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0-05-20 03:19: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人们在日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是建立在孩子们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规则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幼儿从大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的重要内容,它是儿童成长为社会学习性适应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幼小衔接的社会性,也将影响一个人终身适应社会的程度。所以规则意识及规则执行能力的培养是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缓解幼小衔接的坡度,还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大班幼儿在规则意识的执行和培养方面需要老师用特有的方式去解决,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尤其特有的年龄特征:

1.有的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不够理想,需要成人的提醒或督促。

2.有的幼儿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尚未成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3.在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在玩需要等待的游戏时,还缺乏一定的耐心。

4.学习中执行规则能力容易受幼儿兴趣和情绪的影响,部分幼儿还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易插嘴。

5.操作中规则基本形成,多数幼儿已养成听指令操作的习惯,并能整理玩具,但仍需进一步巩固。

6.生活环节上,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如果不在成人视线范围内,就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

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还不是非常强烈,执行规则能力也较差,所以,利用幼儿园最后的一年,对他们进行规则意识的熏陶,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对他们适应小学生活,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明确培养规则的目标:

1.交往规则:与同伴相处融洽,小朋友愿意跟他玩,当碰到纠纷时,能较好地解决,不用武力。

2.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能遵守各游戏规则,学会轮流和等待。

3.学习规则:注意力集中,能抗拒环境和诱惑的干扰,专注于当前学习活动。

4.操作规则:按老师要求取放学具,能听指令、迅速整理。

5.生活规则: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做到自我控制。

三.具体做法:

(一)注重环境的熏染,使规则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环境。它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师所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所以,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内化规则。

1.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以满足幼儿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做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还可以发动家长带来拼图、棋子、书籍和一些盒子、盖子等废旧物品进行加工,做到活动材料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保证了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从而避免了在活动中的互相争执。

2.设计具有暗示性,让环境开口说话。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规则的作用,引起诱发儿童积极行为的作用。如在图书区,我们共同制定了阅读规则,并把它写下来,教幼儿认读,起到让幼儿安静阅读的作用;又如在美工区中,放了一个空篮子,小朋友就知道垃圾应往里面扔,而不随手乱扔。

3.教师的以身作则必不可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幼儿,发挥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幼儿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去做。如要求幼儿安静午睡,首先教师之间要做到不谈心。

4.将规则说在活动前。只有把要求提在活动前,孩子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5.让幼儿体验后果,学会控制。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能力有限,行为会反复。在组织活动前,我都与小朋友讲明规则,如果违反则就要得到相应的后果。如幼儿在课间游戏时,违规者将暂停游戏一次;体育游戏时违规者将再进行一次;玩玩具时不懂得爱惜,则在一段时间不能玩这个玩具。当然这些违规条例也是与幼儿一起制定共同执行,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当孩子为此承担责任时,我们又要注意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以免产生消极情绪。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幼儿不能讲反话。因为他们常常将反话正过来理解。对于要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们。如“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这样会更安全、更方便”幼儿都有逆反心理,越是不让做的事情,他越想去尝试一下,从而出现过激行为。如果教师正面提出规则,就会让孩子感到老师是尊重他的,相信他的,更有助于增加遵守规则的意识。

7.将规则与行动相结合。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不足,理解能力有限,有时他们会对教师的话听不明白。因此教师在提规则时应该做到语言简单明了、言语说明同时配合相应的行动,以强化所提出的要求,来引起幼儿的共鸣。

(二)创造交往和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学习自律

有些规则不是预先就明确存在着,因为有了交往和实践、有了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之后,才会出现规则。这种规则是建立在人们自觉的意志之上,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教师应该在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多种交往和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如每天的区域活动,孩子们自己选择活动区,并取拿活动材料,有合作,也有一个人。玩好后都能自觉地整理好活动材料,一切都井井有条。因为多次活动使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取放方便,玩得开心。此外,大班幼儿正处于培养自制力、坚持性的关键时期,同时他们也具备了相应的制约自己、劝阻他人的能力。可以在班上设立值日生,值日生不仅要帮助老师,还要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使孩子全面地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提高自觉遵守规则的能力。

(三)正面诱导,提高执行规则的能力

虽然,许多时间我们都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每天或多或少有幼儿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这时我们对幼儿是多一份宽容和接纳,而不急着批评幼儿。这样避免伤着幼儿的自尊心。寻找原因适时运用一些不同的方法进行诱导。

1.提前表扬法。喜欢听表扬是孩子的共性。如我们班的陈飞扬小朋友,中午不爱睡觉。一次午睡前,我就在集体面前说:“今天陈飞扬的表现很好,相信她午睡也会睡的很香”!那天中午她真的睡得很好。

2.注意力转移法。有一次美术活动,不知是谁开始大声地唱起来,引得班里孩子跟着大声唱,不画画了,我灵机一动,高高举起一幅已画好的图,“你们看,他画了些什么?”,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这幅画上,安静了下来。

3.游戏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规则予以游戏化,幼儿更容易接受。一次在写数字的时候又出现不正确坐姿。我就拿起一幅纸做的眼镜架说:“近视眼又来找朋友了,看着他找谁呢?”幼儿一听,马上把腰板挺直,坐得很端正了。一些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都是培养遵守规则的良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去设计选择,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4.以静制动法。一次上课之前,当我拍了五下铃鼓,孩子们还是无法安静,我就放下小铃,坐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他们,这时他们都奇怪地转过头来看我,教室里重新安静了下来。这次我没说过一句话,但我忽然“静”下来,孩子们就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不敲了?”,他们把注意力指向了我,就有意识地控制了自己的言行。

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情感,是提高幼儿执行规则能力的前提。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爱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幼儿的基本心理需求,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没有感情基础,那么幼儿对教师的要求只能是被动接受的,甚至会跟教师顶撞。所以,我们对幼儿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平等,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对违反规则特别严重的幼儿仍有必要采取批评的手段,但要让孩子明确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同时要注意方法合理,使幼儿知道老师批评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本人。

总而言之,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能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做有心人,点点滴滴、随机渗透、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巩固效果,使我们的孩子更能适应小学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dd37e2a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7.html

《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