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二道德与法治年末试卷分析 - 教学反思 doc

发布时间:2020-04-24 14:19: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二道德与法治年末试卷分析_教学反思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分析

作者:星晴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及阅卷结束了,我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试卷,认真进行了成绩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

本份试卷考查是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内容,试卷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四道时政题,十六道课本内容题目)、非选择题(四道材料分析题,每道题包括两道小题)。时间为60分钟,分值为100分,本试卷难度整体适中,既考查了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统一,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本试卷亮点就是试题开放性和探究性较大,体现了能力立意,体现了中考方向和趋势,但又做到了活而有度,活而不难,是一份有考点有”出彩”点值得鉴赏试卷。例如每道试题最后一问,都侧重于学生践行,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到了行动上,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原则。

(一)学生失分情况分析

1.教材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没有掌握。 本张试卷还是比较侧重于对教材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考查。学生失分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教材知识没有做到准确记忆和熟练运用。单选第 5、8、9题、都属于对教材知识记忆能力考查,属于教材知识再现,但由于学生没有准确记忆而出现了严重失分现象。

2.学生审题能力较弱,不能正确理解材料主旨,对题干设问理解不清楚而导致丢分。例如:第21题中材料和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主题和中心是社会规则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了文明有礼,尊重他人,交通安全,珍爱生命等方面。但是,在改卷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只能从一个方面去写,有学生是仅仅看到了社会规则这一主题,只写了社会规则;有学生是只看到了文明有礼这一主题,只写了文明有礼重要性;有学生是只看到了尊重这一主题,只写了尊重他人重要性。这显然是因为没有理解材料主题和中心而导致失误和失分。

3.学生课外知识掌握不好。23题第二问,题目是这样:请仿照以下示例,介绍两位具有较大影响力楷模人物及其事迹概要(与示例和本试卷材料重复者不得分)示例:感动中国人物----王锋。三人火海救人,忠义感乾坤。这道题其实就是在考察学生对于感动中国人物,或者说是先进人物了解情况。但是好多学生没有看到题目内容,就看到示例中感动中国人物这几个字,他们又不知道感动中国人物都有谁,所以开始在瞎写,比如有学生竟然写了感动中国人物---毛泽东,邓小平,也是很让人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认真审题,并且对课外知识掌握很不好。

4.学生抽象思维和归纳、分析能力较弱而导致失分。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失分重灾区,得分率很低。学生解题思维过程混乱,答题缺乏规范性,不能够正确分析试题正误并做出正确分析说明。

5.学生答案缺乏规范性而失分。

(1)学生答题思路格式不够规范,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上。

(2)学生答案语言不规范,使用非学科语言进行答题、如果仅仅看某问答案,看不出这是思想品德试题,没有体现学科语言和学科素养。

(3)书写不规范。学生没有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字体潦草,需仔细辨认;字体过大或过小,这在将来中考电子阅卷中都会受到影响,应从现在开始规范。

(二)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重点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龙去脉,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思路引导学生学会构建知识体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知识教学系统性和完整性。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体系,应对思想品德综合性和实践性考试要求。

2、注重能力培养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思想品德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力培养不是一躇而就,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角色,设置平等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1)加强学生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辨析题怎么做,观察与思考题怎么做,活动探索题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要领,从而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

(2)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好习惯。

篇一: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焦作市优质课比赛。本次比赛,我抽课题是《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篇经典古代抒情散文,也是一篇脍炙人口辞赋,在教学设计上着实让我为难。本文该作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定性问题,关系到整个教学设计。若是古文教学难免要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感情赏析与学生感悟。最初设计,面面俱到,将重点放在内容和感情上,在理解内容过程中梳理文言知识,结果以失败告终。散乱无味,重点不突出是第一次试讲留给听课老师印象。于是在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和语文组其他同仁指导和建议下大改教学思路,确定字词以课堂检测形式来处理,教学重点则根据课文线索“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大胆取舍,舍“因”去“悟”留“情”。在经历了三次改稿五次试讲之后,于5月9日下午走上了市优质课讲台。

然而,课堂教学是门遗憾艺术。走下讲台之时,便是遗憾之始。遗憾对文本挖掘太浅,遗憾课堂诵读太少,遗憾与学生距离太远,遗憾自己自信不足……掩卷沉思,反思如下:

一、文本挖掘浅

从抽到题目那刻起,茫然便一直伴随着我。在备课一个星期里,赵老师曾多次提醒我“静下心来研读文本,要先有自己对文章理解,再去理清思路,设计教学。”但回头思考,自己做得并不到位。第一次试讲时全盘否定,第二次试讲时不够投入,第三次试讲时太过随意课堂语言……一次又一次失败,让我乱了分寸。使得原本就不擅长讲古文诗歌我,更觉诗歌古文之深不可测,难以驾驭。于是大改教学思路,精心锤炼语言,回头反思,似乎本末倒置了。因为在初次试讲被推翻之后我更侧重于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斟酌,忽视了对文本挖掘。于是在引导学生通过景语体会作者情感处理“归去之情”这个教学重点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二、课堂诵读少

在教学设计上既然以诗定位,就应以朗读感知为中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读充分,是学诗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情感也不再是难题。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语言,进而探究归去之因、归去之悟及作者情感,这本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却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虽然也有诵读环节,但读太少,读不够,故在“归去之悟”这个环节中学生回答稍显吃力。这样就给听课教师造成“课堂设计不符合学生认知过程”印象。其实,在教学设计中之所以将“归去之悟”放在“归去之因”之后,一是因为课下注释非常详细,设想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难度不大,应该能很容易找出答案。二是想要突出“归去之情”这一重点,让学生在赏析“情”过程中由田园之乐上升到精神之乐,进而感受“悟”,因此我采用了“由果溯因”法。

但由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太少,致使他们对内容理解不够,导致了教学过程不够流畅。

三、学生距离远

党老师一语“《归去来兮辞》教学中,执教老师始终没有走近学生,使老师没有了亲和力与学生产生了距离”给了我很大触动。在平时教学中自认为自己不算是没有亲和力老师,为何会在市优质课上与学生产生距离?失去亲和力?反思原因,距离是由于缺乏大赛经验导致紧张、不够自信造成!故而忽略了走进学生,忽略了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得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另外,更重要原因是自己对文章挖掘不深,把握不到位。所以,我认为深入挖掘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独到感悟和看法是讲好一节课决定性因素。

虽有遗憾,但也收获颇丰。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认识到了语文老师良好语文素养和深厚文学功底是上好一节课关键,深入挖掘文本,有自己独特感悟是上好一节课基础,能够熟练运用精炼简洁课堂语言是上好一节课亮点,将亲和力融入课堂能使一节课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并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而非“被灌”。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也感受到了集体温暖和力量。感谢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对整个教学设计指导和建议,感谢她们节节不落,认真仔细听评,感谢她们对我教学语言锤炼。感谢张军红老师,焦丹丹老师加班加点不厌其烦地对导学案及课件修改。感谢姬琰囡老师在我8号下午去见学生时给我勇气和帮助,感谢所有语文组老师对我鼓励!可以说,我成绩是语文组共同努力结果。

优质课结束了,但我成长才刚刚开始。成绩只是一时,成功也只是一事,而成长才是一生。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自己在语文教学成长而奋斗!

篇二: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一、教材处理反思:

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本着有利教学原则和个人悟读心得,我采用了归隐之前、将归未归这一观点。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与社会有一定差异,好比理想和现实差异。何况“辞”,追溯其源头——楚辞,本是浪漫主义之流。另一方面浪漫主义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重要特色,童叟皆知《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美好,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归家,不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无米下锅之际,或许愁容满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神韵吗?再联系作者生平及课文之序,本文由来便一目了然。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抱负和“骞翮思翥”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方面,他与唐时李白经历上有一定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教学方法反思:

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合理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效果。本文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定性问题,关系整个教学方法设计,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赏析与学生感悟。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但本文体裁为“辞”,根据辞特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通观本文内容,不管是从句式、韵律、意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这点教师用书也认同,点明“此体裁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定位以诗,则以朗读感知为中心,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特点,让学生读充分,是诗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意境也不再是难题。因而本课程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我预设之为“预读,初探——通读,质疑——精读、解疑——解读、练习”,这一教学过程,希望以一个愉快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对文章资料进行收集、判断,吸取精华而弃其糟粕。本堂课本着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乐园,让语文教学既有趣味又有知识味目标,采用愉快教学方式,以朗读为主,通过三读:

一、学生初读,注意音义。

二、教师朗读,体会文章情感,给学生思考空间。

三、磁带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风格,探究作者心情及归田之由。

在以课文为本同时,适当延伸课堂内容,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能够更好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受到感染,气氛融洽,而且让学生评判老师朗读,学生兴趣很高,听课认真,思考问题十分主动,但是教师诵读这个关键环节教学处理还有一点缺陷。学生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一部分学生想全文都抓,反而无从入手,而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这一环节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设好分工,比如让每组学生重点落在某一段上。

篇三: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我教学计划是这样:3个问题贯穿课堂,1、陶渊明为什么归去?2、陶渊明归去之后生活是怎样?3、陶渊明归去之后产生怎样感想?在第二个问题中,安排了一个小组探究,将文中意境比较美辞句用诗意语言描述出来。前几个环节都挺好,可是到了小组探究这里,讲不动了——大家都不主动,而我又不想点名。于是课堂陷入了僵局,一再启发,有一个女生主动展示了他们组成果。看着教室里低着头,我很抑郁:为什么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么难呢?没办法,我点了一名男生。后来又是一个女生主动站起来。但是直到下课,都只有两个组学生发言……

没有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我觉得最大问题还是自己没有备好学生。虽然我估计到了学生们被动,但是很显然,我低估了。而且在没有人回答问题时,我也没有能够改变方法,实在是差劲。定向运动教学反思定风波教学反思蝶儿飞飞教学反思数学评课稿范文

2013年10月11日谷城县数学教研会

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就昨天下午三节课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我要说是能站在这个讲台授课教师都不简单。三位教师在科学合理设计导学案、精心制作准备教具、渗透高效课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此谨代表我个人对昨天授课三位教师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提供了丰富学习素材,感谢他们给予我思考机会!本着相互研讨目,下面我分别对昨天下午三节课谈谈自己看法,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一节冷集毕老师所上课《24.1.1圆》,总体上能够按照高效课堂要求,较好体现了预习、展示和测评(反馈)三大板块,我想从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谈谈自己学习体会。简称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动、有突破。首先说有思想,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理念,围绕教材让学生分步预习,分步展示,整体反馈,反映教师有比较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其次是有行动,关键是毕老师能把自己思想转换为实际行动,较好体现肖主任在教研会上反复提到“书让学生读、结论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归纳”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观;第三是有突破,我们很多老师在尝试高效课堂模式时候,注重形式化东西较多,较少体会高效课堂实质。()本节课上毕老师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预习方法现场指导,比如要求学生阅读是画记号,小组合作时强调小组长要发挥作用等等,体现了学法指导。而不是让学生自己预习阅读,老师不管不问。二是在教具制作和演示上匠心独具,特别是用两根铁丝演示等弧问题,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学生表现状态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这是本节课学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环节之一。

当然,从我个人理解上,也有几个问题提出来和老师们一同商讨。一个是导学案中,新课设计要不要例题问题,目前我们学校在编写导学案时,一般设计五个环节:复习回顾(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预习思考)-拓展应用(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反馈矫正)-小结测评(当堂检测)。其中拓展应用环节就是设计两到三个例题,以此体现本节知识核心应用。处理方式还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组内交流,最后集中展示(大展示),学生讲解点评。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基本方法和解题技巧。本节课我觉得把点P到圆O上各点距离中,最长是8,最短是2,求圆O半径或直径作为例题教学是不是好一些。第二个是关于圆集合定义,在处理时有点快,虽不是本节重点,但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原来导学案中设计有画图,结果教学时好像没有见到,如果能让学生亲自画图观察,在圆上取点,测量该点到圆心距离或以圆心为端点画长度等于半径点段,然后进行观察分析就会轻松得到,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点都在什么什么圆上,圆上各点到定点距离都等于圆半径,并由此归纳出圆集合定义。

第二节石花四中冷老师课,讲是垂径定理。导学案整体设计上没什么大问题,只是“知二推三”拓展似乎超过课标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节核心。另外推论得出上设计过于简略,导致学生在此处卡壳。如果能细化一点,就可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画一条弦CD,取CD中点M,连接OM,求证:OM⊥CD,如果延长OM、MO分别交圆O于A、B两点,有哪些相等弧?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吗?其次是具备了高效课堂某些形式,比如学生自学预习、小组合作讨论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细致。整体感觉还是老师讲多,不过冷老师是老教师,我们同龄,思想和行为转变起来确实很困难,不要心急,只要敢于尝试,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我们就会在高效课堂路上走得更好。垂直于弦直径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安排一个课时,实际上,应该是两个课时内容,有必要附加一节习题课。

第三节是王老师旋转试卷讲评课。我也以“三有”为关键词谈谈自己学习体会。即有创新、有实效、有准备。有创新是指这种试卷讲评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原来肖主任主持教研会上也对试卷讲评课做过研讨,而王老师这节课在糅合高效课堂理念上,有创新。比如先让学生围绕要求自己组内改正,自我纠正、查找错因、组内合作这些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值得学习效仿。有实效,主要体现在错因剖析、变式练习上,从我自己角度看,我也想这么做,但从来没试过。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让他说,要么说忘记了不知道,要么半天说不到正点,所以每次试卷讲评效果不佳,错了以后仍然会错。而王老师这种方法,我觉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问题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学生疑难点变式练习,借助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同时,一方面反馈改正效果,一方面进行有益拓展延伸,增大思维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试卷讲评课关键是教师课前准备,教师通过批阅试卷必须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备课、制作课件。本节课王老师准备充分,特别是课件制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动前。出示活动要求,方便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需要商榷是王老师对第17题讲解似乎不很到位,虽然有学生回答了旋转中心坐标是(5,2),也说了自己思路。但不科学,王老师也沿用了这种方法。我个人觉得根据旋转性质确定旋转中心是先找两对对应点,接着分别作两对应点连线垂直平分线,最后两中垂线交点才是旋转中心。其中在网格中技巧是尽量找是“正方形”顶点对应点,这样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线位置。

当然对于部分是教师讲,比如第16题和第20题变式,我个人是赞赏,高效课堂并不是不要老师讲,学生普遍感到困难,老师讲效果并不差,怕就怕老师一讲到底,搞一言堂。新课标中,也提到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重要方式。可见,高效课堂并不排斥接受学习。

总之,三节课反映了老师对高效课堂不同认识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学习细细揣摩,从中汲取营养,改善自己教学。再一次谢谢大家。一起画学校教学反思(一)

上完这节课感觉比较成功有以下三方面:

1、对这部分知识学生有强烈求知欲。教师为学生积极创设宽松愉悦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探究、学习、欣赏、合作。

2、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较好地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能够站在学生立场,以孩子视角安排活动。尤其是学画平面图时方位感培养,图上方向确定,图例讲解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原则。学生学习效果很好。

3、学生制作校园平面图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能力,安排小组讨论画什么内容,以什么做图例,怎样分工,把选择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

需要改进和调整环节:

1、小游戏安排:不应该让四名学生同时粘贴小红旗,这样学生不能准确判断对错。应调整为一个个按要求粘贴,便于学生思考和判断,更好地达到复习图上辨别方向目。

2、教师在前面环节中节奏应再紧凑些,尽量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进行作品交流和展示,使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喜悦。

3、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画校园平面图时,有学生图上方向仍然不对。如果再降低一些难度,预先在纸上给学生一定参照物,学生就不会出现此类错误了。

一起画学校教学反思(二)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老师指导下各项活动来实现。可以说,活动是教和学共同中介。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一起画学校”这一课学习,就是从学生生活角度切入,让学生来介绍“最喜欢地方”,学生们会沉浸在自己平日对学校生活体验之中。由于这是属于他们自己、很熟悉、很有意义生活,他们就具有了很高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言语中都流露出真情实感。这一课把学生技能学习和训练有机地融合到“一起画学校”这一主题学习之中,技能学习和训练目是为了把自己热爱学校画好,学习开始,当他们知道能够把平时他们感知和仅存在于他们思维中学校表现在一幅平面图上时候,那是一件多么惬意事情呀!他们就具有了学好技能、练好技能积极性。尽管画简单平面图对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事情。但是,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愿意俯下身去同学生交流,扩大他们信息,适时给予点拨,开拓学生思路,()努力排除学生学习活动中障碍,提高了活动效果。我在角色变换中主导性发挥得恰到好处,让学生在畅言、畅想、畅行中主体性得到了最大体现,也使他们具有了参与生活成就感。

这一主题学习,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学校情感,而且学习是以学生主体参与、小组合作方式来进行。在以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之中,充分发挥了每个人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群体意识,合作意识,协调能力。同时,他们也充分地体验了合作愉悦,感悟了合作重要,可以说这一主题学习道德教育目标也圆满完成了。

同时也设计了有效评价方式,在展示各小组作品过程中,评议出完成得最快最好作品,并请最好小组介绍经验。这不仅充分地展示了自我,每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和进步,同时学生们自己对他们学习成就作出了激励性评价;另一方面,进一步使全体学生在比较和交流中受到了集体主义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学校教学反思培智学校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bacc784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8.html

《完整word版,初二道德与法治年末试卷分析 - 教学反思 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