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赏析

发布时间:2023-04-09 20:09: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前赤壁赋》赏析黄晓纯08级酒餐〔1〕班3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苏轼惨淡的一生苏轼用一种清新之态,开始了这一传世佳作。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赋,散文。样样精通,且善于书法与绘画。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罕见的全才。俗话的一门三进士,说的就是苏轼一家——其父苏洵,其弟苏澈。苏轼二十一岁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后在礼部的考试中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来苏轼又辗转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一百零三天的牢狱之灾,当中几遇惨死之危。终幸免于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出狱之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而《赤壁赋》也就此时所诞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赋》可谓传世千古。“余作《南征赋》,或者称之,然仅与曹大家辈争耳。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出自《唐子西文录》宋·唐庚〕苏轼通过对赤壁夜景的描写。抒发了对天地万物的热爱,表达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作者从写景入手。第一段是重点写景,同时景中寓情;第二段则由重点写景转为重点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经历了由乐而悲的变化,是通过主客间饮酒唱歌表现出来的。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之中,心情无比欢愉舒畅,于是情不自禁地一边饮酒,一边歌唱起来。歌词的前半部分是写他感受到的眼前的优美景象;驾着小船,划破明澈澄净的江水,逆流而上,水面上荡漾着闪亮的月光;后半部分则写他邈远的情思;他所思慕怀想的人远在天边,不得相见。这里的“美人”不是指漂亮的女子,而是指自己所倾慕的人物或所追求的理想。这歌词,已在欢愉中透露出一缕隐藏在内心的惆怅的思绪。而客人“倚歌而和”的呜呜咽咽的箫声,则吹出了十分幽怨凄哀的情调。由乐生悲,文章的整个气氛有了很大的变化。这里,作者对箫声摹写极为出色,比喻联想,接连用了五个“如”字,极尽形容渲染之能事。这声音,好似含着深沉的怨恨,又好似寄托着执着的思慕追求,像是在低声啜泣,又像是在细语轻诉;箫声停了,可是余音不绝,好似轻柔不断的丝缕。经过这一番比喻,本来抽象而难于描绘的声音,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读者有如闻其声的感觉。而作者却意犹未尽,又进一步加以渲染形容,说这幽凄哀婉的箫声,竟然将沉潜在幽壑深水中的蛟龙也激动得腾舞起来,而身处孤舟之中的寡妇,听了更是禁不住动情哭泣。这样,读者不仅好似亲耳听见了这箫声,而且不能不为它所传达的那种悲哀的情绪所感染。感情和气氛由乐而到悲的转变,主要是为引起下文主客问答关于人生的议论。因此,这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一种过渡的作用。从第三段开始,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写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客人从眼前的景象,即明月、江水、山川,联想到曹操的诗,进而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说在黄州赤壁,向西望是夏口〔今武昌〕,向东望是武昌〔今黄冈对岸的鄂州〕,山川环绕,林木苍翠,这不就是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操的地方吗?赤壁之战的赤壁究竟在什么地方,史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2f4dbeb84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2f.html

《赤壁赋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