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 句

发布时间:2012-06-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八节


(一)什么是复句
(二)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三)复句的类型 (四)复句分析例解 (五)紧缩复句
(六)复句中常见的错 一、 什么是复句
(一) 定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叫做复句

例如:(两人聊天)
a. 甲: 我喜欢古典文学。——单句

乙: 我喜欢现代文学和现代汉语。——单句
b. 我不但喜欢古典文学,而且喜欢现代文学和现代汉语。 ——
c. 小王喜欢古典文学,小张喜欢什么呢?复句

(二)特点
1.数量上——有两个以上的分句 例如:
做是靠想来指导;想是靠做来证明。
其中叫分句小句单句形式。不能叫单句 2. 意义上——必须有联系 例如:
a.我不但喜欢古典文学,而且喜欢现代文学和现代汉语。——递进关

b.风停了,雨住了,太阳从云缝中探出了头。 ——并列关系 c.(短信)……大爷死后没有火花,肉买到十块钱一斤……
d.因为这两种理论代表两大对立集团根本不同的利益,所以反映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
3.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
例如: a.我知道,他不知道。 b.我知道他不知道。
c. 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
d.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 f.对于车座儿,他绝对不客气。
二、 复句与单句的区别(四条标准) (一) 从结构上分辨

即看有几套句子成分:一般的讲,具有一套句子成分的是单句,具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成分的是复句
例如:
a.什么叫语法,语法就是组词成句的规则。



b.什么叫语法你应该知道。
c.这种品种麦穗长、颗粒饱满是最突出的优点。
d.这种品种优点很多,不仅麦穗长,而且颗粒饱满。 e.他的两个弟弟,一个上中学,一个上小学。 f.他有两个弟弟,一个上中学,一个上小学。
H.教室人很多,却很安静。
G.小王已经同意了,可是小刘呢? H.蓝天,远树,金黄色的麦浪。 i.老鼠,打! j.闪光雷,快看!
K.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 从语音停顿上分辨

即看句中有没有标点:一般的讲句中有停顿的是复句,没有停顿的是单句。例如: a.对这件事他完全知道你一点也不了解。(单) b.对这件事他完全知道,你一点也不了解。(复) c.我给你三本书行不行?(单) d.我给你,三本书行不行?(复) e.他走过去开了门。(单) f.他走过去,开了门。(复)
(从关联词语上分辨
即看句中有没有关联词语:一般地讲,有关联词语的是复句,没有关联词语的是单句。 例如:
a. 他吃了饭上教室看书。(单句
b.他一吃了饭,就上教室看书。(复句 c.无论什么人,都不准越轨。(单句) d.因为下雨,他不来了。(复句) e. 因为这个缘故,他不来了。(单句) (三) 从意义上分辨
在意义上分辨就是要注意多义词中的不同义项。找准了多义词的确切义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
a.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叶圣陶《苏州园林》
b中的我想根据上下文分析是推测、认为之义,属引申义。没有真正的动作行为义,全句是复句。
c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恶。 ——(鲁迅《一件小事》
解释;b中的我想是多义词中的开动脑筋思索之义,属于基本义,后面的内容,全句是单句. 课堂练习:区别单复句 们先商量一下好不好? ②他有一个兄弟,结婚了。 因为冷,他不来了。 大红的太阳,蓝蓝的天。



因为小王,我没去上班。 他躺下睡着了。 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 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在旧社会,多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们,向往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科学文化繁荣。
不客气的说,我能承担这个任务。 《国际歌》,正如伟大导师列宁所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作业:下面的句子分辨单句、复句
a.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歌声。 b.老田说完,一扭身看到了我们,连忙亲热地和我们打招呼。
c.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女孩子的这个正义要求。 d.这挺立在风雪中的轻松,正是陈毅同志一生的真实写照。 e.车子出了村上了大路 三、复句的类型
(一)单重复句

单重复句就是只有一层结构关系的复句。 例如:
风轻轻地吹着,| 柳絮四处飘飞着。 并列 爸爸走过去,|开开门,|把奶奶迎进来。 顺承 顺承 1.并列复句

并列复句就是几个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说明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 例如,
风停了,雨住了,太阳从云缝中探出了头。

典型格式:a,又b”
1 平列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并列关系,为了避免和并列同名,所以叫平列。 例如:
他既思想好,也学习好。——陈述一个人的两个方面。 —— 人的两种动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的也,又,还,同样,同时,以及,另外。
成对使用的………………又,既……又,一面……一面,一……一边,一则……二则,有时……有时,一方面……一方面,一会儿……一会儿
2 对立的
这一类是从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对举着说明几种事物或一种文事的几个方面。
例如: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而是------而不是等。



组成并列复句注意的问题排列次序 我们一方面要防止走道极端民主化,走道破坏纪律的自由主义,一方面要确实扩大党民主生活。
王老师既是市政协委员,又是我们学校的老师。 一谈起游击队,人们的情绪也更加活跃起来,口气变了,神色变了。 2.顺承复句
顺承复句是几个分句分别表示前后承接连续出现的动作或物件的复句。 例如
a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典型格式:首先a,然后b”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单用的:就、便、又、于是、接着、然后、跟着、随后、终于、随即。
成对使用的:……就、首先……然后、 起先……接着……后来---等。 1)动作顺承
例如:
a.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b .乔厂长前脚走,沈秀琼后脚就跟了出去。
c. 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3 物件顺承
例如: a. 有翼的床头仿佛靠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面有几口箱,箱上面有几只筐。
b.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娥。
c. 教室里坐满了男男女女的同学,每个同学手里都捧着一个本,本子上面有很多密密麻麻的字迹。
3承接并列的区别
a.两者排列形式不同 例如, 我又诧异,又不安。②我先是诧异,接着是不安。 分析: 左右排列,是雁形式,是并列关系; 前后排列,是鱼贯式,是承接关系。 b.“并列能颠倒次序,承接不能

分析:我又诧异,又不安。可颠倒成我又不安,又诧异我先是诧异,接着是不安。不能说成我接着是不安,先是诧异 3 .选择复句
选择复句就是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不能并存的情况,从中选择一种的复句。 例如:
a或者你去,或者他去,或者我去。 典型格式是:或者a,或者b”
1 选择未定的
选择未定的即在需要选择的几项中没有做出抉择。
例如:
a .是小王说得对呢,还是小张说得对呢,还是他俩说得都不对呢? b.去济南或者坐汽车,或者坐火车。 c..




d.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 2)选择已定的
选择已定的即在需要选择的两项中有取有舍。
例如:
a.宁可自己麻烦千遍,也不让顾客一时为难。 选择已定的即在需要选择的两项中有取有舍。例如:
a.宁可自己麻烦千遍,也不让顾客一时为难。先取后舍
b.与其扬汤止沸,还不如釜底抽薪。先舍后取 选择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的:或者,或,还是。
成对使用的:或者---或者---,是---还是, 也许---也许,要么---要么,不是---就是,要么是---要么是。 4.递进复句
递进复句就是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一层的复句。
这里的进一层,往往是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例如:一首歌的歌词有一句话: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更爱我的祖国。 典型格式是:不但a,而且b” 1)正面递进
正面递进就是各分句都从正面进层。
例如,
a.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正面递进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等。

这些关联词语一般都成对地使用,如果单用就只能单用而且等词语,不能单用不但等词语。 2)反面递进
反面递进就是前一分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后一分句从反面来说明进一层的意思。例如:
a.(从地上爬起来)他不但没有露出不满的意思,反而说了些客气话。 b.他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把错误推给别人。
c.我们不但没有被住,被死,日子反而越过越好了。
反面递进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没有)--反倒,不仅没有(不)---反而(竟然)

(3映衬递进
一分句的意思为另一个分句衬托
例如:
a.老年人尚且有那么大的干劲,何况我们青年呢? b.不要说我们,就连当官的也没住上那房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尚且---何况不要说---就是等。一分句的意思为另一个分句衬托。 5.解说复句
解说复句就是分句之间在意义上有解释、说明、补充、证明、总括等关系的复



句。 例如:
a.母亲同情贫苦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感情。 b.恒星都很大,差不多每颗都能装下几万个地球。
c.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
d.197618日是中国人民最悲痛的日子------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 这类复句很少用关联词语,如果用的话,常用就是,所典型格式是:“a,即b” 6.转折复句
转折复句就是前一分句先说一个意思,后一分句的意思转了弯,同前一分句相反或相对的复句 例如:
a.我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是,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转折复句的典型格式是虽然a,但是b” 1)重转(也叫让步转折)
重转的特点就是成对地使用关联词语。前一分句先退一步承认某种事实,承认十撇开,然后,后一分句指出与之相反的一面。转折的意义很重。 例如: a. 虽然金子很名贵,但我还是要做一块钢。 b. 尽管天气很冷,可是大家都出汗。
c.尽管学习很紧张,可是大家心情是愉快的。
常用的关联词语:尽管---但是,虽然---但是,虽然---可是,虽然---却,尽管---然而--- 2)轻转
轻转句的特点是不成对使用关联词语。常在后分句里用但是,可是,等。 例如:
a.他学习很好,但还不满足。

b. 雨已经停了,可是乌云并没有散开。
c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过 只是 但是 可是 然而
有的就干脆不用关联词语,但前后分句间的意义关系仍然明显,这类复句判断时要用意合法。例如: e.夜已经深了,他还在不停地工作着。 f.如今家庭经济状况好了,她还是一件旧上衣。 3转折对立的区别 ①关联词语不同:
对立常用不是---而是,而转折常用虽然---但是 例如:
a 不是甲队战胜了乙队,而是乙队战胜了甲队。 (对立) b 虽然甲队战胜了乙队,但是乙队将来会战胜甲队的。 (转折) ②分句的意义不同:
对立一个分句否定,一个分句肯定;而转折复句的前一分句,先承认一种事实,然后再说另一方面。 7.因果复句
因果复句就是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分句说明结果的复句。 例如:



a.因为他学习肯下功夫,所以进步很快。 典型格式是:因为a,所以b ” 1 说明因果
特点:前后分句都是已经实现或已经证实的事,全句着重在解释、说明。所以叫说明因果。 例如
b. 因为雨大,所以车不能开了。

c.节日期间客流较大,因此交通运输比较紧张。
d.农村之所以能够出现五谷丰登的局面,是因为党的农村政策落实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的:因此 因而 所以 以致 致使 从而 成对使用的;因为---所以--- ,由于---因而 之所以---是因为。 2 推论因果
以一定的事实为根据,预测一种结果或者推出一种结论。 例如:
e.既要改革,就要有一套改革的可行性方案。 f.你既然同意了,那么就别后悔。 g. 我们既然不是内行,就是从头学起。

h.既然敌人侵略我们,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反击吗
特点:前一分句是已经实现或者证实的事,后一分句根据前一分句来进行推断,能不能成为事实,还有待于实践。它的重点只在推论。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单用的:既然、既、就、可见。成对使用的:既---就、既然---就、既然---那么就。
8.假设复句
假设复句就是前面分句假设一种情况,后面分句说明这一假假设情况实现后产生结果的复句。
例如:
a.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血液,他的心脏就会停止跳动。 典型格式:“如果a,就b” 1)顺承性假设
顺承性假设就是假设的情况和结果是一致的。 例如:
a. 如果下了大雨,我们就不来了。
b. 要使空气变成液体,必须冷到摄氏零下192度。 c. 倘若西双版纳破坏了森林,将来也会变成沙漠。
前面分句假设一种情况,后面分句顺着假设情况得出相应的结果。假设的情况和结果是一致的。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的:如果、假如、倘若、要是、要不是
成对的:如果---就、假使---使、假若---那么、若是---那么、要是--- 2)转折性的假设
前一分句假设一种情况,后面分句不是顺着假设的情况得出相应的结果,而是得出相反的结果。 例如,
a.宝石即使混进垃圾里,也仍然晶莹夺目。



b.纵使你浑身是铁,能捻几个钉?
c.即使我们在科学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也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的:即使、纵然、就算,成对使用的:即使......也、纵然......也、..... .....

3 转折性假设同转折复句的辨析 同:两者前后分句都有转折的意味。
例句; a. 即使你去,我也不去。 b. 虽然你去,但是我不去。

异:①关联词语不同②转折假设前分句的情况是假设的,转折复句前分句的情况是真的。 4 映衬性假设
前分句以假设的方式提出的事实是已存在的,用已存在的事实同后一分句的意思相映衬。 例句:

a .如果说你是爱好和平的,那么你就应该从别人的领土上撤军。
b.如果说当年遵义会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准备了必要的政治思想条件,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必将为四化建设奠定必要的政治思想基础。 常用的关联词语:如果说---那么
还有一些假设复句,没有关联词语,这类复句要靠分句之间的意义去判定。如:
c.体制问题不解决,改革肯定不彻底。 d.这种东西济南再没有,让人上北京去捎

9.条件复句
条件复句就是一个分句提出条件,一个分句说明满足这种条件所产生结果的复句。
例如:
a.只有你去请,他才肯来。
b.只有正视知识结构不完善,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典型格式:只有a,才b” 1)有条件句
一个分句提出一种条件,一分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结果。条件约束结果,结果能否实现,以条件为转移。 例如:
a.只有播下辛勤劳动的种子,才会收获丰硕甜美的果实。 b.只有血汗浇满园,才能桃李满天下。 c.只要持之以恒,便能取得学习成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的:只有、只要、除非、才

成对使用的:只有---才、只有---就、一旦---便、除非---否则、除非---不、越---越、不---
2)无条件句
一个分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一个分句说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 例如,



a.无论雄鸡叫不叫,天都会亮。 b.不管他们来不来,我们都去。 无条件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的:不管、任凭、无论

成对使用的:不管---都、无论---也、任凭--也、不管------ 不管尽管的区别 先看例子:

a.不管工作怎样困难,我们也能完成它。 b.尽管工作这样困难,我们却能完成它。 区别:1. 搭配词语不同, 不管常和都关联,不管后边常用任指疑问代词怎样 尽管常和但是关联,尽管后边常用确指的指示代词这样 2.表示的意义不同:
不管=“无论,前分句含有假设的意味,情况是未知的,分句表示无条件的条件关系 ;尽管=“虽然,前分句是确指的已知的,分句间表示转折关系。 3)条件复句同假设复句的区别
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的:假设,是指前后分句叙述的内容,表示的意思是假设的,没有得到证实,条件呢,是指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一个分句作为另一个分句的条件,假设和条件是从两个角度,用两个标准划分出来的。这也同人从不同角度可划分出很多的类型一样。我们教材把假设条件并驾齐驱,就如同把男的工人放在一起一样,在逻辑上讲,违反了统一律。这样就使的假复句往往有条件关系,而条件复句也往往有假设关系,例如,只要你去,我就去。也可以说成如果你去,我就去。两组句子的意思都是一种假设,而每一组呢?前分句又做后面一分句的条件。以我个人之见,都应该看作条件句,取消假设复句,把假设复句作为条件复句里边的一种——“假设条件句。为什么取消假设复句呢?
因为假设是指前后分句所表达的意思说的,而复句划分类型的标准是指前后分句有什么关系,而条件复句就是指前一分句做后一分句的条件,所以应该保留条件复句,但是我们教材是作为两种类型来讲的,所以我们也是按两种类型来讲的,这就给我们区别条件假设带来了困难。现在唯一补救的办法是看关联词语:如果是假设的关联词语就看作是假设复句。如果是条件关联词语就看作条件复句,如果没有关联词语,最好看作条件。 10.目的复句
目的复句就是一个分句说出一种行为,一个分句说明这种行为的目的的复句。例如:
a你要事先做好调查工作,以便作到心中有数。b早点睡,明天好早点起床。 典型格式是:a,以便b” 1 目的得到什么的 例如:

a.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b.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我们召开了依次学习方法讨论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以便、 用以、 以、好、为的是



2 目的避免什么的 例如:

a.我事先打了个电话免得空跑一趟。

b.我们平常要学得扎实一些,省得考前过于紧张。 c.场内禁止吸烟,以免影响光线。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以免、 免得、省得
还有的句子也可以从得到和避免两种目的叙述一种行为。
如:d.喜鹊时而张开翅膀忽闪几下,为的是让身子在那颤颤巍巍的枝条上保持平衡,以免滑下去
3)介词为了同连词为了的区别
当着为了后面带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是介词;如果为了后面带的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那么为了是连词。 例如:
a.为了大家的学习,他几乎跑断了腿。 b.为了大家的学习,他几乎跑断了腿。

c.为了保护领土不受侵犯,我边防军日夜不停巡逻。 d.为了班长郑力,我得罪了很多同学 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复句的类型 1.任务繁重,时间紧迫

2.我们既要加强领导,又要放于发动群众。 3.我们要不去教室,要不去阅览室听课 4.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非常认真。
5.母亲是人生第一个老师,是每个人最先崇拜的人。 6.要是你去了,他就准能来。 7.车子出了村,上了大路。
8.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达到大同的道路。 9.他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一下,把手一挥,命令大家快进屋去。 10.我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红杜鹃象朝霞。 (二)多重复句
1.什么是多重复句

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并且在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
特点:就是层次多。多重复句的就是的意思,多重就是不只一个层次。 例如:
①只要亿万群众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②他们就不但可以成为熟练 条件

的工人,农民和士兵││③而且在他们中间一定会涌现出大批的技术 递进 家,革新家,发明家,科学家。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 并列 并列 喝,│柏油路晒晒化了。 并列 2.多重复句的类型



1)二重复句 2)三重复句 3)四重复句 4)五重复句 3.怎样分析多重复句 1)统观全局 A.确定分句
a.现在的大清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匈奴转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园囿。

总结成二十字:统观全局,逐层分析;抓住形式标志,注意意会关系。 a.现在的大清山,树木不多,②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转的地方,③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园囿。 b. 主观主义,亲派主义,党八股这三种歪风,有它们的历史根源,现在虽然不是占全党统治的东西,但是他还在经常地作怪,还在袭击我们。 b. 主观主义,亲派主义,党八股这三种歪风,有它们的历史根源,②现在虽然不是占全党统治的东西,③但是他还在经常地作怪,④还在袭击我们。 c.黄昏了,室内一片夕阳返照,窗外有节奏地传来小工们打地基的桩歌,由近渐远,搀杂着多少人的步伐和石溅落地的声音。 c. 黄昏了,②室内一片夕阳返照,③窗外有节奏地传来小工们打地基的桩歌,由近渐远,④搀杂着多少人的步伐和石溅落地的声音。 B.找准第一层关系 d 他只是摇头,②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 纹,③却全然不动,④仿佛石像一般。 d 他只是摇头,︱②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 并列 纹,③却全然不动,④仿佛石像一般。 e.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 十几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e.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 转折
十几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逐层分析
f.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f.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
转折 |||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并列。 递进 了。
3)抓住形式标志,注意意会关系
复句一个最重要的形式标志,就是关联词语 例如:



g.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见面。

g.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见
并列 转折 面。
复句分析另一个形式标志是标点符号 例如

h.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h.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 并列 并列 为自己,││而是为了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并列
i.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 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i.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 条件 并列
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条件
复句分析还有一个标志,是结构类似的句子。例如
i.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i.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
并列 并列
学的春天。

j.只讲民主,不讲集中,那就是到极端民主化,走 到破坏纪律的自由主义;只讲集中,不讲民主,那就 会走向发僚主义,搞一言堂”,搞命令主义。
j.只讲民主││不讲集中,││那就是到极端民主化 并列 条件
|||| 并列 并列
不讲民主, ││那就会走向发僚主义,││搞一言
条件 并列 ”|||搞命令主义。 并列

(三)复句分析例解
1.单重复句的分析

a.我吹起暗号,一会儿,两边芦苇就哗啦啦响,钻
出一只游走小艇来。
a.我吹起暗号│一会儿,两边芦苇就哗啦啦响,│钻



承接 承接 出一只游走小艇来。
b .这本教材,或者向出版社索取,或者让人去北

京捎,或者向别人借。 b.这本教材,或者向出版社索取│,或者让人去北
选择 京捎,│或者向别人借。 选择

2.多重复句的分析
c.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 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c.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 并列 转折 因果 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d.我们不论认识什么事物,都必须全面地去看,

不但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肯到它的 反面,否则,就不能有比较完全和正确的认识。
d.我们不论认识什么事物,││都必须全面地去 条件 看,│││不但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肯到它的 解说 递进 反面,│否则,就不能有比较完全和正确的认识。 条件
e只要我们剿兵安民,严惩乡绅土豪,除暴安良,打开大户赊济饥民,并且使官府不能再向百姓横征暴敛,使百姓稍有喘息机会,只要我们坚决这样行事,还怕老百姓不跟咱们一条心么?
e只要我们剿兵安民,||||严惩乡绅土豪,||||除暴
并列 并列 安良,||||打开大户赊济饥民,|||并且使官府不能 并列 递进 再向百姓横征暴敛,||||使百姓稍有喘息机会,││

并列 并列
只要我们坚决这样行事,│还怕老百姓不跟咱们一条心么? 条件 课堂作业:分析下列复句
a.那时天高气爽,凉风扑面,他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
b.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菊花树上寻蝉蜕。
c.如果我们既放下了包袱,又开动了机器,既是轻装,又会思索,那我们就会胜利。
d.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工人的福利不可能在短期间有很大的增长,而只能再生产增长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增长,但是这决不能成为企业领导不关心福利的借口,尤其不能成为工会组织不关心工人福利的借口。 (四)紧缩复句



1.什么是紧缩复句
紧缩复句就是一种在形式上类似单句,在意义上仍是复句的语言结构。 例如:
不问她不开口。------- 如果你不问她,她就不开口。 2.紧缩句的类型
1)主语不同的

a. 寒冬季节地冻石头硬。——并列关系 b. 人多议论多。—— 因果或条件关系 c.下雨我们也要来。—— 转折或假设关系
d. 困难再多也不怕。—— 假设关系 e .越不让他笑他越笑。—— 条件关系 f. 你走!我也走。—— 承接关系 h .有事也不来了。—— 假设关系
l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列关系
(2主语相同的
a. 一听我就生气。--- 主语都是,承接关系 b.一甩胳膊他就走了。主语都是。承接关系 c .不想去你也得去。---主语都是。假设关系
d. 不当面汇报你也要交个书面教材啊。主语都是。假设关系。 e. 女大十八变越变她越好看。——主语是

条件关系
3.紧缩复句同紧缩短语作谓语的区别 1)看主语是否相同

主语不同的是紧缩复句,主语相同的有的是紧缩短语作谓语,是单句。例如:
a. 老师一讲就明白。-----紧缩复句
b. 小王一说话就笑。-----紧缩短语作谓语,单句。 c.这孩子不吵不闹。------紧缩短语作谓语,单句。 d.这孩子不打不招。------紧缩复句。 e.你去还是我去? --------紧缩复句。
f.你去还是不去? ------是紧缩短语作谓语,单句

2)看主语是否都出现和出现的位置
----如果前后主语都出现或是只后一个主语出现是紧缩复句,如果主语相同只出现前一个主语,就是紧缩短语作谓语。例如:
a.谁愿意听谁就听。——紧缩复句。
b.谁愿意听就听。—— 紧缩短语作谓语,单句。 c.愿意听你就听。—— 紧缩复句。
d.他不笑不开口。—— 紧缩短语作谓语,单句。 e.不问他不开口。—— 紧缩复句。 f.你不问他不开口。——紧缩复句。

(五) 复句中常见的错误 1.层次关系不明确 1)分句次序颠倒



例如:a在抢险防洪的战斗中,经过四个多小时惊心动魄地和洪水搏斗,②官兵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③保住了大坝,④战胜了洪水两大类:一是分句结构层次和意念关系上混乱;二是关联词语方面的错误
b.这位老红军战士,在延安听过毛主席讲话,见过毛主席,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c.这些坏蛋,撕破了她的衣服,揪乱了她的头发,一涌而上拳打脚踢,把她按倒在地。
d.科学家们发明了用毒药毒死老鼠的办法,一般人则是用毒来捕捉老鼠。一个一年只能捕捉几十只老鼠,所以只有从根本上搞好换件卫生,才能使老鼠的数目得到永久性的减少。用毒药杀的办法固然好,但一旦停药,老鼠又繁殖起来了,老鼠的总数还是不能减少的。(句群) 2)分句间缺乏意义联系
a.这种工艺品畅销国内外,所以最近又改进了工艺流程。 b.如果不到国外学习,就不会有较先进的管理经验
2.关联词语方面的问题 1)搭配不当
a.只有在根本上解决了以人为本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b.几天来,俄罗斯艺术家们在北京参观访问,演出,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热烈的掌声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仅仅是第一步,决不能自满。
2)缺少关联词语
a.他虽然是个农民,平常喜爱学习,识不少字,编制歌很在行。
b.星期天,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作家访,同我们一起游泳,在家苦练毛笔字。
c.我们要经常读书看报,认真学习,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 3)错用关联词语
a.不管天皇老子犯了法 ,我们也要以法惩办。 b.只要勤奋、塌实,就能搞好工作。
如果---就、
假设—— ——充足条件 只要---- 条件——

只有--- ——必要条件 c.只有生起炉子,屋里才会暖和。
d.试验田只要按时施肥浇水,就能获得丰收。 e.只要天上有黑云,就会下雨。 4)关联词语错位
a.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也信任他了。
b.不但他超额完成任务,还主动帮助别人。不但应挪到主语的后面。 c.不等人来,就他一个人干起来了。
d.用户一方面向厂家提出合理里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厂家也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作业:修改下列复句中的错误 a.我们在各项工作中,首先要有冲天的干劲,然后要有科学分析的精神。 b.这篇文章无论在突出主题方面,而且在选材方面都是比较好的。 c.河边的泥沙卵石,由于十四股急流的冲击,近岸的河水变成了浑黄色。 d.你刚才提到的哪个人,我既不了解,更没见过他。 主要参考书目
1林裕文《偏正复句》,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2.黎锦熙等《联合词组和联合复句》,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 3 若《紧缩句》,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 4.武占坤《现代汉语》,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6.陈瑞衡等《语病分析》,湖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7.陈法今《病句例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 放《常见病句分析》,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f9b966fa45177232f60a2b2.html

《复 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