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

发布时间:2019-03-13 20:46: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宪法(第三版)

导言

一、宪法学的基本特征

1、宪法学的综合性

2、宪法学的实践性

3、宪法学的系统性

4、宪法学的开放性

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

三、宪法学的分类

四、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1、宪法文本

2、宪法理论

3、宪法规范

4、宪法运行

五、宪法学的体系

六、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般研究方法:历史分析、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

具体研究方法:功能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价值分析、宪法判例分析

七、宪法学的基本功能

1、宪法学与法学教育

2、宪法学与国家立法

3、宪法学与执法活动

4、宪法学与公民的基本生活方式

5、宪法学与国家决策科学化

6、宪法学与国家的对外政策

上篇 宪法总论

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

第一节 宪法的词源

一、西方国家宪法词源的演变

二、非西方国家宪法词源的演变

第二节 宪法的概念

一、西方国家宪法学者对宪法概念的论述

二、非西方国家学者对宪法概念的论述

宪法:是确认一国民主制度,通过规范和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第三节 宪法的特点

一、宪法与法的共性

经济基础、国家强制力、规定权利与义务、制裁性

二、宪法与法的区别

1、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

2、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的特殊性

3、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三、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四、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五、宪法的本质

第四节 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宪法分类学

二、现代宪法分类

(一)以宪法概念性质为标准的宪法分类

社会学意义的宪法概念

法学意义的宪法概念

(二)以宪法存在形式为标准的分类

(三)以宪法规范与现实关系为标准的宪法分类

(四)以宪法形态论为标准的宪法分类

(五)以国家体制的类型为标准的宪法分类

三、宪法分类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宪法的功能

一、宪法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

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即具有正当性,包括内容、程序、形式上

二、宪法的具体功能

(一)确认功能

(二)保障功能

(三)限制功能

(四)协调功能

三、宪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一)宪法在立法中的作用

1、宪法确立了法律体系的基本目标

2、宪法确立了立法的统一基础

3、科学的法律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宪法原则的基本形式之一

4、宪法规定了解决法律体系内部冲突的基本机制

(二)宪法在执法中的作用

(三)宪法在司法中的作用

(四)宪法在守法中的作用

第六节 宪法与宪政

一、宪政的概念

一)概念

宪政强调宪法精神实现过程的制度与宪法秩序,通常指一种运用立宪主义宪法的国家政治形态,即宪法国家。所谓宪政,即宪法的实施过程。

二)基本特征

第一:宪法实施是实施宪政的基本途径

第二:有限政府与保障人权是宪政的基本精神

第三:树立宪法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二、宪政的要素

1.制宪

2.民主

3.法治

4.人权

三、宪政与宪法的关系

1、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具体实现过程

2、宪法侧重静态的调整;宪政侧重动态的调整

3、宪法文本确定的价值体系是不确定的;宪政确定的价值体系是确定的

4、宪法是规范形态;宪政是现实形态

5、宪法提供的规则表现为方式或方法;宪政提供社会共同体追求的目标

当然是相对的;一方面分析区别;一方面关注联系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史

一、宪政问题在中国的缘起

二、清末的立宪活动和宪法

(一)钦定宪法大纲(背景、内容、意义)

(二)重大信条(背景、特点)

三、中华民国立宪活动和宪法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背景、内容、性质)

(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与中华民国约法(天坛宪草与袁记约法)

(三)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

(四)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五)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六)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

(七)中华民国宪法

四、革命根据地宪法性文件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宪法史

一、共同纲领

二、1954年宪法

三、1975年宪法

四、1978年宪法

五、现行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现行宪法的修改过程与基本精神

(三)1982年宪法的发展(结构、规范、内容)

(四)现行宪法的修改

第三章 宪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通过宪法规范所体现的宪法内容的基本标准、基本准则或者基本界限。

第二节 人民主权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的含义

又称为主权在民原则

二、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一)宪法明确确认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

1、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

2、工人阶级领导

3、工农联盟为基础及以知识分子为依靠力量之一

4、爱国统一战线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宪法规定了人民主权原则实现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三)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公民在国家中作为权利者的地位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基本人权原则

一、基本人权原则的含义

二、基本人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四节 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

一、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的含义

三种类型的分权制度:

1、英国型

2、法国型

3、美国型

二、我国宪法关于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的体现

1、人民对国家权力的监督

2、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

3、国家机关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

第五节 单一制原则

一、单一制原则的含义

(一)国家结构形式概述

概念:

决定因素:

1、民族因素

2、经济因素

3、地理因素

4、历史因素

(二)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主要理由:

单一制的特点:

二、民族区域自治

三、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特别行政区制度与“一国两制”

(二)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

(三)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

特征行政区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别:

第四章 宪法的变迁

第一节 宪法制定权

一、宪法制定权概念

(一)制宪权定义

(二)制宪权与修宪权的区别

(三)宪法制定权概念的产生

二、宪法制定权的理论基础

三、宪法制定权的性质

四、宪法制定权的基本功能

1、制宪权的正当性

2、制宪权的公共性

3、制宪权的自律性

4、制宪权的稳定性

五、宪法制定权的界限

1、受制宪目的的制约

2、受法的理念的制约

3、受自然法的制约

4、受国际法的制约

六、宪法制定权主体

七、制宪权的行使程序

(一)制宪机构的设立

(二)宪法草案的提出

(三)宪法草案的通过

(四)宪法的公布

八、制定1954年宪法的正当性基础

第二节 宪法渊源

一、宪法的一般渊源

(一)宪法典

(二)宪法性法律

(三)宪法惯例

(四)宪法判例

(五)宪法解释

(六)国际条约

二、我国宪法的渊源

(一)宪法典

(二)宪法性法律

(三)宪法惯例

(四)宪法解释

(五)国际条约

第三节 宪法结构

一、宪法的一般结构体系

1、序言

2、正文(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宪法保障、宪法修改)

3、附则

二、我国宪法的结构

(一)序言

(二)总纲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四)国家机构

(五)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第四节 宪法规范

一、宪法规范的概念

二、宪法规范的特点

(一)宪法规范的政治性

(二)宪法规范的限制性

(三)宪法规范的最高性

(四)宪法规范的稳定性

(五)宪法规范的制裁性

(六)宪法规范的历史性

三、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

宪法规范与宪法条文的关系主要有四种形式

四、宪法规范的类型

1、确认性规范

2、禁止性规范

3、权利型规范与义务性规范

4、程序性规范

五、宪法规范的效力

宪法规范的效力并不等同于宪法条文的效力

宪法规范的效力与宪法规范的适用联系密切

宪法适用不同于遵守宪法的义务

六、宪法规范的变动

规范的变动:

不规范的变动:宪法破坏、宪法废除、宪法侵害、宪法中止

七、宪法关系

(一)宪法关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二)宪法关系的类型

1、国家与公民的关系

2、国家与国内各民族的关系

3、国家与政党的关系

4、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宪法解释

一、宪法解释的概念和意义

(一)宪法解释的概念

(二)宪法解释的意义

二、宪法解释的性质

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

三、宪法解释的主体与条件

(一)宪法解释的主体

立法机关解释制

司法机关解释制

特定机关解释制

我国采用立法机关解释制的原因

(二)宪法解释的条件

四、宪法解释的原则与种类

(一)宪法解释的原则

1、解释宪法应符合制宪目的与精神

2、解释宪法必须遵循依法解释原则

3、解释宪法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

4、解释宪法要体现宪法规范力

(二)宪法解释的类型

1、有权解释与学理解释

2、违宪解释与补充解释

3、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4、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

5、目的论解释与社会学解释

五、合宪性推定原则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合宪性推定原则的概念

(二)合宪性推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1、宪法规范最高性价值体系

2、立法权的尊重

3、宪法秩序的稳定

4、宪法规范具体化

六、宪法解释的方法

七、宪法解释的程序

1、宪法解释的提出

2、宪法解释的审查

3、宪法解释的决议

4、宪法解释的公布

第六节 宪法修改

一、宪法修改与宪法修改权的概念

(一)宪法修改的概念

概念:

特点:

(二)宪法修改权的概念

二、宪法修改的形式与方式

(一)宪法修改的形式

1、全面修改

2、部分修改

(二)宪法修改的方式

1、成立专门的修宪机关或由议会审议

2、实行国民投票制度

3、实行立法机关修改宪法制度

4、联邦制国家的修宪方法

三、宪法修改程序与界限

(一)宪法修改程序

提案 公告 审议 决议 国民投票 公布

(二)宪法修改界限

1、宪法修改界限否定论

2、宪法修改界限肯定论(内在界限、外在界限、实定法界限)

四、新中国宪法修改的演变

五、我国宪法修改制度的完善

第五章 违宪审查

第一节 违宪审查概述

一、违宪与违宪审查

(一)违宪的概念

概念:

违宪与违法的主要区别:

违宪的分类:

(二)违宪审查的概念

概念:

制度的基本内涵:

1、违宪审查通常只能由宪法明确规定的特定国家机关进行

2、违宪审查具有特定的程序和方式

3、违宪审查的对象是宪法行为

4、违宪审查机关作违宪判断或者合宪判断

5、违宪审查机关如果认为构成违宪进行处理,即进行宪法制裁

(三)违宪审查与其他制度的关系

1、违宪审查与宪法保障

2、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

3、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

4、违宪审查与宪法诉讼

二、违宪审查的起源

(一)英国

(二)法国

(三)美国

三、违宪审查的基本功能

(一)保证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二)保证宪法秩序

(三)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第二节 现代违宪审查机制

一、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

二、司法审查制

三、宪法法院审查制

四、宪法委员会审查制

第三节 中国的违宪审查制

一、中国违宪审查制沿革

二、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基本内容

中篇 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第六章 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一)

第一节 人权与权利概念

一、人权概念

(一)人权的发展

(二)宪法文本上的人权表述

(三)宪法文本中人权含义的解释

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区别

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解释所考虑的要素

宪法文本上规定人权条款的意义

二、权利概念

(一)权利概念的历史发展

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的一种行为。

(二)权利的基本特征

1、公民享受的具体权利的范围是法定的

2、权利是主体依照法定形式实现其意志的行为

3、权利的相对性

(三)权利的基本分类

1、法律权利与基本权利(根据权利所表现的内容与内部结构体系)

2、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和人身权利(根据权利的性质不同)

3、普通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根据权利主体的不同)

4、宪法性权利、刑事权利、民事权利和行政权利(根据确定权利的法律规范的特点不同)

三、基本权利的历史发展与概念

(一)基本权利的历史发展

(二)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

(三)基本权利的特征

1、基本权利确立公民的宪法地位,是一种个体抵抗国家权力的权利体系

2、基本权利是权利体系和宪政体制的核心价值

3、基本权利是实定法意义上的权利形态,不具有自然法意义上的权利性质,是相对稳定的权利群

4、基本权利一般具有补可转让性

5、基本权利的综合性

第二节 基本权利主体与分类

一、基本权利主体

(一)公民

公民与人民,两者的区别

(二)外国人

外国人被限制的基本权利

(三)法人

二、基本权利分类

(一)以基本权利主体为基础的分类方法

(二)以基本权利性质为基础的分类方法

(三)以基本权利内容为基础的分类方法

(四)以法律效力为基础的分类方法

(五)以领域与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分类方法

第三节 宪法上列举的基本权利与未列举的基本权利

一、宪法上列举的基本权利设定方式

(一)列举式

(二)概括式

(三)折中式

二、宪法文本上未列举的基本权利保护方式

三、人权条款与国家保护人权义务

第七章 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二)

第一节 基本权利效力

一、基本权利效力概念

二、基本权利效力类型

1、基本权利对国家权力的效力

2、基本权利对私人之间活动的效力

3、基本权利的放射权

三、基本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约束

(一)基本权利效力与立法权

(二)基本权利效力与行政权

(三)基本权利效力与司法权

四、基本权利效力在私人活动领域中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权利观念的转变

(二)国家权力社会化

(三)基本权利保障的多样化

(四)宪法原则对民法原理的修正

(五)宪法裁判制度功能的强化

第二节 限制基本权利的目的与界限

一、限制基本权利的内涵与依据

1、剥夺基本权利

2、停止行使某种基本权利

3、出于社会公益,对基本权利特殊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

二、限制基本权利的目的

(一)维护社会秩序

(二)保障国家安全

(三)维护公共利益

三、限制基本权利的形式

(一)基本权利的内在限制

(二)宪法和法律的限制

1、宪法限制

2、法律限制

法律的一般保留与法律的个别保留

(三)紧急状态下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

紧急状态:

1、紧急状态下限制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

2、紧急状态下基本权利的限制界限

1)限制的范围

2)限制的程度

3)限制的条件

3、紧急状态下基本权利的保障与救济

1)宪法限制基本权利的合理界限

2)限制基本权利的救济

第三节 基本权利的竞合与冲突

一、基本权利竞合

二、基本权利冲突

第四节 公民基本权利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一、旧中国宪法与基本权利观念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权保障实践

三、新中国宪法与公民权利的发展变化

第八章 平等权

第一节 平等权概述

一、平等与平等权概念

(一)平等的理念与发展

(二)平等权概念

概念:

特点:

二、平等权的发展

三、平等权的意义

四、平等权的宪法地位

平等权在基本权利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平等权的内容与类型

一、平等权的内容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禁止差别对待与合理差别

二、平等权的类型

1、禁止差别内容的规定

2、根据平等权适用的具体领域,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领域平等权

3、根据平等权主体的不同,分为公民、法人、特定对象的平等权

第三节 平等权的适用、效力与限制

一、平等权的适用

二、平等权的效力

三、平等权的限制

第九章 政治权利

第一节 政治权利概述

一、政治权利的概念

二、政治权利的范围

三、政治权利的性质

1、政治权利反映了公民在国家与政治生活中的宪法地位

2、政治权利是基本权利体系的基础

3、政治权利具有协调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功能

四、政治权利保障

(一)政治保障

(二)法律保障

(三)物质保障

五、政治权利限制

(一)限制政治权利的合理界限

(二)限制政治权利的方法

第二节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概念

概念:

基本特征:

二、选举权的性质

(一)选举权存在的形态

(二)选举权与权力的关系

(三)选举权与利益

第三节 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一、言论自由

(一)言论自由的概念

(二)言论自由的范围

(三)言论自由的功能

1、言论自由在政治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2、言论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3、言论自由具有政治监督功能

4、言论自由具有协调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功能

(四)言论自由的界限

(五)言论自由与因特网的发展

二、出版自由

(一)出版自由的概念

(二)出版自由的功能

(三)出版自由的保障

(四)出版自由与出版管理

三、结社自由

(一)结社自由的概念

(二)结社自由的类型

(三)结社自由的功能

社会团体的主要功能

(四)结社自由的保障与限制

四、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一)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的概念

(二)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的基本功能

(三)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的保障与限制

(四)法律责任

第十章 宗教信仰自由

第一节 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与历史沿革

一、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

二、宗教信仰自由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功能与保障

一、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功能

二、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

第三节 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事务的管

一、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宗教与国家教育制度的分离

3、独立办教原则

二、宗教团体设立、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

第十一章 人身自由

第一节 人身自由概述

一、人身自由的概念与价值

(一)人身自由的概念

(二)人身自由的价值

二、人身自由的性质与界限

(一)人身自由的性质

(二)人身自由的界限(保障)

三、人身自由的内容

第二节 生命权

一、生命权的历史发展

二、生命权的性质

三、生命权的宪法根据

四、生命权的基本内容

五、生命权的主体与效力

(一)生命权的主体

胎儿生命权

(二)生命权的效力

六、生命权的限制

死刑制度的合宪性

七、器官移植、克隆技术与生命权

第三节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一、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概念

二、人身自由的保障程序

(一)人身自由的实体保障

(二)人身自由的程序保障

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一)宪法与人的尊严

(二)人格尊严的概念

(三)人格尊严的保障

(四)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

(五)人格尊严的界限

第四节 住宅安全权

一、住宅安全权的概念

二、住宅安全权的保障

三、住宅安全权的限制

第五节 通信自由

一、通信自由的概念

二、通信自由的保障

三、通信自由的限制界限

第十二章 社会经济权利

第一节 社会经济权利概述

一、社会经济权利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二、社会经济权利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公民财产权

一、私人财产权的概念

二、私人财产权的历史发展

三、私有财产权的性质与内容

(一)私有财产权的性质

(二)私有财产权的范围

四、公共利益原则与私有财产权限制

五、私人财产权保障制度的功能

(一)私有财产权保障制度的功能

(二)完善私有财产权宪法保障的机制与程序

(三)私有财产权宪法保障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劳动权

一、劳动权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二、劳动权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就业权

(二)取得报酬权

第四节 休息权

一、休息权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二、休息权的保障

第五节 社会保障权

一、社会保障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二、社会保障权的基本功能

三、社会保障权的基本内容

四、社会保障权的界限

第十四章 文化教育权利

第一节 文化教育权利概述

一、文化教育权利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二、文化教育权利的基本内容与宪法保障

第二节 受教育权

一、受教育权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受教育权的概念与功能

(二)受教育权的基本特征

二、受教育权的基本内容

三、受教育权的保障

第三节 文化权利

一、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

二、从事文艺创作的权利

三、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第十四章 监督权与请求权

第一节 监督权

一、监督权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二、监督权的基本内容

三、监督权的效力与界限

第二节 请求权

一、请求权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二、请求权的类型

三、国家赔偿请求权

(一)国家赔偿请求权的主体

(二)国家赔偿请求权的范围

(三)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四)赔偿方式与计算标准

(五)国家赔偿请求权的界限

第十五章 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

第一节 妇女权利保护

一、妇女权利保护的根据

二、妇女权利保护的几种类型

(一)妇女政治权利保护

(二)受教育权的保护

(三)经济权利保护

(四)家庭生活中的平等权

(五)人生权利保护

第二节 儿童权利保护

一、儿童权利保护的概念

二、儿童权利保护的范围

第三节 残疾人权利保护

一、残疾人权利保护的意义

二、残疾人权利的保护范围

(一)劳动就业权的特殊保障

(二)政治权利的特殊保障

(三)受教育权的特殊保障

(四)人格权的特殊尊重

第四节 华侨、归侨和侨眷权利保护

一、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概念

二、华侨、归侨和侨眷权利保护范围

第十六章 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一节 公民基本义务的一般理论

一、基本义务的概念

二、基本义务的特征

三、基本义务的性质与分类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义务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义务

(一)遵守宪法义务的概念

(二)遵守宪法义务的主体

(三)遵守宪法义务的性质

(四)遵守宪法和法律义务的具体化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四、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

下篇 国家机构

第十七章 国家机构概述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概念与本质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

国家机构与一般社会组织的特殊性

国家机构与国家机关的关系

国家机构与国家结构的关系

二、国家机构的本质

三、我国国家机关的分类

第二节 国家机构的演变

第三节 国家机构的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

概念:

具体表现:

二、责任制原则

集体负责制

个人负责制

政治责任:

法律责任:

第十八章 选举制度

第一节 选举制度的基本范畴

一、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与概念

二、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功能

四、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二)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

(四)无记名投票原则

五、选举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

第二节 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与选举投票

一、选区划分

二、选民登记

三、选举投票

第三节 候选人制度

一、候选人提名权主体

二、候选人提名方式

三、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的确定程序

四、候选人介绍制度

第四节 选举管理制度

一、选举管理的基本原则

二、选举机构的设置

第五节 代表辞职与罢免制度

一、代表辞职制度

二、罢免制度

(一)罢免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罢免权

(三)人大代表对国家机关领导人的罢免权

第十九章 中央国家机关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与地位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一)宪法方面

(二)立法方面

(三)人事方面

(四)监督方面

(五)决定重大国家事务方面

(六)其他方面

四、工作程序

(一)会议制度

(二)议案通过程序

(三)询问与质询

(四)辞职与罢免

五、全国人大各委员会

六、全国人大代表

(一)全国人大代表的工作

(二)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

(三)代表的义务

(四)停止执行代表职务和代表资格终止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和组成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任期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二)制定法律,解释法律

(三)人事任免

(四)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

(五)监督其他国家机关

(六)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自身的组织工作

(七)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四、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程序

五、委员长会议

六、工作机构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一、国家主席的性质和地位

(一)国家主席制度的沿革

(二)职权与地位

二、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

第四节 国务院

一、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二、国务院的领导体制与会议制度

三、国务院的职权

四、国务院各部门及所属其他行政机构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一、军事统率机关的沿革

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

三、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职权

五、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体制

第二十章 地方国家机关

第一节 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的概念与原则

二、我国现行行政区划

第二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

(一)性质和地位

(二)组成和任期

(三)职权

(四)会议制度

(五)委员会

(六)代表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第三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一、性质和地位

二、组成和任期

三、职权

四、领导体制

五、所属各工作部门

六、派出机关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一、历史演变

二、人民代表大会

三、人民政府

四、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三、民族自治地方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

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性质与地位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组成

五、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区

(一)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

(二)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权

(三)财政自治权

(四)经济建设的管理权

(五)公共事务的管理权

(六)组织公安部队权

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

一、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的性质和地位

二、特别行政区的政权体制

(一)行政主导

(二)司法独立

(三)行政与立法

三、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一)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

(二)行政长官的产生和任期

(三)行政长官的职权

四、特别行政区政府

(一)法律地位和组织形式

(二)职权

(三)责任

五、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一)性质、组成和任期

(二)产生程序

(三)职权

(四)工作程序

(五)立法会议员

六、特别行政区司法机关

(一)组织系统

(二)法官的任免

(三)工作原则

第二十一章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第一节 审判机关

一、人民法院的性质和任务

二、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职权和领导体制

三、人民法院的组成和任期

四、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制度

(一)两审终审制

(二)合议制

(三)审判委员会制度

(四)审判监督制度

(五)回避制度

五、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宪法原则

(一)依法独立审判原则

(二)当事人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原则

(三)公开审判原则

(四)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五)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第二节 检察机关

一、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任务

二、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和领导体制

三、人民检察院的组成和任期

四、人民检察院的职权

五、各级人民检察院的职责划分

六、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原则

(一)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

(二)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三)公民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6a65bb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dc.html

《中国宪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