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概括 - 整理六年级语文下形成性检测卷一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17 09:01: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六年级语文(下)形成性检测卷(一)参考答案

一、1. B

2.饺子 陈醋 蒜瓣 恰好 染缸

稠密 诸侯 搅拌 栖息 乌鸦

3.C

4.(1)道贺 (2)贺电 (3)祝贺

5.勇夺第一 喜获金牌 摘得桂冠 拔得头筹

6.春节——正月初一 中秋节——八月十五

元宵节——正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七夕节——七月初七 清明节——4月5日

介绍节日略

7.(1)万事如意年年高。 (2)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3)福从天降福运到来。

8.(1)春城无处不飞花 (2)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3)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地白

(4)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二、1.(1)老舍 舒庆春 舍予 《骆驼祥子》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3)一律 清一色 都是 通通

(4)先总后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数量、制作材料、外形描写元宵节的花灯。

2.(1)孝义的俗文化三绝皮影、木偶、碗碗腔

农耕生产生活器具展厅、剪纸工艺展区

好处突显孝义民俗文化,也让广大群众尽情享受文化盛宴。

(2)孝义市贾家庄村的农耕文化展览馆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孝义的民俗文化三绝——“皮影、木偶、碗碗腔让许多游客收获到了快乐。

(3)例:福气临门 年年有余 第一幅是灯彩,人们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4)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演员表演时的衣着与动作。

(5)例: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发展现代农业。

三、略

六年级语文(下)形成性测卷(二)参考答案

一、1.勤酬道天

2.寂寞 恐惧 借贷 挑剔 缺乏 倾覆 栅栏 书籍

3.大显身手 隔岸观火 一叶障目 楚河汉界

4.D

5.C

6.例:这本部书厚我几个月都看不完。有的人的脸比城墙还厚。

天气热得像蒸笼。天热得使人发狂。

7.(1)一字值千金

(2)近水识鱼性

(3) 笛福 无名的、没有人居住

8.(1)例:好书推荐

(2)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诸葛亮 《水浒传》

(4)

二、1.(1)修建小小的住所

举尖桩或圆桩 加工木材运送回家 木棒打桩

(2)一年 好长时间 更长的时间 两天时间 第三天

鲁滨逊是个不畏艰险、聪明能干、敢于冒险、不怕困难、靠智慧解决困难的人。

(3)A

2.(1)课文主要讲了盛春时节,保尔想回城里。一天,他在花园散步摔倒,医生给他做了诊查,了解真相后同情并担心他。保尔来到了埋葬烈士的公墓,缅怀自己的战友内心无比悲痛,带着为人类解放献身的思想离开墓地。

(2)保尔在第四次死里逃生,能够走路,但体内还潜伏着弄不清的病症的情况下想回到城里。看出保尔是一个面对病痛毫不退缩,面对危险毫不畏惧,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志的人。

(3)略

(4)B

5)略

三、略

六年级语文(下)形成性测卷(三)参考答案

一、1.C

2.(1)偎 揉 叨 (2)搓 惶 吻

(3)砖 绊 挪 耽

3.(1) (2) (3)

4.(1)谅解 (2)原谅 (3)体谅

5.(1)拟人 (2)比喻 (3)反问 (4)设问

6. B

7.(1)不舍昼夜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史铁生 倒叙

天色的变化,表明傍晚来临,天色越来越暗

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由期盼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

8.略

二、1.(1)运用反问、追问、责问,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又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

作者就是在不断地设问、反问、追问、责问中,点明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唤醒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带来任何东西

生命结束时没有留下什么成就

(3)略

2.(1)作者的腿瘫痪以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以一颗慈善宽容的心来关爱他,照顾他。后来,母亲病逝,秋天到了,妹妹推他在公园看菊花,他怀念母亲,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2)时常变化,变化不定 砸碎、摔

(3)希望儿子和女儿好好活着,不要因为她的离去而伤心欲绝,不要消沉,要积极地面对生活。

(4)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表现了母亲极大的理解、忍耐、宽容、慈爱。

(5)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得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面对生活了。

(6)“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母亲央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是母爱的体现;结尾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略

六年级语文(下)形成性测卷(四)参考答案

一、1.B

2.(1)J jun (2)山 人 马

(3)严厉苛刻 (4)略

3.(1)就义 (2)牺牲

(3)逝世 (4)殉职

4.(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韧劲拔,不管你刮得是什么风。

5. ①事非经过不知难

②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

③树欲静而风不止

④常将有日 莫把无时

(1)④ 2

6.

二、1.(1)被审时或法庭上

(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样写,能让读者知道李大钊尽管在监狱里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但仍保持着对革命的坚定和对亲人的爱,面对敌人的审判,态度十分镇静。

删去这些内容,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瞅 望、盯、瞧

②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③一是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二是他用“安定、沉着”影响着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2.(1)事情发展 飞兵急奔 英勇夺桥 奔赴前线

(2)B

(3)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这里指大渡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比喻情况万分紧急。这里指桥头被敌人放的大火包围了。

奋勇直前,不考虑自己的安危。这里指英雄们不顾自身安危,穿过熊熊烈火冲进城。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5) 军令如山、骁勇善战、意志坚定

(6)您们奋力投弹,毫不畏惧,冲进火海,飞夺泸定桥,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

三、略

六年级语文(下)期中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1. báo bó mú mó zhuàn chuán

2.腊月 控制 绊倒 揉搓 肿胀

3.(1)激烈 (2)强烈 (3)剧烈 (4)烈士

4.C

5.(1)老大徒伤悲 要珍惜时间,努力奋进

(2)朱自清 略

6.(1)开展活动的具体时间

署名和日期互换位置

连续三年阅读纸质书籍的比例都小于25%,说明阅读现状不令人乐观。

(3)答题角度:吸收更多的信息成为更好的读者让眼睛更舒适;学习更专心;睡眠更好放大阅读的乐趣

二、1.(1)毛泽东 张思德 (2)对比、引用、举例

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

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后,消防员用满腔孤勇和义无反顾,换来了人民生活的安宁,用青春和生命换来了所有人的春天。 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比泰山还重的。

(4)

2.(1)惊奇 赞叹

(2)“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空气。”

词语“都、渴求、贪婪”形象地写出仙人掌对生命的珍惜,搏尽全力地生存。

(3)仙人掌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但它却倾注全部的心血,开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

(4)能够忍受寂寞与平庸,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终将绽放自己的美丽,实现人生的价值

(5)不同意,因为《金色花》更能体现仙人掌的生命力是美丽辉煌的。

(6)略

三、略

六年级语文(下)形成性测卷(五)参考答案

一、1.shuài li cuì yí yù yuán

2.阻拦 习惯 争辩 搜索 出版 蚯蚓 食盐 阶梯

3.(1)敏感 (2)敏锐 (3)敏捷

4.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不可思议

声泪俱下 见微知著 不以为然

写话略。

5.(1)大如车盖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沧沧凉凉 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不必法古 苟周于事

(3)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波义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6.(1)书法鉴赏活动;书法比赛活动

(2)例:挥毫泼墨描绘七彩生活书书写写记录精彩点滴

笔走乾坤恢弘气,墨染中华四时春

(3)

(4)笔 墨 纸 砚

二、1.(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3)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意思对即可

2.(1)文主要讲了第一天,怀特森老师给我们给我们讲授“凯蒂旺普斯”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2)觑:看。 饶:很;特别。

成:现成 郑:谨慎,严肃。

(3)之前:我们饶有兴趣地传看,记笔记,有的同学还画了图。

之后:我们懂得了,书本写的、老师说的,并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并且应当有坚持真理的毅力。同学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新怀疑主义”。

体会:学习中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4)例如:我很喜欢怀特森老师,他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明白了要时刻保持警惕让学生们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保持对事物的怀疑他自创的“新怀疑主义”让学生们明白了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必须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猜想逐渐地,同学们会了怀特森老师的新怀疑主义,懂得了学习的方法,这一学习方法促进了老师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证明了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好老师。

(5)略

三、略

六年级语文(下)形成性测卷(参考答案

一、1.(1)mēng (měng) (2)zhé (zhē) (3)zǎi (zài)

2.忐忑不安 浅笑盈盈 歪歪扭扭 语重心长 字如其人

3.严格 严肃 严厉 严重 严守

4. 而 止 朝 相 娓 娓

惜 别 误 歧 迫 不

写话略

5.B

6.例:(1)严厉地批评我 耐心地和我分析原因

取得优异的成绩 用诗歌寄予我新的希望

精忠报国 生活的意义在于有所追求 读书是至乐的事

(3)教育学生乐观向上 教育学生与书为友

7. B

二、1.(1)C 故事 写话略

(2)例:田老师 田老师的教学是润物细雨细无声

(3)有心栽花花不发

(4)略

2.(1)短文主要写了一个学生被同学捉弄,上去领奖时才知被捉弄,在关键时刻班主任及时站出来为他解除了尴尬。

(2)不能分开的缘分。这里指他从此经常被评为“三好生”。

笑一笑,不当一回事。这里指班主任并不在意他的疏远态度。

(3)体会到班主任对学生心灵的呵护。他是一位善良、宽容、机智的老师。

(4)这次“三好生”的表彰让“我”有了自信心,并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5)会写给班主任

表达要点:对班主任的感激

为自己未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而愧疚

三、略

六年级语文(下)诗词形成性测卷参考答案

一、1.雨雪霏霏客舍shè一水间 jiàn 柴扉fēi

2.C

3.(1)爱戴 (2)爱抚 (3)爱护 (4)喜爱/爱重

4.(1)白 绿 红 (2)紫 红 (3)绿 红

(4)黄 白 (5)青青 (6)碧 红

(7)黑 (8)红

5. (1)昔我往矣 雨雪霏霏

(2)山是眉峰聚 眉眼盈盈处

(3)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4)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宋 黄庭坚

6.(1)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2)吟诵经典诗词

积累经典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3)答题要点:表示歉意;陈诉原因;表态

二、(一)

1.月 思念家乡

2.“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美丽的春景,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1.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2.

3.潜 润

4.表达了诗人喜爱、赞美春雨的思想感情。

(三)

1.王安石在一座寺庙中即兴修改了一位秀才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寺僧解释了原诗景后,惭愧的王安石又将诗改了回来。

2.指一个秀才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中。

指王安石不了解诗景,随口乱说。

3.王安石听罢,非常惭愧地说:“都怪我不了解情况,信口雌黄,请恕我再改过来。”

感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当发现自己的问题或不足时,要勇于面对,弥补错误。

4.提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对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

5.

三、略

六年级语文(下)期末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1.B

2.眨 逝 钥匙 屉 籍 依偎 徘徊 Z zheng 12

3.手舞足蹈 妙手回春 爱不释手 手足情深

4.B

5.(1)比喻 夸张 (2)略

6.(1)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死明志的决心 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不必法古 苟周于事

7.(1)调查对象:本校1一6六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

(2)调查方式:观察计录 咨询眼科医生 查阅资料

(3)调查发现:a.高中生近视率最高,其次为初中生,小学生。

b.用眼时间长是导致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

(4)平时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认真做眼保健操

多吃对眼睛有益的食物

二、1.(1)A (2)C

(3)让弈秋指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

(4)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2.(1)甲文:有爱心,甘于奉献的慈爱形象。

乙文:勤奋,善良,有追求

⑵示例一: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活过的人比作巨星、火炬和烛光,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无论价值大小,每一个活过的人可以为后人奉献自己,可以指引后人。

示例二:运用了排比手法,句式整齐,增强文章气势,形象写出了无论价值大小,每个活过的人可以为后人奉献自己,可以指引后人。

(3)我感受到了作者因没能理解奶奶渴望自食其力和跟上时代的精神需求,致使奶奶带着不被理解,无可慰藉的迷茫离开人世,作者的怀念里又增添了许多惭愧和悔恨之情。

(4)甲文中的星星象征有爱心、甘于奉献的奶奶,作者借星星寄托了对奶奶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乙文中的老海棠树的四季变化,象征奶奶的一生一世,见证了她的精神追求作者借老海棠树寄托了对奶奶的痛悔和思念之情。

(5)“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要好好珍惜与长辈在一起的日子,了解、关心他们。

三、略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新课标第五册第一单元《边城》

作者及工作单位

 江西省临川二中刘全德

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外小说,小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现代小说则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有淡化情节的倾向。

学习第一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

学情分析

本文文字唯美,对教案的内容和教学语言要求较高。不惟如此,本文的教学难度更在于文本选择的节数。本文只节选了《边城》第三至六节,略去了不少边城美丽的景物描写文字,这对边城自然环境的“唯美”解读是个削弱。而且故事情节没有中间过程人物的命运悲剧,也没有忧伤的故事结局,所以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运、一代又一代承袭悲凉的人生命运的忧伤基调没有表现,故小说主题的理解只应定在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以及文章的“牧歌”这一主题。另外,教学时,教师应适当延展节选以外的情节,以便于在人物和主题的理解上有所深化。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赏析文中表现的环境美、风俗美、人情美与人性美。重点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

2.深入认识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分析和理解文章的牧歌内涵及主题。

3.学习文中善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和多用心理描写这一表现手段来刻画塑造人物的行文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曲充满乡土风情的田园牧歌,是一幅古朴的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风俗画卷。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是写翠翠伤春感怀,爷爷悄悄为翠翠张罗婚事,以及天保让婚后乘船远行等。就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而言,似乎显得散淡了些,然而蕴涵在文字里的情韵,却是悠长而深远的。如何上好这一课,关键是要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最为充分地调动学生,让其主观的感受与客观的文本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从而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乡巴佬”和“文学大师”

1.教师用屏幕投出:沈从文照片及生活书店1934年首版《边城》图。

在湖南湘西,有一个遥远而古老的凤凰小城,因其偏远,被称之为“边城”。千百年来一直是“深闺无人识”,后因一部小说《边城》名满天下。这篇小说的作者是----沈从文。

2.投影(或请同学介绍一下“沈从文”这个人)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1902年诞生于凤凰古城。14岁投身行伍。从未上过大学,仅小学毕业。1923年寻新文学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因湘西土话和衣衫褴褛被人讥讽为“乡巴佬”,成为了一个不被北京接受的乡下人。住在冰冷的小屋,没钱,没棉衣,靠微薄的稿酬勉强度日。后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并经胡适、徐志摩、郁达夫、朱光潜等人扶持,这个乡下人最终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名校教授。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科院工作,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创作结集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这终使沈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大师。众多著作中,《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鲁迅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边城》名列第二。《边城》被译成四十多个国家文字出版,被十多个国家选进大学课本,沈从文两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教师补充:江青,权势通天,目中无人,傲慢至极,但她晚年回忆说:在我所有老师当中,我最崇拜的是沈从文。)

二、《边城》评价: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1.教师介绍

三十年代起,沈从文开始用《边城》、《长河》等小说营造他所谓的“湘西世界”。这些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湘西人物形象。特别是《边城》,就像一首长长的诗篇,氤氲着一种与世隔绝的调调:绝美的湘西小城凤凰深踞边陲千年,悠悠岁月伴着沧桑古城,汤汤沱江连着绵绵青山,吊角竹楼衬着白色孤塔,清风白云下面是遗世独立、安静生活的“五百余苗寨”。之所以刻意营造“湘西世界”,他自己说,目的就在于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两种文明对峙的现状,以湘西乡土的纯净来批判现代文明的丑陋。他说,“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评价投影:

《边城》是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

《边城》是“田园诗的杰作”,是最具牧歌情调的表现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边城》吸引人的不仅在山水,更在于人间最淳朴的灵魂。

3.教学过渡:1934年《边城》问世,距今已近80年,《边城》这部经典又款款来到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重温经典,随“乡巴佬”沈从文一起走进原始古朴的湘西古城,并思考文学大师的命题:为何十多年后,身居北京已被喧嚣的都市接纳的作者着意要写《边城》?

三、故事概述:平缓朴素的爱情颂歌

(此环节能承上,但与下面教学环节衔接有些不畅,各位看官有什么好想法?)

1.话题设问: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概述一下《边城》全文的情节内容?

明确: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小溪白塔旁边,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美丽清纯,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茶峒城里有个洒脱大方、慷慨助人船总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天保豪放豁达,老二傩送秀拔出群。一次端午节赛龙舟,翠翠邂逅傩送,两人从此种下情苗。天保也喜欢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宁肯做个摆渡人也要娶翠翠为妻。后来兄弟俩以公平浪漫的唱山歌方式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翠翠喜欢傩送,为成全弟弟,他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闯滩时遇意外而死。傩送内疚自责之中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天保因翠翠而死,船总顺顺也不愿翠翠做傩送媳妇。爷爷为翠翠婚事左右为难,担忧操劳,在一风雨之夜去世。最后留下翠翠一个人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小说情节平缓,不讲究跌宕,不追求起伏;但爱情以懵懂美丽初始,却以悲剧结局。说《边城》是一支平缓朴素的爱情悲歌,应该比较恰当。

2.承接提问:本文从中选了第三至六节共四节,能否分别用一二句话进行内容概括?并说说节选的四节与全文故事情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明确:第三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节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傩送,勇敢又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第五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爷爷看竟渡时巧遇天保。顺顺和天保求亲,爷爷试探翠翠,但翠翠心有所系,坚持不允。爷爷猜中翠翠心事,内心隐隐有些担心。第六节又回到现在,写迎亲花轿渡河,撩拨了翠翠的内心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明确:3-6节,爱情只是刚开头,没有悲剧,只有美丽。

3.教师教学过渡:

⑴问:有人说,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的确,沈先生一生多经风雨,却一直以达观平和之心处世,其之为文,代表着中国文学最美好的境界;其之为人,突显了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在《边城》里,你可以读到最朴素、最亲切、最自然、最美好的情感,能够寻找到一种超于世俗的纯粹的美,能够寻找到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那么,读完小说,让你感动的“边城”美在哪里?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⑵教师过渡:的确,边城不仅风景美,风俗美,而且人更美。下面我们就以“美”为赏析核心,来领略沈从文笔下边城的边城之美。我们先来领略边城的自然风景。

四、风景美:一片纯净秀美的人间净土

一、话题设问:都说《边城》的景美,但读完文章,你会发现,文中好像没有明显的景物描写吧?(没有)但边城却仍给人一种纯净秀美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明确:(提示把景物的散碎词语集中起来)文章虽没有集中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却在文中无处不涉及,他把秀美的景物分散布点在文中多处,集中起来,你会看到边城的纯净秀美:茶峒、河街、码头、吊脚楼、龙船、鸭子,渡口、渡船、黄狗、青山、小溪、长潭、白塔,落日、河面、银色薄雾,小山岨、青浪滩、酒葫芦、草烟,等等。这一组组景物连缀起来,自然就形成了边城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的美好意境。这就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且,每个物象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如:渡船: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枝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这些地名都带有乡土特色;这些建筑都有着湘西少数民族特色;这些景物,给人一种安静自然纯美的感觉;即使有赛船,有黄狗,但静中的一些动反而使边城更安静;这些搭配在一起,就像现代的世外桃源;边城就像一幅画。

二、承接提问:这些景物的布点穿插有何作用?(让学生比对《祝福》的景物描写)

明确:⑴展示湘西边陲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增强视觉美感。⑵烘托人物。如同《荷花淀》开头的景物描写,作者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⑶突出牧歌这一主题内涵。(这一点有难度,如学生说不出,教师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景物的渲染一定能够烘托主题。至于突出什么主题,可以在后面教学环节完成)

三、教师小结:

汪曾祺曾这样评价:沈先生非常善于写风景,他写风景是有目的的。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也是这样。但静中有动,静中有人。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长久的传统。沈先生善长用一些颜色、一些声音来描绘这种安静的诗境。安静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但这种境界只有一个摆脱浮世的营扰、习惯于寂寞的人方能于静观中得之。一个热中于利禄、心气浮躁的人,是不能接近自然,也不能接近生活的。

五、风俗美:一种淳朴自然的生命形式

(此教学环节,先从小说的环境这个外围点突破,然后再对人物进行分析)

一、话题设问: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文没有刻意进行自然环境描写,但对边城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却不吝笔墨。请找出来,并分别简述。

明确:书本一句话可高度概括:“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边城人自成一体,自得其乐。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进入边城,以当时眼光看,“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

大篇幅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和盛况。第三节大篇幅写了当前的端午节盛况。文字主要突出了端午节的盛况和热闹,重点是习俗:这一天,边城人皆穿新衣,吃鱼吃肉,全家到河边看划船,有身份的人也都在看热闹,赛船时的配合、鼓声、鞭炮,岸上人的呐喊助威,领赏,庆祝胜利的五百响鞭炮,赛船后泅水追鸭子,赛船下水的仪式。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第一个端午节。写了观看赛船的人多拥挤,翠翠也因此初识二老傩送。第五节开头又用较多篇幅写了两年的端午盛况,并补叙上一年端午节赛船情景。但前面的端午再热闹,对翠翠而言,却不如初识傩送的那个端午经过的事情甜美;后面这个端午,翠翠本想以此再见傩送,却因爷爷以天保的婚姻试探而意兴阑珊。----虽只过三个节日,但热闹满足。

二、递进提问:如此说来,作者用大篇幅对社会风俗环境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学生比对《祝福》,自主思考明确)沈从文被喻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这些风俗描写意义巨大:⑴频繁展示湘西边陲特有的生活习俗,表现边城人们淳朴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简单、乐观、纯粹、知足的精神状态,突出了边城人淳朴自然的生命样式。⑵暗示了边城美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块远离世俗、自然淳朴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是作者心中的桃花源。⑶为《边城》牧歌基调增添文化背景和纵深。乡土和传统的有机融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文化含量。⑷推动情节的发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因为赛龙舟的主要人物是天保和傩送,而翠翠和傩送、天保三人的爱情纠结即是以此为缘起。⑸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师小结并过渡转换

纯净秀美的自然环境为边城增添了诗情画意,在这一片没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上,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醇厚而又纯净,边城人的生活简单而热闹。当然,这不是沈从文的写作终点。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环境的介入式描写要为人物和主题服务。小说中,一旦景物和人情交融,相互关照相互滋润,就会越来越显出人物和主题的光彩来。不言而喻,作者极力以风景与风俗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在表现边城环境美的同时,更在于状写作者追慕的对象: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风景美,风俗美,而在此生活的边城人,更美。

六、人性美:一群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

(此教学环节,按照由次到主的顺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话题设问导入:

1.设问:文中写了哪些人?请按照出场顺序一一排列出来。

军官,税官,戍军长官,船总顺顺,翠翠,爷爷,替爷爷摆渡的人,吊脚楼娼妓,两个水手,二老傩送,傩送的手下,天保,卖皮纸的过渡人,团总的儿子,

2.承接设问:如果给这些人物分分类,你觉得该怎样分?

明确:四类。一是有身份的人,军官,税官,戍军长官,船总顺顺,傩送,天保。二是边民,包括顺顺,替爷爷摆渡的人,吊脚楼娼妓,两个水手,二老傩送,傩送的手下,天保,卖皮纸的过渡人;三是爷爷,次重点人物。四是翠翠,灵魂人物。

(注:此处把顺顺父子三人归为第一类,有不恰当之处,但归为其他类,更不合适,勉为其难,姑妄观之吧)

3.作者笔下边城人的言行举止,给人怎样的印象?

明确:都有一种人性美。民风淳朴,人情厚道,古风犹存,乐于助人,心平气和,乐观。

二、对人物逐类分析,探寻其善美同源的人性美

(一)没有等级观念的官民情(重点分析顺顺这个人物)

1.承上设问导入:边城中有身份的人也具备这些品格吗?(也具备某些好品格)

2.你能在文中找出依据吗?(学生自主思考明确)

节日里,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都合边民一起看热闹;

赛船过后,戍军长官与民同乐;

顺顺,“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和边民一起下水争鸭子;在顺顺这个人身上,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只有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在他身上,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后来,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

顺顺虽为船总,但不倨傲,是“好人”,他让大老天保把那只肥鸭给了爷爷,而且考虑爷爷生活拮据,又送了很多过节粽子,而爷爷也没刻意拒绝,送得心诚,接得自然;

顺顺和爷爷亲热地拉家常,并想喝爷爷结为亲家。没有距离,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

岸上的人和水里的二老傩送开着不分等级的玩笑话;

傩送刚出场,给人感觉就是:对翠翠很温和,很平和,很体贴,专门安排人送翠翠。后来在手下人的话语中,我们也可看出傩送与家里下人的平和相处。

2.追问: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官员能够平和共处,与民同乐;有身份的人能够待人以诚,热心助人。这些人的行为都在营造和维护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不仅表现了这些人的人性美,而且也为小说主题起到了暗示和烘托的作用。

3.教师小结:

沈从文谈《边城》的创作曾说过:“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试想,连边城的官员都是一美的人性船舷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还有什么不美呢?

(二)平和淳朴的睦邻情(重点分析小说群体人物)

1.设问导入:小说中人物最多的是边民群体,他们有哪些淳厚的乡风人情能够感动你?请用具体语句语段评点赏析人物身上的人性美特质。(学生自由明确)

爷爷为陪翠翠进城请人看渡船,到城里后觉得不安,叮嘱好翠翠注意安全后又跑回来让老朋友回城看赛船,在翠翠和老朋友之间,爷爷最终还是选择了老朋友,选择之间,看出爷爷的时刻为别人着想;

在渡口,爷爷和老朋友在溪边大石上一边喝酒,一边叙旧,直到醉倒,场景感人,朋友邻里关系和谐;傩送的手下人一路护送翠翠回来,并两次和翠翠开着温和的玩笑;

第二次见到傩送的手下人,爷爷心诚地感谢他并责怪他不到家里喝酒;回来后爷爷请人吃粽子,吃完后翠翠又拿出火把给人照路;

黑天里,爷爷也守在渡口,因为爷爷考虑节日里有很多乡下人要进城看龙船;一心想着为人方便。

爷爷和卖皮纸的过渡人因船钱友好争执,一个过意不去坚持给钱,一个乐于助人拒不接受,而且还搭了一大束自家的草烟,最后为不让过渡人内疚不安,爷爷只留了一个铜子;“礼轻仁义重”。这一推钱场景,读来就如生活中发生的事般真实。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风土人情。

结婚花轿渡船时,爷爷与团总儿子自然朴素的对话;等等。

就连吊脚楼的妓女,性情也浸润着边民的醇厚,作者绝没有写出她们的“恶”,而是同情—--因为那个女子是被逼无奈。

其余章节还有:天保和傩送为争取翠翠的爱不是决斗而是采用的赛歌这一方式都是平和而浪漫的。后来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

2.追问:哪些词语能概括这些边民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和边城的风景有关联吗?

明确:词语:勤劳、善良、本分、敦厚、正直、仗义、豪勇,等。是纯粹美丽的边城山水和习俗,使边城的人民性格中浸润着美和善良。

3.小说表现这些没有功利,只有善良和敦厚的邻里之爱,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就是边城的魅力!通过这一群体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表现表现这些美好品德的广泛性和共有性,并以此表现边城是一个充满着人性真善美的,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而且,前面是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边城的自然美,这里是从人的角度,把善良敦厚的人和纯净秀美的自然风景融合起来,二者相得益彰。这也是这里的人们更为善良平和的原因吧。

4.教师小结:

对这一群体人物,批评家刘西渭这样评价:“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沈从文自己也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闪耀着人性中“善”的关辉。尽管其中有些人的物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成为物质利益的追逐者。大家都很平和、善良、淳朴、安详、与世无争。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互相帮助、平和相待。在这里没有尖锐的矛盾,也没有阶级对立。这就是湘西的人性,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就是沈从文心中的桃花源。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这才是湘西文学的“根”所在吧。

1.话题设问: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概述一下《边城》全文的情节内容?

明确: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小溪白塔旁边,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美丽清纯,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茶峒城里有个洒脱大方、慷慨助人船总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天保豪放豁达,老二傩送秀拔出群。一次端午节赛龙舟,翠翠邂逅傩送,两人从此种下情苗。天保也喜欢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宁肯做个摆渡人也要娶翠翠为妻。后来兄弟俩以公平浪漫的唱山歌方式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翠翠喜欢傩送,为成全弟弟,他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闯滩时遇意外而死。傩送内疚自责之中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天保因翠翠而死,船总顺顺也不愿翠翠做傩送媳妇。爷爷为翠翠婚事左右为难,担忧操劳,在一风雨之夜去世。最后留下翠翠一个人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小说情节平缓,不讲究跌宕,不追求起伏;但爱情以懵懂美丽初始,却以悲剧结局。说《边城》是一支平缓朴素的爱情悲歌,应该比较恰当。

2.承接提问:本文从中选了第三至六节共四节,能否分别用一二句话进行内容概括?并说说节选的四节与全文故事情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明确:第三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节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傩送,勇敢又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第五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爷爷看竟渡时巧遇天保。顺顺和天保求亲,爷爷试探翠翠,但翠翠心有所系,坚持不允。爷爷猜中翠翠心事,内心隐隐有些担心。第六节又回到现在,写迎亲花轿渡河,撩拨了翠翠的内心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明确:3-6节,爱情只是刚开头,没有悲剧,只有美丽。

3.教师教学过渡:

⑴问:有人说,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的确,沈先生一生多经风雨,却一直以达观平和之心处世,其之为文,代表着中国文学最美好的境界;其之为人,突显了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在《边城》里,你可以读到最朴素、最亲切、最自然、最美好的情感,能够寻找到一种超于世俗的纯粹的美,能够寻找到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那么,读完小说,让你感动的“边城”美在哪里?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⑵教师过渡:的确,边城不仅风景美,风俗美,而且人更美。下面我们就以“美”为赏析核心,来领略沈从文笔下边城的边城之美。我们先来领略边城的自然风景。

四、风景美:一片纯净秀美的人间净土

一、话题设问:都说《边城》的景美,但读完文章,你会发现,文中好像没有明显的景物描写吧?(没有)但边城却仍给人一种纯净秀美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明确:(提示把景物的散碎词语集中起来)文章虽没有集中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却在文中无处不涉及,他把秀美的景物分散布点在文中多处,集中起来,你会看到边城的纯净秀美:茶峒、河街、码头、吊脚楼、龙船、鸭子,渡口、渡船、黄狗、青山、小溪、长潭、白塔,落日、河面、银色薄雾,小山岨、青浪滩、酒葫芦、草烟,等等。这一组组景物连缀起来,自然就形成了边城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的美好意境。这就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且,每个物象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如:渡船: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枝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这些地名都带有乡土特色;这些建筑都有着湘西少数民族特色;这些景物,给人一种安静自然纯美的感觉;即使有赛船,有黄狗,但静中的一些动反而使边城更安静;这些搭配在一起,就像现代的世外桃源;边城就像一幅画。

二、承接提问:这些景物的布点穿插有何作用?(让学生比对《祝福》的景物描写)

明确:⑴展示湘西边陲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增强视觉美感。⑵烘托人物。如同《荷花淀》开头的景物描写,作者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⑶突出牧歌这一主题内涵。(这一点有难度,如学生说不出,教师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景物的渲染一定能够烘托主题。至于突出什么主题,可以在后面教学环节完成)

三、教师小结:

汪曾祺曾这样评价:沈先生非常善于写风景,他写风景是有目的的。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也是这样。但静中有动,静中有人。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长久的传统。沈先生善长用一些颜色、一些声音来描绘这种安静的诗境。安静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但这种境界只有一个摆脱浮世的营扰、习惯于寂寞的人方能于静观中得之。一个热中于利禄、心气浮躁的人,是不能接近自然,也不能接近生活的。

五、风俗美:一种淳朴自然的生命形式

(此教学环节,先从小说的环境这个外围点突破,然后再对人物进行分析)

一、话题设问: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文没有刻意进行自然环境描写,但对边城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却不吝笔墨。请找出来,并分别简述。

明确:书本一句话可高度概括:“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边城人自成一体,自得其乐。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进入边城,以当时眼光看,“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

大篇幅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和盛况。第三节大篇幅写了当前的端午节盛况。文字主要突出了端午节的盛况和热闹,重点是习俗:这一天,边城人皆穿新衣,吃鱼吃肉,全家到河边看划船,有身份的人也都在看热闹,赛船时的配合、鼓声、鞭炮,岸上人的呐喊助威,领赏,庆祝胜利的五百响鞭炮,赛船后泅水追鸭子,赛船下水的仪式。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第一个端午节。写了观看赛船的人多拥挤,翠翠也因此初识二老傩送。第五节开头又用较多篇幅写了两年的端午盛况,并补叙上一年端午节赛船情景。但前面的端午再热闹,对翠翠而言,却不如初识傩送的那个端午经过的事情甜美;后面这个端午,翠翠本想以此再见傩送,却因爷爷以天保的婚姻试探而意兴阑珊。----虽只过三个节日,但热闹满足。

二、递进提问:如此说来,作者用大篇幅对社会风俗环境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学生比对《祝福》,自主思考明确)沈从文被喻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这些风俗描写意义巨大:⑴频繁展示湘西边陲特有的生活习俗,表现边城人们淳朴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简单、乐观、纯粹、知足的精神状态,突出了边城人淳朴自然的生命样式。⑵暗示了边城美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块远离世俗、自然淳朴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是作者心中的桃花源。⑶为《边城》牧歌基调增添文化背景和纵深。乡土和传统的有机融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文化含量。⑷推动情节的发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因为赛龙舟的主要人物是天保和傩送,而翠翠和傩送、天保三人的爱情纠结即是以此为缘起。⑸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师小结并过渡转换

纯净秀美的自然环境为边城增添了诗情画意,在这一片没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上,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醇厚而又纯净,边城人的生活简单而热闹。当然,这不是沈从文的写作终点。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环境的介入式描写要为人物和主题服务。小说中,一旦景物和人情交融,相互关照相互滋润,就会越来越显出人物和主题的光彩来。不言而喻,作者极力以风景与风俗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在表现边城环境美的同时,更在于状写作者追慕的对象: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风景美,风俗美,而在此生活的边城人,更美。

六、人性美:一群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

(此教学环节,按照由次到主的顺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话题设问导入:

1.设问:文中写了哪些人?请按照出场顺序一一排列出来。

军官,税官,戍军长官,船总顺顺,翠翠,爷爷,替爷爷摆渡的人,吊脚楼娼妓,两个水手,二老傩送,傩送的手下,天保,卖皮纸的过渡人,团总的儿子,

2.承接设问:如果给这些人物分分类,你觉得该怎样分?

明确:四类。一是有身份的人,军官,税官,戍军长官,船总顺顺,傩送,天保。二是边民,包括顺顺,替爷爷摆渡的人,吊脚楼娼妓,两个水手,二老傩送,傩送的手下,天保,卖皮纸的过渡人;三是爷爷,次重点人物。四是翠翠,灵魂人物。

(注:此处把顺顺父子三人归为第一类,有不恰当之处,但归为其他类,更不合适,勉为其难,姑妄观之吧)

3.作者笔下边城人的言行举止,给人怎样的印象?

明确:都有一种人性美。民风淳朴,人情厚道,古风犹存,乐于助人,心平气和,乐观。

二、对人物逐类分析,探寻其善美同源的人性美

(一)没有等级观念的官民情(重点分析顺顺这个人物)

1.承上设问导入:边城中有身份的人也具备这些品格吗?(也具备某些好品格)

2.你能在文中找出依据吗?(学生自主思考明确)

节日里,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都合边民一起看热闹;

赛船过后,戍军长官与民同乐;

顺顺,“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和边民一起下水争鸭子;在顺顺这个人身上,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只有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在他身上,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后来,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

顺顺虽为船总,但不倨傲,是“好人”,他让大老天保把那只肥鸭给了爷爷,而且考虑爷爷生活拮据,又送了很多过节粽子,而爷爷也没刻意拒绝,送得心诚,接得自然;

顺顺和爷爷亲热地拉家常,并想喝爷爷结为亲家。没有距离,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

岸上的人和水里的二老傩送开着不分等级的玩笑话;

傩送刚出场,给人感觉就是:对翠翠很温和,很平和,很体贴,专门安排人送翠翠。后来在手下人的话语中,我们也可看出傩送与家里下人的平和相处。

2.追问: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官员能够平和共处,与民同乐;有身份的人能够待人以诚,热心助人。这些人的行为都在营造和维护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不仅表现了这些人的人性美,而且也为小说主题起到了暗示和烘托的作用。

3.教师小结:

沈从文谈《边城》的创作曾说过:“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试想,连边城的官员都是一美的人性船舷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还有什么不美呢?

(二)平和淳朴的睦邻情(重点分析小说群体人物)

1.设问导入:小说中人物最多的是边民群体,他们有哪些淳厚的乡风人情能够感动你?请用具体语句语段评点赏析人物身上的人性美特质。(学生自由明确)

爷爷为陪翠翠进城请人看渡船,到城里后觉得不安,叮嘱好翠翠注意安全后又跑回来让老朋友回城看赛船,在翠翠和老朋友之间,爷爷最终还是选择了老朋友,选择之间,看出爷爷的时刻为别人着想;

在渡口,爷爷和老朋友在溪边大石上一边喝酒,一边叙旧,直到醉倒,场景感人,朋友邻里关系和谐;傩送的手下人一路护送翠翠回来,并两次和翠翠开着温和的玩笑;

第二次见到傩送的手下人,爷爷心诚地感谢他并责怪他不到家里喝酒;回来后爷爷请人吃粽子,吃完后翠翠又拿出火把给人照路;

黑天里,爷爷也守在渡口,因为爷爷考虑节日里有很多乡下人要进城看龙船;一心想着为人方便。

爷爷和卖皮纸的过渡人因船钱友好争执,一个过意不去坚持给钱,一个乐于助人拒不接受,而且还搭了一大束自家的草烟,最后为不让过渡人内疚不安,爷爷只留了一个铜子;“礼轻仁义重”。这一推钱场景,读来就如生活中发生的事般真实。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风土人情。

结婚花轿渡船时,爷爷与团总儿子自然朴素的对话;等等。

就连吊脚楼的妓女,性情也浸润着边民的醇厚,作者绝没有写出她们的“恶”,而是同情—--因为那个女子是被逼无奈。

其余章节还有:天保和傩送为争取翠翠的爱不是决斗而是采用的赛歌这一方式都是平和而浪漫的。后来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

2.追问:哪些词语能概括这些边民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和边城的风景有关联吗?

明确:词语:勤劳、善良、本分、敦厚、正直、仗义、豪勇,等。是纯粹美丽的边城山水和习俗,使边城的人民性格中浸润着美和善良。

3.小说表现这些没有功利,只有善良和敦厚的邻里之爱,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就是边城的魅力!通过这一群体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表现表现这些美好品德的广泛性和共有性,并以此表现边城是一个充满着人性真善美的,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而且,前面是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边城的自然美,这里是从人的角度,把善良敦厚的人和纯净秀美的自然风景融合起来,二者相得益彰。这也是这里的人们更为善良平和的原因吧。

4.教师小结:

对这一群体人物,批评家刘西渭这样评价:“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沈从文自己也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闪耀着人性中“善”的关辉。尽管其中有些人的物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成为物质利益的追逐者。大家都很平和、善良、淳朴、安详、与世无争。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互相帮助、平和相待。在这里没有尖锐的矛盾,也没有阶级对立。这就是湘西的人性,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就是沈从文心中的桃花源。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这才是湘西文学的“根”所在吧。

的情节内容?

明确: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小溪白塔旁边,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美丽清纯,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茶峒城里有个洒脱大方、慷慨助人船总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天保豪放豁达,老二傩送秀拔出群。一次端午节赛龙舟,翠翠邂逅傩送,两人从此种下情苗。天保也喜欢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宁肯做个摆渡人也要娶翠翠为妻。后来兄弟俩以公平浪漫的唱山歌方式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翠翠喜欢傩送,为成全弟弟,他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闯滩时遇意外而死。傩送内疚自责之中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天保因翠翠而死,船总顺顺也不愿翠翠做傩送媳妇。爷爷为翠翠婚事左右为难,担忧操劳,在一风雨之夜去世。最后留下翠翠一个人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小说情节平缓,不讲究跌宕,不追求起伏;但爱情以懵懂美丽初始,却以悲剧结局。说《边城》是一支平缓朴素的爱情悲歌,应该比较恰当。

2.承接提问:本文从中选了第三至六节共四节,能否分别用一二句话进行内容概括?并说说节选的四节与全文故事情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明确:第三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节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傩送,勇敢又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第五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爷爷看竟渡时巧遇天保。顺顺和天保求亲,爷爷试探翠翠,但翠翠心有所系,坚持不允。爷爷猜中翠翠心事,内心隐隐有些担心。第六节又回到现在,写迎亲花轿渡河,撩拨了翠翠的内心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明确:3-6节,爱情只是刚开头,没有悲剧,只有美丽。

3.教师教学过渡:

⑴问:有人说,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的确,沈先生一生多经风雨,却一直以达观平和之心处世,其之为文,代表着中国文学最美好的境界;其之为人,突显了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在《边城》里,你可以读到最朴素、最亲切、最自然、最美好的情感,能够寻找到一种超于世俗的纯粹的美,能够寻找到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那么,读完小说,让你感动的“边城”美在哪里?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⑵教师过渡:的确,边城不仅风景美,风俗美,而且人更美。下面我们就以“美”为赏析核心,来领略沈从文笔下边城的边城之美。我们先来领略边城的自然风景。

四、风景美:一片纯净秀美的人间净土

一、话题设问:都说《边城》的景美,但读完文章,你会发现,文中好像没有明显的景物描写吧?(没有)但边城却仍给人一种纯净秀美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明确:(提示把景物的散碎词语集中起来)文章虽没有集中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却在文中无处不涉及,他把秀美的景物分散布点在文中多处,集中起来,你会看到边城的纯净秀美:茶峒、河街、码头、吊脚楼、龙船、鸭子,渡口、渡船、黄狗、青山、小溪、长潭、白塔,落日、河面、银色薄雾,小山岨、青浪滩、酒葫芦、草烟,等等。这一组组景物连缀起来,自然就形成了边城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的美好意境。这就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且,每个物象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如:渡船: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枝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这些地名都带有乡土特色;这些建筑都有着湘西少数民族特色;这些景物,给人一种安静自然纯美的感觉;即使有赛船,有黄狗,但静中的一些动反而使边城更安静;这些搭配在一起,就像现代的世外桃源;边城就像一幅画。

二、承接提问:这些景物的布点穿插有何作用?(让学生比对《祝福》的景物描写)

明确:⑴展示湘西边陲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增强视觉美感。⑵烘托人物。如同《荷花淀》开头的景物描写,作者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⑶突出牧歌这一主题内涵。(这一点有难度,如学生说不出,教师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景物的渲染一定能够烘托主题。至于突出什么主题,可以在后面教学环节完成)

三、教师小结:

汪曾祺曾这样评价:沈先生非常善于写风景,他写风景是有目的的。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也是这样。但静中有动,静中有人。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长久的传统。沈先生善长用一些颜色、一些声音来描绘这种安静的诗境。安静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但这种境界只有一个摆脱浮世的营扰、习惯于寂寞的人方能于静观中得之。一个热中于利禄、心气浮躁的人,是不能接近自然,也不能接近生活的。

五、风俗美:一种淳朴自然的生命形式

(此教学环节,先从小说的环境这个外围点突破,然后再对人物进行分析)

一、话题设问: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文没有刻意进行自然环境描写,但对边城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却不吝笔墨。请找出来,并分别简述。

明确:书本一句话可高度概括:“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边城人自成一体,自得其乐。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进入边城,以当时眼光看,“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

大篇幅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和盛况。第三节大篇幅写了当前的端午节盛况。文字主要突出了端午节的盛况和热闹,重点是习俗:这一天,边城人皆穿新衣,吃鱼吃肉,全家到河边看划船,有身份的人也都在看热闹,赛船时的配合、鼓声、鞭炮,岸上人的呐喊助威,领赏,庆祝胜利的五百响鞭炮,赛船后泅水追鸭子,赛船下水的仪式。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第一个端午节。写了观看赛船的人多拥挤,翠翠也因此初识二老傩送。第五节开头又用较多篇幅写了两年的端午盛况,并补叙上一年端午节赛船情景。但前面的端午再热闹,对翠翠而言,却不如初识傩送的那个端午经过的事情甜美;后面这个端午,翠翠本想以此再见傩送,却因爷爷以天保的婚姻试探而意兴阑珊。----虽只过三个节日,但热闹满足。

二、递进提问:如此说来,作者用大篇幅对社会风俗环境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学生比对《祝福》,自主思考明确)沈从文被喻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这些风俗描写意义巨大:⑴频繁展示湘西边陲特有的生活习俗,表现边城人们淳朴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简单、乐观、纯粹、知足的精神状态,突出了边城人淳朴自然的生命样式。⑵暗示了边城美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块远离世俗、自然淳朴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是作者心中的桃花源。⑶为《边城》牧歌基调增添文化背景和纵深。乡土和传统的有机融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文化含量。⑷推动情节的发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因为赛龙舟的主要人物是天保和傩送,而翠翠和傩送、天保三人的爱情纠结即是以此为缘起。⑸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师小结并过渡转换

纯净秀美的自然环境为边城增添了诗情画意,在这一片没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上,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醇厚而又纯净,边城人的生活简单而热闹。当然,这不是沈从文的写作终点。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环境的介入式描写要为人物和主题服务。小说中,一旦景物和人情交融,相互关照相互滋润,就会越来越显出人物和主题的光彩来。不言而喻,作者极力以风景与风俗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在表现边城环境美的同时,更在于状写作者追慕的对象: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风景美,风俗美,而在此生活的边城人,更美。

六、人性美:一群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

(此教学环节,按照由次到主的顺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话题设问导入:

1.设问:文中写了哪些人?请按照出场顺序一一排列出来。

军官,税官,戍军长官,船总顺顺,翠翠,爷爷,替爷爷摆渡的人,吊脚楼娼妓,两个水手,二老傩送,傩送的手下,天保,卖皮纸的过渡人,团总的儿子,

2.承接设问:如果给这些人物分分类,你觉得该怎样分?

明确:四类。一是有身份的人,军官,税官,戍军长官,船总顺顺,傩送,天保。二是边民,包括顺顺,替爷爷摆渡的人,吊脚楼娼妓,两个水手,二老傩送,傩送的手下,天保,卖皮纸的过渡人;三是爷爷,次重点人物。四是翠翠,灵魂人物。

(注:此处把顺顺父子三人归为第一类,有不恰当之处,但归为其他类,更不合适,勉为其难,姑妄观之吧)

3.作者笔下边城人的言行举止,给人怎样的印象?

明确:都有一种人性美。民风淳朴,人情厚道,古风犹存,乐于助人,心平气和,乐观。

二、对人物逐类分析,探寻其善美同源的人性美

(一)没有等级观念的官民情(重点分析顺顺这个人物)

1.承上设问导入:边城中有身份的人也具备这些品格吗?(也具备某些好品格)

2.你能在文中找出依据吗?(学生自主思考明确)

节日里,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都合边民一起看热闹;

赛船过后,戍军长官与民同乐;

顺顺,“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和边民一起下水争鸭子;在顺顺这个人身上,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只有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在他身上,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后来,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

顺顺虽为船总,但不倨傲,是“好人”,他让大老天保把那只肥鸭给了爷爷,而且考虑爷爷生活拮据,又送了很多过节粽子,而爷爷也没刻意拒绝,送得心诚,接得自然;

顺顺和爷爷亲热地拉家常,并想喝爷爷结为亲家。没有距离,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

岸上的人和水里的二老傩送开着不分等级的玩笑话;

傩送刚出场,给人感觉就是:对翠翠很温和,很平和,很体贴,专门安排人送翠翠。后来在手下人的话语中,我们也可看出傩送与家里下人的平和相处。

2.追问: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官员能够平和共处,与民同乐;有身份的人能够待人以诚,热心助人。这些人的行为都在营造和维护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不仅表现了这些人的人性美,而且也为小说主题起到了暗示和烘托的作用。

3.教师小结:

沈从文谈《边城》的创作曾说过:“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试想,连边城的官员都是一美的人性船舷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还有什么不美呢?

(二)平和淳朴的睦邻情(重点分析小说群体人物)

1.设问导入:小说中人物最多的是边民群体,他们有哪些淳厚的乡风人情能够感动你?请用具体语句语段评点赏析人物身上的人性美特质。(学生自由明确)

爷爷为陪翠翠进城请人看渡船,到城里后觉得不安,叮嘱好翠翠注意安全后又跑回来让老朋友回城看赛船,在翠翠和老朋友之间,爷爷最终还是选择了老朋友,选择之间,看出爷爷的时刻为别人着想;

在渡口,爷爷和老朋友在溪边大石上一边喝酒,一边叙旧,直到醉倒,场景感人,朋友邻里关系和谐;傩送的手下人一路护送翠翠回来,并两次和翠翠开着温和的玩笑;

第二次见到傩送的手下人,爷爷心诚地感谢他并责怪他不到家里喝酒;回来后爷爷请人吃粽子,吃完后翠翠又拿出火把给人照路;

黑天里,爷爷也守在渡口,因为爷爷考虑节日里有很多乡下人要进城看龙船;一心想着为人方便。

爷爷和卖皮纸的过渡人因船钱友好争执,一个过意不去坚持给钱,一个乐于助人拒不接受,而且还搭了一大束自家的草烟,最后为不让过渡人内疚不安,爷爷只留了一个铜子;“礼轻仁义重”。这一推钱场景,读来就如生活中发生的事般真实。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风土人情。

结婚花轿渡船时,爷爷与团总儿子自然朴素的对话;等等。

就连吊脚楼的妓女,性情也浸润着边民的醇厚,作者绝没有写出她们的“恶”,而是同情—--因为那个女子是被逼无奈。

其余章节还有:天保和傩送为争取翠翠的爱不是决斗而是采用的赛歌这一方式都是平和而浪漫的。后来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

2.追问:哪些词语能概括这些边民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和边城的风景有关联吗?

明确:词语:勤劳、善良、本分、敦厚、正直、仗义、豪勇,等。是纯粹美丽的边城山水和习俗,使边城的人民性格中浸润着美和善良。

3.小说表现这些没有功利,只有善良和敦厚的邻里之爱,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就是边城的魅力!通过这一群体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表现表现这些美好品德的广泛性和共有性,并以此表现边城是一个充满着人性真善美的,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而且,前面是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边城的自然美,这里是从人的角度,把善良敦厚的人和纯净秀美的自然风景融合起来,二者相得益彰。这也是这里的人们更为善良平和的原因吧。

4.教师小结:

对这一群体人物,批评家刘西渭这样评价:“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沈从文自己也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闪耀着人性中“善”的关辉。尽管其中有些人的物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成为物质利益的追逐者。大家都很平和、善良、淳朴、安详、与世无争。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互相帮助、平和相待。在这里没有尖锐的矛盾,也没有阶级对立。这就是湘西的人性,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就是沈从文心中的桃花源。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这才是湘西文学的“根”所在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一、作者简介:“乡巴佬”和“文学大师”

二、《边城》评价: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三、故事概述:平缓朴素的爱情颂歌

四、风景美:一片纯净秀美的人间净土

五、风俗美:一种淳朴自然的生命形式

六、人性美:一群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项目

评分细则

评分

课堂

表现

40分

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并有自已独立的见解。

40分

基本上能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

30分

能认真听课,并进行课堂学习活动。但有分神的现象。要教师约束。20分

在教师的约束学习活动不佳。

 15分或以下

 

作业

完成

20分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并有独特见解。

20分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

15分

基本能按时完成。

 

10分

有不交作业或抄袭等的现象。

5分或以下

 

小组

活动

40分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有独立见解,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40分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爱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

35分

能参加小组活动,与同学合作愉快。30分

达不到以上要求。

20分或以下

 

总评

80分以上评优,70-80评良,50-60评合格,50分以下评不合格。

总分: 

等级:

 

教学反思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曲充满乡土风情的田园牧歌,是一幅古朴的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风俗画卷。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是写翠翠伤春感怀,爷爷悄悄为翠翠张罗婚事,以及天保让婚后乘船远行等。就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而言,似乎显得散淡了些,然而蕴涵在文字里的情韵,却是悠长而深远的。如何上好这一课,关键是要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最为充分地调动学生,让其主观的感受与客观的文本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从而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了解作者创作《边城》的初衷。沈从文曾在《〈边城〉题记》上留下了这样的一些文字:“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由此可见,沈从文先生是怀着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农民性格的被扭曲的痛惜,反其道而行之,以文字来重塑一种“人生的形式”,这种“人生的形式”就是他自己所诠释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于是,我便以此作为切入口,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面辑录的沈从文的一段话:“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并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最重要信息,那就是“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当然,仅依据这样的一段文字来探寻作品的内涵,显然是不够的,作者的创作谈,往往含有更多的理性东西,而作品本身才是感性的,才最具有说服力。接下来,我便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沈从文所说的“爱”的内涵,由此,形成共识:课文是给“爱”作说明的,这种“爱”包含了翠翠与二老的爱情,也渗透了祖父与孙女的亲情和大老与二老之间的手足情,这样的“爱”不仅仅是单方的输出和容纳,更是彼此的一种圆融。她是人类更深远意义的“爱”。正是这样的“爱”,传达出作者理想中的“人生的形式”。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展示这样的一种“爱”的呢?我让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若干个学习小组各自探讨三个不同的话题,每个话题又着重探讨两个问题,然后交流、补充。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04c03c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1c.html

《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概括 - 整理六年级语文下形成性检测卷一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