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9-11-30 08:36: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词解释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企业对于本组织的人力资源从获得、培养到配置、使用,以使人力资源在组织中与其它要素相结合、形成生产力,并取得预想的效率和效果的活动。

人力资源规划: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组织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环节,是有效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前提。

员工招聘:是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通过合理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寻找、吸引和获取组织所需的适合人员,并将其安排到适合的岗位的过程。

绩效计划:是由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制定并修正绩效目标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管理者和员工共同沟通,对员工的工作标准和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协议的过程。

绩效考评:(performance appraisal)是评估者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一定的考评方法考评和评价员工在确定时期内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与组织期望的一致程度的过程。

正式沟通:是指在组织系统内,依据一定的组织原则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非正式沟通:渠道指的是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督,自由选择沟通渠道。

收入:指某个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劳动者个人或其家庭凭借各种资源获得的全部报酬。其中包括储蓄利息、债券和股票所得、接受馈赠和遗产等。

报酬:指员工为某一组织工作而获得的所有他认为有价值的回报。其中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把报酬分成不同的形式。

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涉及员工经济性报酬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包括组织薪酬的多种决策和组织实施内容和薪酬分配的持续而系统的组织管理过程。

基本薪酬:指企业根据员工所承担或完成的工作本身或者是员工自身所具备的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而向员工支付的稳定性报酬,是员工从企业获得的最为稳定的经济报酬。

福利: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奖金之外的各种保障计划、补贴、服务以及实物报酬。

培训:是指组织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员工的职业满足度,而对组织的各类人员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的教育开发投资活动。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从事的职业及承担的职业角色,它是由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职业生涯设计:指组织及员工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自我因素、职业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通道、发展个人职业生涯的计划安排。

职业生涯发展:指员工沿着设计的职业发展通道,不断地从一个岗位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岗位,从较低的层次上升到较高的层次,直达生涯目标。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来说,是指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与劳动相关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劳动合同订立: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经过相互选择、协商一致,以书面形式依法签订协议,确定劳动合同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劳动争议:是企业和员工之间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及时有效的处理劳动争议,对于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岗位:指人们在组织中从事具体职业的位置。这个位置有两个要求:一是必须与具体的业务工作相对应,二是必须有人去执行业务工作所规定的事情。

岗位管理:是指以企业战略、环境因素、员工素质、企业发展、企业规模、技术因素等六大因素为依据,通过岗位分析、描述、设计、培训、考评、激励与约束等过程控制,实现人——岗匹配,发挥企业中人力资源的作用,谋求生产效率提高的过程。

岗位目标管理模式:建立于正确的组织分析的前提下,以各个岗位的工作分析为基础平台,以明确各个岗位的岗位目标为核心,以科学的绩效考评系统为控制,以有效的薪酬结构为激励,使企业总目标与各个方面的分目标融为一体,以求得企业长远优化和稳定快速的发展的岗位管理模式。

职业经理人:指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深谙经营管理之道,熟练运用企业内外各项资源,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受薪人员。

1. 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或者表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减去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后的人口。

2. 工作生活质量:也称为劳动生活质量,它是根据生活质量引申而来的术语,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

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行为科学理论,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3. ERG:美国克雷顿·奥尔德弗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指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4. 工作分析:是指确定完成各项工作所需技能、责任和知识的系统过程,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5. 任职资格:是在特定的工作领域内,根据任职标准,对工作人员工作活动能力的证明。

6. 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范围的扩大或工作多样性,从而给员工增加了工作种类和工作强度。工作扩大化使员工有更多的工作可做。

7. 工作丰富化:是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自主权和控制权。

8. 工作轮换:是一种短期的工作调动,是指在组织的几种不同职能领域中为员工做出一系列的工作任务安排,或者在某个单一的职能领域或部门中为员工提供在各种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流动的机会。

9. 人力资源计划(规划):企业为确保自身在未来对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需要并使企业和员工得到长期利益,根据自身在变化环境中的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制定引进、保持、提高、流出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的过程。

10. 晋升计划:根据企业组织的人员分布和企业组织的层级结构,制定人员的提升政策。

11. 补充计划:企业根据组织运转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在中长期内把企业组织可能产生地空缺职位加以补充的活动。分为内部补充+外部补充

11. 配备计划:通过有计划的企业组织内部人员水平流动来实现企业组织内的人员在未来职位上的分配。

12. 员工生涯计划:一个人工作生涯的人事程序。通过生涯规划,把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结合起来,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组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马尔可夫法:一种统计方法,基本思路是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以此来推测未来的人事变动趋势。一般以510年为周期来估计年平均百分比。周期越长,根据过去人员变动所推测的未来人员变动越准确。

14. 招聘:指组织通过招募、甄选、录用、评估等一系列活动,实现所招聘人员与待聘岗位的有效匹配的过程。

15. 招募:组织针对某一工作所需的人员公开地吸引更多更好地申请人来申请得到这一工作而进行地若干活动。

16. 选拔:企业从人-事两个方面出发,挑选出最合适地人来担当某一职位的活动。

17. 录用:通过对选拔结果的分析,确定每一位应试者的素质和能力特点,根据预先确定的人员录用标准与录用计划进行录用决策。

18.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

19. 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20. 面试:是一种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考官对考生的面对面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有关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面试是公司挑选职工的一种重要方法。

1.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

职业生涯是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为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带鱼、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准,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

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指一个人一生在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工作活动相关的连续经历,并不包含在职业上成功与失败或进步快与慢的含义。也就是说,不论职位高低,不论成功与否,每个工作着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

2.计点法:

它把工作分解成许多要素,这些要素包括技术能力、判断力、知识、经验、努力、责任和压力等等,每个要素都赋予一个权重分数,并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4.层次:

系统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等级秩序。具有多样性,可按物质的质量、能量、运动状态、空间尺度、时间顺序、组织化程度等多种标准划分。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既有共同的规律,又各有特殊规律。

6.马尔科夫:

单个生产厂家的产品在同类商品总额中所占的比率,称为该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市场占有率随产品的质量、消费者的偏好以及企业的促销作用等因素而发生变化。企业在对产品种类与经营方向做出决策时,需要预测各种商品之间不断转移的市场占有

率。

8.工资: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9.绩效管理:

是一个将战略管理目标转化为个人绩效的系统,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来取得最优的工作结果。

10.解雇:

是指工作岗位暂时短缺,企业因此告诉雇员现在暂时没有工作岗位可提供,但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企业愿意召回这些雇员。

12.离职:

离职,是职工根据企业和自身情况擅自离职,而强行解除与企业的劳动关系的一种行为。

14.职业发展:

是指使一个人既能满足组织现在的需要,又能满足其未来需要的一切准备活动。职业发展属于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范畴,因而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

19.360°绩效评估:

评估不再仅仅是上级给下级评,而是包括下属、上级、同事和接受经理服务的顾客的评估。

20.工作描述:

职务名称、职务范围、向上对谁负责、向下对谁授权、工作目标、职责、工作环境、其他关于职业开发、晋升和奖励标准、其他合理的职责。

21.工作规划:

就是要说明应该招聘什么样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该雇员应该具有何种的个性态度来适应这个岗位。

24.评价中心:

是用于评价、考核和选拔管理人员的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手段是情景模拟测验,即把应试者置于模拟的工作情景中,让他们进行某些规定的工作或活动,考官对他们的行为表现作出观察和评价,以此作为鉴定、选拔管理人员的依据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经验、品性与态度等的身心素质。

2、人力资源管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指导和进行的人事管理活动,即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3、人力资本:指通过资本投资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品性和健康等。它具有收益的长期性,不可预测性、存在的无形性以及与拥有者不可分离性等特点。

4、激励:把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性发展的要求,尽最大可能去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的管理方法。

5、人性:即人的本性。对人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在西方管理学里,对人性的认识中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四种理论假设。

6、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的各项费的总和。

7、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它包括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

8、工作评价:工作评价又称职务评价,是依工作分析的结果,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职务的性质、强度、责任、复杂性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的程度差异,进行综合评估的活动。

9、因素评分法:因素评分法也称要素评估法,是首先从所有待评价的工作中确定几个主要因素,每个因素按标准评出一个相应的分数,然后根据待评工作总分确定相应的等级。

10、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实质是对行为样组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它包括:对行为样本的、行为样组不一定是真实的、标准化的、力求客观化的测量。

11、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具体的计量形式,对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消耗量所规定的限额。常见的有时间定额、产量定额、看管定额、人员定额、服务定额、工作定额等。

12、招聘:是招募与聘用的总称,指为企业、事业组织的空缺职位寻找合适的人选。

13、甄选:俗称选拔,指采取科学的人员测评方法选择具有资格的人来填补职务空缺的过程。

14、培训:是向新员工或现有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须的相关知识、技能、价值观、行为规范的过程。

15、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它包括:(1)学习包含着变化;(2)变化是持久性的;(3)关注的是行为改变;(4)必须包含某种类型的经验。

16、员工考评:员工考评是指考评者在一定的目标的与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依据一定的考评标准,对员工及其相关工作进行事实评判或量值与价值评判的过程。

17、评价性考评:又称总结性考评,是一种全面考核评定员工对象的考评类型。其内容较全面,时间常在期末,标准常是职责要求或计划内容,属于效标参照性考评。

18、考评指标:包括考评要素、考评标志和考评标准度。

19、考评的效度:效度是指考评结果与待考评的真正工作绩效间的相关程度。

20、薪酬制度:也常称工资制度。是指与工资决定和工资分配相关的一系列原则、标准和方法。

21、薪酬管理:指组织者对员工的薪酬形式、薪酬结构、新酬水平、新酬等级、新酬标准等内容进行制度或调整,主要包括新酬的目标设定、政策选择、计划制定和结构调整四个方面。

22、同工同酬原则:要求对从事相同工作员工支付同样的报酬,这是处理不同岗位之间的工资关系的基本原则。不能因年龄、性别、种族等的不同。

23、岗位工资制:是按不同岗位或职务的特点确定工资标准,并根据员工完成岗位职责情况支付报酬的工作制度。有对岗不对人一岗一薪两个原则。

24、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导社会成员遇到因年老、疾病、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使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获得一定的经济帮助的社会制度。

25、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员工在达到国家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6、工伤保险:指员工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员工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员工或家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补偿,补偿可以是现金体现。

27、失业保险:是为了保障失业人员

  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并促进基再就业,它是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8、劳动合同:就是员工与组织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

29、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过程,指一个人在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工作活动相关的连续经历,不包括职业上的成功与失败。

31、人性化设计:就是在计算设计是优化的,在界面上是人所熟悉的,流程上与实际一致的,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就是人所想即得、所见即思

3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以计算系统数据平台为核心,将人工方式下的零乱数据组织成统一的数据平台。

绩效工资制:绩效工资制度的前身是计件工资,但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资与产品数量挂钩的工资形式,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工资标准和管理程序基础上的工资体系

职务分析:就是所谓的工作分析,是指确定完成各项工作所需技能、责任和知识的系统过程,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工作分析是对某特定的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资格条件的过程。工作分析是具体通过系统全面的情报收集手段,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其分析质量对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位置。

薪酬管理:是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

目标管理: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定义: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1 职务:指主要职责在重要性与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或统称。职务实际上与工作是同义的。

2 职业生涯 :指一个人在某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工作或职业。

3 图式化评定量表:是绩效考核的主观标准。图式化的评定量表法是上级评定法中最简单,最常用的。图式化的评定量表包括若干的特质和其得分范围,然后上级在量表上评价该员工的工作表现在每一具体的特质上的得分。 175

4 职务薪酬制 :是首先对职务本身的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确定不同职务对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大小。根据评价付给担任该职务的人员相应的薪酬。职务指同类项目或同类职位的归集。职务薪酬制假定担任某一职务的员工其能力和贡献是和该职务相匹配的。

5 360度反馈体系:绝大多数的公司采用上级评价的方法,但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多种来源的评价,如员工自评、同事评价、客户评价、下级评价等,这就是360度评价的含义。

1晕轮效应:是指评价者对员工的整体印象影响到他评价员工工作表现的每一个维度,或者评价者对员工的某一方面的表现的印象影响他评价该员工其他维度的表现。

2职业:指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工作要求相似或职责平行的职位集合。如会计,工程师(笼统的概念)

3职务分析:是人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技术,可以说是整个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

4技能工资制:不是根据员工的职务,而是根据员工拥有的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的技能或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类型决定其薪酬水平。

5测验效度:是指所测内容与预期的符合程度,即测验的有效程度

04

1典型事例法:是对实际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者的工作行为进行描述。比如把文秘人员的打字、收发文件等一系列行为收集起来进行归纳分类,得到有关工作内容、职责方面的信息。

2评价中心技术:“评价中心”是用于评价、考核和选拔管理人员的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手段是情景模拟测验,即把应试者置于模拟的工作情景中,让他们进行某些规定的工作或活动,考官对他们的行为表现作出观察和评价,以此作为鉴定、选拔管理人员的依据。评价中心技术具有很高的信度、效度,有很大的预测价值。[]

评价中心最重要的方法是模拟情景测验,其中又包括公文筐测验、角色扮演、小组互动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测验)。

3职务薪酬制:是首先对职务本身的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确定不同职务对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大小。根据评价付给担任该职务的人员相应的薪酬。职务指同类项目或同类职位的归集。职务薪酬制假定担任某一职务的员工其能力和贡献是和该职务相匹配的。

4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过程,通过职业规划,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个人的利益在组织发展中得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计划。

5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种类型:(递进)① 生理需要② 安全需要③ 归属和爱的需要④ 尊严的需要⑤ 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种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低层次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

05

1德尔菲(Delphi)法 :又称专家会议预测法,是一种主观预测方法,它以书面形式背对背地分别征求专家意见,通过中间人或者协调员把第一轮预测过程中专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规纳后反馈给他们,然后重复这一循环,使专家们有机会修改预测并说明原因,一般重复3-5,使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为止.

2继任规划 :用来填补最重要管理决策职位的计划.P46

3关键事件法(特指职务分析中) 分析人员向工作者提出一些问题,以得到解决关键事件所需的能力,素质,还可以让工作者进行工作重要性的评定的方法.P88

4文件筐测验:模拟管理者处理文件的实际情形,考核各种管理技能.P140

5职务薪资制:首先对职务本身的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确定不同职务对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大小,根据评价给担任该职务的人员相应的薪酬.P240

06

1职务分析:是人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技术,可以说是整个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

2文件筐测验:模拟管理者处理文件的实际情形,考核各种管理技能.P140

360度反馈:绝大多数的公司采用上级评价的方法,但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多种来源的评价,如员工自评、同事评价、客户评价、下级评价等,这就是360度评价的含义。

4海氏薪酬制:海氏方法是要素比较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海氏系统法又叫做“指导图形状构成法”,它是由美国薪酬设计专家艾德华·海于1951年研究开发出来的。

海氏评分法:着眼于确定不同工作对实现组织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根据海氏方法,可以很客观和科学地给每一职务一个评价点数。海氏薪酬体系特别适用于管理人员的薪酬设定。

5工作设计:是指将任务组合构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也就是确定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安排。通过这一设计,使员工对工作内涵和程序有新的认识,提高对工作的认同。

07

1工作丰富化:在纵向上赋予员工更复杂、更系列化的工作,参与工作的规则制订、执行、评估,使员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

2效度:一个测验在测量某项心理特征时所具有的正确程度。效度越高,表明它所获得的结果就越能反映欲测的真正心理特征。

3人力资源规划:指使企业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人力,为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组织目标而拟定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的相互匹配。

4职业生涯:指一个人在某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工作或职业。

5职能薪酬制:根据员工的职务完成能力而不是其工作来决定职务承担者薪酬的制度。

08

  1马尔科夫模型:是用来预测具有等时间隔的时刻点上各类人员的分布状况。模型规定:在给定时期内从低一级向高一级或从一职位转移到另一职位的转移人数是起始时刻该类总人数的一个固定比例,即转移率◎。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以此来推测未来的人事变动趋势。

 2职务分析:是人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技术,可以说是整个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

 3结构化面试:指在面试前预先设定所提问题,在面试中有准备地系统提问的一种面试方法。有利于提高面试的效率,了解的情况较为全面。

 4晕轮效应:是指评价者对员工的整体印象影响到他评价员工工作表现的每一个维度,或者评价者对员工的某一方面的表现的印象影响他评价该员工其他维度的表现。

 5评价中心:"评价中心"是用于评价、考核和选拔管理人员的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手段是情景模拟测验,即把应试者置于模拟的工作情景中,让他们进行某些规定的工作或活动,考官对他们的行为表现作出观察和评价,以此作为鉴定、选拔管理人员的依据。

09

1人力资源规划:指使企业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人力,为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组织目标而拟定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的相互匹配。

2目标管理法:是一种管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使主管人员和下属共同参与制定双方同意的目标、目的,从而使组织的目的得到确定和满足。

3职务薪酬制:是首先对职务本身的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确定不同职务对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大小。根据评价付给担任该职务的人员相应的薪酬。职务指同类项目或同类职位的归集。职务薪酬制假定担任某一职务的员工其能力和贡献是和该职务相匹配的。

4面试:是一种通过考官与考生直接交谈或设置考生于某种特定情境中进行观察,了解考生熟知状况、能力特征及求职应聘动机等情况,从而完成对考生适应职位的可能性和发展潜力的评价的一种十分有用的测评技术。

优点:比笔试或是看简历资料更直观、灵活、深入。

缺点:在于主观性大,考官容易产生偏见,难于防范和识别考生的社会赞许倾向和表演行为。142

5无领导小组讨论:小组互动测验也称为无领导小组讨论测验。测验中,通常把应试者分成6-8人一组,不指定小组的领导人,由主试说明要求、给出讨论的问题,请应试者小组自由讨论,并最终给出统一的讨论结果。

 评价者观察讨论中谁最擅长根据现有材料集中正确意见,最擅长说服他人,把讨论引向一致或作出大家公认的结论,从而对每位应试者的领导能力、说服力、民主意识、言语表达作出评价155

10

1海氏薪酬制:海氏方法是要素比较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海氏系统法又叫做“指导图形状构成法”,它是由美国薪酬设计专家艾德华·海于1951年研究开发出来的。

海氏评分法:着眼于确定不同工作对实现组织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根据海氏方法,可以很客观和科学地给每一职务一个评价点数。海氏薪酬体系特别适用于管理人员的薪酬设定。

2人员评估:人员评估是指根据来自各方面的有关求职者的信息对求职个体作出客观评价,它是进行人员录用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些信息来源包括简历、能力测评、个性测评、体能检查、面试等各个方面。

3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工作时间长度固定的前提下,灵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方式。弹性工作制的形式包括:缩短每周工作的天数,弹性工作时间。

360度的反馈体系:绝大多数的公司采用上级评价的方法,但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多种来源的评价,如员工自评、同事评价、客户评价、下级评价等,这就是360度评价的含义。193

5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发展的子系统,是规划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人事程序。通过职业规划,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个人的利益在组织发展中得到实现。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经验、品性与态度等的身心素质。

2、人力资源管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指导和进行的人事管理活动,即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3、人力资本:指通过资本投资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品性和健康等。它具有收益的长期性,不可预测性、存在的无形性以及与拥有者不可分离性等特点。

4、激励:把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性发展的要求,尽最大可能去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的管理方法。

5、人性:即人的本性。对人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在西方管理学里,对人性的认识中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四种理论假设。

6、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的各项费的总和。

7、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它包括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

8、工作评价:工作评价又称职务评价,是依工作分析的结果,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职务的性质、强度、责任、复杂性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的程度差异,进行综合评估的活动。

9、因素评分法:因素评分法也称要素评估法,是首先从所有待评价的工作中确定几个主要因素,每个因素按标准评出一个相应的分数,然后根据待评工作总分确定相应的等级。

10、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实质是对行为样组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它包括:对行为样本的、行为样组不一定是真实的、标准化的、力求客观化的测量。

11、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具体的计量形式,对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消耗量所规定的限额。常见的有时间定额、产量定额、看管定额、人员定额、服务定额、工作定额等。

12、招聘:是招募与聘用的总称,指为企业、事业组织的空缺职位寻找合适的人选。

13、甄选:俗称选拔,指采取科学的人员测评方法选择具有资格的人来填补职务空缺的过程。

14、培训:是向新员工或现有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须的相关知识、技能、价值观、行为规范的过程。

15、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它包括:(1)学习包含着变化;(2)变化是持久性的;(3)关注的是行为改变;(4)必须包含某种类型的经验。

16、员工考评:员工考评是指考评者在一定的目标的与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依据一定的考评标准,对员工及其相关工作进行事实评判或量值与价值评判的过程。

、资源:是指某种可被以利用,提供资助或满足需要的东西。

3、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所具备的劳动能力总和,也称“人类资源”或“劳动力资源”、“劳动资源”。

5、人力资源运动:是指人力资源的经济运动。

1、人力资源数量定义:指的是构成劳动力人口的那部分人口的数量,其单位是“个”或“人”。

2、劳动力人口定义: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3、人力资源数量定义: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减去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4、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人口总量及再生产状况;人口的年龄构成;人口迁移

5、人口迁移定义:即人口的地区间流动。

10、人力资源总量定义:是数量与质量的乘积,即人力资源总量=劳动人口数量×质量,出于计量的需要,可采用下列公式:人力资源总量=求和符号:某等级劳动人口数量×某等级劳动人口质量,或者:人力资源总量=劳动人口数量×劳动人口平均质量。

18、人力投资收益定义: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使之形成或者强化劳动能力而取得的经济回报。

19、人力资源供给定义:是指就经济运动而言,已经开发的、马上可以投入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劳动者与正在谋职者所具备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1)人力资源:指能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22、人力资源需求定义:即一定范围的用人主体对于人力资源所指出的需求。从理论上讲,人力资源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也称为“引致需求”,它是由人的消费所引起的、所派生出来的。

1、劳动者权益定义:即劳工权利或劳动者权利,简称“劳权”,它是劳动者在履行劳动义务的同时所享有的与劳动有关的社会权利的总称。

6、劳动立法的定义:是立法机关制定、修改或废止有关建立、变更、终止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活动的总称。

10、人力资源关系定义,是居于一定组织之中的员工,与组织及管理人员之间的各种工作关系。这一关系也成为劳动关系、人事关系、劳资关系、员工关系、雇佣关系、劳动管理关系等。

1、人口定义: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体

2、人口的数量定义:是指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人的数目

3、人口的质量定义:包括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文化水平,它们一般可以通过人力体质水平、患病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和平均教育程度等表现出来,它无疑对人的经济效能发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人口与人力资源的关系:人口与人力资源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总的来说,人口是人力资源的基础和前提,人力资源是人口的核心和关键。我们知道,人力资源是体现在人的自然生命机体上的经济资源,它是以人口为存在的自然基础的。人口具有推动生产资料、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因而能够成为国民经济的资源。但是,构成人力资源的人口不是所有的人口,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部分人口即劳动年龄人口。要得到人力资源,必须以一定的劳动年龄人口为前提;要有劳动年龄人口,则必须要以总体人口的存在为前提。因此,人口成为一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基础和前提。就一般情况而言,一定的人口总体决定了即时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该人口总体的再生产状况决定了人力资源未来的基本格局。人口的迁移流动则对改变一定地域的人力资源结构布局产生一定的作用。

从人口角度看人力资源,涉及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近期人口再生产的调节,调控远期的人力资源生产数量和质量。第二,根据近期和远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对未来人口数量与合理结构做出科学预测,作为人口数量与质量再生产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调控依据。第三,对目前和近期的存量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合理扩大就业人口比重,扩大其经济性、增加其生产能力。

5、人口的再生产定义:是指人口在运动过程中实现更替,维持自身。

6.KPI含义:是指企业宏观战略目标决策经过层层分解产生的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是宏观战略决策执行效果的监测指针。通常情况下,用来反映策略执行的效果。

人力资源: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被管理者运用产生经济效益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体力、智能、心力等人力因素的总和及其形成基础,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品性素质等。

7.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确保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四个含义: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系统性、战略性、目标性。

8.动力:所有引起、推动和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行动的因素,包括:心理学中的动机与欲望。

9.自我申报: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适应性进行分析和自我评价,同时提出轮岗与能力开发愿望与计划的过程。

10.团队活动:通过一定的项目与任务把具有不同人力资源特点的人员组合在一起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管理形式,叫项目管理。

11.弹性福利:由员工自行选择福利项目的福利管理模式。既有效控制了企业福利成本,又照顾到了对员工对福利项目的个性化需求,是一个双赢的管理模式。

12.企业年金,原称:补充养老保险,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定位为缴费确定性模式。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投资风险由职工个人承担。明确了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的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并确立了基金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行的原则。

13.EET:对缴费、投资收益实行免税,对领取年金课税。

ETT:对缴费免税,对投资收益、领取年金课税。

TEE:对缴费课税,对投资收益、领取年金免税。

TTE:对缴费、投资收益实行课税,对领取年金免税。

14.虚拟培训:利用网络的普及,注重现代化、个性化的培训

15.绩效考核是依据既定的标准,通过一套正式的结构化制度和系统的方法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对职务所规定职责的履行程序,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一种管理方法。

16.公共部门: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相对于私营部门而存在的,旨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谋求公共利益和普遍福祉的一套组织体。

17.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公共部门中的各类公共组织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目标,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开展的战略规划、甄选录用、职业发展、开发培训、绩效评估、薪酬设计管理、法定权利保障等多项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18.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一国公共组织依靠立法和规章制度的手段,以功绩制为中心原则,以官员稳定性,连续性和职业化为目标,通过专门的人事管理机构,对规定范围内的公务员的获得,任用,晋升,工作福利,考核激励,纪律惩戒等进行管理而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公共组织人事管理制度。

19.政治中立:是指在政府中工作的业务类公务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应超然于政党政治和个人政治理念或价值观;不以拥有的行政权力偏袒某一政党、政治团体或利益集团,应以客观、公正、公平的态度和中立的能力尽忠职守,推动政府的各项政策,为公民服务;不受利益团体的影响,更不能图谋某个集团的利益,而应采取统一、一致的标准,执行法律;不介入派系或政治纷争,专心执行本职工作。

2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从广义上讲,是指有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事务的,由法律制度,法律原则,法律规定等因素构成的总体法律框架。从狭义上讲,可以视为由国家和政府组织制定,颁布并执行的,有关公共部门公职人员管理制度和规则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文件和规范的总和。

21.公职人员法律关系的主体,又是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指承担一定法定权利,义务的双方(或两个以上的主体)。

22.公职人员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在公职人员法律关系的主体中,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权利,义务所指的对象,包括公职人员享有的消费性生活资料,人身,行为

23.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组织根据发展战略的要求,对在未来变化中人力资源共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进行预测,对现有人力资源存量进行分析和规划,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确保企业对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使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的一项管理活动。

24.前馈控制是指在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准备阶段就加以控制,以保证将来战略实际结果能达到预期目标,尽量减少偏差

25.同期(同时)控制是指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组织直接对战略执行进行观察,检查并纠正偏差

26.反馈控制也称结果控制,事后控制或者后期控制,是在行为完成之后进行的控制,针对战略实施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尽力去检查事情是否按照预期的方式发生,衡量最终结果是否有偏差,找出促成和阻碍战略目标达成的各种因素,从而为未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实施提供经验

27.工作日志法,是在规定时限内,任职者实地,实时地准确记录工作活动与工作任务的一种信息收集方法。

28.排序法又称排列法,是由职位评价人员按照自己的判断,将组织内所有职位按责任轻重,复杂程度等相对价值,由高到低排列出来进行评价的方法。

29.分等法又称分类法,是将工作职位分为若干等级,然后在每一等级内选出一至两个关键岗位,并附上工作说明和工作规范,再对每一个职位进评价,并逐一与各级的关键岗位比较,相似的编为同一等级最后排列出各等级高低的方法。

30.评分法又称因素计点法,指根据职位通用的工作特征来确定所有职位共同的评价因素,然后度量出每项因素对于被评价职位的重要程度和价值,并以分数的形式记录下来,经过加权求和,最后得到各个职位总分值的方法。

31.因素比较法,是在改良排序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定量的职位评价法,是以多个因素为基础来进多次比较,形成职位评价结果。

32. 职位说明书是组织工作分析的直接结果,它以书面形式描写,确定了某一职位的工作内涵,工作特征和对任职者的要求,是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正式文件。

33.职位,是指某个公职人员担任的职务及其责任集合。

34.职位(概念群),组织分配给某一个公职人员的职务和责任,表现为一系列工作任务的集合;职组,工作性质相近的若干职系集合而成为职组;职级,在工作性质相同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同一职系中按照工作责任大小,业务的繁简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把职位划分为不同的职级。

35.职位归极就是指依据一定标准,按照一定程序,将分类的各职位,根据职系说明书决定职位所属职系,再根据职级规范决定职位所属职级、职等的过程。职位归极是职位分类的最后一个程序

36.广告招募,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广告形式向社会公开招募人才的方式。

37.猎头公司,专门为组织寻找一些符合某一职位要求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

38.职业发展又可称为“员工职业生涯”或“职业生涯计划”,由美国人事管理专家施恩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

39.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从事工作经历的总称,包括其职位变迁、职务变化以及个人通过工作实现理想和愿望的发展历程,反映着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行为取向、态度和价值观。

40.职业发展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通过咨询和指导等手段,强化组织员工对个人能力、潜质和个人终生职业计划的认知,加强其对组织目标与个人发展之间联系的认识,以鼓励员工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

41.工作设计与再设计是指为了提高员工的生产力水平,而对组织一系列工作职位上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关系等进行变革和设计。

42.薪酬的构成是指组成薪酬的各种成分及其在薪酬量中的比重

43.职务薪酬制是以职务为中心要素来规定薪酬标准的一种薪酬制度,即根据职务工作的工作特点与工作价值来决定薪酬标准。职务薪酬制的基础是职位评价

44.结构薪酬制也称分解薪酬制、组合薪酬制或多元化薪酬制,是按薪酬的各种职能将其分为相应的几个组成部分,分别确定薪酬额的一种薪酬制度,一般由基础薪酬、职务工资、工龄津奖励工资四部分组成

45.失业保险制度是公共部门依据国家法规,通过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等渠道筹资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失业时给予失业救济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险制度。

46.医疗保险是指根据立法,参加医疗的被保险人因患病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是时,国家和社会给予其一定的医疗服务、假期和收入补偿,以促使其恢复劳动能力,尽快投入劳动过程的社会保障制度。

47.

48.

49.1,初任培训,是对新录用人员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培训;2,在职培训,对象是已经在公共部门服务若干年的员工;3,晋升培训,是对员工中高层次的人员和拟将晋升到更高职位的员工进行的培训;4,专门业务培训,是指员工在从事某项专门性的业务工作或临时性业务工作之前接受的培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5a4ae6c03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a.html

《人力资源管理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