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终极版

发布时间:2015-01-08 20:54: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鄱阳湖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

鄱阳湖贵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早就引起国际上的持续关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本文通过对鄱阳湖区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方式、水情水势及泥沙等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指出了鄱阳湖区湿地植被退化比较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剧、土地沙化情况日趋严重、旱涝灾害日益频繁、血吸虫病日益猖獗、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等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战略和全局角度出发,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环境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的若干对策与措施,为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1鄱阳湖简介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7′~116°45′、北纬28°22′一29°45,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永修等市县。是与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水五大河流(以下简称“五河”)尾闾相接的类似盆状的天然凹地,受江(长江)、河(五河)水位的制约使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季节性的湖泊,洪、枯水位面积相差十几倍,1998731日的最高水位2259 m(吴淞高程)的湖面面积为4 070平方千米。鄱阳湖区属亚热带潮湿的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 4001 9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7.2℃,最低气温在1月份,平均为47℃,每年无霜期约为279天。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并于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长江中下游洪水调蓄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连接处,其东西衔接、承上启下的战略位置和贯通本区京九、浙赣铁路大动脉,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江海一体的“T”形战略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鄱阳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江西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呈现一定程度的恶化趋势。200912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专家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最大特色就是生态,目的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从根本上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维护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湖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鄱阳湖生态环境现状

鄱阳湖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能达到30米。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近年鄱阳湖几经干旱,鄱阳湖水大起大落,特别是2011年五月份,由于持续干旱,湖底干涸无水,揪动国人之心,严重影响鱼类之繁殖,鄱阳湖区天然水产资源大幅减少,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位,不简单是渔业的收益问题,最重要的是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

21鄱阳湖区植被及动态变化

鄱阳湖区植被分区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自然条件比较复杂,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起源地之一,至今保存有水松、银杏、金钱松、冷杉、鹅掌楸等珍稀孑遗植物。其中,自然植被主要包括森林植被、湿地植被和沙生植被。

2.1.1鄱阳湖地区现存的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是次生林,是在不合理的开发利利下由原生植被经长期逆向生长而演替形成得。湖区森林植被受海拔高度影响有明显垂直分异变化,低山、丘陵阔叶林主要类型分布于海拔1 000 m以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后期,鄱阳湖区低山丘陵森林资源遭到严重毁坏,不少采伐地未能及时更替,有的成了稀疏林地,有的演变为灌草丛,更有不少地区由灌草丛进一步沦变为荒地。根据《新时期山江湖工程总体规划纲要》资料统计,鄱阳湖区现有森林面积275万公顷,占全省森林面积的28%,活立木蓄积量1300m3,占全省活立木蓄积量的45%,森林覆盖率319%,各种数据大大低于江西省的平均水平。

212 湿地植被分布在湖泊、蓄洪区、鱼塘、沟道等水域,由湿生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组成的湿地植被系统,鄱阳湖湿地植被面积2 260km2,占全湖总面积(依据多年平均最高水位,通过吴淞高程1753 m计算的湖泊面积)809%,植被从岸边向湖心随环境变化和水深梯度呈现不规则的带状分布,按照其建群种的生活型可分为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湿地植被是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根基,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鄱阳湖湿地植被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其总的趋势是分布面积逐年递减,逆向演变趋势明显。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规划建设,近几年来植被恢复初现成效。

213 鄱阳湖区现有沙化荒地250平方公里,鄱阳湖湖滨固定沙地的植被覆盖率一般都大于31%,植物种类也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流动沙丘上植被的覆盖度一般小于16%,植物种类极其单一,种类基本上只有单叶蔓荆等少数几种灌木类。

22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现状

鄱阳湖区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种类多、分布广、珍稀物种多。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鄱阳湖的生物资源最丰富,生物总量最大,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鄱阳湖区水生生物主要以藻类、水生动物和浮游植物为主,其中维管束植物已经查明的有102种。鱼类是鄱阳湖最重要的经济水生动物,共有122种,占江西鱼类种数的6829%。鄱阳湖区的哺乳动物共有52种,例如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兽类:云豹、河麋穿山甲、大灵猫、金猫等。鄱阳湖区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植物2 400多种,主要为常绿阔叶林。根据调查,全区鸟类总共25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9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32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同时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越冬鸿雁群体所在地。由于鄱阳湖区特定的自然条件,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鄱阳湖进入枯水期,形成广阔的涂滩草洲,各种鱼、虾,软体动物汇集,水草茂盛。充足的食物、洁净的水体和适宜的湿地环境,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

23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现状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资料,对1988年到2008年的近20年间的鄱阳湖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现状进行分析。前15年耕地的数量与结构变化不大,稳中有所增加,但是近些年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全区耕地面积,1988年为5498万公顷,土地面积的2789%;2000年为5455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889%;15年来净增加耕地5 53817 公顷,比1988年增加了111%;但从2000年开始,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到2008年为止,减少到4819万公顷,比1988年减少了703%。1988年至2000年全区林地面积变化,从19884414hm2减少到2000年的4176hm2,减少了248hm2,但从2000年开始,林地面积逐渐增加,到2008年为止,增加到5469万公顷,比1986年增加了2134%。建设用地增加迅速。近20 年来,随着鄱阳湖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居民生活设施建设也随之得到迅猛发展,使得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全区建设用面积从1986174万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569万公顷,增加了200.

24水情水势及泥沙现状

241 降水量

鄱阳湖区1984年前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 570 mm,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于北部。根据资料,1985年至1990年年均降水仅1 5476mm1991年至1995年年平均达到1 643mm19962000年年均水量为1 7276 mm2000年至2004年年均降水量为1 5584 mm。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

242 地表水径流量

根据资料,“五河”19862000年年平均入湖水量为1 314亿立方米,全流域年平均入湖水量为1 525亿立方米;对比20世纪80年代鄱阳湖科学考察统计计算的结果,15年来,“五河”19862000年年平均入湖水量增加了49亿立方米,全流域年平均入湖水量增加68亿立方米。尽管人湖水量增加,但入出湖水量吞吐平衡,这15年内,入、出湖水量变化趋势平衡。

243水位变化

鄱阳湖19562000年各水文站平均水位为12861519 m,最高水位2243—2298 ITI,最低水位5901290 m,水位变化幅度大。由于鄱阳湖地势南高北低,造成水面比降差异,水位变化不均衡。在低水位时(15 m以下),比降大,各处同一时间水位相差很大,,差值达14 m;在高水位时(1523 m),比降变小,差值较小。此时,由于湖口地区最高水位主要受长江洪水控制,假如内河洪水大,长江洪水小,湖口水位低,则湖体与湖口水位比降大,湖体与湖口水位差大;如果内河洪水较小,长江洪水大,湖口水位高,湖体与湖口水位差小,甚至出现了负差,即湖口水位高于湖体水位,此时就会出现江水倒灌入湖的现象。

244 泥沙

鄱阳湖的泥沙来源于鄱阳湖水系和长江倒灌。其中主要是来源于鄱阳湖水系,即“五河”和“区间”入湖水所携带入湖的泥沙。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由于“五河”上游兴建水电工程和水土环境的改善,“五河”入湖泥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时曾对“五河”入湖泥沙进行了统计,“五河”多年平均入湖悬移质泥沙量为1 8344t,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只有968t,减少了478%。

3鄱阳湖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31湿地植被退化较严重

长期以来,鄱阳湖湿地植被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人为的影响更为强烈。鄱阳湖滩地发育良好,由于长期掠夺式的利用和围垦,滩地实际分布面积逐年缩小。根据实地调查和量算,从19271988年的61年间,共减少面积31878平方千米,平均每年约减少522平方千米。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大面积滩地被围垦,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湖区建圩331座,面积达1 2134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围垦洲滩面积在40 平方千米以上。近些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湿地植恢复初现端倪。主要表现在:一是植被在洲滩上的分布扩大了,植被面积增大;二是过去遭破坏的植物种群,已经出现恢复性生长繁殖。

32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根据资料门统计,鄱阳湖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744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6%,占山地面积的41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76万公顷,中度流失面积154万公顷,强度及其以上流失面积145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也是造成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5条主要河流及鄱阳湖的泥沙严重淤积的重要原因。

33土地沙化日趋严重

据遥感调查鄱阳湖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389万公顷,其中固定沙丘067万公顷,半固定沙丘136万公顷,流动沙丘085万公顷,沙改田10万公顷。鄱阳湖风化流沙以每年35 m 的速度向群众居住地和生产区推进,淹没大量农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更为严重的是流沙冲进鄱阳湖,淤塞水道,抬高河床,将严重影响鄱阳湖的泄洪和航道的畅通。

34洪涝灾害日益频繁

首先,鄱阳湖区地处鄱阳湖平原中部。由于江西东、西、南群山环抱,只有北部的鄱阳湖平原地势较为低洼,因此,构成了辐聚状的鄱阳湖水集,其流域集雨面积达1622万公顷。江西属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加上汛期长江洪水对鄱阳湖湖水的顶托作用,使得鄱阳湖区每年7月至9月常常洪水泛滥,水涝灾害频繁。其次,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导致大量泥沙入湖淤积,使湖床湖底不断抬高,湖泊调蓄能力严重衰退,在汛期往往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灾情”,加大了抗洪的难度,加剧了洪涝灾害。而且从年最高水位来看,1954年、1983年、1995年、1998年湖口水位分别是2168 m2171 m2180 m2258 m,洪水水位在逐渐上升,洪水威胁日趋严重,成为制约湖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给湖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

35资源保护与消灭血吸虫病的矛盾

鄱阳湖区辽阔的湖滩草洲是钉螺良好的滋生场所,沿湖各县为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流行区之一。鄱阳湖区洲滩面积的946%分布在海拔1417m高程(黄海高程)范围内面积达59 656 公顷。每年4月至10月,当地居民上洲滩捕鱼虾接触疫水,血吸虫病感染可能性极大,占各感染方式的43%一49%。血吸虫病和其他流行性疾病的传播,严重威胁着湖区人民的身心健康。但是,过去为了消灭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不顾环境的破坏,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措施,加重了资源的破坏。比如,由于围垦了部分洲滩和水面,减少了鱼类产卵场和鸟类栖息地。由于翻耕灭螺,造成草洲植被的严重破坏,年复一年,植被自然恢复力大大得降低。由于大面积药杀钉螺,对湿地生物造成几乎毁灭性的重创,数量大大减少,造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全湖渔捞量减少。

36鄱阳湖水质污染呈现上升趋势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全省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湖区地表径流和“五河”携带的污染物、工业废弃物排人湖体,造成湖泊水质恶化,水生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综合功能减退,湖泊老化过。同时,随着有机污染物质、营养物质等入湖量的增大,特别是总磷等营养物质的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危害水生植物。

37生物多样性破坏十分显著

鄱阳湖湿地比较常见的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据调查,在20世纪60年代有119种,20世纪80年代只有101种,20多年时间减少了18种,物种消失的速度令人震惊。如原盛产于鄱阳湖的红花子莲和白花子莲等已基本绝灭,湖中现存野生菱角也很少了。一些湿生和沼生经济植物,如荸荠、慈菇、芋等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植物种类减少的同时,各类动物也相应减少。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鱼类资源迅速减少,导致白鳍豚在鄱阳湖濒临灭绝和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4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和综合治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开发、注重保护,以实现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提出一下10个方面的对策和措施。

1) 一是亟须政策扶持,调动各方积极性。鄱阳湖区生态退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水质污染、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点多面广,涉及地方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利益,生态修复工程仅仅靠科技和农业部门的单兵作战显然力量单薄

2)加强管理。

第一,由于鄱阳湖区面积较大,加上局部利益、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眼前利益的冲突等,必须完善管理体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认真履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确保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第二,严格执行“强化监督管理”的方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的手段,加强对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保护监督管理,减少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造成鄱阳湖的生态破坏。

3) 二是给予资金倾斜,加大投入力度。星子县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表示,利用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三级湿地技术处理生活污水还只是在少数村示范,今后还要在全县进行推广,但是她也坦言,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如果下一步要推广,巨额经费从何而来将是第一大难题。除了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预算内财政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外,通过财税和信贷政策优惠,引导社会资金和外部企业参与生态修复项目中来,集合资金、人力、科技优势,形成生态修复规模效益。

4)抓紧制定鄱阳湖生态功能恢复与生态建设规划方案。

第一,在鄱阳湖“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区,进行生态重建恢复工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生态避洪农业、生态立体农业示范区;第二,为服务于鄱阳湖区主导生态功能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鄱阳湖生态功能恢复与生态重建区,可建立数万公顷淡水鱼养殖基地;第三,建立鄱阳湖生态功能恢复与生态重建区、农田防护林生态示范区、沙化防风林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恢复区域内生态功能,保护湖区湿地生态系统。

5) 借力科技创新,建立生态修复科技支撑体系。江西省山江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鄢帮有认为,治理最终还要依靠技术,因此,要重视生态修复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环保科技研发投入,利用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与高校建立产学研联盟,对重点项目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进行集中攻关。

6)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保护鄱阳湖森林资源。

首先,实行全面保护,将鄱阳湖流域之“五河”及其支流现存的森林资源划定为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其生态保护的法律地位,禁止商业性采伐和林地的非林用流转;其次,加快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迅速恢复“五河”及其主要支流区域的森林植被,尽快构建恢复其水土保持功能;第三,加快鄱阳湖周边区域的森林植被恢复进度。另外,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基础科研工作。如不同地类水土流失侵蚀模数的观测,建立水土保持与森林生态系统特征值重要指标统计制度。

7)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

加强保护力度,全方位做好保护工作。第一,根据鱼类产卵、索饵和越冬的需要,在鄱阳湖建成良好的鱼类产卵、索饵、越冬场所;第二,坚决取缔有害渔具、渔法,实行捕捞许可证制;第三,坚持季节性休渔制度;第四,大力发展养殖业,解决休渔期、休渔区和渔业资源保护区内群众的生计问题,促使由天然捕捞向养殖捕捞的转变,使湖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鄱阳湖的渔业资源。

8)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濒危动物的保护。

第一,加强基础建设,健全保护机构,增强管理能力,加大保护力度;第二,适当开展生态旅游,这样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缓解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第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爱鸟、护鸟意识;第四,切实加强对白鳍豚、江豚的保护,为白鳍豚、江豚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而且需加大执法力度,杜绝一切针对白鳍豚、江豚的人为恶意伤害。

9)实施保护措施和政策,切实保护鄱阳湖水质。

鄱阳湖的水质污染程度有逐年加剧的趋势。第一,应严格控制五河特别是赣江沿岸厂矿的废水排放,以减轻有机物及重金属的污染。“十二五”期间要基本控制污染发展趋势,切实保护鄱阳湖水质和湖区生态环境。第二,加强沿湖及湖内污染防治。加强湖岸周围经

济开发的环境管理,沿湖5 km以内的企业排放的污水,必须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对沿湖拟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三,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以生物措施为主体的防治湖区水土流失体系;依据湖区土地利用状况及污染源分布,进行沿湖土地利用限期管理。

5结语

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恢复和重建鄱阳湖的生态系统,逐步发挥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利用鄱阳湖的自然资源,切实保护和建设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为鄱阳湖和湖区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只有实施鄱阳湖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湖区的每一个问题,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确保鄱阳湖的生态环境越变越好,鄱阳湖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鄱阳湖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王晓鸿.《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评估》.科学出版社,2004

[3]马逸麟,梅丽辉.《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

[4]刘信中,叶居新.《江西湿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 陈宜,李美菊.《鄱阳湖区域生态安全浅析》.江西化工,2004

[6]杨桂山,于秀波,李恒鹏,等.《流域综合管理导论》.科学

出版社,2004

[7]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2005

[8] 甘筱青,黄建新.《为了鄱阳湖的明天——鄱阳湖生态保护

与综合开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9]卢兵,程时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分析》.海洋湖沼

通报,2003

[10] 王苏民,窦鸿身.《中国湖泊志》.科学出版社,1998

[11]钟业喜,刘影,熊小英.《鄱阳湖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

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

[12]黄国勤,王晓鸿,刘宜柏.《论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江西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12963df7ec4afe05a1df4d.html

《鄱阳湖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终极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