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与指导[三篇]

发布时间:2019-11-13 06:36: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与指导【三篇】

  研究对象:熙熙

  年龄:三岁半

  班级:小六班

  个案情况简述:

  熙熙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觉观看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熙熙父母离异,从小由外公外婆带大。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看记录:

  1.饭后看书。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琪琪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快乐时,熙熙走过去抢琪琪的图书.因琪琪抓住图书不放,熙熙就在琪琪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幼儿自由坐在地上.熙熙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熙熙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觉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准确。

  3.表演游戏。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和材料。熙熙在第l小组,他拿着一个小熊的头饰跑到第一组:“你们看,我今天要当小熊。”这时,熙熙发觉黄黄和春明为了争小熊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黄黄输了,但他不认输,要再剪一次。熙熙一步上前去抢黄黄手巾的头饰,黄黄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黄黄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春明.

  4.分组活动。老师引导幼儿自由观看图片。熙熙站起来,四处走一走,看一看,与一位小朋友开玩笑。老师发觉了,瞪他一下.他回去看图片了,等老师不注意他了,他又到另一名小朋友后面,用肘绕住他的颈项,把那位小朋友绊倒在地,他很快乐。

  一、冢园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熙熙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1.丁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熙熙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2.熙熙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常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3.熙熙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4.熙熙会自己想方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熙熙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寻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无意中攻击了他人。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准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熙熙从小受外公外婆溺爱,养成不分场合、时问和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巾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三、幼儿园教育措施

  1.疏导多余的精力。多给熙熙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有事可做,使他多余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2.增强注意力的训练。把熙熙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到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多表扬肯定。因为他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活动内容上可适当增加难度,延长活动时间,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熙熙喜爱游戏,每次游戏他都非常兴奋,但他常常伴有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让他当组长、裁判或老师、警察的角色,从而逐渐让他学会约束自己,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

  四、家庭教育措施

  1.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如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劳角”,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拼插玩具,这既能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又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2.以榜样示范,指导幼儿准确行为。家长在孩子犯错时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家长自身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攻击行为。家长要教会孩子准确解决冲突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孩子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等。

  3.淡化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幼儿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社会中的各种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较为宽松、温馨的生活环境,尽量避免给孩子提供刀、枪等含有攻击因素的玩具;应避免让孩子看含有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影视和图书;当孩子有这些不良行为应马上制止,孩子有悔过之意时应给予表扬。

  个案转化效果:

  通过两个月的家园共同教育,熙熙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懂得与同伴友好地玩.懂得遵守规则,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伴对他也很认可,推荐他当组长、小老师等。这持续足使他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取得更大的挂步。

  【篇二】

  个案分析:孩子们为什么争当排头

  情景

  随着户外音乐的响起,孩子们像要出笼的小鸟,“老师,咱们是不是要出去了?”“对,预备排队吧。”我的话音刚落,大宝“嗖”地跑了过来,丁丁也跟着跑到我的面前,为了当上排头,这两个人就当着我的面儿,用胳膊撞、用小屁股顶,都想把对方挤到后面去。别看大宝是女孩子,她一点也不甘示弱,我拉起大宝的手,丁丁立马哇哇大哭:“明明是我先来的,是大宝把我挤到后面的。”我好笑地对丁丁说:“你看,大宝已经站在前面了。”丁丁哭得更加委屈了。这样的情况并许多见,为了当上小排头,不论男孩还是女孩,经常发生争执甚至用身体碰撞来达到目的。

  一、原因分析

  在幼儿园,孩子们争当排头的现象屡见不鲜。户外活动出门前,孩子们你争我抢地站队当排头。有时,集合的信号刚发出,幼儿赶忙收好正在玩的玩具跑到老师的面前站队了。户外活动结束时,进餐音乐一响,在大型玩具上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一溜烟儿跑下来,你推我搡地争当排头。到底是什么原因亦或是什么力量促使幼儿争着抢着当排头,甚至不惜用“武力来对决”?

  我以前问过本班的孩子们:“你们想当排头吗?”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为什么?”豆豆小手举得高高的:“因为当排头可以站在最前面。”大宝红着小脸:“我想拉着老师的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作者围绕“你想当排头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在幼儿最放松的时间段(玩活动区的时候),对中(1)班和中(2)班的60名幼儿进行了单独访谈,并进行录音记录,然后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显示,93.3%的幼儿喜爱当排头,6.7%的幼儿不喜爱当排头。5名幼儿不喜爱当排头的的原因分别为:“(当了排头)就没方法和后边的小朋友谈天了”、“我喜爱站在(队)里面”、“当了排头我就不能到处看了”、“我不想走那么快”、“我个子太高了,会挡着后面的小朋友”。

  依据访谈录音,我们发觉导致孩子们想当排头的原因如下。

  (一)自身需求强烈

  第一,乐于与教师亲近。

  有21.8%的幼儿属于此种情形。比如,“我想拉老师的手”、“我可以挨着老师近一点”以及“我喜爱老师”等。这类幼儿抢排头,主要是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注意,通过肢体的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爱。中班幼儿喜爱肢体接触,拉起老师的手,不仅获得安全感,同时也满足情感的需求,心里觉得很愉快。

  第二,矮个子的小朋友想当排头为了看得更远。

  “因为个子太矮了,不在第一排看不见(前面)”或者“当排头可以看得更远”的回答占16.4%。他们依据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内心需要做出了清晰的回答。从回答中可以看出,这类幼儿能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特点、长处或者短处,并能用适当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要。说明他们的内省智能占据优势,内省智能是指对自我有相当的了解,能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情绪、意向、特点等。

  第三,有意识。

  “当排头可以带着大家走”、“我觉得当排头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我可以把队带得很整齐”、“可以‘指导’后面的小朋友”和“当排头可以管别人”,有4名幼儿(7.3%)这样回答。在幼儿群体中,总会有一些孩子,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他们喜爱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有自己的主见,不经意间就在活动中负责一些事情。而且,他们能主动发起游戏,同时在游戏中担任“领导”和“指挥”角色。这些孩子往往清晰规则,也知道怎么做更好,他们的应变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比同龄孩子强,因而赢得同伴的信赖和拥护。

  第四,从来没有当过,想尝试。

  当子游对我说,他很想当排头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当过排头。”国翰也说:“我很想当排头,我都没当过。”身为教师的我感觉非常内疚。在访谈中有3名,即5.5%的幼儿都表示“从来没当过排头,特别想当排头”。分析幼儿性格特点,我发觉这3名孩子都属于听话、乖巧、凡事不争不抢的幼儿。教师认为他们很乖,不用老师操心,所以常被老师忽略。在我们班排头是孩子们抢来的,他们没有抢,可是内心也有当排头的愿望和想法。

  (二)受教师影响

  依据孩子们的回答,我们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自我剖析和反思。从另外一个班孩子的回答中,孩子们当排头的原因也受教师的行为影响,有些教师把当排头看做是对孩子的奖励和肯定,有些教师则把更多的选择机会给了当排头的小朋友。这种不恰当的做法导致孩子们争着抢着当排头。

  第一,当排头的小朋友是受到教师肯定的小朋友。

  1班46.6%幼儿的(占总体的23.3%)回答反映出这一点。“当排头可以带着小朋友做操”“当排头可以提醒别人做操做得好不好”“可以带着小朋友走”“可以带着小朋友跑步……”而2班幼儿的回答没有类似内容。分析两位教师的带班习惯,作者发觉1班教师属于树典范、立榜样的类型。在户外做操的时候,1班教师指定了4名能力较强的幼儿当排头,并借助对排头的肯定带动幼儿认真做操。如,“小排头做操真精神。”“谁做操认真请谁当排头。”“请排头带着小朋友走圈。”2班教师则是谁认真表扬谁,走圈和跑步的时候也是教师带领。

  基于以上原因,1班有将近一半的幼儿把当小排头看作老师和同伴对自己的肯定和赏识,认为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可以当小排头,站在最前面。而且,当了小排头以后,表现的机会更多,得到老师肯定、赏识的机会也就会更多。所以,教师的这种观念和行为就导致了期待认可的孩子都想争当排头。

  第二,获得某种优先权。

  在调查中我们发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班有大约40%的幼儿(占总体的20%)表示喜爱当排头是为了抢到自己喜爱的户外玩具。这一现象不仅因为幼儿园户外器械的局限,也与教师的行为习惯相关,同时也再现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2班教师在幼儿自选玩具之前,为了不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从排头起请幼儿依次去选择玩具。可见,教师这种习惯的做法导致孩子们为获得好处而争当排头。

  二、机会均等——让每个孩子都来当排头

  在理解了孩子们想当排头的原因之后,我觉得孩子们想当排头的愿望是可以满足的。

  第一,关注每个幼儿。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幼儿

  幼儿都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教师要将机会给予每一个孩子。在实际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幼儿觉得被忽略的现象,是因为教师依据不同孩子的个性和班级条件,无意中对孩子的关注有所差异。最公平的方法就是采用轮流的方式请幼儿当排头,满足他们的需要。任何活动、任何游戏,每一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权利,孩子的愿望很简单,仅仅想得到一样的机会、一样的爱。中班幼儿已经认识自己的名字,老师可以通过制作“排头表格”的方式,请幼儿按照表格的顺序轮流当排头。这一方法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愿望,还有助于幼儿识字,熟悉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

  第二,发觉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推荐选举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越来越强,荣誉感也在增强。当排头能让幼儿感觉自己长大了,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而且当排头能与老师手牵手,也是一种深深的爱的传递,能满足孩子对爱的需要。小伙伴推举的方法在中班下学期就可以使用了,因为中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逐步增强,他们开始发觉同伴的闪光点,并且对自己行为产生了比较深入的认知,同意向榜样模仿学习。具体方法是:师幼共同制定评选排头的标准,再结合幼儿的一日在园表现,每天离园前评选第二天的排头。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仅关心幼儿获得了同伴的认可和教师的赏识,而且便于孩子认识别人的长处,从而寻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争取下次能当排头。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能成为别人推举的对象。

  第三,弱化排头意识,善于表扬

  教师有意无意的行为经常会给幼儿形成暗示,所以教师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真正有利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教师的一些日常语言和行为不经意间抹杀了幼儿的自主性和选择权,当排头被某些孩子当做表现自己的机会,甚或助长了某些孩子的利己行为。教师的做法是加大随机性,包括表扬的随机性和选择的随机性,如不单单强调排头的榜样作用,其他幼儿也有同样的机会;选择玩具的时候不单纯按照某一顺序,淡化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

  争当排头是幼儿争取自己权益很好的表现,所以教师不要把它当做不好的行为进行制止,而是应该采用更平等、更开放的态度接纳每个孩子。弱化排头的榜样意识,给每个孩子表现和被肯定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当上排头“过把瘾”!

  【篇三】

  九月开学这天,寄宿班里来了许多新生,有一个孩子的反常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总爱把头压低、藏在柜子后面;自选活动时,他不太同意和大家一起玩,一人在美工区里一幅接一幅地画下去,头也不抬;户外游戏时,大家都玩得淋漓尽致,笑得前仰后合,而他却甩开老师的手,站在一旁冷漠地看着大家;穿衣服时,他坐在小椅子上发呆,不知道在思考什么,每当我走过去询问他时,他就会睁着黑亮黑亮的大眼睛,看着我不说话。这样的情况整整持续了一个月。

  他叫蔻蔻,一个和我有着类似成长经历的男孩,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自从妈妈要求将小哥俩分在不同的班级,蔻蔻的笑脸就消灭了。我下决心一定要关心他欢乐起来。

  一开始,我就小心地疼爱他,可是蔻蔻太敏感,总是排斥我的一番好意,连带对身边的同伴也总是一付拒绝的神情。小朋友们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选择了疏远他。看到蔻蔻的失落,我真希望可以走近他一些,让他信赖我。

  一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在滑梯上快乐地玩着,蔻蔻则是围着滑梯走了一圈又一圈,我走过去对他说:“走,李老师带你去个地方。”蔻蔻终于有反应了,回了我一句:“去哪儿?”我说:“跟着我走,就知道了。”我将蔻蔻带到另一个滑梯处,因为蔻蔻的哥哥嘉嘉正在那里玩,蔻蔻看到嘉嘉时的反应吓了我一跳。蔻蔻说:“嘉嘉,你怎么会在这里,我好想你。”蔻蔻说完便用劲地搂着哥哥的颈项,生怕哥哥从自己的面前消灭。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的心里特别感动,好像也回到童年,和妹妹拉着手捉蝴蝶,不舍得分开。到该回去的时间了,我拉着蔻蔻的手,蔻蔻抬起头看着我,似乎要说些什么,但又咽了回去。

  解读:

  这是我走近蔻蔻心灵世界的第一步。我做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我可以读懂,我可以排解他的苦恼,实现他的期待。

  蔻蔻妈妈将小哥俩分开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自然的发展,否则双胞胎总在一起的话会互相依靠,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也缺少了自己的个性,关键是影响了他们与同伴的交往。但是,双胞胎的心灵是相通的,和哥哥分开让蔻蔻非常不适应。这种分离之痛在常人眼里算不了什么,可对双胞胎不一样。我也曾有过同样的经历和体会,当初双胞胎妹妹和我分开时,彼此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很大的痛苦,极度的不安会加深对彼此强烈的想念。

  早上起床,蔻蔻一直赖床不起,老师叫了好几次,蔻蔻不情愿地坐起来,便开始发脾气,扔拖鞋,伸出小拳头要打张老师。身边的小朋友看见了都说:“蔻蔻,你这样做不对。”蔻蔻似乎听不进去大家的话,还是很生气。我走过去对他说:“来,孩子,你看那是谁?”蔻蔻马上和我一起走到窗户前,透过窗户的玻璃,看到对面的班级,哥哥嘉嘉已经站在他们班的窗户前向这里张望了,看到蔻蔻出现,嘉嘉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灿烂的笑容,这个笑容传递给蔻蔻一个信息:“你要加油,哥哥会陪着你。”看到嘉嘉,蔻蔻的情绪稳定了许多,轻轻走到座位上,开始平静地穿衣服。我蹲下来说:“以后我们每天早上都来窗户前看哥哥,和哥哥比一比,谁做事情快,好吗?”蔻蔻双手捧起我的脸,“嗯”了一声,这一声让我激动不已。

  解读:

  蔻蔻能够捧起我的脸,主动拉近我和他的距离,说明我们的关系又进了一步。蔻蔻一直都以哥哥为榜样,很信任哥哥,我相信,假如看到哥哥很适应班级生活,积极面对,一定会对他有影响。所以,我一直在寻寻机会,让哥哥用积极的情绪带动弟弟,也让蔻蔻再一次感觉到,老师能够猜懂他的小心思,真心实意地关心他,相信蔻蔻会慢慢对我产生信赖。

  晚间活动时,大家都在玩猜名字的游戏,可蔻蔻躲在柜子后面,老师和小朋友再三邀请他,他还是拒绝了。我看到他看着大家玩,似乎也被游戏吸引了,几次都露出了笑容。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来吧,和大家一起玩,好吗?”蔻蔻摇头。我继续说道:“我知道你很想参加,这样吧,我和你一组,我们俩一起猜好吗?”蔻蔻犹豫了一下,答应了。玩的过程中,蔻蔻紧紧抓着我的手。游戏结束后,蔻蔻还拉着我的手,一直没有松开。

  解读:

  离开哥哥,蔻蔻要学会自己去适应,变得独立和勇敢。作为老师,我要伸出双手,用我的陪伴使蔻蔻感觉到温暖,让他不再恐惧,给他鼓励和信心,让他坚强起来。

  午睡时,蔻蔻要求我坐在他的床边陪他,我答应了。这时,我的双胞胎妹妹来寻我,她和我在同一所幼儿园工作。蔻蔻好奇地看着我们两个人,偷偷地乐了。妹妹走后,蔻蔻说:“你们两个和我们两个一样,都是双胞胎。”我说:“是的,我是双胞胎姐姐,你是双胞胎弟弟。我和妹妹虽然不在一个班级,但是我们会彼此惦记着对方,你们也这样,是吗?”蔻蔻说:“是的。”我亲了亲蔻蔻:“你就把我当作你最信任的哥哥,假如有不快乐的事情,你就说出来让我关心你,好吗?”蔻蔻搂着我,悄悄地对我说了一句:“我喜爱你。”

  解读:

  能够和蔻蔻走近,一定水准上是因为我们都是双胞胎,我比别人更能体会到他的情绪和需要。但是,我相信,关键在于通过我的悉心付出,取得他的信任,并成为他新的依恋对象。

  自从和蔻蔻拉近了距离,我开始发觉,原来蔻蔻有着开朗的一面,他开始同意参加班级活动,不再躲到柜子后面,他开始积极回答问题,和小朋友交流他的想法和见闻,现在的蔻-蔻都能够勇敢自信地在大家面前演奏小提琴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他们年龄小,但是也会有苦恼和不快乐的时候,我们要观看孩子细微之处的变化,解开他们内心中不为人知的小苦恼和小隐秘,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揣摩他们的忧伤和欢乐,化解他们心中的苦恼和焦虑,伸出可信赖的双手给予他们关心,从而让孩子们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aa582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d3.html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与指导[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