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斯特合约

发布时间:2013-04-23 13:05: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俄国历史上最淫荡的条约布列斯特和约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191712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季维诺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支持托洛茨基。
  19181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
  19181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
  130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
  218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任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
  224日,苏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
  3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德国战败后,于11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1922年,俄罗斯与德国魏玛政府签署了拉帕洛条约。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

在各国政府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受害者是俄罗斯帝国。既然日俄战争曾引起1905年俄国革命,那么,具有更大破坏性的欧洲冲突也会引起更为伟大的1917年革命。关于俄国革命的历史将会在下一章阐述。这里只需指出一点:这次大战使沙皇政府经受了一次无法应付的考验。由于工作粗劣、不诚实、不坦率,无法供应现代战争所需要的物资,在有时甚至连步枪都没有的情况下驱使大批农民上战场,使数百万人丧命却不提供目标来激励人们牺牲,沙皇政府失掉了全国各阶层人民对它的拥护。

  19173月,驻圣彼得堡的军队叛变,与此同时发生了罢工和骚乱,使全城遭到破坏。杜马,即俄国国会,趁机重申它的改革要求。3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接替他的是临时政府,由自由主义贵族和中产阶级领袖——一般为民主主义者和立宪派——所组成,起初还包括仅有的一个社会主义者。临时政府从19173月维持到11月。这些具有西欧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成员认为,除非德意志帝国被打败,否则在俄国不可能建立一个自由的议会制政体。因此,他们采取一系列步骤,以新的魄力去进行战争。19177月,他们在加里西亚发动一次进攻,可是士气低落的俄军再次遭到失败。

  俄国人民群众都已厌倦战争,因为在战争中他们损失的这么多,而得到的却这么少。无论是俄国的农民或工人,都不会对那些操纵临时政府的西化的知识分子和专家表示任何热情。普通的俄国人如果有政治理念,往往是倾向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某一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即社会民主党人,分裂为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两派,后者表现得更为激进。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曾一度作为流亡者而居住在西欧。他们主要的发言人V.I.列宁与其他几个领导人,在瑞士度过了战争的年代。19174月,德国政府对列宁提供了经过德国而到达俄国的安全通道。一个满载布尔什维克而经过细心“密封”以防传染给德国的列车车厢,就这样借助德国火车拖运到边境,然后再运达圣彼得堡,即大战期间改名的彼得格勒。在此事件中,德国人的目标,正如用潜水艇将罗杰·卡斯门特送去爱尔兰一样,当然是对敌人的大后方进行一场心理战。这就是促进反对临时政府的叛乱,并因此最后消灭俄国。

  由于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临时政府的地位急剧地恶化起来,直到191711月,局势的混乱已达到如此地步,以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人得以夺取政权。布尔什维克党人主张跟德国签订和约,部分原因是要在俄国赢得大众的赞同,另外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应该使它们彼此消耗力量与受到破坏,这样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利益的。1917123日,布尔什维克和德国之间的和平会谈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开始进行。同时,在旧俄西部边界的各个民族——波兰人、乌克兰人、比萨拉比亚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芬兰人,在德国人的支持下,先后宣告国家的独立。由于布尔什维克党不会或不可能作战,他们被迫跟德国签订他们强烈反对的条约,即191833日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根据这项条约,他们承认了波兰、乌克兰、芬兰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各省的“独立”,或者至少说俄国失掉了这些地区。

  对德国人来说,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反映了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功。德国实现了从敌对状态开始时便提出的某些战争目标。德国人不仅使俄国中立化,如今还通过作为新独立国家首脑的傀儡而控制了东欧。一定数量的德国部队留在东线来维持这些新作出的安排,但这时已经不再是两线作战了。大批德军已经从东线调往西线。从19168月起,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为首的德国统帅部准备在法国集中进行最后的打击,以便在1918年结束战争。

  1918年实际上是一个竞赛的年头,要看美国的援助能否以足够的数量尽快地运抵欧洲,以便抵消德国从俄国崩溃中所增添的力量。这一年3月,德国开始以施放毒气和使用6000门大炮的轰击,发动了一次难以对付的进攻,迫使法英两国后退。1918530日,德国人再次进兵到距离巴黎只有37英里的马恩河岸。尽管美国参战已有一年多时间,但在这时,美国只有两个师在作战。因此在战争的这个时候,出现两个未解决的问题,一是美国究竟怎样参战,二是美国集结它的海外部队究竟需要多长的时间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Friedensvertrag von Brest-LitowskБрестский мир,常被简称为布列斯特条约或布列斯特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政府与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签订的和约。

1917,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1917123,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季诺维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支持托洛茨基。

19181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

1918124,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

130,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覆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联大举进攻。

218,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23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同日在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上再以11685(26票弃权)之多数通过。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改由格奥尔基·契切林接任。

224,苏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

33,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具体内容如下:

1. 俄国承认芬兰乌克兰格鲁吉亚之独立

2. 俄国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库尔兰立陶宛俄属波兰莫桑德群岛等地割与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而上列各地今后之政治状态,仅德奥二国有权决定

3. 俄国撤出阿达罕(Ardakhan)卡尔斯(Kars)巴统,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接管

4. 俄国拆除阿兰岛(Aland Is.)上所有防御工事,其未来地位由德奥瑞芬四国共同决定

此外,在827时于柏林所签订之补充条款中尚规定俄国需给付德国60亿马克赔款,分五期偿还,但最后付款日期不得超过1918年底

此条约对俄国是相当沉重之打击,俄方所受之损失大致如下:

1. 国土:共1267千平方哩,相当于全国25%的土地

2. 人口:共6200万人,相当于全国44%的人口

3. 产业:

1. 农产损失33%

2. 工业损失54%

3. 制糖业损失80%

4. 铁矿损失73%

5. 煤矿损失75%

4. 财政收入:共损失约27%

由于此条约和俄方当初的理想不割地,不赔款相距实在过大,不仅苏维埃中的孟什维克派代表大力反对,连布尔什维克党内部亦有人反对。但列宁一再为其主张辩护,并将此合约与1807年俄法的《提尔锡特条约》相比,只是为了暂时退让并谋求反击之机。最后于38布尔什维克党第七届代表大会以3012通过,同月18日再由苏维埃临时特别代表大会以784261通过。

尽管损失是如此之惨重,但苏俄也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德国战败后,于1113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12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1922,俄罗斯与德国魏玛政府签署了《拉帕洛条约》。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961fff0770bf78a65295454.html

《布列斯特合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