗:“千万孤独”。(ppt出示)这样的柳宗元我们同学熟悉吗?

生:不熟悉。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感受他别样的情怀!

片段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生自由读)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文章,其他同学就字音和节奏方面加一点评。

(一生读)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读得挺流利的,停顿也正确,但是这个尔的“”应该读chù

师:听得很仔细,看来我们同学预习得还是比较认真的。但是文言文的学习仅仅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不够,还要能够读懂文意。结合注解,疏通全文,如果有疑问可以跟同桌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等下提出来。

(生合作疏通文意)

师:有没有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生(众):没有。

师:很好,那我来检查一下大家合作学习的成果。

师:“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师:记住这一句中的意思。注意与其他句中“可”的意思进行比较。如“不可知其源”中的“可”。

生:这里的“可”是“大约”的意思,“不可知其源” 中的“可”是“能”的意思,还有“不可久居” 中的“可”,“明灭可见”中的“可”。

师:好,学会比较记忆也是掌握文言词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斗折蛇行”怎么理解?

生:“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师:这里的“斗”和“蛇”两个字用法很特殊,分别解释为“像北斗七星一 样”,“像蛇一样”,它们本身是名词,现在作状语了。现在来看两个虚词“以其境过清”的“以”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

师:不错。“乃记之而去”的“乃”呢?

生:于是,就。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已读懂了文意,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走进小石潭,感受其中的美景。

(生齐读)

片段三:赏读美景

师:请同学找一找文章的12两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1:水、鱼。

师:还有补充的吗?

2:石、树。

师:是的,主要写了四种景物。(ppt出示四种景物的图片)

师:如果你是摄影师,想象你手中的笔就是镜头,你会去捕捉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句子,赏析,说说理由。(2分钟时间)

1:水。因为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 “如鸣佩环

2: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清冽

师:仅仅只写了水的清吗?

3:水还很凉。“冽”是凉的意思。

师:真细心。这个“冽”是两点水的,解释为凉;还有一个“洌”是三点水的,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众):清澈。

师:我们同学平时积累得不错呢。如果要把水的声音和特点强调出来,应该怎么读呢?

1:重读。

师:你来试试。

(生读)

师:不错,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读。

(全班读)

师:还有其他的画面和大家分享的吗?

2:我选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为嵫,为岩,体现小石潭的 “石,形态各异的特点。

师:一共有几种形态?

2:四种。

师:真不愧取名为“小石潭”。

3:我选鱼。空游无所依 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自由自在。

师:是啊,在写鱼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水的清,这种写法叫做?

3:侧面描写。

师:真棒,还有同学有补充吗?

4:我喜欢这里的鱼,是因为他们活泼可爱。游鱼先是怡然不动,继而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师:你能给大家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4读)

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他在读得时候,前面几句慢一些,后面一句语速加快了。为什么呢?

4:先静后动。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众):动静结合。

师:精彩。请大家以这种语速朗读这几句话,感受鱼的灵动。

(齐读)

师:那树呢?有没有同学选树的?

5:我选树,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岸上树木葱郁苍翠。

师:你发现了吗?这里的树也有四种不同的形态。

5:恩,“蒙、络、摇、缀”四种。

师:目光敏锐。如何读出四种不同的形态呢?

6:声音轻柔,起伏。

师:那我们全班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小石潭水清、石异、树柔、鱼活,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自由朗读12段,感受这美景。

(生自由读)

师:面对如此美景,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感受?

1:快乐。

2:陶醉。

3:轻松。

师:想象柳宗元此刻会是怎样的?

1:也很陶醉。

师:文中有没有直接的语句呢?

2:“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板书:乐)

片段四:品读心境

师:他正与游鱼同乐呢,他本可以沉醉其中,与山水同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

1:忧。

(板书:忧)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2: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他感受到环境的寂静、凄凉、寒冷。

师:要读出这种环境的特点,我们的语气应该怎样?

3:应该低沉,压抑些。

师:那你来试试看好吗?

(生3读)

师:真不错,给他掌声。

(生鼓掌)

师:从“乐”到“忧”,这种情感的变化太突然,太快了吧,中间有什么过渡吗?有没有给我们暗示的地方?

1:第三段的景物给我的感觉有变化,“斗折蛇行,犬牙差互”让我觉得很可怕。

师:那此刻柳宗元在做什么呢?

2:“望源头”。

师:你很细心,看着这个遥望的背影,你能想象一下他此刻在想什么?

3:我的未来在哪里?

4: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5:这个源头到底在哪里啊?

师:不管他想的是什么,他的答案都只有三个字:不可知。不知道,他的内心充满了迷茫。(板书:迷茫)

师:柳宗元为何而忧,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出示柳宗元生平)快乐是短暂的,一抬头现实涌上心头,加上凄清环境的触发,这忧伤和抑郁怎能摆脱的,“忧,连绵的忧,愁,剪不断的愁”,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有柳宗元 “匆匆离去” 的背影。

片段五:拓展延伸

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ppt出示)中国文人都有山水情节,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所以文人们在遇到忧伤、抑郁知识,总是选择寄情山水,与山水融为一体,来释怀自己的内心。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吗?

1:陶渊明,归隐山林。

2:苏轼,被贬期间寄情山水。

师:是啊,有太多的文人烙上了山水的情节。比如(ppt出示)陶渊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没事,我还有我的敬亭山呢;吴均: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连忘返了。而我们的柳宗元又是怎样的呢?

3:远离了山水。

4:山水无法排解他的内心痛苦。

师:是啊,连山水也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内心。“千万孤独”的柳宗元啊,你为何不能学学他们,寄情山水,超然自我呢………我想我们也许还是无法责备柳宗元,柳宗元一生始终以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虽被贬永州,也仍坚如磐石,再加上,爱妻难产而死,母亲至永州半年,也染病身亡,儿女没了,妻子没了,母亲没了,一个人飘零荒野,试问天下,又能有几人真正超脱?带上这份情感,朗读《小石潭记》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堂!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第一次同事研讨】

课堂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以“景————人”为线索,串成了整个课堂。注重朗读,朗读指导比较到位,关于描写“句子的重音朗读,描写“句子的语速快慢的变化等,都做到了实处,学生的朗读在课堂上的前后展示有明显的变化。对“乐景”的解读、指导到位,尤其是“冽”和“洌”两个字的对比,这个细节指导得很不错,既有情感的渗透,也让学生把握住了文字;学生积极活跃,能够感觉到景之美。老师过渡流畅,语言优美,基本功扎实。需要改进的地方:1、导入直接拿出“千万孤独”,是不是情感的渗透太早,太,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不是能在最后拓展中再深入。2、四种景物对应这里的四张图片太直观了,不一定符合这里的情境,感觉会冲淡文字的想象空间。3、拓展延伸中的山水情节的对比阅读,还是不错的,但是老师讲得比较多,植入感太强,课堂的结尾悲伤的气氛很浓,是不是能给学生一些比较积极的情感。4、教师的评价语言单一,可以更丰富些,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5、提问可以更加的简洁明了。

【第一次自我反思】

今天的课堂给我总体感觉是,快乐的景和快乐的情的分析和把握,学生能够体会和领悟,但是后半部分的课堂主要是老师“代言”居多。导入部分虽然流畅,但是没有学生的感悟基础,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视乎过早;几张色彩鲜亮的照片的出现,虽然引起了学生对景物的喜爱和赞叹,但是也让我感觉打破了文言文的雅致意境,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文章后半部分的流程不是很流畅,从“乐”到“忧”再回到“迷茫”,学生的思路难以跟上,且都是老师牵着走;柳宗元的生平介绍的太复杂,简洁些或许更好,从“迷茫”情感,跳出生平,显得有点突兀;文章的拓展延伸最后的配乐总结,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灵的震撼,但是学生的感受仅仅停留在柳宗元的人生也太惨了,这个基础上,很难给学生带来一些积极的思考。课堂上老师植入学生的太多,尤其是“忧”的情感,主要是老师给予的,没有学生真正的体会,应该更相信学生,给学生时间,深入字里行间去感受。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积累“冽”“可”“斗”“蛇”等重点文言词汇;

2、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

3、品味柳宗元的心境变化,感受孤寂的心情。

4.品析柳宗元的人格品性,领略其思想之美。

教学重难点: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品味柳宗元的孤寂心境。

设计思路:从三个层面进行教学:读“言”、读“文”、读“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播放《江雪》的朗读视频)

同学们,课前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我们都很熟悉吧?一起来吟诵一下,好吗?(师生吟诵)

这首诗歌脍炙人口,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诗中有景;那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的孤独)诗中有情。

可见柳宗元的山水诗是景与心的交融。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和柳宗元一起畅游小石潭,欣赏优美的风景,感受别样的情怀!

二、 初读课文,读懂文意

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

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从字音、停顿两个方面点评。

2、读通文意。

作为一篇文言文,仅仅读通、读顺还是不够的,还要读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读懂文章,有疑问的可以举手或寻求同伴帮助。(学生质疑)

3、齐读,走进小石潭,感受画面

三、 读美景,品“乐”情

5、 文章的12两段柳宗元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明确:水、石、鱼、树

6、 如果你是摄影师,想象你手中的笔就是镜头,你会去捕捉哪些画面呢?说说理由。

预设一:水——“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比喻,水声悦耳清脆;水清凉;“冽”和“洌”两个字的区别;联想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等;指导朗读:重读)

预设二:石——“全石以为底…….为岩”,形态各异。

预设三:树——“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四种不同形态,指导朗读:声音起伏,声断气不断。)

预设四:鱼——“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动静结合,侧面描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朗读:欢快,声音快慢结合)

7、 这里的小石潭水清、石异、鱼乐、树青、蔓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自由读12段,(配乐),感受美。

8、 置身如此美景之中,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感受?那么柳宗元此刻是怎样的心情?(乐 板书 文中依据:“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四、 读景物,感受心境的变化

过渡:他沉醉美景,与游鱼同乐,当他抬头向西南遥望,看到了什么景物?

明确一:景物:小溪“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岸“犬牙差互”;

人的状态:“源头”(追问:想象柳宗元此刻在想什么?不可知:迷茫 板书)

3、迷茫的柳宗元此刻再也站不住了,他坐在了潭上,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明确一:“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理解意思,指导朗读。

追问:此刻的柳宗元心情怎样?(忧 板书)

他为何而“忧”?(环境触发 被贬)

4、 仅仅只有仕途不顺之忧吗?(出示背景资料)

小结:快乐是短暂(板书)的,一抬头现实涌上心头,加上凄清环境的触发,这忧伤和抑郁怎能摆脱的,“忧,连绵的忧,愁,剪不断的愁”, 最终柳宗元离开了小石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连山水也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给他慰藉。留给我们的只有他 “匆匆离去” 的背影。

五、拓展延伸,读“人”

过渡:就是这个浸透着孤独的背影,在永州苦苦支撑了十年,到底是什么让他坚持了下来呢?

让我们重新回到他的《江雪》,看看在他同一时期所写的这首简短的五言山水诗中,能否找到答案。(ppt出示《江雪》)

齐读,此刻除了读到柳宗元的深深的孤独,你还读到了什么吗?(联系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心怀天下,顽强不屈、凛然无畏的精神面貌。)

小结:

Ppt出示(配音)

五、 结语

Ppt出示

此刻,当我们再次循水而来,回到小石潭,正看到柳宗元,他像一位“孤独英雄”立于潭边!带着这份理解与心情,让我们以声带情齐读《小石潭记》!

六、 作业

1、背诵课文

2、根据《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想象并描绘画面。

板书设计:

乐→迷茫→忧

(短暂)

【第二次课堂实录】

片段一:导入

(课前播放《江雪》的朗读视频)

师:同学们,课前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我们都很熟悉吧?一起来吟诵一下,好吗?

生:好。

(师生吟诵)

师:这首诗歌脍炙人口,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冰天雪地

2:没有行人、飞鸟:

3:只有一位老翁独钓

师:是的,诗中有景;那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4:诗人很孤独

师:诗中有情。可见柳宗元的山水诗是景与心的交融。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和柳宗元一起畅游小石潭,欣赏优美的风景,感受别样的情怀!

导入的设计作了修改,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柳宗元山水文章的一个特点:景与情的融合,初步感受到“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片段二:初读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文章,其他同学就字音和节奏方面加一点评。

(一生读)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字音读得准确,停顿也正确。

师:看来我们同学预习得还是比较认真的。但是文言文的学习仅仅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不够,还要能够读懂文意。结合注解,疏通全文,如果有疑问可以跟同桌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等下提出来。

(生合作疏通文意)

师:有没有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生(众):没有。

师:很好,那我来检查一下大家合作学习的成果。

师:“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师:记住这一句中的意思。注意与其他句中“可”的意思进行比较。如“不可知其源”中的“可”。

生:这里的“可”是“大约”的意思,“不可知其源” 中的“可”是“能”的意思,还有“不可久居” 中的“可”,“明灭可见”中的“可”。

师:好,学会比较记忆也是掌握文言词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斗折蛇行”怎么理解?

生:“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师:这里的“斗”和“蛇”两个字用法很特殊,分别解释为“像北斗七星一 样”,“像蛇一样”,它们本身是名词,现在作状语了。现在来看两个虚词“以其境过清”的“以”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

师:不错。“乃记之而去”的“乃”呢?

生:于是,就。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已读懂了文意,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走进小石潭,感受其中的美景。

(生齐读)

片段三:读美景,品“乐”情

师:请同学找一找文章的12两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1:水、鱼、石、树。

师:是的,主要写了四种景物。

师:如果你是摄影师,想象你手中的笔就是镜头,你会去捕捉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句子,赏析,说说理由。(2分钟时间)

1:水。因为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 “如鸣佩环

2: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清冽

师:仅仅只写了水的清吗?

3:水还很凉。“冽”是凉的意思。

师:真细心。这个“冽”是两点水的,解释为凉;还有一个“洌”是三点水的,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众):清澈。

师:我们同学平时积累得不错呢。如果要把水的声音和特点强调出来,应该怎么读呢?

1:重读。

师:你来试试。

(生读)

师:不错,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读。

(全班读)

师:还有其他的画面和大家分享的吗?

2:我选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为嵫,为岩,体现小石潭的 “石,形态各异的特点。

师:一共有几种形态?

2:四种。

师:真不愧取名为“小石潭”。

3:我选鱼。空游无所依 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自由自在。

师:是啊,在写鱼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水的清,这种写法叫做?

3:侧面描写。

师:真棒,还有同学有补充吗?

4:我喜欢这里的鱼,是因为他们活泼可爱。游鱼先是怡然不动,继而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师:你能给大家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4读)

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他在读得时候,前面几句慢一些,后面一句语速加快了。为什么呢?

4:先静后动。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众):动静结合。

师:精彩。请大家以这种语速朗读这几句话,感受鱼的灵动。

(齐读)

师:那树呢?有没有同学选树的?

5:我选树,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岸上树木葱郁苍翠。

师:你发现了吗?这里的树也有四种不同的形态。

5:恩,“蒙、络、摇、缀”四种。

师:目光敏锐。如何读出四种不同的形态呢?

6:声音轻柔,起伏。

师:那我们全班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小石潭水清、石异、树柔、鱼活,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自由朗读12段,感受这美景。

(生自由读)

师:面对如此美景,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感受?

1:快乐。

2:陶醉。

3:轻松。

师:那么柳宗元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1:乐。

师:文中有没有直接的语句呢?

2:“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板书:乐)

美景的品读部分基本保持原来的设计,赏析和朗读相结合去感受,去掉了四张图片的出示,让学生透过文字去展开想象。

片段四:读景物,感受心境的变化

师:他沉醉美景,与游鱼同乐,当他抬头向西南遥望,看到了什么景物?

1:小溪“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岸“犬牙差互”

师:这景物与之前的相比给你的感受有变化吗?

2:让我觉得很可怕。

师:那此刻柳宗元在做什么呢?

3:“望源头”。

师:你很细心,看着这个遥望的背影,你能想象一下他此刻在想什么?

4:我的未来在哪里?

5: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6:这个源头到底在哪里啊?

师:不管他想的是什么,他的答案都只有三个字:不可知。不知道,他的内心充满了迷茫。(板书:迷茫)

师:迷茫的柳宗元此刻再也站不住了,他坐在了潭上,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1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这样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2:我感受到环境的寂静、凄凉、寒冷。

师:要读出这种环境的特点,我们的语气应该怎样?

3:应该低沉,压抑些。

师:那你来试试看好吗?

(生3读)

师:真不错,给他掌声。

(生鼓掌)

师:从同学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柳宗元怎样的心情?

4:忧。

(板书:忧)

师:他为何而“忧”?

1:环境太凄清了

2:他被贬的时候写的。

师:仅仅只有仕途不顺之忧吗?(出示背景资料)永州的十年给柳宗元的人生带来了太多的痛苦。快乐是短暂(板书)的,一抬头现实涌上心头,加上凄清环境的触发,这忧伤和抑郁怎能摆脱的,“忧,连绵的忧,愁,剪不断的愁”, 最终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离开了小石潭。连山水也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给他慰藉。留给我们的只有他 “匆匆离去” 的背影。

流程从原来的“乐”——“忧”——“迷茫”改为“乐”——“迷茫”——“忧”,每个环节都是先景后情,更流畅。

片段五:拓展延伸,读“人”

师:就是这个浸透着孤独的背影,在永州苦苦支撑了十年,到底是什么让他坚持了下来呢?让我们重新回到他的《江雪》,看看在他同一时期所写的这首简短的五言山水诗中,能否找到答案。(ppt出示《江雪》)

(生齐读)

师:此刻除了读到柳宗元的深深的孤独,你还读到了什么吗?

1:读到了他很坚强,这么冷的天还出来钓鱼。

师:这个渔翁显然就是柳宗元自身的写照,我们有一个关于钓鱼的典故,同学们知道吗?

生:姜太公钓鱼,最后收到皇帝的赏识。

师:是啊,我们的柳宗元也要学习姜太公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心怀天下,顽强不屈。柳宗元一生始终以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哪怕天寒地冻的折磨,哪怕备受排挤的无助,哪怕壮志未酬的失落,哪怕别亲离友的孤苦,哪怕……哪怕……依然坚如磐石!十年永州,这个孤独的背影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震撼与感动。十年永州,他以血和泪,为百姓奔走相告,让人民爱戴;十年永州,他撰文著书,深入哲学、政治、历史等领域;十年永州,他写下《永州八记》,开创了山水游记的先河;十年永州,他使唐朝的文化中心南迁至此;……千年来,我们追寻柳宗元的足迹,或许就是因为这道难以舍弃的人性灵光他在历史的尘烟中诠释着生命,有些生命应该高贵,因为他承载着灵魂!此刻,当我们再次循水而来,回到小石潭,正看到柳宗元,他像一位“孤独英雄”立于潭边!带着这份理解与心情,让我们以声带情齐读《小石潭记》!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拓展延伸了修改,由原来的对比阅读,改为深入品读《江雪》,感受柳宗元积极出世的人生态度,给学生震撼,激励学生。整堂课首尾呼应。

【第二次同事研讨】

这堂课比较流畅,课堂从三个层面进行文言文的教学:读“言”、读“文”、读“人”。首尾呼应,从学生原有的对山水诗《江雪》的认识进入,让学生认识到柳宗元山水作品的情景交融的特点,对本文的学习起到了指导作用,是一个确实有效的导入;景色的分析与指导朗读相结合,切实到位;美景与乐情,凄景与忧情的探究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柳宗元生平的切入时机把握得很好,恰到好处地补充了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体会这种忧郁;拓展延伸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回到诗歌《江雪》,更深入地走进诗歌,解读到作者的内心,最后的配乐总结让课堂气氛达到顶峰,给学生到来震撼和内心的感悟!但是最后的《江雪》解读,还是老师植入得比较多,不够简练。

【第二次自我反思】

本次的教学,重点从三个层次走进文言文的教学:——做点文言字词的积累;读——关注文本独特的内容;读——领会文本蕴含的人文性。让学生沉入文字本身,带上自己的想象感受文字和情感的魅力。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值得探究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抓住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幽美的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复杂的感受和情怀。这是文章突出的文学成就之所在,是大家的欣赏点,也涉及文章的主题。教《小石潭记》就必须讲清这一点。二是课文的亮点探究,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欣赏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起欣赏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这堂课,我尽量减少自己包办“代言”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互相交流中轻松学习,学有所得。在这堂课中,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的是,学生对学文言文有了感觉,来了兴趣,尤其是在相互讨论、切磋、共同探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展示,让人刮目相看。

【诠释与反思】

通过上述课例实践,让我体会到文言文的学习,“文”与“言”还是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是走进文章的敲门砖,文本的独特内容和蕴含其中的人文性是学生提高审美素养,了解热爱古典文化的沃土,努力浇灌,定能开出美丽花朵。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如下的尝试:

——积累一些重点的文言词汇,尤其是一些文言现象比如一词多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一些积累词汇的方法,比如借助成语,比较记忆,归类记忆等等;

——关注文本独特的内容,反复朗读是丰富阅读内涵、感悟文本思想情感的基础。因为这是学生和文本的直接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个人体验。要引导学生反复的比较诵读,在不断的诵读中深入感受。自主探究这是学生个性感悟的最好展现,这是让学生自主领悟作品内涵,品评作品语言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涵盖了语文知识,思想情感、方法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诸多问题,提升了文学素养

——领会文本蕴含的人文性。在文本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加入课外的补充。走出文本,走进生活,走进人物,有助于学生思维、感受的拓展与提升。由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都可得到升华,学生有了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就已获得了有关人生的有益启示受到了古典文化与名人情怀的熏陶。

总之,此次的文言文教学课例实践主要是受到了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中提出“有关文言文教学应该是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文化”观点的启发,然而语文教学终究错综复杂,还有很多困惑,有待我们去实践和解决,但是这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28c4f4b580216fc700afd7a.html

《《小石潭记》课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