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概论资料

发布时间:2019-08-16 00:47: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外美术概论

谢赫《古画品录》 (隋)展子虔《游春图》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荆浩《匡庐图》

董源《潇湘图》 巨然《层峦从树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郭熙《早春图》《林泉高致图》

米芾《春山瑞松图》 苏轼《竹石图》

李唐《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 萧照《秋山红树图》

刘松年《秋窗读书图》 马远《踏歌图》《寒香诗画图》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倪瓒《容膝斋图》 王蒙《具屋林区图》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黄筌《写生珍禽图》

徐熙《雪竹图》 (宋)林椿《梅竹寒禽图》

边景昭《三友白禽图》《竹鹤图》 林良《双鹰图》

徐渭《墨葡萄图》《黄甲图》 陈淳《竹石葵花图》

朱耷《仿天池墨荷图》《安晚图》《眠鸭图》《墨鱼图》《鸟荷图》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一、魏晋时期的时代特色和艺术产生的背景

1.封建统一政权瓦解,军阀各据一方,祸乱频繁。

2.儒学衰微,老庄继起,清谈和人物品藻的风气盛行。

3.美术创作在题材内容上较前代有所扩大

1)汉代宣传道德规范的经史、孝子、列女和列士的题材仍旧占有一定比重。

2)反映当时士族生活面貌的作品有所增加。

3)以文字作为题材的绘画也日趋活跃。

4)山水花鸟画有脱离人物画成为独立画种的趋势。

二、魏晋时期对于人物有怎样的审美追求

1.对仪形俊美的追求(例:《世说新语:容止篇》)

2.对风神气度美的追求

3.言行起居中体现的美感

三、《洛神赋》(顾恺之)的技法分析

1.画面采用长卷的形式,从右向左依次安排情节。画幅中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的形象(以展开故事情节为主)

2.线条是春蚕吐丝般的“高古游丝描”“紧劲连绵,循环超乎”。

3.画面任务及舟车的形象处理得古朴而生动,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审美追求。

4.《洛神赋》中有大量的山水的描绘。山水在画面中起附属作用,用于衬托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比起画中人物的娴熟处理,山水的处理比较稚拙。

四、顾恺之的审美理想及绘画理论“传神论”

1.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对顾恺之的记载

顾恺之(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金陵无锡人,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妙绝。谢安谓长康曰:“卿画自生人以来未有也。”曾以一橱画暂寄恒玄,皆其妙迹所珍密者,封题之,玄开其后取之,诳言不开,恺之不疑是窃去,直云“画妙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顾人称顾恺之三绝“画绝、才绝、痴绝。”

2.“画人常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

1

2)人物“传神”的关键在于眼睛的刻画。

3

五、绘画六法: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六、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1.阎立本,初唐著名画家,工程设计家。多为纪实性肖像和重大事件为题材的记录性作品。

2.《历代帝王图》,对前13位皇帝(汉至隋间,有不同作为的皇帝)进行描绘。眼神传神,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能通过眼神、神情看出皇帝是在文治还是在武功方面有所建树。身旁女侍的神态表示皇帝不拘束、洒脱。

3.《步辇图》,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注意细节!侍女、耳朵、须发、车座等等)

七、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1.画楼台能“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借笔直尺”

2.须发能“毛根出肉”“力健有余”

天女能“窃眸欲语”

菩萨能“转目视人”

大像能“或自臂起,或自足先”

3.贡献:

(1)总体来说,吴道子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可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笔上的成就,二是对中国画中众多形象的创造与构图规范化的确立,使之成为“吴家样”的定式。

(2)在用笔上打破了魏晋画家们所创造的“循环超乎,紧劲连绵”的笔法,而是借助笔的起落轻重缓急变化,丰富了线条的变化,由“高古游丝描”变为统一自由的“兰叶描”。造就了中国画用笔从“描”走向“写”的契机

(3)丰富了绘画题材,由道教题材与佛教题材中衍生创造出与中国文化相应的诸多形象。如地狱变相、女性观音、钟馗捉鬼等。

八、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1.宾客杂糅,广蓄伎乐。

2.时间和空间的延续,在实践进程中呈现的活动在似断还连的若干短多空间里充分呈现。以屏风、床榻诸物巧妙分割画面,独立又连贯。

3.绢本工笔设色,分段叙事,长卷形式,5个场景。

九、王维

王维,文人山水画,《辋川图》,有人文精神,有文人的襟怀和怀抱(不小气)

十、宋元时期的山水画

1.中国山水画意象:光色、意象、圆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仰视俯察

2.西方的山水画特征:大多无主管情绪,客观,征服自然

3.宗炳《画山水序》。

4.早期山水画保留着人物画的影响,有人物活动。例如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5.五代为宋元铺垫。荆浩《匡庐图》,描绘了北方的山水特征,严峻,厚重。

董源《潇湘图》描绘了南方的山水。此时已能区别开山水形制的变化。

6.两宋山水画:

1)山水画经隋唐至五代两宋,进入到中国山水画的全盛时期。北宋的山水画家对自然地关注寄予了无限的热情。由于物质世界深入到对整体世界的认知,其“格物致知”的精神和对物理、画理的探求具有典范意义。为了图写山水之真,画家以“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心态对画面“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在山水造境、形式语言和笔墨技法的开拓上均有建树。

2)北宋画家继承了关仝的绘画传统,采取“上留天、下留地、中间立、意定景”的全景式构图,画面注重整体气势的把握,画风沉雄博大,代表画家为李戊、范宽、郭熙,范宽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都是全景山水。

3)南宋:南方诗意,小巧宁静。

4)南宋山水四家:李唐、马远、刘松年、夏圭

7.北宋和南宋山水画的对比:

1)北宋:全景式,以大观小

2)南宋:截取构图式,以小观大

3)到了后期,扩大了山水画的题材和内涵,山水的造境更加丰富细腻,表现形式不断更新且表现技法更为丰富。

十一、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勃兴

1.这一时期,文人参与的“士夫画”与“工匠画”区分开来,注重画家的学识修养、气质禀赋对绘画风格的影响,追求情趣高雅,含蓄蕴藉的画风,反对张扬躁动、刻露造作的绘画习气。

2.元代的山水画家在继承宋代山水画成就的基础上,萧散其结构,凛之以风神,强调绘画写意抒情的功能。在状物与言情的两相选择上,画家更倾向于心性的表达。

3.绘画语言上,已不满足于笔墨刻物状形的功能,提倡以书入画,加强了笔墨里的书写性和审美意味。

6元代四家:黄公望、吴正、倪瓒、王蒙

十二、明代画

1明代四家:文征明,唐伯虎(唐寅),沈周,仇英

2.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常与梵高相比较,自虐,压抑。擅长泼墨写意。

3.孙隆,没骨画

4.明代山水画由北宋工笔向写意转向,也有元代的铺垫

5.明代文人生活作风大多奇怪,放荡不羁。(文征明很例外,很文气)

6陈淳,后为文征明弟子,《竹石葵花图》,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青藤:放得开收不住。白阳:放得开收得住。)

十三、八大山人,朱耷

1. 朱耷,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四僧:朱耷(八大山人)、原济(石涛)、残(石溪)、渐江(弘仁))

2. 中国画的线条美,气韵一波三折

3.

十四、佛教画

1.《八高僧图卷-达摩面壁》。神光参见。(宋)梁楷。

2.《维摩演练图》。(宋)李公麟。

十五、敦煌莫高窟

1. 莫高窟内部形制

1传自西域的印度僧房式禅窟

2塔庙中心柱窟

3覆斗顶殿堂窟

2.莫高窟彩塑

莫高窟属于砾石结构,不适合雕塑,故大多为彩塑。北魏、西魏多为一佛二菩萨,北周及隋多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形象一种是西域式、一种为中原汉式。

3.壁画内容

(1)佛、菩萨及天神像

(2)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及与此相关的因缘故事

(3)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

(4)经变故事

(5)供养人

(6)装饰图案与建筑图等

4.《割肉贸鸽》、《萨隆那太子舍身饲虎》、《微妙比丘尼故事》

考试重点

1. 谢赫在《古画名录》中提到的“六法”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2. 《历代帝王图》的作者是:阎立本

3. 《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顾闳中

4. 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国北宋绘画史著作)一文中提出绘画的四种品格,分别为:逸、神、妙、能。

5. 南宋山水画“四家”分别是:李唐、马远、夏圭、刘松年。

6. 元代山水画“四家”分别是: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

7.名词解释“文艺复兴”:1)最早使用“文艺复兴”这一名词的,是意大利美术史家瓦萨里。在此之前,意大利学者们把对古典文化的研究称之为人文学科的“复活”。以发掘和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对以神学为本的学科的重大突破。

2)由于内部的历史条件不同,“文艺复兴”在各国的发生、发展以及具体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意大利是以发掘古典文化、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追求科学求实精神为先导,导致人们对中世纪神学的怀疑。

3)那些敢于从研究古代文化中发现人和人的价值的思想,历史上统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从哲学上来讲是指一切以人为衡量事物的标准,而不是以神的示谕为准则的思想方法。

4)在德国是以宗教改革运动的声势,掀起大规模变革要求的。

8.名词解释“青藤白阳”:青藤白阳指的是明代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代表画家徐渭(自号青藤居士)和陈淳(自号白阳山人),被后人合誉为青藤白阳

吴门画派兴复文人画的风潮影响下,随着思想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的心学兴起,明代中期的绘画变得更有生气,在技法上也有许多突破,表现于花鸟画创作上,水墨写意的大家应运而生,他们就是徐渭和陈淳,青藤白阳 (青藤:放得开收不住。白阳:放得开收得住。)

9.乔托的艺术成就与艺术史上的地位:

乔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

1)乔托绘画的创新意义不仅在于他跟拜占庭风格做了彻底的决裂,也不仅在于他恢复了那种为古希腊、罗马美术家最早发明的而在中世纪一度失传的写实技法。他的绘画创新意义在于他发明了一套通过观察自然以再现客观现实的绘画实验方法。在他看来,人们对可观的世界首先应该认真的观察,通过观察去揭示自然内在的东西。

2)乔托以及追随的画家们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力求在绘画平面上再现三维空间中的各种形态的错觉效果。

①描绘各种形体的结构,使他们显示出体积感和量感。

②用结构的观念来描绘周围的“空间”,使他们显示出空气感和深度感,从而使画中的形体具有栖身之地。

3)乔托被誉为“西方绘画之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574a912f7ec4afe05a1df0b.html

《中外美术概论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