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形成过程(1)

发布时间:2011-03-08 22:24: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镜头1:中生代白垩纪的某一天,风和日丽,在一个碧波荡漾的湖畔,绿色植被郁郁葱葱,有高大的苍松萃柏,也有低矮的绿树成荫,地面上鲜嫩的蕨类植物在一缕缕金色的阳光的照射下也显得玲珑剔透。画面的远景是高大的群山。一群恐龙在悠闲地吃着这些大自然赐予的美味。这是一群蜥脚类恐龙(大约有十几条),一边吃着鲜嫩的植物,一边漫不经心地向湖边聚拢。

景观参考

蜥脚类恐龙参考

[镜头1解说词]:我们的地球已经有45亿年的历史了。在我们人类之前,地球上曾经生活过许多生物。它们在地层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化石,使我们能够了解它们曾经的辉煌。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期间的中国大陆上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个时代地球上恐龙特别多,所以,被称为恐龙时代。那么,它们这么多鲜活的恐龙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它们又是怎样走过这1亿多年漫长的岁月,而来到我们面前的呢?本片就是要带您到亿万年前的远古时代,亲历一下古代生物变成化石的全过程……

镜头2:这时,一头凶猛的食肉恐龙从右侧扑入画面,扑倒了一条幼年蜥脚类恐龙。幼年恐龙一边挣扎,一边用尾巴猛烈地拍打地面。这时,从画面左侧进来一条大蜥脚类恐龙,进入画面后迅速转身,用尾巴横扫食肉恐龙,把它打倒在地。食肉恐龙迅速爬起来,逃之夭夭了。这时,其他蜥脚类恐龙也聚拢过来。被食肉恐龙扑倒的小恐龙仍然躺在地上。它的妈妈为它舔着伤口,血仍然不断地流出来。其他恐龙在旁边的湖水中饮水。

肉食性恐龙及搏斗参考

[镜头2解说词]:和我们人类一样,任何生物在一生当中,除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以外,也常常会受到意外的伤害……

镜头3:这时,彤云密布,电闪雷鸣,转眼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这些蜥脚类恐龙仰起头,迎接着雨水,显出兴奋的心情。那条受伤的小恐龙,也抬起头张开嘴,接雨水喝。大雨继续着……

[镜头3解说词]:也会遇到不测的风云,旦夕的灾祸………

镜头4:随着雨水越来越大,湖面逐渐升高。淹没了周围的湖畔,已经淹没到蜥脚类恐龙的腹部。那只受伤的小恐龙借助水的浮力艰难地站了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这时,这群恐龙开始慌乱,四散奔逃,但是由于水越来越深,也没有跑得太远。

[镜头4解说词]:由于长时期的大雨,山洪爆发了,洪水都倾泻到处在低洼之处的湖泊当中。湖泊涨水了。恐龙是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它们是靠肺呼吸的。越来越深的湖水,使恐龙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镜头5:远景俯视——洪水从山间涌了出来,奔腾直下。冲到了刚才挣扎的那批蜥脚类恐龙那里。一下子把它们冲向湖中心的方向,只有几只恐龙在浑浊的水面上翻滚了一下,便没了身影。画面上只是汹涌的洪水,带着泥沙,树叶,卷着旋涡,向背离大山的方向流去。不久,雨停了,画面上是一片汪洋……

[镜头5解说词]:但是,恐龙们所处的位置是个低地,所有的洪水都向这里涌来。遇到这种灾难,恐龙还没有聪明到我们人类的程度,它们不会造船。在这种灾难面前,它们只能听天由命。而这次大自然安排恐龙的命运只有死亡。无情的洪水很快淹没了恐龙群,造成了恐龙的集体死亡。而这种集体死亡使它们被保存成化石的概率明显增加。

镜头6:衔接上一个镜头,汪洋的洪水逐渐退却,干涸。画面上是一片黄色的平原。到处是蜥脚类恐龙横七竖八的尸体,不时有几条食肉恐龙前来觅食。镜头聚焦到刚才受伤的那条小恐龙身上,仍然可以见到两条清晰的伤口,已经不流血了。镜头定格在这条小恐龙身上——皮肉很快就腐烂了,露出完整的恐龙骨架,在原来的伤口处,有3条肋骨折断了,断下的肋骨头和剩下的仍然连接在骨架上的肋骨断口之间已经形成了一段空隙。

[镜头6解说词]:地球历史中生活过的生物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没有机会被保存成化石。有人估计过,平均每1万个生物死亡以后,只有1个才有可能被保存成化石。而被保留下来的化石中,又只有极少数能被人们发现。形成化石的首要条件就是生物的大量集体死亡,而这个条件的前提又是大量生物集中生活、而由于某场灾难而同时死亡。这些生活在山间湖泊旁边的恐龙遇到了山洪爆发而集体死亡,为形成化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镜头7:洪水再次泛滥,泥沙掩埋了恐龙尸体。

[镜头7解说词]:如果恐龙死亡后的尸体长期保暴露在外面,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其他动物噬食,或遭受风吹雨淋而荡然无存。即使坚硬的骨骼也会在风化腐蚀的情况下而变成粉末,回归到土壤中。因此,形成化石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尸体被迅速掩埋,与空气隔绝。山洪再次爆发,泥沙掩埋了恐龙的尸体……

镜头8:接上面,镜头旋转,逐渐向一侧旋转90度,显示埋藏恐龙化石岩层的剖面,可见到成层的岩石。其中一层夹着恐龙化石。地层逐渐下降,含恐龙化石岩层上面沉积了越来越多的地层。

[镜头8解说词]:形成化石的第三个条件,就是生物体内有结实的硬体。当生物被埋在地层中的时候,随着地层不断下降,生物体本身受到的热力和压力等综合作用的影响,有机体和软组织迅速分解、腐烂,有些物质挥发了。而生物体内或体外能够忍受这些作用的大多都是骨骼个牙齿。当然,这些骨骼在无脊椎动物中大多是外骨骼。而恐龙等脊椎动物身体容易被保存成化石的就是它们的内骨骼或者牙齿、角等。

镜头9:镜头逐渐聚焦到刚才那条小恐龙骨架身上,已经比刚才压紧了许多,使所有恐龙骨骼顺层排列。许多骨骼消失。——

[镜头9解说词]:在高温和高压下,许多硬体骨骼也都消失了,还有大部分骨骼在这种情况下也破碎了、变形了、消失了……

镜头10[画面转入科学图的形式] 不久,岩层中慢慢渗出地下水。地下水顺层流动,流过恐龙骨骼。(注意水流不要太快)

[镜头10解说词]:下面的过程就是石化过程,这也是化石形成的关键阶段。其中,地下水是石化过程的关键媒介。

镜头11:显微镜头——钙离子,二氧化硅分子,铁离子等从骨骼外面渗透到骨骼里面,其中的有机分子(可使用长链分子的形式)又被水带走。

[镜头11解说词]:地下水实际上就是一种矿物质水溶液,主要是碳酸钙溶液、二氧化硅、溶液和黄铁矿溶液。当这些地下水溶液流经生物遗体时,生物体内的有机质成分就会被水溶液中矿物质逐渐置换。

镜头12:回到镜头8——在骨骼周围和骨骼里面有地下水缓慢流过,乳白色的恐龙骨骼中的白色呈烟状从骨骼内扩散到围岩中,同时,围岩中的土红色也以烟的形式渗透到骨骼里面,骨骼逐渐变成和周围岩石一样的土红色。[字幕:骨骼被石化]

[镜头12解说词]:久而久之,这些生物体中的物质成分几乎全部被置换成新的矿物成分。但是,由于物质交换是在分子范畴内完成的,所以,生物体的形状甚至显微结构都没有发生变化。这就是化石了。

镜头13:从岩石剖面的角度收回镜头,直到上面出现地面,下面出现地幔的红色岩浆。随着岩浆的涌动,含恐龙化石地层,褶皱上升,形成高山。

[镜头13解说词]:历尽千难万险形成的化石,埋藏在地层深处,很难被人们发现。只有当那些保存化石的岩层经过地壳运动而抬升到地面以上,才有可能被发现。

镜头14:岩层断裂,压在恐龙化石上面的岩层,断裂后,掉下去了。含恐龙骨骼化石上面的岩层仍然在。画面定格:随着风吹、日晒、雨淋。含化石上面的岩层逐渐被雨水带走。恐龙化石的一部分暴露了出来,而且,断下来的肋骨头首先松动,掉到山谷里面,永远丢失了。

[镜头14解说词]:但是,即使抬出地面,如果埋藏在深山当中,这些化石也永无出头之日。这时,还要借助风化作用来帮忙,使保存在岩层当中的化石出露一点点,才有可能被人们发现。

镜头15:野外实地镜头,岩层中暴露出了部分恐龙化石,被考察队员发现,然后,使用锤子、錾子等工具,把其他的岩石去掉,使整个恐龙骨架暴露了出来。[特写]:不完整的三根肋骨。

[镜头15解说词]:化石形成所需要的时间是相当长久的,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往往还不够。所以,能够完全石化的化石绝大多数都是恐龙时代以前的生物留下的。我们了解了一件化石的形成过程是多么不容易。今天大自然留给我们的这些化石都是无价之宝。

有人把地球比做一本书,化石就是这本书中的文字。我们读这些文字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自然,而探索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然,保护我们人类的美好家园。希望广大观众在了解了化石形成的艰难历程以后,更加珍惜这些无价之宝,珍惜我们的地球。

[]:画面最后制作好后,还要根据画面调整解说词。

参考文献:

1、 夏树芳 2000. 化石漫谈(第2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1-274

2、 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教研室 1980. 古生物学(上册). 地质出版社 北京:1-441

3、 D.M. 劳普,S.M.斯坦利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教研室译 1978. 古生物学原理. 地质出版社 北京1-27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9998d6c1c708a1294a4404.html

《化石形成过程(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