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湖漫笔

发布时间:2019-03-17 12:53: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导入

1、杭州西湖简介

2、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如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是杭州城的古称谓

2、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

1、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之女。 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语言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2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一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大陆地区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

公社化不久又遇连年自然灾害,农民肿病横行,死尸遍野,惨不忍睹。肿病全是营养不足所至,每人一天三两,又要劳动,入不敷出,长此下去当然生病。那时得这种肿病的人全身浮肿,手脚无力,用手一压就起一个窝,见什么东西都想吃。粮食不够就搞代食品,什么胡豆叶、芭蕉头、小球藻、野菜根等都用来充饥,后来这些东西找不到了,有人开始吃观音土。观音土吃下后肚子发胀,不能排泄,几天后就被胀死。

但饥荒越来越严重,后卖人肉吃人肉的可怕的事也发生了。

宜宾市就发生了将小孩骗到家中,整死煮熟后作为兔肉到街上卖的事,谣传吃人肉能治肿病,于是有肿病的人就从死人身上取下些肉煮食之,全国缺粮状况普遍存在。

3、这篇散文《西湖漫笔》发表于1961812日《光明日报》,当时全国人民以顽强不屈的精神艰苦地度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作者通过对西湖的所见所闻写下了个人亲身的体验,在讴歌西湖的“绿”和“变”的同时,也讴歌了祖国的发展和变化。

4、划生字词,读课件上的生字。 还有两个词语的意思,潋滟、浮光掠影。

三、

1、那今天我们一起跟着宗璞的足迹,去欣赏她笔下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2、我们一起先来把这篇课文读一下,把声音放出来,放声朗读。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1-4)引出西湖特色 作者对祖国山川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美的感悟。

5-8)西湖之绿 作者对西湖美景的感悟:“绿”和“变”。

8-10)西湖之变

11)小结 心到神知 作者对西湖的评价只是自我看法。

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1-4段先总写此次印象与以往不同,

5-11段从“绿”“变”两个方面具体写其印象。

另外,第5段中“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 一个是“绿”,9段中“领略到的另一个字,就是“变”, 与其后文皆形成总分关系。

四、

1本文题为《西湖漫笔》,但起始不写西湖,而写足迹所至的其他地方,写欣赏《蒙娜丽沙》。这样写对下文细致描写西湖美景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这样写,为下文细致描写西湖作了一个铺垫。意思是,后文的感受是作者看了多次才真正体会到的东西。

2、在课文第三段,作者提起了他所要写的杭州,我们也知道他是第几次去的?这和上文他说的“然而在足迹所到的地方,也有经过很长久的时间,我才能理解、欣赏的。”“山水,也是这样的,去上一次两次,可能不会了解它的性情,直到去过三次四次,才恍然有所悟。”是相呼应的。

3、请找出作者的游踪。

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从花港乘船而回。

4本文是围绕西湖哪两个特点写的?试各用一个字概括。

绿、变

5、第五到第八段主要写西湖的绿,满眼望去全是绿,那作者在这里用了多少个绿呢?

二十

 1、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写排比句)
  2、水花飞溅,如 飞珠滚玉 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子中显得分外好看。(写比喻句)    
       3、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路边的野花轻轻地摇动,仿佛在向我们招手。( 写拟人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737df7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7.html

《定西湖漫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