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每日一练及答案(2)

发布时间:2020-05-26 22:09: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0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每日一练及答案

1.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答案】C

【解析】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

2.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 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答案】C

【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证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数学的实地测算、地理的地形测绘、生物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属于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 )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作业法

【答案】D

【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实习作业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4.陈老师在教《小池塘》的时候问学生:“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小池塘是怎样的?”学生答:“小池塘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老师又问:“如今,已是春天了,小池塘又成了什么样呢?”学生答:“冰雪融化,小池塘的水又开始流淌了。”……该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讲授法

【答案】C

【解析】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5.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的是( )。

A.京师大学堂

B.福建船政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南洋公学

【答案】C

【解析】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6.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新学期伊始,高化学课李老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摸底考试,初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有关能力。这种考试属于( )。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又叫做准备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因此,题干所描述的教学评价为诊断性评价。

7.当人们听到一种自己觉得可怕的声音时。往往会感到发冷,甚至起鸡皮疙瘩。这种现象称为( )。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后像

【答案】C

【解析】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听到可怕的声音,发冷,起鸡皮疙瘩,即听觉引起肤觉,是联觉现象。

8.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时,将浅色的教具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放在白墙前演示。这是考虑了感觉的( )。

A.适应

B.对比

C.融合

D.后效

【答案】B

【解析】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题干描述的是同时对比。

9.如图1所示,这个图形虽不是封闭的,但我们知觉它时,通常不会把它知觉成四条分割的线段,而把它知觉成完整的图形。这反映的是知觉的哪种特性?(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A

【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孤立的部分,而总是将其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10.平视桌面上的一本书与斜视桌面上同一位置的同一本书,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形状虽有不同,但人对书的形状知觉仍然保持不变。这体现了知觉的( )。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答案】D

【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11.“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体现了( )。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性

【答案】B

【解析】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12.一名教师在走到安静的课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答案】A

【解析】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在安静的教室门口咳嗽,会引起学生下意识的关注,属于无意注意。

13.学习游泳之前,小兰通过阅读书籍记住了一些与游泳相关知识。小兰对游泳知识的记忆是( )。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瞬时记忆

D.短时记忆

【答案】A

【解析】陈述性记忆是指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能参与。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小兰对游泳知识的记忆属于陈述性记忆。

14.杨老师在教学中对所讲的例题尽可能给出多种解法,同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杨老师的教学方式主要用来促进学生哪种思维的发展?( )

A.动作思维

B.直觉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答案】D

【解析】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题中“一题多解”属于发散思维。

15.小明从各种解题方法中刷选出一种最佳解法,这属于( )思维方式。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直觉思维

【答案】A

【解析】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16.学生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出诗句所描绘的相关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答案】C

【解析】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C。

17.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答案】C

【解析】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

18.陈冬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收到校长的亲自嘉奖后,为考试也倍加努力学习,力争取得优异成绩。这种变化属于( )。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内部强化

【答案】B

【解析】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因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间接地受到强化,因此,陈东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受到奖励而引发自己也努力学习属于替代强化。

19.进入初中后,小磊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小磊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识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内驱力

【答案】B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其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因此,小磊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的学习动机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

20.学习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再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比较顺利。这种迁移属于( )。

A.零迁移

B.逆向迁移

C.负迁移

D.正迁移

【答案】D

【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题干中学习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对梯形面积公式的学习起到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正迁移的体现。

21.地理老师教学生记忆“乞力马扎罗山”时,为方便学生记忆,将之戏称为“骑着马打着锣”。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B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题干中老师采用的是谐音联想记忆的方法,属于精细加工中的记忆术。

22.学习过程就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哪种学习理论( )。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学习过程就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即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因此,本题选择A。

23.学生张亮在课堂上出现怪异行为时,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他的这种行为便逐渐减少了。这种行为矫正法称为( )。

A.强化法

B.脱敏法

C.消退法

D.惩罚法

【答案】C

【解析】所谓消退法,指的是撤销促使某些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消退法常被用于治疗儿童的多种问题行为。如攻击行为、暴怒发作、多动症等。

24.如果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比较复杂 ,结构化程度很高,又必须在短时间内加以掌握,他们最宜采用的学习形式是(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合作学习

D.互动学习

【答案】B

【解析】接受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面临知识内容比较复杂,结构化程度很高的时候,又必须在短时间内加以掌握,宜采用接受学习的形式。

25.小明可以对假言命题做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应。这说明小明可能处于认知发展的(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解析】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中学生,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做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应。

26.初中生晓敏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晓敏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性

B.直觉性

C.继时性

D.同时性

【答案】C

【解析】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第一个假设成立再进一步考虑第二种假设,一环一环地推导问题的结果。每一种假设都有其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链状。

27.赵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

A.整体性

B.序列性

C.场独立性

D.场依存性

【答案】D

【解析】场依存性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土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8.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为( )。

A.教学支架

B.最近发展区

C.先行组织者

D.互相协助

【答案】B

【解析】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29.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答案】C

【解析】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本题中维果斯基提出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是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故本题选C。

30.当同学们获悉本班取得学校合唱第一名的成绩时欣喜若狂,他们的情绪状态属于(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答案】B

【解析】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如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等。

31.“急中生智”所描述的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答案】C

【解析】“急中生智”是在突发状态下产生的,当人们遇到突发情况时,快速决定,做出智慧的反应,这是应激的过程。

32.高中生曲鸣喜欢写诗,前几天他的诗首次在报纸上发教并得到了平生第一次稿费,因此近期他做什么事都很愉快。曲鸣表现出的情绪状态属于(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答案】A

【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地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状态,常常是由某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造成的,它所带来的愉快成不愉快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段,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曲鸣同学持续一段时间都很开心,典型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心境。

3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 )的表现。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答案】A

【解析】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34.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 )。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功能性

【答案】B

【解析】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在人的一生中,人格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35.人格受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这说明人格具有( )。

A.整合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答案】D

【解析】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具有社会性。

36.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少定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答案】A

【解析】多血质反应迅速、活泼好动,但情绪不稳定。

37.3岁左右基本成熟的自我是( )。

A.生理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现实自我

【答案】A

【解析】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所以成熟最早,3岁左右基本成熟。

38.韩波进入中学后,经常独立思考“我是谁”,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问题。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韩波的人格发展处于( )。

A.主动对内疚阶段

B.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C.自我整合阶段

D.自主对羞耻和疑虑阶段

【答案】B

【解析】进入中学后,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中学阶段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39.“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实质上忽视了人的( )。

A.生理健康

B.生理卫生

C.心理健康

D.身体健康

【答案】C

【解析】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指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只关注了生理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

40.郭阳同学近来总是不由自主地重复洗手,即便是洗了几遍仍然认为没洗干浄。明知没有必要,却不能控制自己,这说明他可能患了( )。

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答案】C

【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题干中,郭阳同学近来总是不由自主地重复洗手,即便是洗了几遍仍然认为没洗干浄。明知没有必要,却不能控制自己,属于强迫行为中的强迫洗手,说明他可能患了强迫症。因此,本题选择C。

41.小东每次锁门离家后,明知已锁过门,但总是怀疑门没有锁上,非要返回检查才安心。他的这种表现属于( )。

A.强迫恐惧

B.强迫焦虑

C.强迫观念

D.强迫行为

【答案】D

【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为缓解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服从性的从事该行为。题干中小东的表现属于强迫行为。

42.张博近期经常失眠,食欲不振,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对什么事情都不敢兴趣,消极悲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未来没有希望。他存在的心理问题是( )。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恐怖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题干中张博经常失眠、食欲不振、对事物不感兴趣、没有希望、悲观(心境低落)是抑郁症的特征。

43.小燕近期非常苦闷,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成绩也明显下降。小燕存在的心理问题是( )。

A.焦虑症

B.神经衰弱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答案】A

【解析】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其表现是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作决定等。根据题干所述,小燕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焦虑症。

44.小强考试前紧张,忧心忡忡,考试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发挥失常。他的症状属于(  )

A.考试焦虑症

B.考试强迫症

C.考试抑郁症

D.考试阵发性紧张症

【答案】A

【解析】小强的症状属于典型的考试焦虑症。

45.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作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D.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答案】D

【解析】“无条件积极关注”体现的是对学生的高度理解和尊重。

46.在一次心理健康培训班教学测验中,关于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员们的答案不一,共有四种。其中,正确的是( )。

A.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B.学会调节和学会适应

C.学会调适和寻求健康

D.适应学习和适应社会

【答案】A

【解析】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47.晓红是韩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孤僻、羞涩,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请教教师时,韩老师会给予肯定,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一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答案】A

【解析】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学生主动交流,教师便给予肯定,这就属于强化法。

48.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帮助李晓明建立焦虑等级,让他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进行放松训练,从而缓解他的考试焦虑。这种心理辅导的方法是( )。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一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答案】B

【解析】这种心理辅导的方法是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49.对于一个过分害怕猫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用手触摸猫,逐步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种方法在心理治疗中称为( )。

A.松弛训练

B.肯定性训练

C.系统脱敏疗法

D.合理情绪疗法

【答案】C

【解析】系统脱敏法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题干所述正是系统脱敏法的实施过程。

50.中学生小阳总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任何事情都会按自己的意愿发展,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让他非常苦恼,希望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如果对小阳进行心理辅导,最可行的办法是( )。

A.放松训练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法

D.代币强化法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小阳之所以烦恼,是因为他认知上的问题,因为认知的不正确而导致焦虑情绪 的产生,应该采取理性情绪疗法。

51.小华最近遇到了一些困扰,心理辅导老师引导他梳理了错误观念,使其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解决了问题。小华所接受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

A.行为分析法

B.合理情绪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答案】B

【解析】合理情绪疗法也称“理性—情绪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创立。艾里斯认为,对于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A),我们的情绪反应(C)是由我们的观念(B)直接决定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观 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心理辅导老师引导小华梳理错误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认识,正是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小华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

52.高三学生小辉因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就认定自己考不上理想中的大学,感觉前途无望。根据理性情绪疗法原理,小辉的这种不合理信念属于( )。

A.主观要求

B.相对化

C.糟糕至极

D.片面化

【答案】C

【解析】“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是一场灾难。小辉因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就认定考不上大学,感觉前途无望,是“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导致的。教师应当引导小辉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一次模拟考试失败不是决定性的,而且有助于让小辉发现不足,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

53.教师通过奖励小红花来表扬学生的行为,这种方法属于( )。

A.示范法

B.惩罚法

C.代币奖励法

D.肯定性训练

【答案】C

【解析】小红花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属于代币的一种,所以这种方法属于代币奖励法。

54.在对学生李刚网络成瘾的干预中,老师要求在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一旦感觉自己想上网就用力拉橡皮筋弹自己。这位老师所要求的方法称为( )。

A.强化干预法

B.厌恶干预法

C.转移注意法

D.延迟满足法

【答案】B

【解析】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等。题干描述的是橡皮圈拉弹法。

55.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则》,上课不再迟到。但是冬天特别冷,王军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

A.道德认识水平

B.道德情感水平

C.道德意志水平

D.道德行为水平

【答案】C

【解析】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着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保证人能够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最终达到目标。王军因冷而不愿意起床,结果迟到了,这是其道德意志不够坚定所造成的。因此,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道德意志水平。

56.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答案】D

【解析】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57.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B.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

C.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D.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答案】D

【解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经过不断练习,养成道德习惯。道德习惯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可以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也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58.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处于同情和关心做出判断。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答案】D

【解析】公正阶段(10-12岁),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小星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处于同情和关心做出判断,处于公正阶段。

59.根据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他可能的年龄是( )。

A.5岁

B.7岁

C.10岁

D.12岁

【答案】B

【解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具体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题干中是在权威阶段。

60.小华认为,法律或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为维护社会公正,每个人都必须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但同时他又认为,契约可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大众权益。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华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答案】C

【解析】该儿童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

61.中学生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

A.相对功利取向

B.避罚服从取向

C.寻求认可取向

D.遵守法规取向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所说的小辉因害怕被老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说明他的道德价值来自于对惩罚的逃避,所以还处于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取向阶段。

62.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 )。

A.服从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答案】D

【解析】品德的形成要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63.周日,刘星看到大家都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心想自己也没有事情做,就跟着大家一起去,其品德发展处于( )。

A.从众阶段

B.服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答案】A

【解析】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刘星的行为是处于品德发展的从众阶段。

64.“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內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答案】D

【解析】题干所述表明教师要将德育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每一个行动中,且要积极组织德育活动,增加学生的交流与相互学习。因此,德育过程是一个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65.关于德育规律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通过活动与交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直线提高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辩证统一的过程

【答案】C

【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并不是直线提高的过程。

6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长善救失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D.因材施教

【答案】D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最大程度的发展。题干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因此,本题选择D。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3ae0d5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c.html

《2020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每日一练及答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