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讲义)

发布时间:2013-03-09 11:10: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元代文学

(一) 戏曲

1、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一般认为戏剧起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远古时代的歌舞,如《尚书·舜典》、《吕氏春秋·古乐》、《论语·乡党》等的记载,即为节庆或祭祀时,用于娱神或娱人的歌舞,后来发展为傩戏。一是叙事文学的发展与歌舞的结合,由叙事体变化为代言体,即产生戏剧。

汉代,开始出现带故事性的表演,如角抵戏中的《东海黄公》。到南北朝和隋代,民间开始出现带故事性的歌舞,如“大面”、“拨头”、“踏摇娘”等,已经具备一定的戏剧因素。

唐代,歌舞故事结合滑稽、嘲讽的“参军戏”的出现,对戏剧的最终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宋代从汉魏“大曲”发展而来的“诸宫调”则更具备了戏剧的众多因素,并决定了中国戏剧集音乐、舞蹈、剧情为一体的综合形式,但仍是叙述形式的说唱样式。

宋金时期结合各种表演伎艺形成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则标志了中国戏剧雏形的形成。

2、杂剧和南戏

(1) 杂剧

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其体例是:一本四折,楔子,四角色(旦、末、净、泥),每折由主角一唱到底,不能更改宫调和韵脚。

杂剧兴盛的原因: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统治者的喜爱,三是文人的参与,四是经济的繁荣。

杂剧的分期:以成宗元贞、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2) 南戏

南戏,又称戏文或南曲戏文。源于地方小戏“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其体例是杂剧的发展:分出演出,以人物上下场分若干场次,第一出通常不是正剧,为“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宫调、套曲运用比较灵活,有七个角色(生、旦、净、丑、外、末、贴),凡出场者均可演唱。较早的南戏剧目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弟子错立身》、《小孙屠》)。成就最高的是高明的《琵琶记》。

(二)、散曲和诗文

1、散曲

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源于戏曲的演唱部分,不具备表演的性质,小令近于词,套数使用戏曲结构方式。

随杂剧的南移,散曲也多变化,主要表现为文人化的特点突出。

主要作家,前期多剧作家,如关、王、白、马等,后期有剧作家作散曲,多为文人创作,如乔、张等。

2、诗文

前期主要是以宋入元及元前期的文人,如刘因。后期代表人物是元诗四大家,虞、杨、范、揭,以及萨、贯等诗人。总之,元代诗文成就不高,名家名作不多。

第一讲 关汉卿

一、生平与创作

其生平资料不祥,目前的材料多为推测,主要源于朱经的《青楼集序》、《祁州志》、臧懋循的《元曲选序》、贾仲名的《书录鬼簿后》、《析津志》、《辍耕录》等。

关汉卿戏剧和散曲均有创作,计有戏剧作品六十多,现存近二十种。流传下来的散曲作品不多。

二、关汉卿杂剧

(一)内容

1、描写社会现实生活

2、突出下层妇女的遭遇

3、描写历史英雄

(二)艺术成就

1、 人物个性鲜明,富于生活化

2、 善于利用戏剧冲突揭示人物性格

3、 戏剧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

4、 善于利用次要人物串连情节

5、 语言本色自然,丰富多彩

第二讲 西厢记

一、王实甫及其创作

生平资料极少,在《录鬼簿》及其戏剧作品中可以窥见。现存的作品不多,只有五部。

二、关于西厢记故事的发展变化

1、《莺莺传》

2[商调·蝶恋花]

3、《西厢记诸宫调》

4、其他戏曲样式

三、人物性格的演变

1、崔莺莺

2、张生

3、红娘

四、《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善于使用误会法结构和发展剧情

1、根据人物性格展开戏剧冲突

2、人物性格和情节展开高度结合

(二)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三)善于借用和融合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

(四)突破原有的戏剧结构模式

第三讲 前期其他作家作品

一、康进之 高文秀

1、康进之与《李逵负荆》

元代水浒戏代表作之一,一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细化了李逵的性格特征;二是以幽默喜剧的形式结构剧本。

2、高文秀与《双献功》

元代水浒戏代表作之一,突出了李逵粗中有细的一面,达到喜剧的效果。

3、无名氏《陈州粜米》

元代包公戏和早期杂剧的代表作,突出包公性格的多面性,善于运用次要人物突出戏剧的喜剧性。

二、君祥 尚仲贤

1、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古典戏剧,也是具有西方悲剧色彩的戏剧。描写春秋晋灵公时期屠岸贾与赵盾的矛盾斗争,搜救赵朔与公主之子的经过。

2、尚仲贤与历史、神话剧

《单鞭夺槊》写尉迟恭榆科园救李世民的故事。《柳毅传书》改写自唐传奇《柳毅传》,与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同为出色的神话爱情剧。

三、杨显之 君宝

1、杨显之与《潇湘雨》

描写书生崔通与张翠鸾的故事,科试成功停妻再娶,女子妥协,团圆结局。

2、石君宝与《秋胡戏妻》

故事源于刘向的《列女传》,描写罗梅英与秋胡的故事,对罗梅英忠贞不屈的描写尤为出色。

四、白朴 马致远

1、白朴与《墙头马上》

元代四大爱情戏之一,描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爱情故事,着重于对自由婚姻的追求。

2、马致远与《汉宫秋》

元代著名的历史悲剧,描写王昭君和亲的历史故事,其重点在于改变了史书的记载,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皇帝,在艺术上采用了比较特别的手法来增加悲剧性。

五、元代前期的其他剧作家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有郑廷玉的《看钱奴》、《后庭花》,武汉臣的《老生儿》、《生金阁》,李行道的《灰阑记》,孟汉卿的《魔合罗》,戴善夫的《风光好》和李直夫的《虎头牌》等。

第四讲 元杂剧的衰微

一、杂剧衰微的原因

1、政局的稳定和科举的恢复

2、统治者的控制和利用

3、南方社会风气和文风的影响

4、杂剧体制的限制和南戏的兴起

二、郑光祖 乔吉

1、郑光祖与《倩女离魂》

郑光祖有剧目十八种,现存八种。代表作《倩女离魂》源于唐传奇《离魂记》,作者以浪漫主义和双线交替描写的手法,突出了张倩女性格中,沉重的精神负担和追求自由美好生活两个方面,离魂的写法和一个演员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也是戏剧史上的第一次,其杂剧的特征是情致凄婉,词曲清丽。

除《倩女离魂》外,郑光祖出色的剧目还有《縐梅香》、《王粲登楼》。

2、乔吉与《两世姻缘》

乔吉以才子佳人剧著名,主要作品有《两世姻缘》、《扬州梦》、《金钱记》,语言华美工丽。

3、元后期其他剧作家作品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有宫天挺的《范张鸡黍》、《七里滩》,秦简夫的《东堂老》、《赵礼让肥》、《剪发待宾》,萧德祥的《杀狗劝夫》,王晔的《桃花女》,范康德《竹叶舟》。总的来看,成就高的不多,其倾向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

第五讲 元末南戏

一、南戏的兴起

南戏,南曲戏文简称,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源于祀神乐曲,正式形成于宋光宗时期(11191194)。

其特点是:内容上,多演绎爱情故事和家庭纠纷;艺术上,运用民间词调和小曲,轻柔婉转,以管乐为主,上场角色均可演唱,唱法多样,分出表演,剧情较为复杂、曲折、丰富,有定场白和下场诗,每套曲子一般由引子、过曲和尾声组成。

主要作品有民间小戏《赵贞女》、《王魁》、《乐昌分镜》、《王焕》以及《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弟子错立身》、《小孙屠》)等。

二、高明与《琵琶记》

元末最著名的南戏作品,内容上,以“三辞”“三不从”为戏剧主线,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结构剧情。艺术上,关目安排精巧,戏剧冲突激烈,悲剧气氛浓烈,排场、曲白精致、本色,开场和结局等构思,对后世戏剧创作有重要影响。

三、四大传奇

也叫“四大南戏”,元末明初代表作品,即“荆刘拜杀”。

第六讲 散曲歌谣与诗文

一、散曲的兴起与体裁

散曲也叫北曲,是词、民间曲词、女真和蒙古乐曲综合而成的文学样式。

主要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另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二、主要作品和作家

元代前期大多数散曲作家同时也是杂剧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其他著名作家如王鼎等。后期散曲多典雅之作,代表作家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张养浩、刘时中、贯云石等。

三、元代民谣

元代民谣传下来的不多,约二十多首,主要内容基本上都是针对社会现实的。

四、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成就不高,主要是宋金遗民,在艺术上受元好问及江湖诗人的影响较深。

元代前期的诗文作家作品主要有刘因的《白沟》、《孝子君墓表》,邓牧的《君道》、《雪窦游志》,戴表元的《二歌者传》、《感旧歌者》等。

在当时比较著名的,是有元代四大家之称的虞、杨、范、揭。以及后期的王冕、萨都剌、黄镇成、杨维桢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cb0e06ba1aa8114431d92c.html

《元代文学(讲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