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黄河文化的地质环境

发布时间:2018-09-29 19:29: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孕育黄河文化的地质环境

  中国大陆自西至东,高低相差悬殊,为世界上所少有;而且它沿两条边界上陡然跌落,形成三个巨大的阶梯,流布三大阶梯之上的黄河,孕育出不同凡响的黄河文化。黄河,它对中国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地形大势,是否参与了影响历史的进程?谁在控制着黄河的上游,御宇天下,做中国的主宰?又是谁只能偏安一隅,做东南的小朝廷?光阴荏苒,岁月飘逝,黄河及其支流,自有它们的历程。我们今天见到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那只不过是黄河发育史上一个片断的场景。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黄河流域的地形特征

  

  中国大陆自西至东,高低相差悬殊,为世界上所少有;而且它沿两条边界上陡然跌落,形成三个巨大的阶梯。在黄河流经的地域,这个特点表现得最为典型。

  第一道边界为自祁连山迤逦转折向南,至滇西的横断山脉一线,即青藏高原的前沿。这个高原表面的一般高度达到海拔40005000米,分布在上面的山脉峰峦的高度,更多超出了这个数字。而越过这道边界,地势骤降到海拔3000米以下,更可低到海拔1000米上下,甚至更低。

  再向东去,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至滇东高原东侧,又构成了一条地势陡然跌落的边界,在此边界以东,多为平原和丘陵,也有些山岭,但即使是在那里看起来很高大的山岳,实际高度也不过1000多米。如“五岳之首”的泰山,其最高峰的高度也仅1524米。要是放在西部,简直像群山中的“侏儒”,但它的高大却曾引起孔子的景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居住在中国大陆最低的这个阶梯上,尤其是住在东部的平原上的人们,看到泰山,或者至高不过1440米的中岳嵩山,自然都会感到崇高了。青藏高原是三大阶梯中最高的一级。公元七八世纪,吐蕃王朝以此为根据地。他们向外扩张,连处于鼎盛时期的唐王朝也不敢对它轻慢。但这高原上,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多变,大部地区土地贫瘠,能够养活的人口有限,吐蕃的强盛终如昙花一现,而最终与在另外两个阶梯上繁盛起来的黄河文化结为一体。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两个较低的阶梯上,尤以第二个阶梯上的黄土地带最为密集。大抵是最先在山间河谷两侧的平台上居住,创造了最早的文明;而当他们能走出山谷,进入辽阔的平原,治水排涝,“平土而居之”时,更达到了昌盛的程度。此时人们对黄河在这些地段流过的情况已相当了解,但对它的出处,对那处于最高位置的第一个阶梯,仍无确切认识,只有个模糊的概念一那是个很高很大的地方,被称为昆仑。当时的人们认为,黄河是从它的东北角流出的。

  这个昆仑,古书中或称墟、或称丘,昆的意思是高,仑则表示屈曲盘结的状貌,总之是隆起在大地上的一个巨大块体。据说高有―万一千里(《水经》),还有说比平地高出三万六千里,比日月还高的(《十洲记》)这样神奇的地方只有神仙才能居住。最早的传说是人面虎身长着尾巴的神守护在那里,以后这神变成了西王母。而另一种说法是,昆仑是顶天立地的一根巨柱,也是黄帝升天后到下界时的行宫。

  我国最早流传的许多神话都与昆仑有关。嫦娥偷吃的灵药,就是羿到昆仑向西王母求得的。这昆仑是一个不仅有壮丽宫殿、美丽园林,遍布奇花异草、珍禽怪兽,而且还是一个能使人长生不死,起死回生的地方。就这样,昆仑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神话中心。从这里发源的河水,充满了圣洁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西部高原的了解日益增加,昆仑有了现在的名称和确定的位置。那里寒风凛冽,山岭荒凉,加上道路险阻,常使求仙者望而却步,而那包容黄河不断带去的水和泥沙的大海,似乎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蓬莱成为中国神话的另一个核心。入海探寻蓬莱仙山的行动,在秦始皇派徐福人海以前,早被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干过了。

  从昆仑到蓬莱,从高山到大海,在中国大陆,除了长江,只有黄河,自西而东穿越了这地形上的三大阶梯。它所经历的地域其复杂多变,是使它哺育的文化能兼收并蓄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势的高低决定着水的流向,所以位于中国大陆的三大阶梯上的黄河要向东流,但这三大阶梯并不是均匀地降低高度,而地表又起伏不平,东部平原中有泰山这样的山,西部高原山地中也有不少盆地和谷地。因此黄河不是直线地奔流,而是经过了许多曲折。从黄河发源处到大海的直线距离约为2160千米,而黄河的实际长度却有5464千米。

  地势高低变化愈大,水的流速愈快。而流度和水量,决定着它对地面的侵蚀能力和搬运泥沙的能力。在地势陡峭的地方,河水的侵蚀能力强,其主要是向下侵蚀,使河谷愈来愈深,形如V字;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河水流速变缓,向下侵蚀的作用减弱,特别是当河流水面的高度接近于所注入的水体表面的高度时,向下侵蚀的作用几乎等于零。但对两岸的侧面侵蚀作用却加强了,此时的河水不仅在破坏,也在沉积。

  河水在流动迅速时,能夹带许多泥沙,当流速减慢时,其搬运能力降低,就会有泥沙沉淀出来在水下堆积。如在河岸的凸出部位,或者水下有什么东西阻塞水流,那里的流速较缓,便会使泥沙在那里淤积,直至高出水面,成为沙洲、沙坝;河岸的凹入部分则受到侵蚀,愈来愈凹。在河流入海的地方,地势最低,加上海水中溶解的氯化钠,使悬浮在河水中的细微沙粒所形成的胶体状态受到破坏,产生沉淀,泥沙大量在河口附近堆积,造成陆地。中国大陆东部的平原,便主要是河流带去泥沙充填造成的,古代流传的“沧海桑田”神话,就是这一自然变化的反映。到现在,这种填海为陆的作用还在进行,黄河河口的三角洲还在向大海推进。

  黄河的奔流一方面为地形所决定,另一方面,通过它的活动,也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面的形态。总的趋势则是这些在地面流动的水,力求将陆地上高出海平面的部分夷平,同时将破坏后的产物带入海中,将海底垫高。这些侵蚀和堆积的作用,最终为河水流经地的海拔高度所控制。海拔愈高,受到剥蚀的程度愈强烈。

  不过,影响地面形态变迁的主要因素,最终还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这些力量推动地壳的一些部分隆起成山,同时造成一些地区下缩成低谷、盆地,而且这些作用至今还在进行,尤以在中国大陆为盛。比如泰山、太行山还在升高,而华北平原在相对下降,所以泰山虽经受了长期的剥蚀,仍保持有相当的高度,华北平原及其附近的海域,则长期成为积聚泥沙的场所。地壳的升降,也会对水的流动和河流的面貌产生影响。在黄河流经的地区,不少地段在地球历史发展的近期有过上升或下降的活动,这是它以曲折盘绕的形态流向大海的基本原因。

  三大阶梯的地形变化直接影响着黄河的活动,而不同地段黄河所具有的面貌特征,又反映出这些地方所经历的外貌到地下地质情况的变化。当黄河在第一、第二两个阶梯上流过时,这些地方由于海拔高,因而从总体上来看,是受到流水侵蚀的地区,成为黄河中泥沙的供给地。加上高低变化很大,如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流程3472千米,落差3840多米;从托克托到禹门口,流程718千米,落差611米。当黄河 流到河南省孟津,出宁咀峡,进入到最低一个阶梯上时,河道突然开阔,从宽300米剧增至宽3000米,而自此以下直至入海,再也不受峡谷的约束,水流的速度减缓,携带的泥沙一路上大量沉积,但每年仍约有12吨被带到河口,在那里填海为陆。

  一般之中也有特殊。在西部的山地、高原中,局部地区地壳的沉陷,会使黄河也在那里淤积出肥沃的土地。河套平原及其南边宁夏的平原的形成,就是这种地质变动的产物;黄河支流汾河、渭河能在一些地段造成平原,也有这个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东部这个最低的阶梯上,仍有包括泰山在内的群山出现,而使“齐鲁青未了”。这个位于山东的丘陵山地,像砥柱一般矗立在黄河面前,黄河河口就在它的两侧摆动,将原来是烟波浩渺的大海填成陆地。

  

  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地质基础与黄河文化的关系

  

  在黄河流域,从太古代到第四纪的地层,几乎全都可以在地面见到。这不是说在一个地点就能看全,而是综观全流域各处露出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来说的。如果地层在形成以后一直维持原来所在的位置,那些古老的地层就不可能被我们看见,现在它们居然有露出地表的,如泰山、嵩山、吕梁山、太行山、五台山、华山等地,都可以见到由变质岩组成的太古代地层。

  这些古老地层本位于最下面,怎么也跑到地面上来了呢?这说明此处的地层在形成后又有了变动。首先是此处的地壳曾向上隆起,于是那些古老地层也随着升高,当盖在它上面的较年轻的地层再被剥蚀掉时,就暴露出来。当然,在相反的情况下,那里的地壳向下沉陷,就会出现另一种结果。不仅太古代的地层不会露出,比它年轻得多的地层也会被新来的沉积物掩埋得干干净净。华北平原就是这种情形,全部为第四纪的冲积物所覆盖。在这些变动过程中,地层受到的影响,往往不止是升高降低的变化,还会从原始的水平展布状态变得歪歪斜斜,产生断层和褶皱。

  地球岩石圈层的运动,使地层包括穿插其中的岩体,受到挤压、扭转、拉曳等多种力的作用,而发生弯曲乃至断裂,并使地面隆起或沉降,也有水平方向的位置移动。但人们感受最强烈的,还是这隆起和沉降所带来的影响。隆起能形成不适于人类生存的高寒山区,沉降则可接受泥沙堆积,造出肥沃的原野。而这地形上的差异还能影响到气候、交通。在黄河流域,从昆仑山到太行山,众多山岭均为在地球历史近期处于上升状态的地带,而华北大平原、宁夏平原、关中平原以及汾河两岸的小平原则为沉降带。

  不过,地质构造变动所形成的地势起伏,还不等于今天我们看到的山川面貌,此外,还需要经过阳光、风、水以及生物等自然力的加工。由于各处地质情况的不同,在此起作用的自然力的性质、强弱也多有差异,因而使地面的情形变得复杂。如此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终于有了今日高山、平原交错的黄河流域。而反映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秦岭、大别山和阴山山脉,绵亘在华北地台南北两侧,恰似天然壁垒,限制着先民们的活动。位于地台内部走向近于南北的太行山脉、贺兰山及六盘山脉等隆起带的存在,也有它们的影响。由此,考古学文化边界与地质学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出现相似之处,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说明地质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质的影响还不仅表现在通过地形的塑造来起作用。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变来的;地下水受到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的控制;矿藏是同岩石一起生成的。而土壤、地下水、矿产资源都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劣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在黄河流域,第四纪时形成的黄土地层,厚达几十米至400余米,它们是形成肥沃土壤的优良物质来源。井泉的分布,决定着先民村落的位置。地下水源的优良丰富,影响着城市的兴起。从商周到战国,盘庚迁殷后的王都以及燕都蓟、赵都邯郸等一系列名城,都是分布在富有水源的太行山东麓。此时东边的平原地下水位尚浅,为盐渍所苦,故难以有城市安置;而隋初舍汉朝兴建的长安,而移东南较高的地方另造新城,也包含有旧城井水已“水皆咸卤,不甚宜人”的因素。青铜文化的出现和达到鼎盛,不用说更与中原大地及其周围的地下能够提供铜、锡、铅、锌等矿产有关。春秋时晋国能领先用铁铸鼎,当力于那里有一种埋藏浅且较易冶炼的“山西式铁矿”。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黄河文化为何由此发祥,名城古都何以在此接连兴起,中原如何成为逐鹿之地。

  

  山无陵,江水为竭:黄河流域的地质演变的关系

  

  华北地台的隆起于大约17亿年以前。随后持续抬升,形成中国范围内最大最早的一块古陆。构成这个古陆的岩石,是在产生褶皱过程中,组成物质重新结晶过的变质岩,一些地方还有岩浆侵入凝结,泰山、嵩山及其附近的山区,都可以看到它们的遗迹。华北地台隆起后,经过十一二亿年,到寒武纪早期才转而下沉,海水漫上地台,古陆面积逐渐缩小;至寒武纪中期,大部分已为海水淹没。在水下,一层层沉积岩在此累积,形成了地台的沉积盖层,展布在产生过褶皱的结晶质岩石构成的基底之上,其间界限分明,显示了地台所通有的双层结构特征。

  华北地台上升的趋势持续到今天,不过这是就整体的总趋势而言,其间或升或降,不同地区之间还有很大差异。黄河下游,多次改道,或北走海河,或南夺淮水,均因无法穿越前面的山东丘陵,只能在其两侧绕行。这个山东丘陵,就是那最早升出水面的古陆的一部分,其后虽也有过为海水淹没的时候。若非有这一因素,应已被风、水等自然力夷为平地了。泰山所在处的鲁中南山地,上升的幅度比起来要大一些,太古代的结晶岩在此大面积露出。丘陵南北两侧的平原汇合于西,大海包围于东这种形势,更衬托出此处群山之巍峨,其实它们的高度都有限。

  出现这种形势,是因为山东丘陵上升的时候,旁边的平原却在下沉。这种沉降曾使海水淹没到太行山麓,太行山与嵩山之间,成为当时陆上的一条巨大洪流,即黄河前身的入海口。它和太行山东侧其他众多入海的洪流带来大量泥沙淤积,于是有了今天的华北大平原,山东丘陵也不再孤悬海外了。宋代沈括对此已有认识,《梦溪笔谈》中说:“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乌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皆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

  但沈括尚未认识到,如果不是还存在引起地面升降的内力地质作用,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华北平原。平原的形成,首先需要这里地势低下,能接受沉积物。而这种沉降地带如已被填为陆地,就应不能再接受沉积。像华北平原未被淤塞以前,这种大陆边缘的浅海深度最多不超过200米。按说沉积物的厚度积累到200米左右时,就应高出水面,不再增加厚度。可是现在华北大平原下,第四纪时堆积的沉积物厚达数百米至千米左右,若加上第三纪时的沉积物,厚度更要增加,最厚处可达5000米左右,最少也有1500米左右。这说明,新生代以来,这个地区多次持续下沉,所以能堆积得这样厚。厚度的差异则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下降的幅度不一,而且也不总是沉降。

  全球性冰川消长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对滨海平原的沧桑变化更有 直接的明显的影响。这使华北大平原有了一部复杂的历史。在整个华北地台以抬升为主的形势下,华北平原这里在中生代早期与西边的山西高原本为一体,也是高地。随后发生了燕山运动,对今日中国境内地势起伏的大格局,起了奠基的作用,西高东低的阶梯开始出现,华北平原所在地区即于此时转而沉降,先形成盆地,以后发展成为大平原,成为最低的这个阶梯的组成部分。

  进入新生代时期,喜马拉雅运动开始了。不仅喜马拉雅山脉于此时期从海底崛起,青藏高原急剧抬升,中国全境均受波及。山西高原在此影响下,产生了两条近于平行的大断裂带,从北向南贯穿高原的中部,由于位于中国的断块程度不一地向下沉陷,形成狭长的槽形谷地,南端与关中平原所在处的沉降带相接。

  持续沉降意味着地势始终保持低下,不用挖很深就能遇到地下水,这显然便于先民凿井而饮,但也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像山西太原最早曾称为“大卤”,意为广大平坦的盐渍之地;关中平原也久受盐碱化的威胁。从汾河到渭河,它们所经过的狭长谷地,均是这种地质构造在地形上的反映:中间是下降的断块,两侧则为相对上升的断块所限制,地质、自然与人生,就是如此环环相扣地扭结在一起。

  在山西高原西边,吕梁山、秦岭、六盘山、贺兰山等山脉环绕的范围以内,是华北地台中最稳定的一个地区。其北部的草原和沙漠,历史上是水草肥美的地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即为写照。蒙语中称这个地区为鄂尔多斯,意为“有好草的地方”,或“有着众多宫殿的地方”。地质学家则用它来称呼包括南部黄土高原在内的这个稳定地区的全部。现在我们可以明白,黄河在出青铜峡后为什么要转折北上,实因受到鄂尔多斯地台的阻挡;而自此至山西省西南角的曲折流向,也正好大体上反映着鄂尔多斯地台部分边缘的轮廓。华北地台是中国这个大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地区,鄂尔多斯又是华北地台这个范围内更为稳定的地区,可谓地台中之地台。

  和稳定地相对的是活动性强的地带,华北地台周边都比它的活动性强。华北地台隆起后曾长期为海水所淹没,并曾强烈下沉,接受了巨厚的沉积物,再经过多次产生褶皱及断裂错动,才隆起形成阴山、秦岭、大别山及祁连山等绵亘的山脉。正是这些表现出活动性的褶皱带的存在,突出了华北地台的稳定性,也控制了黄河水系发育的范围,使黄河流域的主体都分布在华北地台上。

  地台坚固的基底是经过剧烈的褶皱断裂活动形成的,不过这需要时间。褶皱隆起的时间愈晚,就愈不稳定。紧接华北地台西南的青藏高原即是如此,它为许多巨大的褶皱带所组成,在地形上表现为一条条绵延很长、海拔很高的山脉。在活动的褶皱带中,也夹有一些较早稳定下来的刚硬的地块,因而在万山丛中,仍能有一些比较平坦开阔的地区,其海拔还很高,常有四五千米。

  青藏高原既高且大,所以成为黄河、长江、怒江、恒河、湄公河等众多大河的发源地。它之所以如此高大,则因为年轻。一般说来,陆地表面的海拔愈高,受到的剥蚀愈强烈,一年可以失去以毫米乃至以厘米计的高度。青藏高原上的山脉,以喜马拉雅山脉最为年轻。这里原本是一条紧靠大陆的狭长海沟,在堆满了3万多米厚的沉积物后,约于3000万年前隆起成山,以后又持续强烈上升,所以保有世界最高峰的地位。从喜马拉雅山往北,一道道山脉,也都是从槽形的海底转变而来,但形成的时间都比喜马拉雅山早,而且是愈往北愈早。

  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亚洲大陆与印巴次大陆间最晚升起成为陆地的海域。位于青藏高原最北边的祁连山,在古生代末已出现褶皱隆起;黄河发源处的巴颜喀喇山,在燕山运动中也已成型,比起来不算年轻,但是它们及整个青藏高原,都在喜马拉雅山升起的过程中受到强烈影响,加强了上升的作用。于是这就有了中国大陆上最高的这个阶梯的出现,也就有了今天的黄河水系的形成。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黄河的诞生

  

  我们今天见到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只不过是黄河发育史上一个片断。黄河一开始并不连贯,而是分段出现,各有自己的流向和归宿。由于地壳中发生的断裂升沉,还有地表上的流水冲刷、侵蚀等作用,后来才上下贯通成为一条大河。黄河全河联结贯通的精确时间不易确定,但在北京猿人在周口店活动时。应也已出现,不过此时的黄河下游是绕山东丘陵之南人海,以后这黄河三角洲的位置还有过多次变迁,但中上游的河道则已基本上定型。

  经过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到了第四纪初期,青藏高原已经升起,中国大陆上今日所见到的山脉均已形成,而隆起区还在继续上升,沉降区还在继续下沉;地面上的流水,在这块地势起伏已定并还在升沉的大地上,从高处向低处流动,像自然界的愚公进一步将地表的面貌雕塑,黄河也开始初露端倪。

  在黄河上游,它从发源地流出处。由于积石山和巴颜喀喇山对峙南北,也由于古若尔盖草原是一个相对稳定、此时处于下沉状态的地区,流水遂在此储积。当时的青海高原上,也是一个蓄水的盆地。今天黄河的雏形,此时尚被中国的山岭阻隔为四段,每段都有自己的源头。

  流水的;中刷在源头地区作用很强,日积月累,溯源侵蚀作用终于将分水岭打开,两边的河流贯通汇合,海拔高处的河流改变原来的流向,汇入海拔较低的河道中。那些峻峭的峡谷就是河流用自己的力量去开辟通道的证据。在这个过程中,黄河流经的各个地段还在进行的升降运动,自然也少不了它的影响。

  黄河的形成固然有待于地面流水的工作,而地面的升沉起伏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下俯冲时,就比太平洋板块俯冲时多了一重障碍,上面的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互不相干,如此庞然大物的相互碰撞,其效果之强烈,可想而知。青藏高原因此而隆起,此处的地壳也因而加厚,比中国东部的地壳厚了约一倍,最厚处超过70千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d7ca66e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9.html

《孕育黄河文化的地质环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