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国学经典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一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9-02-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b5E2RGbCAP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p1EanqFDPw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DXDiTa9E3d 四、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
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RTCrpUDGiT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5PCzVD7HxA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教学进度
周次 2.3 5 7.8 9.10 11.12
时间 9.9——9.20 9.23——9.30 10.8——10.18 教学内容 《笠翁对韵》(节选一) 《笠翁对韵》(节选二) 《小儿语》(节选)
1 1 1 1 1 10.21——11.1 《治家格言》(节选一) 11.4——11.15 《治家格言》(节选二)

13.14 11.18——11.29 《名贤集》(节选一) 15.16
12.2——12.13 《名贤集》(节选二)
《逢老人》 《幼女词》
1 1 1 1 17.18 12.16——12.27 19.20


12.30——1.10 《笠翁对韵》(节选一)
总课时数:1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jLBHrnAILg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xHAQX74J0X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总课时数:2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节选二)。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节选二)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LDAYtRyKfE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 河、汉: 奇: 偶: 吹竹: 弹丝:
2 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3.小儿语(节选)
总课时数:3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2.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切言动 ,都要安详。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
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Zzz6ZB2Ltk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下,演一演。


小组商量一


4《治家格言》(节选一)
总课时数:4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
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dvzfvkwMI1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5《治家格言》(节选二)
总课时数:5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人有喜庆……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背诵《治家格言》(节选一)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节选二)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人有喜庆……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6 名贤集》(节选一)
总课时数:6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rqyn14ZNXI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EmxvxOtOco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SixE2yXPq5 3.翻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6ewMyirQFL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kavU42VRUs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7 名贤集》(节选二



总课时数:7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y6v3ALoS89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M2ub6vSTnP 3.翻译: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0YujCfmUCw
8《逢老人》



总课时数: 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逢老人》,作者是唐代诗人隐峦。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正音。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2.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龟虽寿》(节选) 2.读一读,背一背
3.比较一下两首诗中的老人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老人的古诗。

9 幼女词》


总课时数: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 幼女词》,作者是唐代诗人施肩吾。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正音。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2.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乞巧》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介绍乞巧节的相关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bd7bea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3b.html

《山东省国学经典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一年级上册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