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蕴含文化形态

发布时间:2014-03-05 08:24: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安塞腰鼓蕴含的文化形态

摘要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表演形式。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表现了安塞以及陕北人思想的变化过程,从初期表现黄土高原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逐渐发展成为全中国精神的象征,是一种对美好事物不断追求、不屈不挠、越挫越勇的标志。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来阐释安塞腰鼓的起源、发展、特征和功能,分析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形态,丰富了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安塞腰鼓 黄土高原 淳朴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表演形式,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自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重视之后,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从农村走向城市,从黄土高原遍及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舞到天安门广场,从自娱自乐走向大屏幕,从贫瘠的黄土高原登上世界领奖台。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给黄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纯朴而飒爽的性格,张扬出独具一格的艺术个性。

腰鼓的由来

1 鼓的由来

鼓是精神的象征,早期的土鼓标志着农业时期农耕型文化舞蹈的开端。《尚书·益稷》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载了原始社会的族人们将石器作为乐器并做敲打发出声响,同时模仿各种兽类的形象和动作跳图腾之舞;《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神”说明鼓的出现,把鼓与舞蹈联系到了一起,成为农耕时代鼓舞文化的开端,成为了民族精神特点的一种表现形式。击鼓助阵用于战争,预示战争的开始。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干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

2 安塞腰鼓的由来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其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地理历史环境及风土民情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幅员辽阔,千沟万壑,延河蜿蜒崎岖而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安塞自古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是抵挡外族侵犯的重要边防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军事地位。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同刀枪、弓箭一样被驻防将士视为必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来袭,就击鼓明示,传递讯息;两军兵戎相见,击鼓助阵;征战得胜而回,士卒又击鼓庆贺。安塞,顾名思义为安定边塞,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的边界。“安塞腰鼓”也因此得名,历经千年而不衰,逐渐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腰鼓渐渐转变为一种大众娱乐的工具,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庆祝丰收、欢度春节的一种民俗性舞蹈。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253c20b7360b4c2f3f6415.html

《安塞腰鼓蕴含文化形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