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在什么地方

发布时间:2020-05-11 20:02: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的心在什么地方——楞严经第一章注解(下)

《人的心在什么地方 》 已经讲了一年了,没听见一个人说明白心在哪里!现补讲一篇!

那这次,就有自己议论的部分,讲经只有佛自己讲,论经可以有千家品万家论。

这次讲的思路,是了解释迦牟尼佛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一步步引导阿南来明白自己的心性的!或者讲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或者说释迦牟尼佛讲明心性的方法是什么?

就说那年那月,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当时佛祖如来,法筵清众,宣示深奥佛法。怎么就谈到"心在哪"这个问题了呢?

看经文上说到,正在这么个时候,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超度而营斋接佛。并斋请诸大菩萨。城中长者居士同时设饭斋僧。唯独安南没有去,只因阿南先受到别人邀请,没来得及去。所以那天就没有饭吃,只好自己出门单独乞食去。 乞食就乞食吧,谁知道乞到摩登伽家门口了,还被摩登伽女看上,摩登伽为了女儿就朝着阿南念咒,还真把阿南给咒到了。看样子估计还差一点点就要破戒了。这时刻,如来佛心里已经看明白了,就敕让文殊师利将神咒前往护住了阿南。并把阿南和摩登伽带到了佛这里来了。

阿南见到佛之后,就“顶礼悲泣”。那阿南悲泣的缘由是什么?

仅仅从楞严经第一章来看阿南,也看得出阿南是一个孜孜不倦的修行者,就是一个人单独乞食的时候,还是严格按照佛的教导行事的,比如说佛教导乞食,要心里均等对待贫富。阿南就真这么去做的。“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态度上是“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就是说不仅仅是按照佛说的做,而且心里严肃而恭敬,外表也威仪。从下文中可见,阿南还承事十方诸佛及诸善人。对于佛法虽未得无漏,但还算多闻。心里自恃有佛兄照顾,对自己的佛学修为还是很自信的。结果出了这样的事情,顿感尽管多闻,但道力不全。

知道道力不全,但还是不知道应对的方法,所以为自己感到悲伤。就是说,自己全身心的付出,却被一个咒就咒倒了,能不悲伤吗!

接下来,阿南就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一个心里疑问,自己这么多闻,这么努力,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佛法学的还算不错,怎么心里这么脆弱,一个咒语就被咒到了,那以后出门人家还是冲着自己念咒怎么办?如是就问佛:“十方如来修到的菩提,他们最初心怎么安定下来的”。

查看宣化上人的注解,“奢摩他”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寂静”。“三摩”,中文叫“观照”。”禅那”也是梵语,中译是“思惟修”,又叫“静虑”。

阿南的意思,是讲十方如来,他们当初怎么就没有被咒到呢!他们是怎么做到一直的这么静心的去精修佛法,而且没有被干扰,最终成就正果的。 阿南的这个提问,得到在场的诸位菩萨的共鸣,都想听听佛的解释。所以讲阿南提出的这个问题还是和当时的气氛很融洽的。

以上是讲阿南为什么见到佛会悲泣。正因为有这些的感觉,所以就有这样的提问。

在阿南这样的提问之后,佛就问问阿南:“你我是同神气共天伦的兄弟,你当初是怎么被我所传的佛法吸引的,看到什么了!” 阿南就说佛的三十二相形体映彻,纯净犹如琉璃,晶莹而安静,显示清净光明的紫金光色,这样的形象不是人间欲爱所能具备的。佛就说阿南想的对,为什么呢!因为阿南看到的是佛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常人神气放在妄想追逐的东西上的。妄想的东西都是假的,所以神气就有生死了。所以生命轮回。

比如说见到豆腐,就想着怎么好吃,如是真的做出来了,自己也吃了,怎么见得是假呢?这个是说神气放在好吃的豆腐上,等到吃完了,你神气也就停止了。等到神气耗尽,如是乎就会死亡。

佛就说,阿南,你想知道十方如来获得无上菩提,最初安定心神的方法,那我怎么问就怎么说,直心回答我,不要把想象的状态告诉我,如果你一会这么想,一会那么想着回答我,就会产生很多委屈实物的形态,那什么时候能有个终始。

比如说,问豆腐是什么样,你就对着豆腐告知怎么怎么样,不要说怎么好吃,也不要说怎么不好吃。

这样交代之后,佛就问阿南,你说你发心学佛,是缘于“如来”的三十二相 ,那用什么见到三十二相的,谁在爱之乐之呢。阿南就说,眼见,心乐。佛就说,如果真的如阿南所说,人的爱乐是由于心和眼睛获得的,那心和眼睛是怎么回事要弄明白,免得自己还被自己的心和眼搞糊涂了。如来就问阿南了:“心在哪,眼又在哪”。

(这里,补充一个个话题讲讲。 看到楞严经这里,可以看到,佛问的是两个问题,一是 ”眼睛在哪里“”,二是 “心在什么地方”,当阿南开始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讲了眼在人面上,心在身体里面之后,后面一直没有具体讲眼睛在哪这个问题了。一直只讲心在哪这个问题。

那是不是就可以说眼在人面上呢! 看佛经里面讲到过五眼; 就楞严经第一章后面也讲到,人看东西是靠心的。 还有个事情,就是佛的一个弟子,眼睛全瞎,也能明察秋毫。等等吧。 为什么不讲眼,那是因为,把心弄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这个也是个人议论。姑且听之吧。)

这样,就谈到心在哪这个问题了。

现在再来看看,由于阿南的被咒这件事情,怎么就讲起“心在哪,眼又在哪”这个问题了的。

首先,阿南很会问,他一下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就是因为自己的心不能定下来,如果心如泰山坚定不被动摇,那就是被咒了又能咋样!

如来是大彻大悟的佛,是经历过来的人,渡人也无数,看到阿南这样的状况,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教导阿南!

佛祖如来就先引导阿南,想到佛法中有何胜相。

然后讲这三十二相,是由于"常住" 、"真心性" 、 "净明体"才具备的。(为什么说心是常住,因为能走掉的都不是自己,只有不走的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讲真心是常住心)

接下来佛就开始讲这个常住的真心,并且叮嘱阿南要用直心来应对如来的提问。心里妄想多,不纯净,就容易被干扰了。

再接下来,就问阿南,怎么看和感觉到佛的三十二相的。如是引出心和眼。

再之后呢,既然心和眼可以使得自己看到东西和感触东西,那心和眼在哪,这个问题总是要明白的,如是就谈到“心在什么地方”这个话题了。

接下来就讲"心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了。

释迦牟尼佛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说明"心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的呢!现在来看看吧!

心在什么地方?一时回答不了,但有个问题还是可以确认,那就是把不是自己的真心,当做自己真心了。或者说,心念很多,想来想去的,不知道哪个感觉才是自己真心的感觉。既然这样的话,释迦牟尼佛就让阿南自己讲,你说,心在哪? 那阿南不是站在自己的本心性上去看问题,就会心念一会这,一会那的。如是心内跑了七处。

开始说心在体内,佛说不对!啪,给他打回去了。

心在身外,佛说不对!啪,又打回去了。

那心在人根性里面,佛说不对!啪,再打回去。

那心是脏腑包裹着的,佛说不对!啪,再打回去了。

那思维体就是心,佛说不对!啪,还是打回去。

那心在中间总是对吧,佛还说不对!啪,又给打回去了。

那心在色尘与眼识之间,佛照样说不对!啪,打回去了。

那我一切无著,总叫做心吧,佛照样还说不对!啪,再又打回去了。

啪 啪 啪 都打回来之后,现在阿南心动不了了,没地方去了。能去的地方都去了,但都不是自己的真心,而且,佛说的都是很有道理。那怎么办呢!

其实心就应该哪都不去,就是去了,也该回来。到这个时候,佛就可以开始慢慢的和阿南及与会大众谈谈心在哪了。

我的理解,就是释迦牟尼佛先把阿南的心定住,定住了,心跑不动了,如是再谈这个心是咋回事!

接着看,下面释迦牟尼佛又有什么好方法来教导阿南及与会众生的。

这个时候的阿南,就拜佛,求真心在哪。

佛就直接说了,通常人们都是把两个根本的问题搞反了,如是形成很多颠倒的事情,形成一张网一样,把自己网住,不能脱离苦海达无上菩提。哪两个根本问题呢!第一,生死的根本问题。就是错把攀援的心,当做真心。老是在假心上耗费心神,真心也不去打理,如是就有生死。第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就是要达到菩提境界,本来具备的清静体。涅槃,理解为一个境界到高一层境界的超越。这句话理解为无始菩提境界的那个本有的清静体。佛解释说,人的“识精”,本来是清楚明白的,意识出来之后,就随着这个缘走神了,结果丢掉本有的东西,这个本有的东西,就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那“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是不是就是指的是真心呢!可以说不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个是说智慧提升的那种清静的状态。那真心性,应该是能生诸有,但 不被诸有所动的。

比如上文提到描述心的词语有"常住" 、"真心性" 、 "净明体",下文中提到“清静”、“妙静”、“性一切”等。

那这个“识精元明”是不是就是真心呢?应该也不是,因为“识”,有眼识、鼻识、耳识等等,都是元明的。

那佛说的这两个根本问题是什么意义呢!

菩提智慧的提升,是元清静体所得出的判断。而通常,识精有所意识,心神随着意识走了,结果菩提智慧的清静体就被遗忘。或说攀援之心干扰了菩提智慧的清静体,结果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了。干扰了,就随着诸缘跑,真心就没有了。或说总是在错误方向上走,结果就别成声闻缘觉。六道循环,不能出离。

这样一个结果,就是真心显得就脆弱了,就容易被干扰,就不平静。所以就被咒到!

佛接着引导阿南明白真心性是在什么位置!就说,阿南啊,你想知道奢靡他(寂静)的方法,想出离生死。(为什么奢摩他路可以出离生死呢,因为上面说到,“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被识精生出的诸缘干扰遗忘,本心就得不到维护就脆弱,如是就有生死。)现在回答我一个问题.

如是就有如来的两次著名的“举臂屈指”。

佛在第一次“举臂屈指”之后,就问阿南,见到什么,阿南说“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问,你用什么见到的。阿南就说,这个我和大家应该都是一样,用眼睛看到的。佛就说了,你说你眼睛看到如来的“光明拳,耀汝心目”,那用什么当做自己的心来体会如来的“光明拳,耀汝心目”呢?

如来这个比方,也打个比方来说明较为明白一点。比方说,一个喜好吃豆腐的,见到一盘烧好的豆腐,如是,感触有香味,那是鼻子感觉到的;颜色很有吃相,那是眼睛看到的;味道很适合口味,那是嘴巴体会到的;那自己的心应该都知道这些的,那心是什么呢!

看看如来这个说明问题的方法,真是让人叹服吧!

看阿南的回答,阿南说:“以心推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就严肃的讲不对,以心推寻逐,是前尘虚妄相想,不是自己的真心。

那怎么来理解,这是前尘虚妄呢!按照上文“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这个意思来理解,就是这样的----也学学如来,打个比方来说明。

比如喜好豆腐的人,见到豆腐了,他一见到,马上明白(既是识精元明),那是怎么怎么滋味,如是就想到该不该买,该怎么调料(既是能生诸缘)。如是乎,如是乎,就这么接下去了。这个诸缘就是前尘。通俗的说,就是自己过去的一些做法在代替此时刻的判断。

那“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怎么做的呢?一见到豆腐,豆腐就是豆腐。不受任何色香味及情感的干扰。处于当时的环境,审视之后,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所以讲,一般的人都是活在前尘里的!

还接着讲一个故事!

《月明三更》是讲慧能大师的,里面有一个故事,讲到如何不动心的,不防推荐看看。 《月明三更》电视剧28集里面:慧能大师把神秀大师几经周折送来的莲子抛在水池里面,几年后的一天,陡然开出双色并蒂莲花,引起寺众观看,慧能大师就说:“你们大家从莲花中悟出到什么了?”,如是各发己见,说法不一。有人说“这意味着神秀大师的渐休和慧能大师的顿悟本身同根所生”。慧能大师就说,这说的也玄乎了一些,花本无情且无语,你们倒是多情又多语。徒弟们就问了:“大师,那您看到了什么?” 慧能大师就认真起来,很严谨的说:“老衲只看见一朵开着双色的莲花,花本无语,我也无语”。-----阿弥陀佛!

看问题第一意识要由“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样去做,然后再去考虑前尘。

这个时候的阿南就很惊讶,自己识精推断问题,怎么就不是自己的真心呢!

这时佛祖如来就让阿南的心态进入“无生法”境界。无生法,就像是上文说到的见到豆腐,不要产生各类想法,豆腐就是豆腐。

佛摩顶阿南,说到,世间诸法,及各实物,都是心感触他们才被展现出来的。世界上一切所有,都有自己的体性,“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也就是真心,也是有自己的自体的。现在如果非要说“识精元明”所产生的分别看法就是自己的真心的话,那这颗心应该和诸尘世的实物是分开的,另外有一个自体存在。比如说,听如来说法,由声音产生自己羡慕的想法,再由这个羡慕之心的基础上去理解佛法,就算能做到把一切“见闻觉知”都停下来,内守幽闲,你所理解的佛法,还是自己“羡慕”这一心情影响下,想象的理解。按照佛的说法,这是“法尘”。真正的佛法没有听明白,都是受到自己以前的见解的干扰。

按照上文,看到豆腐的例子来解释的话,是这样:看到豆腐之后,立马明白这个好吃,怎么好吃呢!假若理解是辣椒烧豆腐。那这个辣椒烧豆腐是怎么形成的呢!“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意思是讲,有这个好吃的想法,既是:“心”,与“辣椒、豆腐及调料”一起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好吃的豆腐”。当然这些都是内心的活动,不可能想那个,那个就在自己面前的。如果你想象的这个辣椒烧豆腐是真的豆腐的话,那这个心的想法,自然要和“辣椒、豆腐及调料”是分开的,那这个想法在哪里来的,不就是“前尘影事”吗!通俗的说,就是自己的味觉记忆了。

传统文化中也讲到“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及“无代马走,无代鸟飞”的说法。意思是讲,人也是精气和形体合成的,人体各部分各做各的事情,不要相互取代。那按照佛的说法,就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和“识精”各自做自己该做的,不要谁去取代谁。

如果你心神放在想象的意识形态里面,那想象的东西怎么可以长久呢。如果把这个不长久的想象当自己了,那心也就很快没有了。那谁来坚持这个无生法呢!

这里特别说明这一句“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前尘有分别性,怎么理解呢!是这样的: 前尘,就是过去存于胸中的记忆。

有分别,就是过去的意识在分别现在的判断。

“前尘有分别性”,就是自己的潜意识在干扰现在的判断。

“离前尘有分别性”排除一切干扰,静静的观察。

---这个就是自己的真心!

佛在这里,说这个前尘有分别,是生死妄想。把这个妄想当真了,结果就不能成正果!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跟阿南讲了一番道理。

如果一个人非要去分别,别人是无法控制的,所以讲,心要自己修养,身心是不能相互代替的。如阿南这时候理解的“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阿南这个时候,心里还是很悲伤,接下来,阿南又说到一个问题,“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这个问题也是问的很有味道的。来看看吧!

由于攀援之心,和识精元明,引起前尘有分别性,与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没处理好,所以,失去人的本有的姿态,造成生命的轮回。两者很难分别清楚,或没法分别,搞的人很错乱。如果排除这两个障碍的干扰,回到寂静而平常的状态,那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果做到这个地步,不就找到“奢摩他”路了吗。

看阿南的提问,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激发了佛的智慧。佛这时候就想为众生建一个大法幢,让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释迦牟尼佛就再次提到上面说到的举臂屈指,另外指出一个事件,是这么说的,如果没有手,是不能握成拳头的,这个是事实。但是,没有眼睛,人的见性一点都不缺失。怎么来说清楚这个事情呢!佛打个比方,假若一个盲人,在亮处吧,陡然眼睛好了,如果把这个情况说成是眼睛见到了东西的话,那另外有一个情况,假若一个眼睛正常的人,在漆黑之处,什么都见不到,陡然有灯光出现,那这个人也见到东西了,那能不能说是灯见到东西了呢!显然是不可以的。

那这个事情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灯是显示物体的色彩的,如是见到物体的是眼睛,不是灯;同理,眼睛是见到物体的色彩了,人就有见性的存在,这个见性是心不是眼睛。就算是盲人,如果问他见到什么,他也会说见到黑暗了。可见,是有见性存在的。

上文阿南是问寂常心性是什么样的,佛这么回答,是什么意思呢!跑题了吗,没有!佛这个比如,说清楚一个事情,就是心是根据眼的信息来判断问题的,眼是根据物体的色彩来看清楚物体的。但事实中,人常不是这样的,比如一个爱好豆腐的人,听到说豆腐,他马上反应那辣椒烧豆腐,那个滋味哟,好啊,好吃!这边豆腐还没拿出来呢,凭什么说好吃呢!假使是一块坏豆腐呢!所以讲人都是前尘相想,都是攀援,都是识精耽误了。通俗的说,人都活在自己塑造的意境里,爬不出来。把心、眼、物体区分明白,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作用,心就清静了。这就是“寂常心性”。

佛见大家还有疑惑,如是就让阿若多五比丘等说说自己当年是怎么悟透客尘的含义,并且由此成就了正果的.

如是憍陈那长老,就讲了一个现象,比如在旅店,就会观察到,食宿完了就走的,肯定是旅客,不走的就是店主,如是就把不停留叫做“客”的意思;再看一个现象,比如在刚晴朗的天气,太阳出来之后,就见到空中有很多尘埃,观察看看就知道,这些尘埃是漂浮不定的,但是虚空是寂然不动的。如是就把漂浮不定的叫“尘”,澄寂的叫虚空。

那憍陈那长老讲客尘是什么意思呢! 从憍陈那长老讲的两个现象看,客就是客人,尘就是尘埃。客和尘都有同一个现象就是动态的,都是稍逊既逝的,而主人与虚空都是长久而不动的。拿到人体上来说,那些前尘相想、攀援、识精诸缘就相当于客、尘,而人体本心就相当于店主和虚空。 这就说明白了,人的心在哪了,在哪?除去客尘,除去前尘相想、攀援、识精诸缘就是自己的本心所在!

说明白点,当一个人静下来,把工作放回单位,把好玩的放回到好玩的东西处,一切声、色哪里来也归哪里去,什么知识文化,哪里学来的,也归还原处,再一层层,把能打发走的都打发走,就像旅店不接客整顿了,这种状态就是自己的本来形象。就是自己的真心。

就像上文说到的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见到莲花就是莲花,不要多情多语。

讲到这个时候,其实阿南已经明白什么是心了!看后面阿南与释迦牟尼佛的对话就知道。

这个时候,佛就第二次举臂屈指,再问安南见到什么了,阿南就说佛掌在众中开合而已,哪有什么光照耀心目呢!佛接着问,是佛手有开合,还是自己的见性有开合呢?阿南就说,佛手自己开合,不是自己的见性有开合。佛还问到,那哪个是在动,哪个在静呢!阿南这么说,佛手没有停止,我的见性呢,也没有静下来,但是谁也没使得谁动。佛这时终于肯定阿南的见解了!

佛如实又做个实例试验,在掌中飞出宝光到阿南的头部左右,阿南头部就左右摇动,佛就问阿南,头部因为什么而摇动的,阿南就说是佛光到我左右,我左右观看,所以头自己就动了,佛接着问,是头在动呢,还是见性有动呢?阿南回答,头自己动,见性也没有停止的,谁又摇动谁了呢!佛再次肯定了阿南的回答!

这两个例子说明,人体是时刻在体会外界的变化,而心时刻在处理身体的感觉,心也是相对的静止,不是啥都不理不问的。

这两个例子,认真看起来,说明的问题还是不一样的。举臂屈指例,说明的是外物与自己的见性关系;飞宝光例,说明的是自己的身体部位与见性的关系。

佛如是就做了总结,如果大家都把摇动的比作虚空中的尘埃,把不停止的比作旅店里的旅客。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明白,阿南的见性是静止不动的,这才是人本心性该有的状态,可是,大家都把外物和身体的部位的变化当做自己的身体,以动态的东西当做自己的心境,颠倒行事,不就遗失了自我吗!就像一个开旅馆的,客人来了,有好玩的也被吸引,有好吃的也被吸引,店里的事情都不想去打理了,那店还开不开了!长久以往,店就倒掉了。拿到人身上来说,人的心性大都是被外界事物吸引,或迷恋什么想法,不去正确面对事实中该有的事情,如是身体缺失打理,身体就崩溃了。这样不是颠倒行事,不是心性失真了吗,忘记自己是店主了。如是念念生灭,遗失真性。把外物当做自己,如是生命轮回在外物之间不能自拔。

这么再讲一遍,应该明白的多吧!

很多人佛经讲到深处,就作首偈,我这里用一句话作代替吧:

解释了这么多的楞严经,我没有说过,释迦牟尼佛说的是对的!也没有说释迦牟尼佛说的是错的! 既没有说我对楞严经的理解是对的,也同样没有说我对楞严经的理解是错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8ec01f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e2.html

《人的心在什么地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