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贡献奖

发布时间:2019-11-05 00:40: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贡献奖先进个人公示材料

院地合作局

20125





、先进个人(管理类) 一等奖(5个)

1.王建宇(上海分院)

王建宇同志深刻领会院创新2020”战略精神,紧密围绕上海分院十二五规划,结合区域特色,在指导上海分院院地合作工作中作出了积极地探索,为中科院技术转移转化、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浙江院地合作工作中,高瞻远瞩扎实推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1年,中科院与浙江合作成效显著,经济效益达到325亿。

战略眼光,谋划区域创新集群。组织上海分院编制了《上海创新与转化集群方案》。组织中科院与浙江省召开科技合作座谈会,共同 谋划院省合作战略,推进浙江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为开拓院地合作新局面,组织分院各研究所到深圳先进研究院交流取经。

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平台建设。配合院共同做好宁波工研院、海西研究院和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建设和支撑服务。协助转化平台做实做强。其中嘉兴中心升格为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入驻机构平台已达18家,,二期园区孵化基地全面使用。湖州中心聚焦生物医药特色,新引入西北高原所建设高原生物资源产业化创新中心,已引进或自建6家公司。台州中心以精细化工技术为抓手,为地方经济注入科技创新源动力。支持杭州科技园打造先进制造技术平台,新松机器人和计算所落户杭州萧山金华科技园也新引进了大化所等入驻。

创新意识,全线推进院地合作。携手上海宝钢、上海航天机电、商飞集团、浙江娃哈哈等大型骨干企业,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上海高研院与上海电气集团携手在化石能源、智能电网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拓展新的合作方向。宝钢、朗泽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钢厂尾气生物转化为燃料乙醇的示范工程建设。主办杭州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海光伏专家国际研讨会,促进政产学研金用合作。支持院地合作储备性项目和支撑项目启动实施。

专业对接,扶持企业转型升级。组织分院积极开展专业性技术对接和行业性需求对接活动,聚焦地方需求,突出专题特色,注重实物展示。参加主办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参与主办金华、衢州、义乌、湖州等系列大型对接会,以及中科院等离子技术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对接活动和中科院LED技术应用等专业对接活动,同时还组织参加余姚等县区的专业对接会

2.梁波(沈阳分院)

梁波同志自20093月起担任沈阳分院副院长,负责院地合作工作。近3年来在他的具体领导和组织下,沈阳分院的院地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增经济效益持续、快速增长

一、院地合作高层策划

多次组织院省领导进行会商,促进高层互动,推进院地合作。2011年,院与辽宁省续签十二五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沈阳分院与丹东等新签和续签8项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了与东北大学以联合培养近百名研究生为主要内容的科教合作协议的签署有力推进了区域协同创新。

二、重大项目组织实施

重点推进了纳米绿色印刷甲醇制烯烃旋翼无人机等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合作和推广。其中纳米绿色印刷甲醇制烯烃项目得到辽宁省委书记王珉的重要批示并开始实施。组织召开凤城硼铁资源综合利用研讨会等专题研讨会,推进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代表的辽宁区域合作。

三、转移转化网络体系

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依托,新建了鞍山、丹东、营口分中心,院地合作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建立了分中心平台+科技副职模式。2011年共派出4102个科技特派员到41家企业,到目前为止已经派出6147人次,沈阳市市长陈海波对给予高度评价。建立17个联盟和16个平台支持了辽宁、山东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

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推动了丹东仪器仪表智能化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中国(本溪)药都大型仪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组织院属单位与辽宁(阜新)氟化工产业基地共建氟化工研发中心;与辽宁换热器产业基地共建换热器技术研发中心等为地方特色产业基地服务的平台建设

五、东北区域创新集群

具体负责组织了沈阳分院区域创新集群建设工作,完成初步建设方案。

六、战略研究和创新文化

负责组建了沈阳分院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获批课题2项,获经费60万元,报送和正式发表咨询建议、研究报告5,完成两项课题研究。主持以“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促进创新文化建设、推动院地合作工作”为宗旨的科技管理讲坛6期。

3.何晓南(宁波所)

20089月,在中科院与宁波市的沟通协调下,宁波市科技局副局长何晓南同志赴任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副所长,全面负责所地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走出去、请进来、互渗透、共发展”的工作思路,形成政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机制。他与科研人员打成一片,经常带领科研人员深入企业,从生产一线了解技术需求,从技术需求中寻求合作契入点。在他的帮助下,宁波材料所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他还利用20多年与企业联系的人脉关系,邀请200多家企业来所作客,帮助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在他的带领下,宁波材料所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有“绿色聚丙烯发泡材料技术”、“聚酰亚胺的合成技术”、“生物基无醛木材胶黏剂技术”、“碳纤维项目”、“磷酸铁锂项目” 、“石墨烯制备技术”项重大科技成果以共3.2亿元1的价值成功实现了转移转化,其中后项成果与宁波当地企业合作,为宁波市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当地产业升级转型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三年多来,通过他的牵线搭桥,宁波材料所与企业共建了46家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合同总额为7513万元;新增来自企业委托或合作开发的项目70多项,合同总额4500万元;另外,我所帮助企业申报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等各级各类项目40多项,合同金额约4亿多元;先后派出80多名科技联络员与科技特派员到地方科技系统与企业挂职,并接收了12名企业科技特派员来所工作。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宁波材料所的所地合作与技术转移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取得合同经费与到位经费连年大幅度增长的好成绩。2011年,全所共达成横向合同经费8684万元,到位经费4536万元。宁波材料所从企业获得的经费占宁波材料所竞争性经费来源约40%,企业依托科技创新新增销售收入20多亿元。

何晓南作为一名地方委派的干部到科研院所工作,主动与科研人员交朋友,融合中科院求真的科学氛围,善于提炼科研人员的科研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其长期在科技管理岗位上积累的丰富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途径与新方法,有效地推动了所地合作与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9年宁波材料所荣获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奖先进集体二等奖,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0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浙江省首批重点科技服务中介机构;2011年,何晓南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并获得第五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个人奖。

4段东平(唐山中心)

2011年,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简称中心)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在唐山市和中科院有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在事业部引进、科研转化、平台建设、企业孵化、人才招聘、社会培训和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2011年转移转化项目实现经济效益33.1亿元。

一、加强内部建设,打造本地化科研团队

以现有的过程、理化、微生物、电工、植物和生态环境等6个事业部为基础,在抓好转移转化、完善中心服务功能的同时,制订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并通过网站和《简报》及时向院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通报工作进展努力打造一支年轻的本地化科研团队。

二、以入驻项目为牵引,推动转移转化

1重点围绕引进的17个项目开展科研与转化工作,相继孵化了4个产业化公司2011年中心横向课题收入300多万。

2重视知识产权的申报工作对科研成果进行有效保护。2011年共申请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2件。

三、发挥桥头堡作用,推动重大产业化项目在唐落地

积极推动中科院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在唐山落地,或与唐山市企业开展合作。大连化物所投资60-110亿元建设年产60万吨乙二醇、40万吨烯烃的DMTO生产线项目有望落户;电工所与唐山海泰能源公司共建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中科院创新方向项目曹妃甸滨海盐碱地绿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促成中科院研究所与当地多家企业的技术合作,研究所签约的合同金额达500余万,企业直接经济效益显著。

四、孵化科技型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结合唐山产业需求依托中科院研究所的实验室成果在唐山进行中试放大研究,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力探索。与有关企业共同组建唐山中科新程科技有限公司唐山晟科陶瓷制品有限公司,独立组建中科耐迪(唐山)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科博大(唐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孵化中科构想(唐山)生态绿化工程公司和1家生态环保公司转化推广科技成果。

五、院市领导关注,品牌效应凸显

1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杨衍银,中科院党组成员、北京分院党组书记何岩、院地合作局局长戚强,河北省科技厅副厅长郭玉明,唐山市委书记王雪峰等多位领导先后到中心视察指导工作,并对中心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为下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

2邀请中科院研究所参加省市技术成果交易会、博览会、对接洽谈会、技术难题招标会、信息网络式技术市场会,为供需双方提供技术交易平台2011年被授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技术服务示范机构 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5.段忆生(合肥物质科学院)

段忆生同志从1991到合肥分院计划处任副处长至今一直从事院地合作和产业化工作,主持了合肥地区公司的改制、公司社会化工作。99年参加安徽省与中科院的全面合作的协议的编写和签署,争取了安徽省和中科院的共建科学岛突出贡献奖的设立,2002年任合肥研究院院地合作处处长,争取了安徽循环经济工程院的项目建设,获得安徽省3300万元的支持。该同志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工作认真、作风务实、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工作效率高,深受地方政府、企业和研究所的信任,院地合作成效显著,曾获得安徽省产学研先进个人奖、多次获省院(安徽省、中科院)共建科学岛突出贡献奖。2011年度主要工作业绩:

一、积极配合协助研究院领导,开展与地方合作

合肥研究院与淮南、铜陵、合肥高新区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在淮南筹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研发与制造中心,在铜陵筹建中科院皖江新兴技术发展中心,在合肥高新区筹建中科院合肥产业基地。

二、参与院省合作平台建设、推进合肥家电院发展

河南中心迁入新址,落实了运行经费和部分项目经费,分中心建设开始启动。安徽循环院召开了理事会,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并就今后两年的工作重点明确了方向。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目前已正式落户高新区一中心、三基地,被正式列入合肥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统一建设与管理。201110月被列为高新区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

三、组织研究所申报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专项项目

组织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申报在安徽、河南两省转移转化的新兴产业项目,经过筛选,共申报项目46项,其中安徽21项,河南25项。

四、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

2011年,组织研究所参加 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等展示洽谈会、推介活动累计50次,促成科技项目合作86项。2011年研究院横向到款7500万。

五、产业化工作

2011年研究院新办2家公司,清理3家企业,继续处理历史遗留问题。2011年公司销售收入预计24亿元,利税4亿元。

六、建章立制,探索院地合作和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机制

参与出台激励政策,规范股权的持股等问题的讨论,并提出重要建议。针对遴选新项目、人员考核办法、完善运行机制、加大宣传力度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整改。积极探索股权管理的新模式,研究建立投资基金的可行性,积极寻求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股权嫁接,或者资产重组。

七、先进个人(管理类) 二等奖8个)

6王宗海(上海高等院)

本人积极推动高研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工作以及探索、优化技术转移的新模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重点负责与产业公司的合作、聚焦重点项目,积极进行项目成果转化

项目成果转化主要与行业领先的产业公司合作,以成立产业化公司为主要方式,利用产业公司的资源、渠道,提高成果转化后进入市场的效率,有效的降低成果转化的风险。2011年重点项目成果转化合同金额2200万元,注册资金2.85亿元。该重点项目为:危化品监测项目、合成L-薄醇项目、组建上海物鼎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组建上海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应用实验室有限公司、无汞PVC项目、智慧城市项目、垃圾碳化项目等,预计2012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将实现爆发性增长。

二、负责与产业资本共建产业化公司及研发中心

通过院地合作完成成果转化并共建实验室,形成了产业化公司+研发中心的转化模式,从合作的产业公司获得研发经费以及市场需要的研发方向,利用研发中心研发成果反哺产业化公司,形成良性互动。共建的中心如下:传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安全与应急实验室、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低碳能源转化技术研究中心、碳生态技术联合实验室、清洁能源新材料研发中心等。

三、宁德产业化基地

负责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规划优先理念得到具体落实,公司运作模式达成共识,交地工作得到有效加强,并就产业园区公司运作机制提出了初步的计划。在产业化基地的引进项目上,形成了重大项目+首批集中入驻项目+储备项目的格局。

四、与联升基金联手推动成果产业化,并积极组建孵化基金

联升创业投资基金于2010年初注册完成,基金一期规模5亿元人民币。高研院积极参与了基金的组建策划,并持有基金管理公司20%的股权,参与基金的投资决策,联升基金重点关注高研院的产业化项目。高研院与联升基金建立了互动机制,定期进行项目交流,使联升基金真正起到高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作用。2011年,联升基金深入参与高研院项目,共同研判项目,联手推动成果产业化,在高研院重大项目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技术转移模式探索及制度建设

2011年,负责在技术转移模式及制度建设上做了很多的探索,并进行了实质性的运作。

7.叶晓东(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叶晓东,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科研项目办主任兼智能自动化实验室主任。作为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主要负责人,本人认真贯彻相关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所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组织,多方协调,加强探索,不断创新,构建起了科教经、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创新价值链,为所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本人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获市劳动模范、中科院常州中心先进个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个人等称号,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主要成果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行业、区域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

针对常州5万多家民营中小型企业,本人组织人员主动与各个辖区科技局及企业取得联系,掌握了宝贵的院地合作第一手资料。2011年走访企业近250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生产线改造、新产品开发、精密加工与检测等技术服务。目前研究所已与300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合作孵化企业3家,拟孵化企业4。本年度为社会培训近300人次,派出副职2,派出特派员1人。在本人负责的科研项目办努力下,与企业建立实验室或研究中心7,与企业联合申报科技项目24,企业委托项目70个,其中30个正在运行,有30多个产品研发成功并交付企业。研究所与项目相关的研发经费合同累计金额达6544万元,到帐3253万元。2011受理专利58项,已授权专利18,已授权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通过项目合作及孵化公司等方式,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目前,本人正在组织一批重大企业需求项目,包括福建标准木业公司木材自动分拣与检测生产项目600万,马钢集团高速列车轮毂全自动检测生产线项目经费1000万元,江苏南极星科技有限公司悬臂高速高精密贴片机项目1200万。

通过各方努力,研究所已成为常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常州市五大产业平台之江苏省智能检测控制技术与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服务平台等。

院地合作工作在体制、机制中的创新和经验:

研究所按照中科院创新2020”发展规划的纲要,集思广益,转换思路,采用多种方式跟企业合作,策划重大实施项目,以中科院的研究成果为基点,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创新:注重共同利益,建立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新机制创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项目研发新模式完善院地合作的风险投资机制

8.谭强强(过程工程研究所)

谭强强自2009年全面负责研究所的院地合作工作,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推动,2011年,促成院地签订有效合同237份,合同金额2.008亿元,已到款9173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51.9%,研究所被科技部正式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谭强强处长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工作重心,施行了一系列举措,为中科院服务地方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打造优秀团队,建设创新文化

谭强强处长一直致力于团队建设工作,从人员结构和层次上不断巩固产业化人才队伍,为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价值服务。

二、力邀行业带头人,举办高层次论坛

力邀知名企业创始人、上市公司管理者或行业内领军人物为行业需求与过程工业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主讲嘉宾,每次参会人员近百人,为科研一线人员凝练并组织重大应用项目开拓了思路。

三、身体力行带动,加强行业交流

2011年组织交流活动187次,其中有近半数的活动谭强强处长都亲力亲为,为研究所落实了数量客观的战略合作伙伴,大量的交流形成了可观的合作。部分合作项目受到省市及部委的资助。

四、打造多元化平台,提升产业化能力

促成与政企新建平台13个,组织协调新加入5大技术创新联盟,并对研究所5家参股公司实现成果及相关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进行了策划,全力促进行业领域进行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及转移转化。

五、力主知识产权战略,丰富成果转化资源

谭强强处长积极推行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全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本年度全所新增发明专利申请332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7项,PCT申请8项。

六、创立研究所产业基金,引导成果产业化

创立产业发展基金,资助两项原始创新成果产业化共计200万,发挥了院地合作工作对于科研工作的引导力。

在谭强强处长推动下,2011年过程工程所共取得科研成果2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0年中科院院地合作先进集体一等奖一项。时至2012年,谭强强处长将继续提升院地合作工作团队宏观组织和规划能力,将院地合作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9.桑子刚(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桑子刚同志现任沈阳自动化所党委书记、副所长,2011年度主抓研究所院地合作工作。在他的领导与组织下,2011年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院地合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11年主持成果转移75项,合同额19918.75万元,其中千万以上合同项目数达到5项,与10年相比增长67%。不完全统计,研究所成果转化2011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96亿,利税13亿,创造社会效益折合36.6亿。

桑子刚同志重视院地合作管理工作,2011年主持制定并修改完善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等两项专门针对院合作工作的管理制度。此外,在对研究所计划管理、绩效考核、奖励制度等其它规章制度制定及完善时,充分考虑院地合作工作,将院地合作工作纳入研究室考核指标,为院地合作工作在沈阳自动化所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建立院地合作长效机制,在他的主持下,沈阳自动化所积极开展平台建设工作, 2011年先后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建立四个研发中心及分所,在争取大量院外资源的同时,扩展了成果转移转化的领域。

桑子刚同志在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中除了发挥领导作用外,更多的是亲历亲为,直接推动成果转移转化。旋翼无人机是沈阳自动化所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被沈阳自动化所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的两大平台之一。桑子刚为推进该项目的产业化工作,2011年多次亲自宣传推介,先后与新疆塔城、江苏吴中、广州南沙、沈阳沈飞等地政府、企业开展洽谈,吸引上述地区及企业就旋翼无人机产业化事宜与沈阳自动化所开展合作。同时亲自到江苏、广东等地进行调研,考察合作条件,有力的推进了无人机产业化工作。2011年,沈阳自动化所已与江苏吴中区政府、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等就无人机产业化的土地、厂房、资金、股份等事宜开展了相当深入的交互洽谈,与新疆塔城地区签订了开展无人机农业示范应用的协议。

此外,桑子刚同志重视宣传与推广工作,组织、参加各种国家、省、市级科技洽谈对接会13次,接待来来访的政府及企业代表团28个,200余人次,通过展示洽谈,成功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展了沈阳自动化所的服务领域。在他的主持下,沈阳自动化所2011年成果转移与推广工作获得辽宁省技术发明二、三等奖各一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10.刘平(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1年,在院地合作局以及北京分院的指导下,我中心的院地合作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签订各类横向合同500余项,合同金额突破 1.1亿元,比2010年增加近5000万元,增幅74.9%;与地方政府及企业搭建技术合作平台6个,获国家级、省部级及地市级相关奖项9项;参加院地合作局、北京分院以及地方政府组织的院地合作洽谈(对接)会 30余次,与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业签订合作项目已超过507 项,组织专家为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提供调研、咨询及培训服务20余次,参加人数超过 300人,为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解决了不少的环境技术难题,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工作整体部署方面,我中心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与各地政府和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中心的环保技术优势,促进中心优秀成果的转移、转让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原有11个技术平台的基础上,我中心又积极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建设了多个科技平台,如我中心与唐山市科学技术局联合共建的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生态环境技术研发与工程咨询事业部,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鄂尔多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围绕城市安全供水技术、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建立的技术合作平台等等。与此同时,在促进中心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我们正积极筹备将膜处理技术、NOx 控制农药检测认证等相关技术成果和检测资质进行市场化转化,引入社会资本成立相应的公司进行运作,为中心相关技术的转移转化提供有力支持。

11李世元(理化技术研究所)

李世元,男,19675月生,理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产业策划部主任。李世元同志带领产业策划部不断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在产业化工作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资源配置、人才培养和储备、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工作包括:

第一,策划和组织推动重大重点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011年度,李世元同志成功策划、推动了一系列重大产业化项目。2011年策划的重大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完全可降解塑料PBS,分别与地球安全卫士高科技环保有限公司(合同金额500万元)、山西金晖集团(合同金额2000万元)、山东汇盈(合同金额3900万元)共建技术联合研发实验室、动力电池隔膜(500万元)、肿瘤微创高低温复式消融治疗设备产业化项目(1400万元)等。同时,推动PBS完成2万吨规模生产线建设并投产,推动8万吨线的建设立项并启动实施;推动完成PMMA光纤制备和2万吨PBS项目的发改委示范工程项目立项并获批复;推动生物酶法明胶生产的新工艺取得重大进展,组织产业化思路和合作策略修订。

第二,探索政产学研合作的新思路和模式,推动研究所研发工作的市场导向

1、探索成果培育和孵化的新模式和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成果的产出:完成合肥市、循环院、理化所共建家电工程中心平台的建设,并力荐进入安徽省重点扶持的4家共建机构;完成南方中心平台方案确定并启动平台的建设实施;策划和推动了减反增透、家电新材料、PMMA材料、低温设备、煤层气液化技术等一批项目新模式和机制的实践。

2、探索所企战略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推动研究所研发工作的市场导向。策划和实现理化所东宝生物明胶工程中心、理化所山东汇盈降解材料联合实验室的建成。

32011年计划有重点和步骤的推动重点工作的开展,策划、组织和推动了一系列重大、重点产业化项目,在2010年基础上继续积极探索成果孵化模式和机制,积极探索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极大地提升了资产质量和成果的社会影响力,资产高效变现实现突破。

12.潘雪茵(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科院计算所技术转移办公室主任、北京海淀中科计算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全面负责技术转移与辐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各项工作,包括共性技术辐射、技术许可与转让、融资与企业孵化、分部建设和管理、参股公司管理和企业联合实验室管理等,同时建设计算所技术转与移辐射体制与机制。

一、企业孵化

负责计算所下属40余家参控股公司的孵化、筹建及管理。2009年负责筹划龙芯落户北京及公司成立保障公司顺利落户北京。在北京市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以龙芯中科为种子公司,组建大龙芯公司,吸引政府及民营资本投资2亿元。公司的成立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司成立8年内,年平均销售额将达到约13亿元。2011年,孵化了北京中科广视科技有限公司、橙译中科信息技术(北京)公司等三家企业。

二、技术辐射

作为计算所技术转移和分所工作指导小组成员,负责计算所12个分部/分所的管理,截止2011年,计算所在长三、珠三、环渤海地区建立了苏州、上海、肇庆、宁波、东莞、台州、秦皇岛、临沂、顺德、烟台、德清、萧山12个分部/分所。

计算所分部/分所得到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超4亿元,人员发展400人,成为计算所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和地方公用技术平台,2011年前11个月,分部/分所为当地培训达5306人次,服务企业近400,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反响.作为院地企合作的代表,计算所分部/分所自成立以来带动了当地超过100亿元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计算所的分部/分所模式得到国家领导、院领导、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陈至立国务委员、路甬祥院长先后视察了相关分部/分所,充分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院地合作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重视与肯定。

三、技术转移平台建设

北京海淀中科计算技术转移中心的主任,负责该技术转移平台的建设。转移中心计算所全资设立的专业技术转移平台。中心3个事业部、4项目组20个创新团队在孵化

中心近两年来在技术转移及服务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共促成技术转移金额超2亿元。累计孵化企业12家,融资额超2亿元。2011年孵化3家企业,其中新一代智能化企业客服平台创新团队项目成功孵化成立公司经过不到一年的自身再孵化获得增值30的融资。

四、专利许可

在专利许可转让方面,不断尝试新的专利转移转化机制,2010年筹办了中科院计算所首届专利拍卖会计算所69项专利拍卖标的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拍卖,来自竞拍企业的70余名代表参与了竞买。拍卖活动也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来自海内外多家机构的近100名嘉宾观摩了本次拍卖活动。经过2个小时激烈紧张的竞标,专利拍卖活动圆满落槌,来自国内的8家企业最终竞得28件标的,成交率超40%,单项最高成交价达到120万元。

此次活动首次尝试通过规范的专业性市场流转平台,采用覆盖面广、公开透明的竞价拍卖方式来进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移。对于补充丰富技术转移渠道,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13乔晓辉(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乔晓辉同志长期负责工程热物理所院地合作与产业化工作,按照研究所的布局和规划,积极推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他的有效组织策划下,2011年研究所院地合作与产业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销售收入40多亿元,社会经济效益和利税都再创新高。全年转化成功项目45项,与企业签署合同金额为12880.6万元,同比翻了两番;地方科技项目3项;专利转让许可3项;孵化企业1家;组织参加出访和来访活动80余次。

推进产业化的机制和体制建设。推动制定/完善了《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合同评审办法及签订流程》等管理制度,为研究所建立起完整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不断探索成果转移转化的长效模式。

深入推进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平台合作,2011年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共建平台4项。与鄂尔多斯东胜区人民政府共建中国东胜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所获得地方投入3亿元,园区建设现已具雏形;与北京市共建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哈尔滨高新区共建中科院哈尔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耦合动力工程中心,首批获得500万元的支持,成为第一个进驻的平台,并依托平台争取国家863项目1项。

推进与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的有效合作。结合研究所科技成果,研究地方和企业的需求,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有意识培育促进形成实质性合作。2011年在佛山、铁岭、南通、哈尔滨、新疆等重点地区的合作均取得突破,与地方和企业形成良好合作,为地方高耗能产业转型和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大力促进研究所成熟技术成果转移转化。2011年,组织LED微槽群相变散热技术参加我院在佛山、青岛、扬州等地举办的合作交流,成功与企业签署了价值1300万元的开发研制合同,在佛山建立了工程中心,瞄准地方产业集聚的优势,开发制约LED行业发展瓶颈的散热产品,从而极大推进我国LED产业的发展。

在乔晓辉同志及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工程热物理所荣获了2010年中科院院地合作先进集体二等奖和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八、先进个人(科技类)一等奖(6个)

1刘彦随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在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和地理资源所的直接领导下,本着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先后与海南省国土厅、三亚市、陵水县、海南农垦、海南大学,山东省国土厅、科技厅、禹城市、淄博市、桓台县、周村区、潍坊市、诸城市,河南省科学院、省委农办、周口市、郸城县、济源市,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发改委、渭南市、富平县、榆林市、榆阳区、绥德县,以及北京、天津、重庆、云南、广西、新疆、青海、安徽、江苏等18个省市区的60多个地市(县)、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表现在:

共争取了1200余万元的地方横向科技合作资金;

共参与组织了18次项目对接或合作签约;

共参与完成了32次多种形式的院地合作活动与交流;

参与共建4个合作平台。包括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土地利用工程研究基地(富平),空心村整治建设规划示范基地(桓台),中部地区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郑州),牧区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呼和浩特);

完成国家及省级批准规划4项。包括主持中央支持陕西渭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规划(2011-2016)、《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三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参与专题负责国家《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2009-2020)》;

通过规划编制将为地方引资70亿元。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整治模式,取得经济效益35亿元,带动创业农户6000户(见附件证明材料);

完成8份重要咨询报告,其中2份获国家领导人亲笔批示、4份获得部(省)长重要批示;

应邀撰写发表7人民时评,为深入理解中央三农政策,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做出重要贡献(见《人民日报》函);

担任5个地方政府专家顾问。包括陕西省榆林市、铜川市咨询专家顾问,海南发展战略研究顾问、山东省土地整治规划顾问、绥德县十二五规划顾问等;

院地合作完成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一、二等奖5项,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全国首届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中国农学青年科技奖等荣誉奖6项。

2.杨志家(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杨志家研究员是沈阳自动化所第三研究室工业控制网络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仪表控制系统、工业控制网络、嵌入式实时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推广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现场总线技术开发的科技工作者,开发的现场总线协议栈软件在国际上第三个通过了德国IITB研究所的一致性测试;开发了国内首款现场总线核心芯片;参与并主持了多项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现场总线方面的项目课题;发表论文60余篇,获发明专利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在他的领导与组织下,沈阳自动化所在工业现场总线、工业实时以太网共性核心技术及其仪表控制系统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特别突出。

2011年,通过他所带领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争取地方科技项目共签订合同21项,合同金额4185.37万元。成果转化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过6.26亿元/年,社会效益超过12.88亿元/年。同时在推进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智能化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辽宁省网络化控制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依托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开展了多项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工作,与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技术中心共同申报了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智能化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是辽宁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专项项目,省经信委批复项目资金1000万元,主要围绕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及行业需求,依托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开展仪器仪表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服务、人才培训等综合服务工作。以此建设国内一流的仪表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丹东仪表产业基地,服务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智能仪表企业。

通过精心组织和策划,今年辽宁省网络化控制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以自主创新技术为核心,研究、开发、推广网络化控制系统共性关键技术,逐步向工业控制集成电路、工业无线测控网络技术领域扩展。工程研究中心将在十二五期间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问题,针对网络化控制系统技术的迫切需求,开展网络化控制系统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能力建设、产品化工程化能力建设、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最终满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需求。

3季君晖(理化技术研究所)

君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工程中心南方分中心、合肥分中心、台州分中心主任,降解塑料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主任,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院长

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1、降解塑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合成技术产业化

开发的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PBS一步法聚合技术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完成PBS国内外产业布局,奠定了我国降解塑料行业的国际引领地位。授权杭州鑫富1万吨生产线8月顺利投产项目列入了发改委国家产业化示范专项。授权山东汇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完成25000吨生产线,公司依托该项目正在香港上市,曹健林副部长10月份视察。授权山西金晖集团建设20000吨煤基PBS生产线,标志着煤基PBS技术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项目年内签约技术使用费3900万元,累计6400万元。国际上,正和国际主流降解塑料企业Biomass洽谈北美地区PBS生产授权。

2PBS应用及其产品开发

与吉林地球卫士环保新材料公司联合建立了环保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企业理化所投入研究经费500万元,项目在企业今年实现产值7个亿,利税2.4亿元。项目得到了吉林省重大产业化专项和国家发改委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专项支持。

3、抗感染材料产业化

抗感染导尿管在杭州博菲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完成临床验证,实现规模生产,实现产值6000万元,出口300万美元。抗感染呼吸系列导管和抗感染敷料在山东威海威高集团联合达成产业化协议。项目列入中科院-威高高技术项目。

二、行业支撑和技术服务建设

1组建南方中心

组建了工程中心南方分中心并和杭州市资产经营公司、市科技咨询中心联合建立中科和达科技有限公司,理化所以课题组部分技术作价1750万元,资产公司投入2000万元咨询中心投入1250万元。

2组建合肥中心和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

组建了工程中心合肥分中心,并联合安徽科技厅、合肥市政府、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建立了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担任院长。家电院已经安徽省列为入十大新兴战略研究院,年内获得省市经费支持和奖励1500万元,并组建了合肥中科绿色家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分中心和家电院的依托实体和产业化及技术支持和服务载体。

3、组建台州中心

在我国最大的塑料集散地浙江台州组建了工程中心台州分中心,和理化所联合组建了台州中科工程塑料技术有限公司,入选台州市首批500精英。

三、行业服务方面

1、废旧塑料行业调查和政策建议

受工信部委托开展我国塑料制品环境影响风险分析及政策建议调研,向工信部提交了我国再生塑料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咨询报告;建议摘要提交了国务院。国家对废旧塑料产业进行产业调整,关停了河北文安废旧塑料市场,规范阜阳回收塑料市场。

2 主持制定“GB 21551.2-2010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抗菌材料的特殊要求” 5月发布,915执行。

3、受科技部委托主持修正了国家201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高分子材料部分指南。

4、受安徽省阜阳市发改局委托,编制阜阳塑料产业发展规划。

4.张鹏(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经过多年的研发,以徐薯18为母本获得的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泰中9号在实施过程中,一直采取边研究示范,边推广应用的技术路线,扩大了品种的影响力,加快了推广速度。

2007年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政府三家单位共同在岱岳区建立了能源型甘薯高效育种与新品种技术推广基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领导、泰安市副市长、科技局局长、岱岳区副区长等领导及有关专家亲临现场揭牌,并指导工作。我们还建立了新泰市、宁阳县、肥城市等试验基地,扩大示范和推广。同时,与泰安市鲁中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公司化运作的优势,加快良种的繁育和推广。除了省内多个地区引种和推广应用外,还推广应用到安徽、河南、河北、辽宁等多个省份、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举办该类培训班10余次,培训人员1000多人次,印刷宣传材料1万余份,确保每个引进超高产高淀粉生物质能源型甘薯新品种泰中9的种植基地的农民对该新品种有更好的认识与了解也能掌握更好的种植技术;同时也在一些淀粉生产厂家进行了推广与宣传,让他们对泰中9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更好的解决农民鲜薯销售问题打下基础。

项目进行过程中,除了中科院与泰安农科院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和中国农科院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与大学取得了广泛的联系,请专家到泰安去指导工作,为广大科研人员及社会人员举办了讲座,为更好更有效的种植甘薯新品种泰中9提供了许多专业的意见及建议。

5.宋展(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宋展,博士,副研究员,20088月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博士学位,20093月加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担任文化集成研究室负责人。经过三年的团队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相结合的高效科研队伍,团队规模达20人以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视觉三维重建、视觉人机交互、模式识别与计算机图形学等。

基础研究:申请人先后发表了包括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顶级刊物IEEE Trans. on PAMI (IF=5.96)在内的SCI期刊论文6篇,EI期刊及会议论文30余篇,所研究课题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多个国家、省部级项目支持,作为核心成员入选广东省第二批境外引进创新团队,担任多家国际期刊审稿人以及国家、省市基金的专家评委。

产业合作:在加入先进院之前,申请人已具有近三年的企业工作和开发经历,因而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科技成果服务企业和产业化为导向,累计已开发各类样机系统十余套。

200911月,所开发的低成本视觉交互式投影系统参加了第十一届高交会展示,并获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的详细报道,之后,该技术迅速转化到了深圳本地企业德力信科技有限公司,基于该技术所推出的产品交互宝已成为交互式投影系统中的代表性产品。

20108月,与深圳亚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国内首款具有三维测量功能的工业内窥镜系统,201011月与深圳艾博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世界上首套采用红外线激光辅助定位的触摸电子白板系统。

2011年,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视觉人机交互界面合作开发协议,为华为的智能手机系统开发新型的人机交互界面技术;与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开发面向其智能电视系统的手势体感嵌入式控制系统;与中科光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面向LED节能控制器的HSM视觉检测模块。

近三年来,累计承担企业项目6项,合同金额近500万元,申请发明专利13项,其中大部分专利已实现转化或者正在转化过程中。接待企业来访和参观企业近百次,形成合作意向企业20余家,合作对象也从普通民营企业逐渐转向华为、创维等国际及国内龙头企业,技术转化载体也逐渐过渡到了手机、电视等大众消费类电子产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技术成果将真正的走向千家万户。

6.史志明(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史志明既是公司的副总,又是科研团队的负责人,一直组织实施科研开发、高科技成果向应用转化的工作。先后承担的四川省烟草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建设、诸多烟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项目,体现出了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水平、高素质,并对以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该同志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院地合作计划,将科研成果的市场立足于公司的优势产业,组织实施了公司烟草行业的转移转化工作,促进烟草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协助多个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多家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咨询,并通过企业信息化进程为这些企业取得了卓越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现将院地合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立足市场、增强研发,巩固市场份额

在烟草工业方面,巩固了数采系统市场的同时,做好客户关系工作,发挥了对卷烟生产流程与管理信息化需求熟悉的优势,努力开拓如制丝中控、在线质检、MEMS系统等新的应用市场。

在烟草商业方面,提升服务质量、稳定现有市场的同时,组织实施了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相关技术在烟草行业的应用新市场,开拓信息化综合服务新领域。

切实做好了烟草项目的转移转化工作,2011年,在川、渝、藏地区,烟草项目转移转化实现销售收入为:117520万元;实现利税46280万元;社会效益:8900万元。各项指标均在增长。

二、积极参与院地合作,了解企业实际需求

史志明组织参与各种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及相关活动共12次,具体有:2011绵阳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进会;德阳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进会;成都西部博览会;广元科技合作洽谈会;广州创博会;泰州科技对接会;与绵阳师范学院科技转化推进会等,参加对接活动的科技人员25人,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训了社会人员共30人,在了解地方企业需求的同事,为企业建言献策,增加了公司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也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规模生产化。

八、先进个人(科技类)二等奖(11个)

7.余成群(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1年,依托院地合作平台——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区为广大农牧民开展草业技术培训,其中在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江孜镇东郊村示范基地,开展青贮饲料生产和奶牛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培训当地农牧民科技特派员、奶牛专业合作社社员、农牧民及基层技术人员400人次以上;在林周县彭波半细毛羊种羊场示范基地,开展青干草调制技术培训,培训种羊场技术人员、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00人次以上;在达孜县新仓存整村、贡嘎县岗堆村、乃东县多颇章乡、乃东县结巴乡等4个整村推进示范基地开展紫花苜蓿、青饲玉米、燕麦以及粮食复种技术培训,培训当地参试农户及基层技术人员600人次以上;同时还针对西藏草业科技青年技术人员,召开技能培训和交流会,特邀内地专家讲授科学研究方法等专题,培训全区科研、推广单位青年技术人员50人次。2011年,累计培训当地基层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和农牧民1200人次以上。

8.贺泓(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贺泓,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本年度参与组织或参与院地合作活动18次,年度成功转移4个项目,如下所示:

1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在家具领域的"一种室温催化完全氧化甲醛的催化剂"专利实施许可和生产技术合作研发,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2011.03.01-2027.09.06)130万元,2011年到位经费100 万元,未到位经费30万元。

2"十二五"科技协作合同书:国Ⅳ、国Ⅴ排放后处理器技术,浙江铁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2011.1.30-2015.12.31,合同经100万元,2011年到位20万元,未到位80万元。

3技术服务合同,室内空气催化杀菌技术服务,亚都空气污染治理技术有限公司,(2011.03-2012.12);合同金额25.5万元,2011年到位10.5万元和15万元,经费全部到位。

4技术服务合同,日本川研株式会社,2011年到位150万日元,约合计:12.42675万元。

通过院地合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等如下:

1通过和企业合作,所转移项目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本人排名第一,第一单位,证书还没有颁发);

2通过和企业合作,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目前已建立了三个产业化基地;

3通过室内空气净化项目的转让,形成了新型室内空气净化设备,不但通过产品上市惠及了千家万户室内空气质量改善,同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新技术空气净化器已经成为市场上销量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引领和推动了室内空气净化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5通过氮氧化物技术项目的转让,形成了新型柴油车尾气氮氧化物净化器,产品即将上市,并应用于柴油车尾气氮氧化物的净化,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做出贡献;

6培养了30 余名研究生以及企业相关技术人才,促进了本领域科研队伍建设和人才储备。

7获得中国科学院2011年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8由于在室内空气净化方面做的突出贡献,被评为“2011年空气净化器行业发展推动人物”。

9.董元华(南京土壤所)

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土壤退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董元华课题组开发了经济、实用的绿色施肥生态调控技术体系。该技术应用生态学原理,突破了仅基于作物养分需求的现有施肥技术,而初步建立了同时满足作物需求和土壤生物需求的生态系统施肥技术,通过增强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免疫能力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有效抑制土壤连作病害,在显著降低肥料和农药施用量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内在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1)通过施肥技术的变革,为土传连作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经济实用的技术;2)在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的同时,大幅度增加产量和品质,为我国食品安全及高强度集约化生产方式的继续提供了新的可行的技术途径;3)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农民现有肥料投入成本的基础上,节本增效显著,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实用的技术保障;4)协调了集约化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以及农业节能减排提供了经济适用的技术。

在苏、冀、新、浙等地应用试验表明,蔬菜生产每季每亩可减少化肥、农药投入20-50%,蔬菜连作病发病率降到10%以下,净增效500-1000/亩以上;草莓、苹果等退化果园土壤健康得到快速恢复,品质显著改善,化肥、农药用量减少30-50%,每亩净增效500-2000元以上。

该技术体系已在苏、浙、冀、新等地建立示范工程16个,其中1000亩以上的核心试验示范基地9个。至2011年底,核心示范区总面积达1.61万亩。3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约16万亩,累计培训技术人员700人次,增加农民收益约1.185亿元。

该技术体系环境友好、经济实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得到当地有关政府部门、专业合作社及农民的好评。《人民政协报》、《团结报》、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央视7套、苏州电视台、常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与转载,影响逐步扩大,推动了农民施肥理念与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1.叶树峰(过程工程研究所)

钢坯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表面氧化现象,造成表面元素贫化和高温氧化烧损,一般每加热一次,因钢材表面高温氧化而造成的氧化烧损达0.5%-2.5%,导致钢材的质量缺陷和经济损失。研究团队从2004年开展高温钢坯防氧化技术研究,先后得到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已完成中科院鉴定成果1项,提交发明专利13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在克服了许多工程化难题的基础上,现已在多家钢铁企业推广应用,有唐山欧联钢铁有限公司和唐山抬杠钢铁轧制有限公司及江苏苏信特钢有限公司,其年产钢能力都在50万吨以上,均取得了降低氧化烧损50%以上和钢材表面质量提高的效果。目前正在同宝钢、首钢、杭钢等大企业合作扩大该技术的应用。

我国硫酸工业采用的原料包括硫铁矿、硫磺和冶炼烟气,其中硫铁矿制酸产量占我国硫酸生产的31.3%,硫铁矿制酸产量居世界首位。硫铁矿主要矿物成分是黄铁矿。硫铁矿经过沸腾焙烧后,S成为烟气中的SO2进一步转化为硫酸,Fe成为氧化铁留在烧渣中,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因此硫铁矿不仅是重要的硫资源,也是重要的铁资源和能源。我国硫铁矿贫矿多、富矿少,品位普遍较低,品位大于35%的硫精矿只占10%左右,大多数在20~30%甚至更低。低品位原料未经富集便直接焙烧生产硫酸,烧渣量大,其铁品位低,硫含量高,只能小部分用于水泥生产辅料,大量的只能堆弃,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研究团队开发的低品位含硫矿石富集工艺采用一次粗选、二次扫选、两次精选的短流程模式,能将低品位含硫矿石的品位由20~30%提高至47%以上,制酸后的烧渣铁品位≥63%,是钢铁行业需要的优质铁精粉,废弃物排放量减少60%以上,环境效益良好。现已经采用该技术分别在山东、江苏等地区建立了示范工程,获得硫精矿硫品位≥47.5%,尾矿硫品位≤3%,硫回收率≥90%,制酸烧渣铁品位≥63%的可喜成果。已完成中科院鉴定成果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11.丁云杰(大化所)

丁云杰研究员带领的团队主要从事催化反应及其过程和催化新材料的研究,在合成气转化、精细化工催化和生物基化工产品合成等方面正在主持多项重要研究课题。

其中合成气化学领域主持的工作有:(1) 1/年合成气制乙醇工业性中试(2009年合同);(23/年乙酸加氢制乙醇工业性中试(2011年合同,734万);装置正在建设中(31/年风能氢基合成气合成石脑油和柴油工业性中试(2010年合同,1020万元);装置正在设计中;(4)正在开展合成气合成脂肪伯醇联产油品工业性中试的前期准备工作。

精细化工催化研究领域主持的工作有:(1)完成1/年一乙醇胺临氢氨化制乙二胺(EDA)工业化(合同额2190)。近期洽谈了建设5万吨/年一乙醇胺临氢氨化制乙二胺商业化装置,近期将签订相关合同;(22/年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加氢制1,4-环己烷二甲醇工业化(2011年合同,550万+200多利润催化剂合同(凯凌化工(张家港)有限公司)及其技术服务合同(中石油辽阳石化份公司,252万);),正在进行装置建设;(310万吨/年甲基环己烷装置工业化,完成工艺包编写(800万+450利润催化剂合同);(45万吨DINP加氢制DINCH无毒增塑剂工业化(450万)等项目,正在进行工艺包编制

2011年的代表性工作乙醇胺制乙二胺技术实现工业化

丁云杰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开发的一乙醇胺临氢氨化制乙二胺(MEA)专有技术(与本所DNL0807组合作编制工艺软件包(PDP)研发的催化剂)是我国第一套MEA法生产EDA1万吨/年工业化装置,该装置于20118月在山东联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开车成功,EDA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优级品标准(纯度为99.8%)。此次开车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国际上先进清洁的MEA法生产EDA的成套技术,并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EDA绿色合成技术的开发成功,极大地缓解了我国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以及哌嗪等重要化工原料的供需矛盾,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将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道路做出重要贡献。

12.黎建辉(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黎建辉同志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网络中心)科学数据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CODATA 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大规模数据存储和管理和基于语义的海量数据集成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主持或者作为主要骨干参与主持中国科学院十五十一五信息化专项、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部863 项目和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和院地合作项目等多项。黎建辉同志非常注重院地合作,在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全院的同时,积极探索全方位服务社会的云数据中心发展模式。

在黎建辉的带领下,科学数据中心院地合作工作实现跨域式发展,其中院地合作项目食品安全网络信息智能分析系统应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在大规模数据存储与管理、海量数据处理、数据语义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论文40 余篇,其中SCI 收录2 篇,EI 收录20 多篇,国际期刊3 篇, 主持完成了一项国家标准的研制,参与了2 项国际标准的研制,正在申请国家专利7项,已获得国家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14 项,2008 年获得国家环境保护部一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与超过三十家企业及其他地方机构组织建立合作关系,2011年当年院地合作创收达到634.2万元。

在网络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黎建辉带领团队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与地方组织合作,拟在全国建设多个中科院云存储分中心。目前,已经与长春、南京、东莞、昆明、无锡等地政府部门及地方企业达成框架协议,为围绕云数据中心建设的院地合作继续深入展开打开广阔局面。

13.马祖长(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马祖长一贯注重从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出发开展研发工作,先后开发了一系列技术和产品,应用于竞技体育、健身设备、休闲保健等行业,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1)竞技体育科研工作。自2005年开始,面向国家队备战奥运的科技需求,马祖长同志率领科研团队深入开展基于力传感的人体运动信息在线获取方法研究,完成了多个竞技体育项目现场训练指导系统的研制,提升了我国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水平,为我国男子双人划艇500 、赛艇女子四双、跆拳道女子49 公斤级、女子帆板等项目获得北京奥运会金牌做出重要贡献。2011年期间,先后为国家皮艇队、划艇队、赛艇队的伦敦奥运备战,以及北京、河北、安徽、辽宁、四川等省级运动队的日常训练提供科技支持。

2)远红外碳纤维电热与控制技术。自2009年起,受安徽桑乐金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开展远红外碳纤维电热与控制技术研究,先后研制成功远红外电热板桑拿房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等产品,采用非金属纳米碳素材料作为电热载体,实现预定波长和功率的远红外热辐射,基板功率控制精度高,实现房体内温度的精确控制和个性化温度控制策略。新产品在用户体验、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销售额快速增长。该项技术提升了安徽桑乐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品质,近三年销售额2.9亿元,新增利润7800万元,助力该公司于20117月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

3)此外,先后为扬州可瑞尔科技公司研制了人体运动能耗仪、为宁波奇胜公司研制了智能化健身器械、为安徽易科公司研制了动脉硬化度检测仪,为北京奥美之路公司研制人体成分分析仪 上述新产品为企业带来超过5000万的经济效益。

上述工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1年度,排名2)、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度,排名2)、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一等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十九届田径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马祖长先后获得安徽省第十三届青年科技奖(2011年度)、科技奥运先进个人、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个人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另外,积极参加各种院地合作行动,2011年度多次参加行业性技术进步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很好地展示了中科院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

14.康雪雅(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康雪雅,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积极开展院地合作及技术转化工作。改性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材料生产技术向新疆昊鑫锂盐技术开发公司、新疆常新化学品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宜春富鼎锂电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金恒泰电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转化过程中,从厂房设计、生产线工艺流程、水电气布局、设备选型到订购、设备安装调试、试生产到正式生产、生产工艺流程质量控制、产品的检验、市场定位和销售的全过程,为相关企业培训包括技术人员在内共计15人。

15.阿布力米提伊力(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所坚持科学研究与产业开发并行,重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与木垒县大龙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为企业培训11名工作人员,其中培训繁育、培育种植人员3人,指导农民生产、种植;通过多年的良种繁育工作,已在新疆最大的鹰嘴豆种植基地——木垒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为当地的加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原料。生产加工工艺人员5名;分析测试人员3人,具体是质量控制。近期,我所与企业的合作扩大到了南疆地区,在南疆合作建厂,预计2012年生产,我所将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我所还在新疆乌什县和木垒县开展了大量的鹰嘴豆种质资源评价工作,评价世界鹰嘴豆核心种质资源300多份,初步建立了种质资源数据库。并经过系统选育与区域试验,培育出抗病、高产的优良品系BJ-4527BJ-4533,抗根腐病、抗褐斑病能力强,亩产量达到180公斤以上。还研究了鹰嘴豆栽培技术方面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当地适合的栽培技术标准。

通过综合利用新疆特色资源,围绕免疫系统(高血糖)、心脑血管系统(高血脂、高血压)疾病的预防保健,分离提取了有效部位、优化提取工艺、对有效成分进行纯化,研发出一批具有降糖、降压、增加免疫力、强身健体的系列食品。通过研究项目的实施,及与地方企业的强强联合,提高了现有上市产品的质量,完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延长企业现有产品的生产链,加强新疆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地方特色药食兼用植物的发展和综合利用,科学指导选种栽培,建立示范种植基地,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16.邓涛(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人自1998年开始在甘肃和政地区开展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的野外考察和研究,我们的发现证明和政地区是世界上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地点。基于此,和政县政府有意建立专业的博物馆来收藏和展示当地的化石资源,为发展大众的科普教育和促进地方的旅游观光做出贡献,这与我们利用科研成果帮助地方提高社会公益事业的愿望不谋而合。从2000年开始,和政县政府与古脊椎所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由我负责的课题组具体执行。经过这些年来持续不断的合作,我们的科研工作与和政县的博物馆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具体的合作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和政县政府将其所征集和发掘的全部化石提供给课题组进行研究,并在我们的野外考察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协助,已正式建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政科研基地;第二、我们对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建设从立项、设计、布展、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进行科学上的指导和参与。合作的成果也从双方的巨大进展上体现出来:我们的科研工作由于有大量的化石作为研究材料,从2000年至今以我为负责人已连续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3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的资助。和政县已建成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两期工程,共获得国家和甘肃省的建设资金4525万元,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开馆,第三期工程也已通过国际招标完成设计,并建成投资2900万元的古动物化石博览苑。博物馆现占地面积85亩,建筑面积8085平方米,收藏的标本已达30045件,目前已展出代表性的3500多件古动物化石精品及21具极其珍贵的原生化石骨架,已接待观众200多万人次。和政县和博物馆相继被命名为中国古动物化石之乡、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绿色单位建设环境教育示范基地。我们课题在和政县桦林的研究剖面已在2009年获批为国家地质公园。和政县已将全县发展战略定位到以化石为基础的旅游事业上来,开展大规模的配套建设。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18亿元,其中至少一半来源于参观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游客。

17.赵江海(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赵江海副研究员现为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机器人系统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机器人、智能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自2008年进所工作以来,他依托实验室的机器人研发团队,结合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主持研发了多个系列的技术和产品:与江苏淮安苏通市政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用于城市窨井的清污的全自动抓斗式清淤机器人,该公司已累计实现清淤机器人产品销售收入120余万元;与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机器人锻压自动化生产线已投入生产,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每年为企业节约数百万元的人力成本。与安徽惊天液压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用于破拆机器人的三指欠驱动手爪,手爪在2011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展出,获得市场高度关注,为企业争取到大量的产品订单。此外,他负责研制的智能电动执行器和智能取料机械手等产品也曾为企业带来数十万的经济效益。为更好服务地方,他积极申报常州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获得地方政府支持,保证了实验室的持续发展;为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在前期项目研发基础上,他与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申报院地合作申报面向大型冲压生产线作业的锻压机器人开发与产业化项目,目前已获支持,为锻压机器人的产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霞光工程先进个人申报材料2人)

1周家汉力学所

周家汉,男,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退休),现为中科院老专家咨询团成员、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工程力学分会理事。

周家汉研究员长期从事爆破理论和爆破技术应用的研究工作,退休后,一直运用专业知识,全身心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工作。近年来,他接受公安部聘请担任全国工程爆破技术人员培训考核专家组成员,同时还担任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周家汉在爆破领域和文物保护方面的主要工作:

1 为多项文物古建筑保护振动控制标准提供科学数据,作为政府决策依据。典型项目有:

1)北京地铁6号线避绕紫禁城方案的确定

2)提出西安地铁穿城而过不利于古城建筑文物的保护

他提出了关于西安市兴建地铁对古建筑物影响的建议,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请国家发改委会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研处2011130,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铁道处郑剑处长亲自到周家汉家,正式传达温家宝总理批示。西安地铁4号线改道绕行大雁塔,这对于城市规划和保护国家文物古建筑做出了重要贡献。

3)提出合武铁路六安段南移105以保护邻近汉王陵地下文物的建议,最终该路段南移108m,妥善并完美地处理解决了文物保护和铁路建设的矛盾。

4)近期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青岛(原德国警察署)、郑州(二七纪念塔)、太原(晋阳古城)、北京(八达岭长城)、宁波(阿育王寺庙)等地铁路或是高速公路建设与文物建筑物保护项目进行考察和评审。

2.负责为国家相关部门编制爆破行业的标准与规范。

3.继续参与若干爆破拆除工程的设计与指导工作。例如:在三峡工程一期工程蓄水前的清库工程中,应秭归县邀请,设计并指导了地方爆破作业队伍承担的秭归旧城县医院的爆破拆除工作。

4.完成多起爆破纠纷的事故调查和鉴定。例如:为河南新密县法院提供的某次爆破伤人事故原因分析鉴定,否定了由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的指证,避免了错判。

5.周家汉先后参与公安部组织的对山东、宁夏、湖南、安徽、浙江、江苏、广东、湖北、内蒙、山西、河北、河南、新疆等地工程爆破技术人员培训讲课和考核工作。

多年来,周家汉研究员一直退而不休,成为霞光工程中的志愿者、践行人,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2.彭廷柏(亚热带所)

彭廷柏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农业生态研究。近年来,积极发挥专长,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先后五次评为湖南省突出贡献农业科技工作者与优秀老科技工作者、院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与优秀共产党员。主要事迹如下:

1.近年来与湖南省农科院合作,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农业科研项目,出色地完成了自己承担的任务,该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应湖南省、市、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邀请,主持和指导编制了30多项建设发展规划,篇幅达百万余字,为湖南农业产业化、农村科技、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常德市循环农业发展规划》,获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好评,2008年在常德市召开全国循环农业现场会,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湖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省属近20个厅、委、局参与,规范和推进了全省生态建设;望城、永州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由于特色突出,先后进入国家级园区,推进了全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农业科技发展。

3.坚持公正、科学的态度,帮助地方政府化解环境方面的突发事件。如长沙市某地发生镉污染,群众反响十分强烈,中央电视台也作了报道。彭廷柏同志在处理这一事件过程中应邀四次担任专家组长,面对关注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两股强烈呼声,他主持公正、实事求是定性为一般性污染事件;划定检测范围时,顶住主观控制和盲目扩大两种倾向,进行科学划定;治理阶段帮助当地政府排除几家应标公司提出不科学、不适用、耗资甚大的治理方案,与省、市农业部制定因地制宜治理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协助当地党委政府有效化解了这起影响重大的突发群体性事件。

4.帮助地方培养人才,奉献社会。彭廷柏同志长时间担任湖南省中小学生青少年科技创新与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评委和指导专家,在全省及8个地市进行创新与科普讲座,听讲师生达数万人次;他亲自指导10多名高中生开展科技创新,大多获得全国大奖,其中7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名校录取。他负责培养的一名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3SCI8篇核心期刊论文,博士论文评为优秀,他还为很多硕士生、博士生进行论文指导,为社会培养较高潜在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彭廷柏同志虽已70岁,却具有较强的事业责任心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在退休后的人生历程上积极主动地发挥专业特长,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培训人才做出贡献。

博士服务团先进个人申报材料1人)

1张洪石政策所广西河池市政府市长助理

张洪石博士,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该同志于2010121作为第十一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到广西河池挂职,担任河池市政府市长助理,协助市长及其他副市长分管发展改革、城建、财税、金融、重大项目、教育、文化、旅游、工业、环保等工作,联系市政府研究中心工作。

张洪石博士在挂职期间坚持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科学院的综合优势,积极内引外联,充当桥梁纽带,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合作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科学院人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挂职地区和单位的普遍好评。他积极协调推进孙鸿烈院士参与河池市环江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总投资1.5亿元;协调推进4名院士河池行,目前2名院士承担河池市有色金属科研项目6项,科研经费投入超过2000万;就刁江重金属污染防治推进与中科院金属所的合作,刁江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计划投资60亿,邀请中科院金属所科技处同志到河池调研,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积极推进河池市产业的转型升级,促成了一批工业合作项目,协调引进了6亿元项目资金,争取到一批产学研项目落户河池;促成签订了《河池市人民政府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关于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的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河池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过程所关于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的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等7项合作协议;促成南方有色冶炼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达成了低银长寿命电积锌用铅基阳极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有色金属研发中心共建项目、ITO靶材开发等3项科技合作(意向)协议,预计投资1.2亿元;积极协调北京惠农管理基金到河池投资,并与河池市政府签订了河池惠农投资基金框架协议,促成了北京惠农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与泰星公司合作项目,项目投资1.5亿元。

此外,他还通过制定矿泉水行业管理办法,使河池的宝贵水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企业的单体投资从平均500万增加到1亿元;深入东巴凤贫困地区考察,提出百村城乡风貌改造产业培育旅游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工程,先后成为河池市、广西自治区重点规划项目,并列入今年两会的政协提案,还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合作协议;指导硅产业的开发和合理规划,推动了广东东送能源集团80亿元开发硅资源项目建设。

张洪石博士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积极深入调研,撰写了《建设总部基地,发展总部经济,实现河池中心城市新跨越的政策建议》、《河池市饮用天然水调查报告》等10余篇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被河池市委、市政府和广西自治区采纳,相关建议已成为了河池市重大工程项目,部分项目已被列为国家、自治区重点项目。

十一先进科技副职 一等奖(3个)

1.吕纯操(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河南技术转移中心主任

一、任职地方政府和单位的工作满意度

河南中心主任吕纯操同志为河南中心及分中心的组建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组织制定了河南中心十二五规划、河南中心章程及分中心管理办法等,使河南中心有序、规范、高效运转。

吕纯操同志作为河南省科学院的副院长,将中科院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河南科学院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提升河南省科学科研开发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吕纯操同志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得到了全省科技战线、相关企业和河南省科学院广大干部职工的好评。

二、院地合作活动

1、两年来,吕纯操同志。经常到河南各地市企业调研科技需求,到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引进科技成果,组织或参与院地合作活动100余次。

220118月,在郑州市举办的“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洽谈会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与河南省企业共计签约11个项目,签约金额为30.2772亿元。

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社会效益

1、通过河南中心平台,促成中科院重大项目在河南落地和转移转化,2009年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在河南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使地方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达到35.3亿元;2010年,达到40亿元,201163.18亿元。

2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200911月向中科院分管院领导致函建议,强调加快推进河南中心建设,加快组建河南中心的可行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中科院领导为此专门作了批示。200912月中旬,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合肥院领导到河南实地考察河南中心组建情况。形成了《关于组建河南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的报告》,并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函商中科院院地合作局,200912,中科院院地合作局正式回函批复。2010419,在河南省政府和中科院的共同关心支持下,河南中心在郑州正式揭牌成立。

3同志从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省科学院事业发展的高度,向中科院和河南省政府领导提出了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急需科技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建议省委、省政府出面与中科院联系,结合河南实际在郑州共同建立中科院研发机构,与此同时由省政府与中科院共建河南省科学院,中科院在人才、项目方面给予河南大力支持的建议。得到了中科院和河南省政府领导的支持。

2.蒋德明(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内蒙古翁牛特旗副旗长

蒋德明研究员自2010年续任翁牛特旗人民政府副旗长以来,充分发挥中科院内蒙古乌兰敖都荒漠化试验站40年的工作基础和技术优势,针对翁旗东部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的重大生态问题,将主持承担的国家荒漠化防治项目、科技扶贫项目与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组织科技人员与地方政府合作,成功地建立起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示范基地、沙区多元化生态经济开发基地与示范模式。

由蒋德明研究员主持规划设计、并组织科技人员与翁旗林业局合作建成面积为10万亩的国家级科尔沁沙地综合整治示范区,营建农田-草牧场防护林7800亩;快速恢复沙地植被30000亩;建成305线穿沙公路生物固沙防护体系65公里,有效治理公路两侧沙害面积8.2万亩;建立与推广碱化草地改良配套技术,通过实施围栏封育、翻耙补播、土壤改良剂等技术改良碱化草地8500亩,提高草地产草量3-5倍,三年增加经济收入540万元;创建樟子松地表覆膜造林配套技术,将樟子松沙地造林成活率提高25-30%。

建立与推广沙区“四位一体”庭院生态经济模式,通过建立沼气-日光温室-生态养殖-有机肥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实现了沙区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利用三者有机结合,扶持培育科技示范户120户,三年间为农牧民家庭增加经济收入360万元;引种栽培优良枣树品种3000亩;培育沙区示范户枣树栽植园8处,2011年示范户枣园产量已达5.6万斤,当年经济收入达到28.5万元;主持与东北大学、内蒙古草原兴发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公司+农户”模式,优化延长“草地建设草食动物生产草食动物产品加工”产业链结构,实现销售收入1900万元,对推动本地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以来,由蒋德明研究员主笔先后为翁旗政府编制完成了《科尔沁沙地翁牛特旗植被恢复与重建程总体规划》、《翁牛特旗大枣丰产栽培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科尔沁沙地翁牛特旗固沙植被优化配置示范区规划设计》等7项规划,组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训地方技术人员280人次,受到翁牛特旗人民政府授予记大功奖励、赤峰市人民政府授予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本年度先后为翁牛特旗林业局治沙站、造林站和林业技术推广站相关人员培训沙地植被恢复、退化草地改良、沙地生态经济开发示范模式等配套技术80人次;为翁旗那什罕苏木、玉田皋乡、红山镇沙区农牧民培训四位一体沙区庭院生态经济模式配套技术200人次。

20多年来,蒋德明研究员以翁牛特旗沙地治理与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为己任,脚踏实地深入到当地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第一线,注重荒漠化防治研究与国家防沙治沙工程相结合,先后荣获全国治沙暨沙产业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首届创新文化先进个人;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

3.陈秋荣(上海微系统所,嘉兴中心主任

201111任科技副职以来,担任浙江省嘉兴市政府副秘书长,分管科技工作,兼任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在地方工作期间,表现出了较高的政治素质,有效地把中科院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与地方科技需求结合起来,为地方共建合作载体、落实项目、引进资金和人才做出较大贡献。

一、扎实推进中科院成果在地方的转移转化,努力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院地合作各项统计指标保持全国领先。

通过一年的踏实工作,嘉兴中心核心团队引进、产业联盟组建、与企业共建研究所等工作全面较快推进,服务企业和自主创业齐头推进,项目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更上一层楼,转化成效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已连续4年各项统计指标名列中科院在全国的26个平台型转移转化中心的首位并已连续第四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全国唯一的院地合作一等奖,研究院的成果转化工作专题报道登载于20111128的《人民日报》。

二、推进中科院嘉兴中心的二次发展,成功把嘉兴中心升格为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

任职科技副职期间,陈秋荣同志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中科院嘉兴中心体制机制创新,亲自参与研究院的方案设计和战略规划,努力推进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中国科学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的基础上,由浙江省、中国科学院和嘉兴市共建,建立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了全国首家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事业法人性质的院地合作平台机构,使研究院成为嘉兴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单元,协调研究院注册资金600万元迅速到位,争取到嘉兴市为研究院配套中科院专项每年1000万元延长三年,协调地方政府投入近3亿元的二期园区8月份交付使用。

三、身先示范,既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又带头做好项目转化工作。

在担任科技副职期间,陈秋荣同志还同时作为项目组长精心组织镁合金技术团队,积极发展技术成果产业化,将9项成果实现项目实现产业化,截止2011年累计为实现新增产值29478万元,创税利3615.26万元。

十一先进科技副职 二等奖(7个)

4.陈武华(上海分院,杭州机床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中科院杭州科技园是在20054月由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和中科院路甬祥院长揭牌,列入中科院与浙江省新一轮科技合作并重点规划的平台。20106月,中科院上海分院与杭州市科技局签署中国科学院——杭州市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合作协议因各种原因,科技园建设一直难以启动。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作为科技副职还是尽最大努力开展工作。

一、积极推进平台建设

1中科院新松南方创新研究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在杭州临江奠基。总投资约18亿元,包括新松南方中央研究院、国家机器人工程技术分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等,重点发展真空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等高端制造装备产业、激光产业和工业物联技术及应用等,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

2中科院计算所携手杭州共建萧山工业研究院五年内,萧山工研院计划投入资金4亿元,规划建筑面积6万平米,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中心分中心,科研与工程应用技术人员规模达到200人以上,年培养工程硕士100人,培训技术人才上千人次,孵化、集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带动上百亿产值的增长。

3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临安基地长春应化所出资2000万元20117注册浙江中科应化科技有限公司。明确了功能与定位、具体位置和面积(70.7)。购地协议将于近期签订。完成了初步方案设计,临安管委会有序推进中。

此外,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杭州市余杭区安全环保饲料行业研发中心共建研发平台(银冠科海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电工所华立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中科院电工所华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萧山工业研究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合作中心

二、扎实推进项目合作。

中科院杭州射频识别技术研发中心与杭州中瑞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海兴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思创理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项目合作,预期取得经济效益5000万元,实现社会效益5亿元;与杭州市交通局进行行业应用合作;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成立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联合实验室中科院电工所与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合作高效节能电机合作的项目

三、探索院地合作的模式。

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推进院地合作。中科院杭州科技园与杭州余杭区共建“中科院产学研合作联谊会”,余杭区率先成立了杭州地区首个中科院产学研合作联谊会。组织召开第五届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技术中介服务联盟年会。

5.叶启智(资源环境信息中心,兰州城关区发改委副主任)

叶启智,副研究员。2010年任兰州市城关区发改委副主任,分管产业发展科,负责城关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以及节能降耗、安全生产、质量兴区、园区建设、项目引进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工作。

挂职期间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发挥科技副职在院地合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提供科技咨询,切实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为当地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项工作中:

一、牵头编制《十二五城关区城市空间拓展战略布局研究》、《十二五城关区重大项目策划与建设》规划。撰写《城关区产业现状布局及未来展望》、《关于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等调研报告,为城关区的产业发展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出了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二、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大力扶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先后深入兰州的12家重点企业,对申报或审批的立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审核落实,确保项目的开工建设和达产达标。

三、运用科学知识通过调研事实论证,利用联合国CDM清洁发展机制政策以及先进的治理技术,开展伏龙坪垃圾填埋场沼气回收与发电利用项目前期工作并报市、省、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该项目于2011年开工建设,为兰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产业提供示范作用

四、深化院省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地方转移转化,结合科学院科研技术实力强的特点,积极牵线搭桥有效开展工作。引进深圳中科捷高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光电与光伏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引进科学院深圳先进研究院的低成本健康项目以科学的手段规范管理片区内群众的健康,确实做到了社区居民小病治疗不出社区,健康体检天天在社区的健康惠民新模式,提高城关区居民幸福指数,得到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

挂职期间叶启智同志利用社会关系广、协调能力强的特点,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中国科学院与地方经济合作中做出了优秀的成绩。当选为兰州市城关区政协第八届委员、兰州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被城关区发改委党组评为2011年优秀共产党员,为西部大开发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杨小君(西安光机所,福建莆田涵江区副区长)

杨小君,1978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加工工程中心执行主任。2008年任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职务,20106月任中科中涵激光设备(福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务。

挂职以来,本人积极推动院地合作工作。首先促成了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莆田市中涵机动力有限公司在超快激光打孔数控机床项目的合作,其次为保障超快激光打孔数控机床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高新区孵化楼注册了产业化公司,即中科中涵激光设备(福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1875万,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持股20%。该项目有利于推动机械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即从机械加工到加工装备制造,提高国内我国微加工领域的技术进步,推动相关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柴油机工业、汽车工业及与之相关工业,同时也具备满足多种工业加工用途,范围非常广泛。项目总投资额1亿,5年内预期经济效益为10亿,已纳入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项目。

另外,复杂曲面精密测量技术项目已获得莆田市院地合作项目经费支持15万元,本项目研制成功后,仅以摩托车、汽车配件加工检测等行业的需要,本技术可以作为企业或工业区的服务平台建立,每套平台以全年饱和工作量计算至少可以产生上百万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可以大幅提高产品质量,继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地区甚至全国该类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加强公司与研究所、高校的合作,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软竞争力。

在任职期间,促成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和莆田市荣兴机械有限公司在零件形位参数全自动视觉检测仪项目的合作,荣兴机械提供全部的研发费用,并获得莆田市院地合作项目支持15万。项目计划在一年内研制出样机,两年内实现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000万,5年内预期经济效益为1亿。

加强中科院和莆田其他单位的合作,如同莆田学院关于微小型工艺品高精度点云数据获取与转换研究方面的合作,项目的研制成功,既可填补我国此类三维测量机器的生产空白,也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7.葛胜利(工程热物理所,廊坊市副秘书长

葛胜利同志于20095月到中科廊坊科技谷有限公司挂职,任副总裁(任期2年),届满考核为优秀。20116月挂任廊坊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科廊坊科技谷管委会副主任。考虑到科技副职工作的特殊性,此次,统计时间从20096月至2011年底。

一、全力提升院省科技合作平台

1.积极宣传中科院院所在廊坊建设科研基地。通过邀请中科院领导考察,通过科学时报、河北电视等媒体进行务实、有效宣传。

2.力省长考察、彰显中科院核心作用。201093河北省长到廊坊科技谷考察,精心策划所领导与省长座谈,建议被省长采纳。为加快项目办理,成立科技谷管委会。

3.努力促成院市合作座谈会召开。20107月向北京分院提交《关于建议进一步加强中科院北京分院与廊坊市政府合作的函》,分院重视、组织调研;20101019中科院党组成员、北京分院党组书记何岩带队与廊坊王爱民市长就院市合作进行座谈。

4.抓住时机促进院省协议签署。省院领导考察之后,葛胜利分别起草《河北省政府 中国科学院关于共同支持和推进廊坊科技谷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和《廊坊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上报;后经院省修改为中国科学院 河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期间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廊坊市人民政府《共建廊坊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合作协议》并于20111031签署。

二、积极协调并推进中科院入园项目建设

积极协调解决中科院院所在办理规划要点、地上物清理、契税减免、土地证办理等遇到的难点问题(如:协调拆迁办解决理化所地上物清理;催办半导体所契税减免成功)。为推进廊坊中科院院所科研基地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向吴建国副秘书长提交有关报告。为推进项目建设主持召开由分院领导参加的廊坊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工作协调会。

三、招商引资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为提升招商质量,带领团队到上海和苏州考察、请中科院心理专家培训,制定全员招商制度及激励政策,坚持创新、诚信服务;先后引进半导体所、嘉德宝业等单位。

四、适时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为加快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后三次到研究所调研,在廊坊举办两次科技专利项目对接会,利用廊坊5.18国际经洽会等平台请中科院专家发布高科技成果。目前,理化所塑料光纤产业化项目正在与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进行洽谈。

葛胜利同志热爱院地合作工作,为其克服困难,坚持敬业、奉献、创新精神,秉承顾全大局、服务至上理念,在科技副职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成绩。

8.王爱勤(兰州化学物理所,江苏淮安盱眙县副县长

江苏省盱眙县凹土矿资源总储量占全国的74%,世界的48%,现有凹土加工企业50余家,但生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近年来,为了实现凹土资源的高值利用,江苏省非常重视凹土产业,已列入江苏省特色产业发展计划;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盱眙县政府提出以科技为先导,加快凹土深度开发,把盱眙建设成为中国凹土之都的目标。目前已建成面积2.71平方公里的凹土科技园,正在积极推进凹土产学研合作,但制约凹土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为了提升盱眙凹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王爱勤同志挂职盱眙县后,积极组织和协调有关力量,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106月成立了中科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与产业研发中心。作为中心主任,以聚集人才、突破技术、服务企业为工作理念,先后联合江苏省凹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凹土联合实验室共建中心,引进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宁波纳米材料研究所和常州大学等入住中心。目前中心在规范务实运行,承担或合作承担项目8项,自己带领的团队实现了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技术的突破,在凹土微观结构研究和棒晶生长技术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使盱眙凹土产业进入技术突破创新期,为盱眙县龙虾富民,凹土强县做了大量务实有效的工作。成功组织了“2010甘肃-江苏凹土应用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和第六届中国凹土高层论坛以及中美凹土深度开发战略研讨会,有力推动了产学研用的合作。2011年获得了中国凹土高层论坛设立的中国凹土都梁香兰奖

9.查世红(合肥研究院, 江苏淮安楚州区副区长

成功举办研讨会,做好精密机械产业十二五规划工作。为切实推动楚州区精密机械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做好精密机械产业十二五规划工作,我牵头于20101129在楚州召开了精密机械产业规划研讨会,邀请了中科院合肥分院及南京分院相关专家领导、淮安市科技局相关领导、区相关领导及楚州区三十名企业家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完成了三项工作:一是讨论通过了楚州区关于精密机械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为楚州区精密机械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性意见;二是成功举办项目对接活动;三是成功举办科技成果发布会。

全力推进成立研发中心,促进区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全面合作。2011年我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心展开工作,作为挂职干部,我坚持做到有职的同时有责,争当桥梁纽带,加强和相关单位的联系,进一步拉近地方与科研单位的距离,使党委政府与科研单位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地方的大跨越发展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发挥在分管工作上的作用;有位后有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主动争取组织上分配工作任务,在挂职岗位上加强锻炼自己的能力。具体工作如下:

一、充分调研,排摸企业科技需要,助企解决实际困难。在充分掌握楚州企业具体情况后,在企业与科研部门之间牵线搭桥,为企业提供科研技术保障。

二、全力推进成立研发中心,促进区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全面合作。努力打造苏北精密机械研发基地,我全力推进中科院合肥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在楚州建立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楚州精密机械研发中心

三、洽谈数个项目,为企业和常州所带来双赢结果。现已成功签约的项目有:合同金额为286万元的高温锻造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可实现年开票销售9000多万元,利税600多万元;合同金额为30万元的汽缸套转运机械手系统项目,投产后作为生产重要环节,可实现年开票销售1.77亿元,利税380多万元; 合同金额为20万元的全自动抓斗式窨井清淤控制系统项目,已正式投产,实现开票销售400多万元,利税30多万元;合同金额为12万元的秸秆自动收集打捆机项目,预计投产后可实现年开票销售500多万元,利税45多万元。

10.饶亮明(上海生命科学院,浙江金华义乌科技副局长

2011年饶亮明同志紧紧依托中科院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围绕义乌市重点产业领域,通过共建平台、科技对接等方式,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促进了我院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了义乌市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转型升级。

1“走出去、请进来”,为企业和中科院牵手提供服务。

2011年,紧紧围绕义乌市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需求,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组织20多家企业负责人赴中科院各研究所参观对接;邀请中科院10多个研究所的50多位专家来义乌与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解决技术难题30多个,达成合作意向20多个签约合作项目11项,签约金额2494多万元,为中科院与义乌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这些合作项目涵盖了纺织、装备制造、食品、生物医药、袜业、物流等行业,提升了义乌市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据统计,义乌市与中科院的合作项目在2011年度形成销售收入30026.5万元、实现利税4275.6万元、社会效益显著。

2、精心搭建合作创新载体,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深化我市与中科院的合作,大力提升义乌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义乌市企业转型升级,我推动了义乌市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义乌中心,该中心已于2011526挂牌成立,义乌市政府计划三年内投入1380万元。同时,我还在积极推动义乌市与中科院计算机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规模化的数字交易平台。

3、组织中科院专家参加义乌市第五届“义乌市第五届百名专家教授与千名企业家”科技对接活动

201111月,我邀请了中科院系统共19家科研院所的62名专家参加了在义乌市举办的义乌市第五届百名专家教授与千名企业家科技对接活动,中科院展区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参展科技成果200多项,形成合作意向20多项,并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受到了义乌市企业的好评。

4、深化重点领域合作,举办专题报告会及对接会

随着义乌市物流产业和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势头,借助中科院在物联网技术上的优势,今年5月份,我邀请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六位专家来义乌进行调研,筹划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报告,此报告已完成并得到义乌市人民政府的批复和肯定。11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等专家在义乌市做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会,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为提高义乌市企业机械制造水平、提升自动化程度,我们组织了100多名企业家参加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义乌中心技术专场对接会

十二、先进科技特派员 一等奖(2个)

1刘小青(宁波所,宁波八益事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20103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生物基无醛木材胶黏剂技术顺利转移给宁波当地企业后,刘小青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带领攻关团队在不到2年时间内完成了该项目的中试、商业化试生产、商业化生产的整个过程。为项目需要,材料所派刘小青博士到企业挂职、出任任常务副总经理,主管研发中心、制造中心、人事部、质量部、物流中心。期间,他组织和实施了该项目的科技成果和新产品鉴定,均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获得行业内专家和企业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目前,已为企业建成年产2万吨的生物基无醛木材胶黏剂生产线1条、年产6000立方米无醛胶合板生产线1条,组建了包括1名博士、6名硕士在内,集原材料控制检验、生产过程监控、成品质量检验于一体,涵盖万能力学测试仪、蛋白测定仪、粗纤维测试仪、油脂测试仪等现代化无醛胶黏剂工程技术中心。为了该产品的稳定生产与合作企业的顺利运转,他负责建立、健全各种企业生产规范流程30余项,公司各项制度40余项,组织培训公司新招人员50余人次,为该技术的顺利、稳定工业化生产,为合作企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个全新的公司、全新的产品,生物基无醛木材胶黏剂已经在大自然、兔宝宝、圣象、千年舟、北美风情等30余家国内外知名人造板材企业试用,并已与它们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拟在2012年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使用。预计今后3年内,将生产生物基无醛木材胶黏剂40万吨,产值达到20亿,直接带动下游人造板产值150亿,间接带动相关家具产业产值1000亿。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由于家装带来的甲醛污染,提升我国人造板行业的竞争力,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以该项目为依托,申报并获批“2010年中国科技创业大赛海外人才创业特别奖二等奖中国科技创业大赛10年成就奖“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011年林产工业新产品奖等多项奖励!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得以体现!

2.张建刚(宁波所,宁波沪甬电力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张建刚任磷酸铁锂项目组组长,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直接负责研发和产业化磷酸铁锂项目。20094月开始研究磷酸铁锂的石墨烯复合技术,10月成功研究出高性能的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20103月成功制备出公斤级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4月设计创建日产百公斤级磷酸铁锂中试线,8月百公斤级磷酸铁锂的中试实验取得成功;20111月在石墨烯公斤级制备技术取得突破之后,开始百公斤级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的中试实验,成功使用该材料,研制出高倍率性能出色的磷酸铁力动力电池。201155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及其中试生产技术通过成果鉴定,鉴定专家组认定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家组认为该成果采用石墨烯复合磷酸铁锂技术,突破了国外磷酸铁锂技术壁垒,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张建刚带领磷酸铁锂项目组经过两年多的技术攻关,成功完成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及其中试生产技术,201139,宁波材料所与宁波沪甬电力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磷酸铁锂产业化项目合作协议》,合同总金额2490万元。其中技术入门费1100万元,团队运行费用600万元,技术入股790万元。创下了宁波市近五年来单项技术交易额之最。

20114月,张建刚作为技术总工程师带领磷酸铁锂小组开始为宁波沪甬电力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服务,期间从材料所向沪甬电力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转移了三项专利:

1. 石墨烯改性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申请号:200910155316.7

2.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申请号:201010226064.5

3. 一种磷酸铁锂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201010226073.4

并以沪甬电力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的名义撰写两项专利,专利名称:一种水性高分子改性的球状微纳结构磷酸铁锂前躯体的制备方法;工业生产中使用还原性气体合成磷酸铁锂的技术方法。

20116月,张建刚作为技术总工程师带领磷酸铁锂小组为宁波艾能锂电材料科技股份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沪甬电力器材股份有限公司重新组建的公司)进行磷酸铁锂生产线建设。

一期年生产能力500吨磷酸铁锂生产线,目前本项目已经在宁波艾能锂电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运行,一期全部投产后预计销售收入1.13亿,实现利润1600万;2012--2013年二期产能扩大到1500吨,年销售额3.4亿,实现利润4800万。

十二、先进科技特派员 二等奖(2个)

3.孟健(长春应用化学所,广东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科技特派员期间,帮助企业制定了稀土镁合金及其产品开发的战略规划,帮助企业申报了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粤港招标计划,东莞市科技计划等科技项目,引进了2010年广东省生物可降解镁合金及相关植入器件创新研发团队(201001C010*******)获得广东省1000万经费支持,地方政府1500万配套支持。协助进行了中国医用镁合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组建了省级广东省轻合金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又编写了2012年广东省稀土镁合金在汽车大型零部件上的研发与产业化创新科研团队申报书。

在稀土镁合金材料的研发和压铸产品生产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研发的稀土镁合金用于电动车轮毂的生产;为一汽集团开发了稀土镁中间合金研发的新型稀土镁合金,研发的稀土镁合金材料首次应用到汽车零部件生产上,实现4万件/年,生产了镁合金方向盘骨架、自主开发的460马力发动机汽缸罩盖、天汽汽缸罩盖和链条室罩盖等汽车零部件。截止201012月,累计新增产值2.6亿元,新增利润6560万元,新增税金3280万元。

研制了高强、高韧稀土镁合金MB26。该合金室温抗拉强度360MPa,延伸率大于10%,综合性能极其优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将该合金提供给神舟6号载人飞船工程照相侦察分系统应用。实现减重13公斤,为载人航天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将MB26稀土镁合金及耐热固溶处理技术相结合,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即将发射的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有效载荷分系统光学成像仪,为外太空星际探测研究作出了贡献。采用多种复合热处理方法使得该合金室温力学性能:σb=347MPaσ0.2=290MPaδ=12.5%,其比强度已达到最强的铝合金水平;合金在300℃下屈服强度在200MPa以上,抗蠕变性能优于现有的WE系列合金。该稀土镁合金已经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我国无人机侦察平台提供了24套稀土镁合金电器箱壳体,解决了用户的急需。与兵器XXX所合作研制高强稀土镁合金导弹壳体已批量供货。

承担了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稀土镁合金精密加工共性技术及产业化2010A090100033)。

4.薛松(大连化物所,中化集团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海洋生物产品工程组是国内最早进行微藻生物能源及应用研究开发的单位之一,自2000年以来,在多项国家863973及中科院方向性项目的资助下,系统的开展了能源微藻高效光生物反应器规模培养和能源微藻生物学研究,尤其是在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生产产油微藻方面,建立了系统的实验室-小试规模产油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和收集工艺,以及产油微藻高效筛选评价系统。

为了能够尽快在更大规模系统上进行评估,并加速该技术的可实用化,自201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海洋生物产品工程组与中化集团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接洽,在分院及所院地合作机构的指导下,以科技特派员形式进行院地合作,共同开发。2010年派出1人作为科技特派员,2011年以研究组骨干作为科技特派员团队进行合作。在科技特派活动帮助下,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先后获得了中化股份科研技入计划项目《高脂微藻的工业化培养及生物柴油制备》,同时与企业共同撰写建议书《新型能源藻培育与能源产品转化技术》,并作为2012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项目立项,预计将为企业争取到了总计590万元的研究经费,同时也推动了能源微藻应用开发。

在科技特派活动中,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共同在大连市金州新区杏树街道建立了设计能力为10,000L的微藻光生物反应器高效培养示范基地,将实验室技术应用于阳光房中进行中试规模放大测试运行,一方面收获了运行参数,同时也帮助沈阳化工研究院培养和锻炼了从事相关研究的队伍。

在科技特派活动中,双方组织了6次互动合作,包括实验室参观等,加强了双方的了解与互信。

出于对现有科技特派活动的认可,双方的合作将继续进行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3e05d5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4.html

《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贡献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