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味道

发布时间:2013-01-09 14:43: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上海味道

——浅谈海派建筑、方言和人文

从小扎根在这个城市,看着这个城市,从各方面,慢慢发展成现在的样子。我感慨万分。虽然,不能说我是一个地道的上海人,但,在我身上,传承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

(一)、中外合璧的建筑特色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建筑特色也不例外。经上海开埠后,伴随着租界的建设,上海的建筑经百年的沧桑变迁,表现出西方建筑文化中渗透东方建筑文化影响的,海派建筑文化。

所谓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上海外滩的50多幢风格迥异的高层建筑群,就被人们称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我们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原汇丰银行大楼,折衷主义的沿江海关大楼,文艺复兴形式的和平饭店南楼,注重装饰艺术的和平饭店北楼和带有中国传统符号的现代建筑——中国银行大楼等等(如右图)。这就形成了上海海派建筑的特色。

那么上海近代建筑的多样性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在上海设立租界,并陆续有了其他列强的租界。当时的租界地区,行政和司法权相对独立。有了租界的存在,上海不仅没有被战火所涉及,还由于各列强的存在地位,享有充分的国际关系,带来了上海的繁荣,成为贸易中转站。很多外国投资商在上海进行各种各样的投资。因此,使得近代的上海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企业家、知识分子等等。为近代上海建筑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人才基础。

另外,由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企业家、知识分子纷纷云集,在近代上海外国的建筑师试图按照西方的城市模式和建筑风格来塑造上海,试图以欧美的生活方式使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化,因此上海近代的建筑渗透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但又出于没有完全的忠于原味,这种影响又表现出很大的变形。

因此,上海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使得上海建筑包罗万象,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洋泾浜”与上海方言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一定影响。上海方言是在沪语的基础上夹杂了大量的南腔北调乃至西洋外来语,而且是在不断变化,不断更新,所谓洋不洋、腔不腔,却成为公认的上海官话,并广为采用。而本地话却是终日萦绕在村前村后的水井边的青苔上,乡音历经几代几十代依然不走调,带着浓浓的泥土气息,却反而被视为不正宗的上海闲话而不被上海主流社会接纳。

这就说到了上海人所处的地段,城郊的差别。

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是指在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就已经定居于上海当年的核心───原华界南市老城厢内的原住民。而居住在原属江苏省的郊县诸如金山、宝山、奉贤、嘉定、松江、青浦、浦东等地因1958的行政划分调整才拥有上海户籍的农村民众则被称为郊区人

过去,市区上海人常常会歧视郊区本地人,因为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其真正的大都会发展历程是以1843年上海开埠作为起点的。以租界主体逐步发展成为远东第一金融中心,城市中的居民以城里人上海人自称,而原上海县城广大地区及周边农村的居民则被称为乡下人以示区别。

为了在十里洋场讨生活,众多无机会受正规教育的人无师自通,自创了一套不讲语法、发音不规范,但能与外国人沟通的英文,成为洋泾浜,即上海话俚语。并从未消亡,反而使用率越来越高,词句越磨越精,沿用至今。

其实,洋泾浜英语中有些翻译很到位,中英文含义都兼顾,还很形象化、幽默、通俗易记,充分显示民间草根的智慧,其中还不乏“恶搞”,后来负负得正,将错就错,得到公认。例如“门槛精”,源于monkey,英语“猴子”加上汉语词根“精”,猴子精,引申为聪明的、精明的,构成典型的洋泾浜英语。

如今,恶搞的洋泾浜也十分诙谐,并且时尚、幽默。例如“祸事必到”源于hospital,确实到医院没有好事。又如“奥特曼”(Outman),也outin(时尚、新潮)的意思相对,“奥特曼”即新上海话中“落伍之人”之意。

其实,一种方言,一种文化的形成,并不是死板的,机械的。应该是海纳百川的,只要不丢失原来的味道就好。

(三)、上海“男人”和“女人”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上海男人成了一个物种概念,而不是一个地域概念。余秋雨、杨东平等学者曾指出上海男人没有集体观念,自由散漫,过于精明,讲实惠等缺点,但有缺点并不代表没魅力。

    上海男人是穿戴名牌的“扎台型”男人。他们普遍好面子,崇尚名牌。一路到底有钱的就去大店买正牌,那囊中羞涩的自也有他的购物渠道,只要你人还算长的登样,没准淘来的名牌还能唬弄过去。 

    上海男人是精打细算的门坎精。上海男人喜欢斤斤计较地把钱算来算去,但精明得有理可依,让你无以辩驳,上海男人会理直气壮地向出租车司机要回为数不多的找头;上海男人会熟练地找出A点到B点的最佳路线而不愿去多走一步冤枉路。

    上海男人是任劳任怨的小男人。他们肯做“小男人”逛街,肯帮太太拎包;一家子出门,肯抱小囡让太太坐着;哄老婆,肯在每个月仅有的零用钱里卡出一部分买首饰礼物;做孝子,肯将自己辛苦暗藏的私房钱取出一点给老妈。 

    上海男人实实惠惠,坚决跟着老婆的步调走到底,旗帜鲜明地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家庭妇男。

上海男人还是一个家庭煮夫。他们会做菜而且愿意做菜,在老婆忙了一天回了家,不会逼她进厨房,宁可自己去闻油烟味。是体贴男人的典范。

上海男人永远是家庭第一,事业第二。

当然,上海先生的背后,怎会没有一个秀外慧中的上海太太呢?

追溯到从前,一般讲,直到70年代末最后一代老上海太太退休为止,80%的职业型上海太太,都为英语教师。那时大都是来自50年代登记就业的持大学文凭的知识女性。而在家中相夫教子的,则要么是教育程度较低的,要么是解放后大学分配到了外地,不去而嫁给了“小开”的。

只要是上海太太,处事都有情有理,不论在家里如何,在外面起码给先生争足面子,由不得先生们不对她们心服口服。其实,这都要归因于上海太太的努力。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了一种高贵的典雅气质,她们心气极高,不愿被人看低。因此,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付出惊人的毅力和沉重的代价。她们放眼世界,追求时尚,并且从中不断学习。这就是所谓上海女人的“傲”,她们“傲”得有资本。

不过,放眼世界,追求时尚的后果就是,不断卖弄,炫耀,多么夸大自己知道多少,多么前卫,多么“洋”。然后就是疯狂的玩。一有新鲜的品牌店啦,游乐场啦,只要是洋洋腔腔的,她们都会去。这样久了之后,新一代的上海太太已经有失本土文化的熏陶了。不过没有关系,等她们上了年纪,她们自会回归到平淡,保守的生活。并不会后悔自己疯过,玩过。因为新鲜事物、国际化的品味才能带动上海这个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嘛。这样看来,我们时尚的上海太太可谓是大功臣啦。

上海,给人最大的印象可能就是“国际型”、“大都市”、“高消费”、“快节奏”。这完全是由上海的历史来主宰的。如果没有《南京条约》的残酷历史事件,就没有租界,就没有列强分割上海的土地,也就不会有国际性商业和贸易带来的巨大冲击,更没有“大都市”一说了,可能现在会和别的省区一样平凡。

所以,新一代上海人的职责,就是要把海派文化,把上海味道牢牢握在手中。而让海纳百川的有能力的人,把上海建造的更好,更强大。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海派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41074.htm#2

[2]百度文库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

http://wenku.baidu.com/view/a666ab0ff12d2af90242e69f.html

[3]百度图片 “外滩万国建筑群”

[4]百度百科 “上海方言” http://baike.baidu.com/view/80843.htm#1

[5]百度百科 “上海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725.htm

[6]程乃珊 《上海TASTE

“《时尚洋泾浜》”、“《从本地人到上海人》”、“《“太太万岁”》”、“《大都会的小男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d71e900581b6bd97f19eaa1.html

《上海味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