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学作品阅读专题讲座
一、文学作品阅读现状调查:
思路理不清,主旨把不准,原文回不了,关键句找不着,句意解不了。题型不明,技巧不熟,表达不准,条理不清,知识不足。
总之,文章是似懂非懂,答题全凭想象,一切跟着感觉走。如雾里看花,如水中望月。二、复习对策:
A.爱你从牵手开始

——读文学作品的诀窍
1、形象思维方法的顿悟例子:
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粗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象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奥!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一个败阵的冬天。
2、整体悟读的钥匙
1)思路:弄清楚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方法:
①顺序:时间、空间、情感、逻辑②找过渡句和关键词③目的:
外在的语言流程——对部分段落的内容进行基本归类,弄清楚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内在的事理关联——为把握主旨服务。2)主旨:通过对什么的描述表达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方法:
内在的情理逻辑:景、事、人、物/情、志、理、趣。要考的要揭示的是情志理,而情志理一般隐含在景事人物之中,而其间往往用了烘托、比喻、象征、拟人、借代、双关、对比等艺术技巧,总之,就是要从自然的景事物中去发掘其隐含的社会人生意义。
表达方式:描写、叙述、议论、抒情。描叙往往是为抒情议论做铺垫。而抒情议论往往是凸现主旨的地方。关键句:文眼句、归结句、升华句
3、细读语段的耐心:方法:
1)分析句群(切分、概括、关系)2)体味潜在意义(抽取提炼)
3)把握关键句(提起句、过渡句、归结句)
B.掀起你的红盖头

——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
常见题型:(一)是什么?(二)怎么理解?(三)为什么?

(四)有哪些?(五)什么作用?
(一)是什么?解题思路:
1)回到原文,看哪里出现了这个词。2)弄清楚该词的本义
3)根据上下文,弄清楚该词的语境意义,如果有指代词,看它的指代意义,看有关它的阐释,如果用了修辞,看它的修辞意义。
4)尽量用原文词语回答,或者根据原文信息提炼。例如: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与身后的,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问题: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
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二)怎么理解?解题思路:
句子本身的理解(结构、修辞、中心词、指代词)
上下文疏通,明确其语境意义(包括修辞义、引申义、观点、态度、情感)重点理清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扣紧语段中心或文章主旨回答题型分类:
⑴形象生动含蓄句子的理解——回答要抽象⑵抽象概括哲理句子的理解——回答要具体例如: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问题:怎么理解这句话?参考答案
真实记录了的童年生活,能勾起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三)为什么?解题思路:
1)审题,有些为什么是问原因的,有些为什么是问作用的。2)回到原文,弄清楚上下文的因果关系。3)找语言标志,比如因为、所以、因此、因而等4)提炼概括(扣紧观点或主旨答)

例如:
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时,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问题:上述划线句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参考答案:
1因为书是烫金的,放者光芒,而且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具有不朽的生命力。所以傅雷文集》好象在骄傲的说我可以永存
2)因为小雕像隐在暗处,而且,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所以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四)有哪些?解题思路:
1)审题。比如特点、方面、观点就需要概括语言;强调具体就需要指出具象。
2)分点.回到原文找语词,诸如又…………,,一方面……一方面……,句末标点,诸如分号\句号、问号等。3)抽取关键句或关键词,特别是分论点、归结句、抽象词。4)延伸范围,理清思路,要有全文观念。例如:
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问题:虫子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
特点: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例子2
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餐,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问题:我感激的内容有哪些?参考答案:
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例子3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

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问题: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答案:
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五)什么作用?解题思路:
形式:艺术技巧或篇章结构
内容:景物特点,人物的感情、观点、态度(扣紧主旨或语段段意或分论点答)题型分类:
1)技巧的作用:用了什么技巧+哪里用了该技巧+辞格作用+描写了什么景物特点,表达了人物的什么感情、观点、态度。
2)词语的作用:本义+修辞+辞格作用+描写了什么景物特点,表达了人物的什么感情、观点、态度。3)句子的作用:结构(承上启下、引起下文、统领全篇、设置悬念、为下文铺垫、为后文埋下伏笔、归结全文、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等)+内容(描写了什么景物特点,表达了人物的什么感情、观点、态度)4)材料的作用(包括素材、故事、典故、事例、景物描写等)景物描写的作用:
推动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为后文作铺垫例子:
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在整个世界都睡熟了的时候,小小的虫子开始了感激和赞美。这真是一个美妙的发现。所以很快我就被感染了,发现失眠竟然也是可以这好的。
作用:引出下文,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交代本文的主旨,虫子欢快的叫声,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动静相衬。虫子的叫声衬托出夜晚更加寂静,寂静的夜晚,更能激发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体会和思考。
⑺感激是一所绝佳的学校,它培育着我们内心的爱。赞美也是。
⑻当我真的学会了感激和赞美,像寂夜的虫子一样,也许,我就真正地学会了爱,学会了快乐,也就学会了与神同在。
⑼什么是赤贫啊,真正的赤贫就是没有感激和赞美——没有喜悦。什么是富有啊,真正的富有就是拥有感激和赞美——拥有喜悦。
感激是一朵最美的花,赞美也是,甚至是一朵最伟大的花;没有感激和赞美,我们的生命根本无法开放,也无法被点亮。
因此,我们以为的应该理所应当,其实是从不存在的。太阳应该为我升起吗?清风应该吹在我身上?蓝天和大地应该为我所用吗?不,不是这样的。人因为不承认那伟大的创造者的存在——不承认这一切都出自一种非凡的爱与仁慈,所以才骄横地认为一切理所应当。因为理所应当,所以不愿相信,也不肯感激。⒀你以为,星星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在夜晚的天空吗?河流会无缘无故地在大地上奔流吗?大地会无缘无故地滋生甘美之物吗?卑小的虫子会无缘无故地在雨后的寂夜一唱再唱吗?我告诉你,如果不是因为爱,星星就不会出现在夜晚的天空了,河流就不会在大地上奔流了,大地就不会永无止境地滋生甘美之物了,而今夜的虫子,更不会在雨后的草丛里一唱再唱了。
问题:第七到十三段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请分别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
比喻,把感激和赞美比喻成一所学校,生动形象地表明学会了感激和赞美就能学会爱。把感激和赞美比喻成

一朵最美最伟大的花,生动形象的表明只有学会了感激和赞美,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对比,将自然界和人类作比较,自然界的各种美丽的产生,都是源于她们内心的爱。而人类却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理所应当,不相信爱和仁慈,不肯感激。从而突出的强调我们要向自然界一样学会感激和赞美,学会爱。
复习建议
1.克服畏难浮躁情绪,充满自信,沉静专注。2.读懂是前提,思路和主旨是读懂的关键。3.掌握常见题型,寻找答题思路。
4.表达要规范、简明、分条理、有要点,切忌下大包围。
5.不能光靠感觉想象,必须回到原文,从上下文或全文中去抽取或提炼,尽量用原文的词语回答,总之,要从原文找到答案的信息源
试论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兼及日常学习时的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全面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面对解题时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还在最后论述了日常学习时,应该掌握的一些应对策略。全文由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的“轻松愉快,调整心态”、“初读原文,整体把握”、“再读原文,把握‘三个意图’”、“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四部分,和日常学习时应对策略的“平时多读书,苦练硬功夫”、“理论与实践,量变到质变”两部分,共六大部分组成。通过对这六大部分的分析和研究,使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使日常学习时的应对策略更加明确。同时也说明,面对高难度的语文阅读理解题,不要一味地犯愁,应该多动脑筋想一想,它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平时掌握好学习方法,应考时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解题思路、应对策略、整体把握、三个意图、题从文中出、答从文中来、理论与实践、量变到质变。
语文阅读理解题在语文试卷中的出现,是教育部门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不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做好阅读理解题,就预示着语文考试的基本成功。然而,它的难度高、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小学毕业考试、中考、高考的实践所证明。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似乎就是靠这一部分增加试题的区分度,拉开考生的分数档次。
不可否认,当今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学校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作为选拔性手段,升学考试又不得不引起每位考生的重视。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还非得通过千军万马争相跨越的独木桥——小学升重点中学考试、中考、高考不可,毕竟通过的人为少数。那么,作为参与竞争者的一员,你又应该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众所周知,在所有的中小学课程中,语文考试最难,它不像其它课程,考的好与坏跟平时的用功程度有关。而语文考查的内容太多,知识面太广,且重在能力的考查,真正课本上纯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其中作文占的分量特别大,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只要平时多练习,还是有章可循的。而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分量会更大,难度会更高,可以说这是束缚当今所有学生升学考试的瓶颈。因为,阅读理解题可以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出现则很好的解决了教育部门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困扰。而广大考生

往往平时用功了,甚至超过对其它学科的用功程度,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还在于学不得法,没有真正掌握做题要领。
所以,考好语文就非常重要,而考好阅读理解题又尤为重要,它是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一环。鉴于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了一点经验,以殇读者。有不足之处,还望同行多加批评指正。
第一,轻松上阵,调整心态。笔者认为,当你拿到试卷,尤其面对阅读理解题时,应该有个好的心态。就当是在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歌,亦或构思巧妙的小说,逻辑严密的说明文等。让它给你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陶冶你的情操,净化你的心灵,改善你的思维,然后再想着做题。这时,你就会得心应手、有的放矢了。
当然,现在的阅读理解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从文学角度、艺术角度、医学角度、美学角度等来考查你,学科交叉现象明显,题型各种各样而又千变万化。但不论范围多么广,题形怎样变化,都跑不出一个字,“理解”。那么,就用你的头脑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然后再运用你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吧。
第二,初读原文,整体把握。平常阅读课本,文前有提示,文中有注释,文后有思考练习题,这些都与我们准确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你可以通过朗读、默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来完成。也可以反复推敲,亦或遇到疑难,也可以查阅资料或向别人请教而不受时间限制,直到把文章完全吃透为止。而考场上,你却没有如此多的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阅读完文章,并马上做题。要想理解透,运用好信息,难度可想而知。试卷选文虽不及平时学习的课文提供的信息多,但也提供了许多不可忽视的有用信息。比如做题时可以先看文章的题目,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此时要特别浏览一下后面出了哪些问题,从问题的内容里,可以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同时,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整体把握全文,以期对解题做到心中有数。此时,你不妨这样做:(一)把握中心
中心思想非常重要,文章不论长短,都有一定创作目的,都有一个中心,这一点不容置疑。又怎样才能把握中心呢?看题目,往往题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要注意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在你认为那些点明主旨的地方做上记号。重点词语特别重要,往往是出题的题眼,也和中心紧密相连。可以这样说,只要把握了中心,就算成功了一半。因为出题人设计的很多题目,都是围绕中心展开的,同样,答题也要紧扣中心来答。(二)理清思路,掌握文章基本内容。
看完一篇文章,我们至少应该知道它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读到前面的,要想到后面的,知道了起因要想到后果,每走一步都带着问题。假若换个角度,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怎样构思,怎样谋篇布局,怎样下笔等。如果你的猜测和作者思路相同或者相吻合,你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从而使你消除了考场上的一切负面心理作用。这样,既做到了胸有成竹,又把文章行文线索、`思路等一系列问题都装到了你的脑子里,做到了整体把握。此刻,最起码你也该掌握了文中的大多数信息,甚至你已经会复述原文了。这是做阅读理解题的最高境界,它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它又同一个人的自身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息息

相关。(后面“策略”部分还要谈到,在此不再赘述。)(三)深入作品,使个人思想与作品内容产生共鸣。
勿庸置疑,试卷所选文章大都为优美文类,其中不乏有名家名篇,其质量不可谓不高。同时,作为考题,所选文章又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也即具有考查性能)。但不论怎样,该类文章具有语言优美,思想深刻等特点。对于平时喜欢读书的你来说,此时能够读到一篇这么好的文章,应该如遇佳音,肯定会边欣赏边赞叹。不论从文学角度或者实用角度,都会给你带来美的享受。此时此刻,你已完全沉浸在文章之中了,要么被优美散文的精彩语言所折服,要么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要么精叹于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逻辑,要么沉醉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此时,大凡文章所要表现的东西,完全都是你所能接受并理解的。能够达到如此效果,说明你已深入到了文章之中了。你的心灵与作品内容融为一体,仿佛身临其境,仿佛事情就发生在你身边,亦仿佛出自于你的手笔,至少所述内容是你想说而没有说,或者你期望的生活方式或某个道理就在文章里。你的感情会随着作者的感情在波澜起伏,你的思想完全融入了作品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读书如此投入,还愁作品的旨趣不被挖掘一空吗?当然,要达此境界,也算是读书的绝好表现了,它同样离不开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平时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这里也不再赘述,后面“策略”里将会提到。)第三,再读原文,把握“三个意图”。
通过初读文章,我们已经解决了一系列问题,接下来就应该回想文中的所有信息了。如果回想不起来或者感到有模棱两可的东西,此时就应该再回到原文中,有目的地进行有效信息的寻找。除此之外,关键的还在于把握好三个“意图”。
首先,把握好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论何种文体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创作意图,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必须弄清楚。这一点,如果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初读阶段就应该把握住了。然而,深层次的东西,还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方能够解决。
作者创作,会有创作冲动,不论其灵感的东西也好,还是有目的的专著也好,总归要告诉别人一些信息。这信息要在文中体现出来,可以通过大篇幅的表述,或者在关键地方直接揭示。文中的开头、结尾,或者中间个别段落、句子、词语,都是寻找创作意图的突破口。表现上也多用议论、抒情等手法,可见平时多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对做阅读理解题也非常有帮助。
其次,把握好出题人意图,作为选拔性考试,所选文章毕竟不是单纯让你来欣赏的,它是考查你运用知识的平台,它所承载的信息在于有明显的目的性。
其实,在你初读、再读的过程中,已经差不多猜测到了诸多待考查内容。根据平时做题的经验,在结合重点段落、句子和关键词,题眼已过多的暴露在你的面前。再次,准确把握阅卷人意图(心态)。
因为语文阅读理解题涉及范围太广,其中少不了一些主观题,通常以笔答题的形式出现。平常情况下,阅卷人都喜欢采点给分,这一点非常重要。阅卷人面对那么多的试题待阅,再加上定时定量,心情一定比较压抑。

并且阅卷时间大都为夏季,心浮气躁之情不可避免。这时,如果考生的字体工整,分条缕析,答题规范,精当而又不繁琐,不用说,阅卷人大都会打高分。就算有些稍有不如人意之处,也会得到手下留情的好处。相反,如果字迹模糊,条理不清,头绪烦乱,且没有关键词,答不到点子上去。对这样的试卷,阅卷人肯定会手下无情,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仔细审题,认真答卷。
可以说,答卷这一步最为重要。不论前面你都做了些什么,都是为答卷服务的。下面就这一问题,深作一下交结。
(一)审题阅读理解题设计的题型虽多种多样,但无外乎就是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审题相对来说就非常重要,你必须仔细审题。
首先来看客观题,它一般都是由选择题来体现的。选择题由题干和题支组成。题干也就是要求,千万要弄清让你干什么,其中“正确”与“不正确”的要求一定要看清。往往很多同学走出考场,当与别人讨论时,才发现审错题了,而至于痛苦万分,这种现象恐怕谁都会遇到过。题支就是几个待选项,一般有四个,其中有一些陷阱,稍不留神,就会陷进去,导致失分。这里你可以用直观法、排除法,效果相当不错。其次就是主观题了,它通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只有题干,关键看问了几问,看从哪些方面出的问题,结合初读与再读时的猜测,只要紧扣中心,组织答案肯定不会很难。
再次,要审好一共出了几道题。有些同学把题目给漏掉了,那些夹在题缝里的,只一句话一个问题,稍不留神就会漏掉。例如:用“~”或“—”划出中心句等。根据以往的经验,几乎每次考试都有学生出现漏题的情况。可见,审题非常重要,特别是不要漏题。(二)紧扣原文,寻找突破口。
“题从文中出,答从文中来”可以看作是做阅读理解题的灵魂。问题不会凭空造出来,答题也不能满天想答案,都必须紧扣原文。
1.紧扣中心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出题往往要以中心为基准,答题也要围绕中心展开。我想,高明的出题人,都会围绕中心做足文章,有很多题目都可以印证,例如:给该文章加个题目等。
2.看关键段、句、词语,因为这些关键段、句、词语都对揭示中心有帮助。有相当一部分题目,都是靠这些重点地方生发出来的。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答题。一个词语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放到具体语言环境里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同样一句话,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其意思也不一样。因此,严格按照“题从文中出,答从文中来”去做题,其得分率一定会很高,不妨一试。
(四)答题技巧非常重要,不妨看好以下两点:1.多角度组织答案,要答全面。
对一句话的理解,不要仅限于一点,从多角度去想,列出个一、二、三条来。每条都需短小精悍,语言精

炼,语义明确,且直捣要害。千万不要答非所问,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并且语义不清,模棱两可,给人以烦乱的感觉。因为阅卷人通常都是以采点给分,答对一点给一点的分,就算答多了但不严重影响主旨,也无关要紧。
2.结合原文,进一步充实。
所考查知识点往往为纯知识性的,你不能只答知识点,必须结合原文。否则,就像一副骨架立在那里,让人看了会毛骨悚然,顿生厌恶情绪。最好的办法是,以文中的信息、内容为载体,套用上知识性、专业性的语言,答题会有血有肉,完美无缺。3.语言要精练,表述不要拖泥带水。
有很多学生答了很多,但答不到点子上去,原因还在于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有的学生生怕答不全面,说不透彻,把所有的空格都答满了。还嫌不够,就又另辟一块新地,用箭头所指,再多答上一点。殊不知,你这样可犯了“使卷面脏乱差”的大忌,千万要不得。试卷上的空格一定是够用的,只要你掌握了准确信息,严密组织答案,答的不一定太多,但答到点子上就行了。否则,答多了也没用,反倒是劳而无功。
以上对如何做阅读理解题作了简要分析,当然不够透彻,还有很多东西待以研究,这里只是聊以表述,仅供参考。
前面提到了,做阅读理解题跟一个人的自身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有关,那么,平时我们就应该有所准备。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莘莘学子苦读十数载,就是为了通过千军万马争相拥挤的独木桥,平时的学习要有针对性,尽量达到练有所用。以下,提几点要求:
第一,平时多读书,苦练硬功夫。读的文章不仅篇幅要多,还要求书的质量要高。
首先,来说一下朗读。朗读,又可分为齐读和自由读。平常学习,大都在学校教室里,一日两读(晨读和晚读)非常重要。可以有针对性的齐读,齐读好的散文、诗歌,齐读好的其它文体类文章。齐读的好处很多,其中,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集体意识。配合大多数同学来读,平时自己读错的字音,可以得到纠正。读书的节奏、语气等,也可以通过齐读得到改善,这一点是培养语感的关键之所在。总之,齐读可以以集体的力量纠正个人的不足,应该大力提倡。
其次,自由读也非常重要。大声读,旁若无人地读,特别是要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越是投入,自由读的效果越明显。仿佛置身于文章之中,达到忘乎所以的地步。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语感,也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悟性,更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大凡好的文章都可以这样读。
再次,默读这一环节尤其重要。自习课上,闲暇时间,拿出好的文章,全身心的投入进去默读。此时,不仅来欣赏,还要带着许多问题去思考。更重要的,还在于分析文章思想,研究各种写作技法等。
长此以往,你的阅读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效果会相当不错。大凡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人,莫不如此。要想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要想练就一身好本领,要想学有所长,要想功成名就,你平时就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二,理论加实践,量变到质变。
1.多找有代表性的阅读理解题来练习,多揣摩题型,多研究答题技巧。
2.“书读千遍,其义自见。”拿过阅读理解题来,一定要多读,反复推敲,直到把题吃透为止。3.巩固复习。在这里,不妨说一下当今学校的一些做法。每单元考试结束后,也讲评完了,把试卷装订成册,再添上单元测试封皮,搁到书架上应付检查。这种做法是一种资源浪费,其不知学习是一个反复演练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非一日之功,做过的题应该多拿出来看。以前做错的题,可以在看的同时得到进一步更正,岂是一时半会就能掌握的?
所以,要想从“量变”到“质变”,必须加大试题量和复习巩固量。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理论”(学习方法),然后,让这“理论”反过来再指导“实践”(学习过程)。这样,周而复始,答题能力一定会得到空前提高。
以上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量变质变的唯物辨证法,和辨证唯物主义实践论。
再者,有效重复是记忆的秘诀。高明的老师,一定会把学生做过并讲评了的试卷,装订在一起,然后发放到学生自己手上。学生抽出空来就看,多巩固多复习,实为好的学习方法。笔者的实践证明,这一方法非常有效,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的特别快,尤其是阅读理解题失分率很低。以上是笔者的一点经验总结,希望广大同仁给予斧正,谨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e28799e73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c.html

《文学作品阅读专题讲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