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城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二班李全意

发布时间:2019-11-11 06:49: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二班 李全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分析】

1、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活动建议: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3、课标解读与分析:

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知识,并能以一定的方式呈现。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学生应该充分的理解和记忆地球圈层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在讲解地球内部圈层时,地震波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引入。要求学生掌握地震波相关知识,了解地震波是如何作为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的。教材中的图是重点,必须使学生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一,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处于初发阶段,对于地球和地理的了解还不深入,地理的基本知识非常有限,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接触较少,空间思维信息分析能力还未成形,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运用讲授法进行传授知识,而是运用案例、直观的实物和地理图片来体现地理成因,引导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掌握新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地震波概念,说出出P波、S波的异同,明确它们是怎样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

②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相关特征;

③认识外部圈层及其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④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相关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②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能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地球内外部圈层,使学生领会和掌握从微观和宏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结构性分析;

②通过认识和分析地震波特点及其划分地球圈层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和定义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③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2、难点:

①地幔的内部结构及其他知识;

②地球外部圈层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启发法 图示法 提问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设计】 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地面上行走,大家有没有想过,地表以下是什么样的?

学生:……

教师:今天我带过来一个鸡蛋,大家都吃过吧?(切开鸡蛋)鸡蛋内部可以分为几层呢?

学生:三层。

教师:像这种一圈一圈,一层又一层的结构,我们把它称为“圈层结构”,其实,地球就比较类似于鸡蛋,呈现出一种圈层结构。地球可不能像鸡蛋这样切开,那我们是靠什么方法知道地球内部构造的呢?

学生:地震波。

2、学习新课

1、地震波

教师那么为什么地震波可以用来探测地球内部呢?这要从它自身的特点说起。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书上第一段的地震波的定义。

学生: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教师:好的,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和S波。P波的摆动方向与它的前进方向相同,而S波的摆动方向与它的前进方向垂直。(画图,画的时候注重体现波的动态传播过程,画完之后手拿物体做动态的演示)

其实,对于地震波,我们并不陌生,近些年中国发生了多次规模较大的地震。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也是个高一的学生,下午在教室上课的时候,突然感觉凳子跳了一下,过了一会儿就开始左右摇动,当时还以为是同桌在摇凳子.为什么地震的时候我们的感受是“先跳跳,后晃晃?(拿物品演示)根据这句话,地震时我们先感受到的是什么波?后感受的的是什么波?

学生:先感受到的是P波,后感受到的是S波。

教师:但是P波和S波是同时在震源附近产生的啊,为什么我们感受的却是一前一后呢?

学生:因为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

教师:对,P波的传播速度是比S波要快的。除了这一点之外,P波和S波还有什么重要的异同点呢?请大家看书完成黑板(或PPT)上的表格。(给一分半钟让学生请学生补全表格)

(填完速度后:纵波的英文全称是Primary Wave,意为最初到达的波,是地面测站最早接受到的,简称P波;横波英文全称为Secondary Wave,第二到达的波,地面测站第二接收到的,简称S波。)

(填完介质后:地震波有个作用,可以探测地下油气资源,是什么原理呢?

P波可以在三态的介质中通过,但是S波只能通过固体,所以,如果有一个区域只有P波能通过,S波不能通过,说明地下有液体、气体存在,有可能就是油气资源)

教师:明确了P波、S波的特点之后,我们知道了它们传播的速度是受通过的介质状态影响的,也就是说,我们监测了地震波的波速情况,就可以得知它所通过的介质的性质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只要获得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波速情况,就能推断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请大家看教材上21页图1.25左边的这幅图。(解释一下图怎么看:原点……纵轴……横轴…)让后我想请同学们回答两个问题:①图中有两处P波和S波的波速变化显著的地方,请找出来;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P波和S波的波速具体是怎样变化的。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三分钟。(学生讨论)

好,讨论结束。有没有组愿意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第一处是在……,这里的波速变化情况是……

教师:请坐,别的组还有没有其他意见?

学生:……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察力都很不错,我们把像这样的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第一个不连续面在地面以下约33千米处,这里P波和S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做莫霍界面;另一处是在地下2900千米处,这里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而S波则完全消失了,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

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两个界面附近会出现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的现象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刚才我们讲过,P波和S波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的波速都与通过的介质的状态有关。也就是说,这里P波和S波的波速发生变化,是因为它们通过的介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地球内部的物质形态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成3层。我们把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这一层称为地壳(地球的外壳),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的这一层称为地幔(地球拉开了神秘帷幔),古登堡界面以内的称为地核(地球的核心)。

地壳:薄薄的、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大陆部分薄大洋部分厚,平均17km

地幔:平均厚度2800多千米,

地核:平均厚度3400多千米,高温、高压、密度大。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3层,其实,除了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之外,地球内部还有一些次一级的不连续面,它们进一步的将地球内部划分出了更多的圈层。请同学们看书上22页图1.26,我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自己学习一下这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地球内部每一个圈层的名称、位置和特点,重点把握两个重要圈层——软流层和岩石圈。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认真看图看书,还要尝试着在草稿纸上自己画一画,写一写。等一会我请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自学成果。

(点三个学生依次上台。第一个学生在扇形上划分出地壳、地幔、地核;第二个学生进一步划分出上、下地幔,内、外地核;第三个学生找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位置。教师带领全体学生评价、补充,并给以适当讲解)

3、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教师:地球的内部圈层为我们提供了矿产资源和地热能,同时它也是火山、地震等灾害的发源地。地球的外部圈层作为我们的生存环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了。刚才我发现大家的自学能力非常不错,下面这一部分的内容还是交给大家自学,在看书的时候要弄清楚地球外部圈层包括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等一会儿我们就请一位小老师来为我们讲解一下。

(学生讲解,多半是重复书本内容,教师要注意提示找出关键词)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但这些都是很抽象的东西,我们来尝试着把它具象化一下。XXX同学,体艺节时我看到了你画的画,很漂亮。现在能不能请你到前面来为我们画一个外部圈层的简笔画呢?)

教师结合图进行讲解,①说明三个圈层还有岩石圈是怎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②并说明它们与人类生存的关系。③提示要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④提出“人类圈”的概念作为思维启发和课外知识补充

(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但它与外部圈层紧密联系,也是我们生存的大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3、课堂总结

地球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圈层构造。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4、延伸拓展

通过课堂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特点。那么,为什么地球会形成这样的结构特点呢?这就要从地球的形成说起了。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在课外观看一部科普纪录片——《地球形成的故事》,也可以查找其他资料,思考讨论,一定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答案。

【教学板书】

地球的圈层结构

word/media/image1.gif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0ce1a8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c8.html

《华中师范大学城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二班李全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