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7-09-21 11:31: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覃朗 1401410221

摘要自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许多地区工业化的实施,环境管理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自从改革开放2 0 多年来,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内许多地区工业化的实施, 环境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尤其是全国各大小开发区的建设, 使环境管理工作显得日趋繁重。与一般城市市区环境管理工作相比, 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工作又有其一定的独特性:一方面, 开发区的行政管理部门普遍为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 其管理机构的设置均采取了精减, 环保管理部门的设置也各具特色。另一方面, 由于机构设置的改变(与市区比), 原来在市(县)城区内采取的一整套环保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的机制在开发区未必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环保部门有时只苦于“ 单干” , 在缺少其他部门必要的配合下, 自行实施管理, 管理效率受到影响。另外, 开发区还面临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对象诸多是外企的现状, 原来在计划经济下进行的环境管理模式也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因此, 开发区的环境管理确实需要一个既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又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能切实管理好环境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审批复杂、必要性、环境意识。

随着经济开发区的深入发展,区域环境要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引入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系统地规范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及环境的双赢[1]文中分析了当前开发区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了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实施的对策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

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区的功能已从招商引资、园区建设,进化为加快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孵化器。而随着经济开发区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社会化问题的出现,在经济开发区的管理工作对人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特别要求人们: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管理体制、技术、政策创新等方面下功夫;要充分利用地区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努力形成产业支撑城市发展的格局;要持续优化投资软、硬件环境,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为此,各地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结合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确保经济开发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文中就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实践中的一些要求及现象作一探讨2在2006 年,国家发布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标准后,各地着手实践生态工业园创建工作。创建中除了量化指标以外,还包括了诸如环境管理制度完善等要求。目前,各经济开发区均在建立和实施GB /T 24001—2004 标准,以系统地规范和完善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的各项制度3。1 关于GB /T 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GB /T 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是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发布的《ISO 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等同转换而来的国家标准。本标准提出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大环境影响的信息,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

1.开发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 管理体制不顺严重影响项目管理力度

省大部分省级开发区的环保工作是由当地开发区管委会隶属下的某一内设机构(合署办公)负责的,这样在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的大背景下,环保工作受到严重削弱.招商部门为引进项目大包大揽,甚至违反环保规定对投资方承诺简化有关环保手续,给我们的环境管理带来相当的难度.某些地方更是对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片面强调简化审批手续,削弱了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的依法监管,导致一些开发区对建设项目把关不严,违法建设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 相对而言,实现环保垂直管理的地方,项目管理力度及监管能力则较强

1. 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不及时、不到位

由于有些单位负责人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和他人利益,还有一些部门各自为政、执法不严,导致环评制度执行不及时、不到位,不但扰乱了环评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造成环评滞后、环评质量下降,而且使环评成为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后补性工作,失去了为项目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也失去了对建设项目提出超前的污染防治要求和作用,影响了环保部门依据环评报告对建设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使环境监督管理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

1. 3 存在环评类别降低现象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目前对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即按照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重大的、轻度的还是很小的,分别要求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等. 但开发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存在环评类别降低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多数重点建设项目都有政府参与,政府有时要求各部门开绿灯,加快办理手续.由于环评工作需要一定时间保证,往往不能满足“快上”要求而使一些建设项目环评从快从简,降低了环评工作类别[4] .

2 当前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问题

2. 1 环境管理机制及职责不健全

目前,各类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工作,一般明确如经济发展局这类部门的一名人员具体负责环境管理,这在管理上远不能满足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开发区环境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招商引资产业政策的掌握、项目落户各类环境管理手续的规范、项目选址合理性、项目规划的符合性、园区生态修复及保护的实施、入园企业各类污染防治措施持续规范运行等,涉及到开发区各个职能部门,只有在组织机构职责分配中,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相应环境管理职能,系统地融合到各个部门日常管理的工作中,开发区的环境管理才能系统、规范地开展。

2. 2 环境管理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

在对开发区管委会工作调研中发现,许多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谈到环境管理工作时,都认为是某人在负责,好象和自己的本职工作无直接关系,充分反映了园区管理工作中,对环境管理概念、意识上的短缺在谈到工作目标时,更多的是谈经济目标、招商任务、用地及规划指标数据,很少有人谈到园区的产业定位、阶段性的环境建设目标(如年度生态保护目标、清洁生产开展目标、污染物削减目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等等),体现出在环境管理工作目标上的不明确[5]

2. 3 环境管理自我完善程序及改进机制不健全

由于在环境管理职能、意识及目标上的不明确,使不少开发区在日常环境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阶段性评价及年度总结中较少地涉及到,更多的是评价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这也造成部分开发区发展中的急功近利,弱化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6]

3 经济开发区建立和实施GB /T 24001—2004 标准体系的对策研究

3. 1 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委会组织机构内的环境管理职责

(1)明确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在各职能部门的职能分工时,文件化地明确其在环境管理工作上的具体工作要求,将环境管理工作作为日常本职工作的一部分,有计划地开展。[7]

(2)明确环境管理总体意图及方向。[8]开发区管委会的管理层,应该明确制定本开发区的总体环境管理方针,并作为开发区各项管理方针之一,公示并深入理解。环境管理方针应该体现污染预防及持续改进环境管理的承诺,并包括对遵守现行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及其他各类要求的承诺。方针中应该给出对开发区环境管理目标制定的原则性的要求。

(3)明确环境管理阶段性目标及任务。完善开发区环境规划的编制,根据所在开发区的地理位置、区域规划要求、产业定位及区域环境容量等诸因素,结合各类工作目标的制定,明确提出该开发区的阶段性环境管理目标及指标,以指导及激励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为此而奋斗。

3. 2 加强各级人员的环境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1)建立多形式的教育培训计划。开发区管委会的党政办等教育培训职能部门,应制度化的收集各部门、各岗位的培训需求,制定多形式的教育培训计划。在环境意识培养、环境管理能力、专项能力等各方面的教育培训,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全体人员的各项意识和能力、经验和技能。(2)建立能力评估及考核机制。为了规范管理和提升水平,应制定适宜的能力评估及考核机制。建立开发区人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规程,指导开发区人员的能力建设工作。[9]

3. 3 加强必要的现代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1)完善园区各项工作制度,建立规范化管理的文件平台。健全各岗位、各部门职能中的作业手册、程序文件、操作规程、服务流程等规范化文件,作为管理体系的文件基础。

(2)建设现代化管理信息平台。[10]各类信息平台的建设,是环境乃至各项管理高效工作的基础。各类开发区应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及需要,适宜地开展各类管理平台的建设。如招商及入园企业的动态信息平台、运营企业环境及安全动态信息平台、园区基础设施信息平台系统( 如道路、厂房、绿化、河道、管网、污水处理厂、热电厂、固体废弃物处置、生态修复、其他公共设施)等。

3. 4 加强开发区环境管理自我监控及持续改进机制的建设

(1) 日常自我监控。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等,应完善日常汇总、报表、分析及现场检查等活动,以考核职责的完成进度、指标实现情况、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绩效等。如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绿化、项目进展、土地和规划的控制、各项目污染控制及减排情况、整体生态保护情况等。通过分析汇总,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及调整策略。

(2)阶段性自我工作评估。在日常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区管委会应及时开展阶段性环境管理工作的自我评估。分析管理职能的落实情况、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文件基础的适宜情况、人员意识能力的满足情况、各项环境要素有效性的控制情况等,以评估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3)定期宏观评价及改进。开发区管委会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实施评审工作,以在管理层角度宏观分析开发区环境管理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包括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的修改需求。评审一般依据:

(a)阶段性自我工作评估结论;

(b)开发区各项工作比对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的符合性结果;

(c)开发区环境管理的绩效;

(d)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

(e)下一轮环境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比如用于管理人力资源的需求、硬件的需求等)。总之,经济开发区实施GB /T 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通过各层次人员环境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可以系统地规范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及环境的双赢。

4.结语

开发区加速了我们国家城市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保证环境的安全,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下再进行经济的建设才是持久而强有力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周静,杨桂山. 江苏省工业污染排放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2007,27(2):284 - 288.

2] 韩贵锋,徐建华,苏方林,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研究综述[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1):1 - 3.

3] 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省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21 - 328.

[4]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质量评价专业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环境研究[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彭应登,王华东.浅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涵义[J].环境保护,19%,(5):36一37.

[6]彭应登,王华东.战略环境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1995,15(6):452一455.

[7]刘肖晰,顾恒岳.试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J].重庆环境科学,1993,15(4):12一15.

[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质量评价专业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环境研究[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9]朱坦,黄小赠.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环境规划[J].环境导报,1995,(5):4一9.

[10]李书绅.战略环境评价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suPPI.):59一6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dc1c05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8.html

《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