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9-09-22 16:25: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一课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生字,理解新词

2、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3、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4、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

2、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

讲读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时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知识技能】

1、给画线的字注音

夔门 耸峙 黯然失色 船舷 唠叨 舵师 长篙 礁石

敧侧 嘁嘁喳喳 顷刻 啃噬 摧山坼地 渺小 坐骑 端倪

栖落 翎毛 燧木 迂回 酣睡 彷徨 脊梁 眺望 泯灭

二、给多音字注音

(1)倾:万顷 倾倒 2)栖:栖身 栖遑

三、识记字形

(1)jiāo qiáo 热闹 qiáo

(2)duò( zhuì(

(3)sù( sù( shuò(

4miǎo miǎo

四、词语释义

黯然失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画西施画像,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嘁嘁喳喳:形容人声杂乱。

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

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作者简介

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文学常识

西施:我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和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我国古代四大美女。

《禹贡》:保存了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资料,是较早的地理文献,作于战国时代,作者不详。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语出庄子《逍遥游》,意思是,大鹏在书面上拍击而行三千里,又盘旋天空飞翔了九万里。作者借此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高远。

鲧:传说是的父亲。

【教学过程】

1、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

【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2、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四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描写三峡奇险的景象。

第二部分(第39段)漫想的起点——由三峡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第三部分((第1013段)漫想之二——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远古,想到人类历史。

第四部分(第1415段)漫想的终点——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3、作者第1段中说:“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作者为什么强调“第一次穿过三峡”呢?

【明确】一方面为写过万重山时的一连串疑问铺垫;另一方面为引出“第一个”设伏笔,使联想得意自然展开。

4、阅读第3段,思考“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这个念头当真是“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跳出来的吗?

【明确】不是。这是作者构思的奇妙之处。他知道若要像前人一样用“华丽辞藻”去描写三峡奇景自会“黯然失色”,便另辟蹊径以免落下“笑柄”。当然作者这样说,是为了表现写三峡文章之多,为自己另起思路理出头绪。

5、通读全文,画出“漫想”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思路紧扣课题,以船出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三峡)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甚至他会“想些什么呢?”;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穿过三峡为思路终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结束了“漫想”。

6、速读69段。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哪些困难?这些困难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否将内容打乱?为什么?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第一是物质方面,先推断第一次穿过三峡的时间,由此推断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简陋的独木舟。第二是舆论方面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第三是知识方面,由于认识的局限,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因而带有极大的冒险性。这几个问题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顺序不可调换。这样安排更能体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执着意念。

7、如何理解第9段中的“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明确】“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有限的”,“不知道”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8、读第10段中的一组问句,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

【明确】“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这两个句子说明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而“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骑么?”一句则说明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无穷力量。这样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将要“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漫想”到11段人类历史无数个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9、怎样理解第11段中的两个“三峡”。

【明确】本段中的“三峡”都加上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含义。表明此处的“三峡”不是实际中的长江三峡,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各个领域的高峰,“三峡”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的“漫想”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变得开阔、深邃。

10、课文结尾,作者表明“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这里指的各是什么样的喜悦?

【明确】这里的“喜悦”是作者阅尽艰险的喜悦,是领悟无数个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三峡”精神的喜悦。从全文思路看,这句话是思路的终点,自然带有总结性,是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的感受。这两种喜悦,一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曾经”有的,一是他“未曾”有的。曾经感受到的必定是他经历过的,那就是穿过三峡的胜利和喜悦,即与古人相通的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未曾”感受到的自然是他不曾经历的,即古人未曾经历的今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

11、结合全文看,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其中包含着什么哲理?

【明确】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12、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他想到当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一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课后作业】

见习题册

【板书】

     夔门                              船过三峡

  

          两岸              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无数个第一人                回到

                     联想   千百年后人们崇敬                眼前

                            我们的精神

          奇景                              (喜悦)

         (艰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d18e34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29.html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