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含答案)

发布时间:2017-03-02 10:50: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我的母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学习自传的语言特点,学习从不同方面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情节,学习概括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自学指导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绉绉(zhōu) (chuò) (shù)祖母

(shēng) (mó) (yì)

(tiǎn) (wǔ)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做好做歹:犹言好说歹说,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2.作者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3.背景链接

胡适父亲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省任官职。母亲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铁花作填房,当时胡铁花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胡铁花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铁花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铁花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局部突破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严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拓展延伸

收集歌颂母爱的名言。

【交流】世界上只有一个最好的女人,便是我的母亲。——成吉思汗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俗语

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穈先生(mí)  广漠(mò)     侮辱(wǔ)  嬉戏(xī)

B. 掷铜钱(zhì)  厌恶(wù)     摹画(mó)  管束(sù)

C. 眼翳病(yì)  抽屉(tī)     佃户(diàn) 灶神(zào

D. 文绉绉(zhōu) 绰号(zhuō)   宽恕(shù)  锁匙(shì)

2. 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A. 卑劣,不道德。(  )

B. 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

C.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

3. 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_______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_______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_______我,然后_______,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A. 严厉 教育 责备 惩罚

B. 严肃 教育 责骂 惩罚

C. 严肃 教训 责骂 刑罚

D. 严厉 教训 责备 行罚

4.与下面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_________

A. 我只得感谢我的慈母。

B. 我必得感谢我的慈母。

C.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D. 我就得感谢我的慈母。

(二)综合性学习:

5. 请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

例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快;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                                                   ;朋友是                                             

6. 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其“            ”等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中的“       ”(绰号)吴用等,梁山运机巧,水泊展谋略,识广才高,魅力四射……其实,他们的聪颖与智慧离不开丰富的阅历,更离不开广博的学识。这正应了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至理名言:                    

(三)阅读:

文段一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7. 第一段画线句中,“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二段中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在描写“组织戏剧班”一段中运用“居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章标题是“我的母亲”,可文章开头只字未提母亲,只写了童年生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我的母亲(丰子恺)

    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照片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但是《我的母亲》一文从何处说起呢?看看母亲的肖像,想起了母亲的坐姿。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的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照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露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一间是我家。但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后面有柔软的厚垫,凌空原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丁艰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人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吃。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取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就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就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火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能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 —— 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11. 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是什么? 

 

12. 第一段中母亲的照片“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中的“一向”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13. 第三段中作者从哪四方面写出了母亲座位的不舒服? 摘引文中语句回答

 

14. 母亲的座位既然如此不舒服,那她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

 

15. 第四段开头写到“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其中“丁艰”一词是书面语,指遭到父母的丧事。我们在初中课本里学过哪一篇文章也写到作者祖母去世,父亲奔丧回家这一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五段结尾划线句中“四班人”都指哪些人? (用原文回答    

 

17. 第六段中两次描写了母亲,当作者临行时,先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后写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为什么当作者放假归来时,描写顺序却相反呢?

 

18. 第七段中“唯假期归省”与鲁迅的《社戏》中“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中的“归省”意思相同。写出这个词的意思:

 

19. 第九段引用的陶渊明诗句“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是说明人在年轻时容易犯什么毛病? 答案不得超过10个字  

 

20.“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是深深印在作者脑海中的母亲的形象,这句话贯串全文,重复十次,可见其重要性。结合全文,分析概括出这句话所体现的母亲的性格特点。


 

【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D         

2. A. 下流             B.              C. 文绉绉

3. D       

4. C

(二)综合性学习:

5. 略。

6. 第一格:空城计、草船借箭、隆中对等;第二格:《水浒传》;第三格:智多星;第四格:知识就是力量。

(三)阅读

文段一

7. 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

提示:此类题只要结合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句即可。

8. 不矛盾。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之意,而且“我”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

9. “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

提示:此题可抓住“居然”的表意作用,并综合全文来分析。

10. 写童年生活的枯燥,既是对往事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作铺垫。

提示:此题要先分析全文结构之间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常用写作手法来思考。

文段二

11. 中国文化馆的约稿。(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

12. 深深的怀念之情

13. 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

14. 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可以兼顾内外)

15. 《背影》

16. 工人们、店伙计们、父亲的朋友、亲戚邻人

17. 为突出母亲对儿子的慈爱。

18. 回家看望父母或回家探亲

19. 不愿听从长辈的劝告(不全部接受长辈的训诲)

20. 严肃慈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851077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61.html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