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的导学案编写

发布时间:2012-03-01 20:45: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效课堂中的导学案编写、使用中的体会和困惑

现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课改的重点。有效教学即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率,是教师实践教学后学生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是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发展的所有教学行为。

随着我校高效课堂建设的逐步推进,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从刚开始摸索探究终到现今模式的初步成形。但此时又遇到了一个较大的瓶颈,我在思考如何将课改由形向质的转变。

近阶段我对此进行了积极、深入地思考。“导学案”就是让学生扶着站起来,它是帮助学生去摘取挂在枝头知识的媒介。因此,在转变的过程中,着力点应在于“导学案”,可是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影响高效课堂如何低耗高效的关键环节。

下面本人就对“导学案”的编写、使用谈点浅薄的认识,同各位同仁交流。

一、导学案在语文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校本培训开始引进、学习,与原先的教案相比,导学案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在以考分为衡量标准的大前提下,导学案则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肠梗阻”。从一份导学案的“诞生”来看,尽管分工十分明确,但是合作却大打折扣,集体备课提前讨论导学案似乎流于形式,原先要求的以个体备课为主,集体智慧研究为辅,因后者的缺失、不到位,变成个人设计元素。加上语文文本的解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于理科的逻辑思维那么严密。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语文导学案,让同组内的其他老师常常觉得是“鸡肋”,不用可惜,用了又不顺手,部分老师索性搁置一旁,留作课后作业,或当练习处理,让原先的导学案就这样“半路夭折”。

从学生的使用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导学案的重要性尚未充分意识到,常常把它与练习相提并论。在学生的眼里,语文作业更多的是软性任务,尤其是课前预习这一块还停留在应付检查的阶段,质疑问难,自主学习尚未养成习惯,或许还不懂如何自主学习。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远没投入,预习不充分,让导学案变成了老师导演,学生跟转,失去了原先质疑问难的效用,使得课堂看似精彩,但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与导学案设计的初衷相差甚远。

二、语文导学案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学案全面推进毕竟还处于摸索探究阶段,在学界尚未全面推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成熟、完善。笔者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两大原因:

一是师生双方的理念亟待转变,尤其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在45分钟课堂上扮演什么角色?以及课前、课后有什么作用?####怕未必所有老师都很清楚地认识。有必要对“导学案”这一新生事物的定义重申一下:所谓的“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及课后及时巩固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它的实质是集教案、学案、作业于一体,三案合一。有效地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既然如此,教师就要以导学案作为支撑点,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而且要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变传统讲授的“要我学”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我要学”。导学案与其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如说是教学理念的一次革新。这对教师来说,理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升都不可或缺。

二是分数指挥棒的客观存在阻碍导学案的实施。在分数决定成败的大前提下,更多的师生关注的是短期教学成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各种能力的培养则逐步让道于分数,这是包括语文在内的导学案推进中最大的困惑。正是由于分数这一“指挥棒”的存在,加上原先满堂灌的模式根深蒂固,导致改革初期两种模式必将长期并存,很多老师不愿改变或害怕承担风险,加上教师自身能力素质水平有限,无法全身心投入导学案的研究,常常是借导学案之名,行满堂灌之实。老师们的“三心二意”必然会带来语文作业的增加,就导致了“语文导学案,加重语文课业负担”之说。很多学生既要做导学案还要完成一大堆的作业,苦不堪言;对老师而言自然而然增加了作业批改量,这类自找麻烦,又看不到效益的事情,自然很少有师生欣赏并乐于推行,最终导致导学案成为“空中楼阁”、“水中月亮”。

  三、完善导学案,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对策

  1.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推行导学案。导学案的推进,是一场教学改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推进才能有成效。否则必将流于形式,成为过眼烟云。这个规律就是学生此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必须牢牢把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其中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文学科加以培养。此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应在能独立识记3000汉字;在阅读上能欣赏文学作品,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在语言交际上注意倾听,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在综合性学习方面能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等。首先,在“分数为王”的局面下,语文考试试题设计要充分体现以上各项能力的锻炼,考试的导向要体现导学案教学的意图,实现考、教、学三者有机统一。同时,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应提高针对性,除充分考虑此阶段学生能力素质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外,在推行中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应发挥导学案在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独特作用,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人文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益。需要强调的是,导学案内容的确定,导学方法的选择,包括导学案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推动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影响导学案推行的深度和质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9993c373968011ca30091ab.html

《高效课堂中的导学案编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