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吴冠中

发布时间:2022-11-10 18:21: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眼中的吴冠中
摘要:吴冠中先生是中国当代享有盛名同时又饱受争议的画家。他学贯中西,融会贯通古今,潜心绘画七十年,取得了世界性的影响。吴冠中的艺术特色在于他对绘画形式美感的把握,吴冠中先生扎根祖国,苦恋家园,立足于民族文化本位,致力于“优化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开拓性探索实践。吴冠中被誉为是“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艺术家”“中国的凡高”
关键词:吴冠中、中西审美特征、中西结合、写实、写意
本文分四章
第一章介绍吴冠中简介和艺术成就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一直是整个美术界瞩目的人物。他接受西方美术教育,却致力于中国水墨画的变革,不断用创新前卫的理论冲击中国绘画传统,也身体力行用高产量的作品实践着自己的理论体系,以画家和评论家双重身份活跃在中国画坛;虽然已过耄耋之年,吴冠中惊世骇俗的尖锐话语总能引起一轮又一轮的争议,作为近90高龄的画界前辈,能如此不间断的引发事件而成为新闻热点,中国画坛当属吴冠中为最;吴冠中作品从早年几十元的低价直奔如今水墨画市场的最高端,其市场基本上一路稳步上扬,而吴冠中本人并不热衷甚至抵抗市场操作,但其背后的产业队伍力量强大,甚至被坊间称为吴冠中集团 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第二章分别从人民性、形式美、意境美、绘画风格四个方面研究了吴冠中绘画美学思想
如果说吴冠中在三十年当代美术史中,大部分是居于边缘与次要位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三十年中国美术理论史,吴冠中却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在三十年美术理论史中,吴冠中的声音几乎是最响亮、最震撼、最具颠覆性的。

吴冠中对于中国美术理论的最重要贡献,即是他关于形式美、抽象美的论述与探索,以及关于笔墨等于零的著名论断。早在1980年代之前,早已觉醒的他即提出了形式美抽象美的著名论断,强烈质疑美术界此前流行的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并在当时的官方美术刊物《美术》杂志连续撰文,引发了全国美术界的震荡,并形成了以吴冠中等为代表的激进派阵营与以当时的中国美协主席江丰等为代表的保守派阵营的持续论战。这个论战,对于后来的“85美术思潮“89现代艺术大展等当代艺术现象的出现作了重要的思想铺垫。事实上,当时的吴冠中基本上是孤身奋战,舌战群儒,但他却影响、带动了栗宪庭、高明潞、水天中、郎绍君、贾方舟、殷双喜、刘国松等一批重要的艺术批评家和美术家的出现。
虽然关于绘画形式美的讨论已成过去式,但这个理论命题一直到现在,仍未得到学术上的廓清。为什么吴冠中要提形式大于内容呢?为什么在他心目中,绘画的形式美大于一切呢?主要在于,当时的美术界,仍然笼罩于苏联的教条主义和极左意识形态之下,尤其是受文革的影响,全国的美术创作,都处于一种空洞的政治口号和政治主题主宰之下,并对所谓的具有资产阶级情调的文艺创作进行理论清算。吴冠中就是一个典型。吴冠中自到法国留学接受专业美术教育开始,就一直接受的是西方式的美术教育,并对中国传统的美术观进行了理论反思与批判。
他曾在当时的文章中写道:

建国以来,向是主题先行,绘画成了讲述内容的图解,完全丧失了其作为造型艺术的欣赏本质。绘画的美主要依靠形式构成,我也极讨厌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但在绘画中讲形式,应大讲特讲,否则便不务正业了。我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等大型美展的评选,深深感到那么多有才华又肯下工夫的优秀青年,工夫不错,全不知形式美的根本作用及其科学规律,视觉的科学规律。经常有人在其作品前向我解释其意图如何如何,我说我是聋子,听不见,但我不瞎,我自己看。凡视觉不能感人的,语言绝改变不了画面,绘画本身就是语言,形式的语言。当时的情况,般人对形式美一无所知,需要像幼儿园一样开始学ABC
大约是1980年,在一次油画座谈会上,我对内容决定形式的提法打了一个问号,那时候的这个内容我认为实际上是指政治口号或主题先行的主题,人帮时期的紧箍咒,它紧紧束缚了形式的发展。我的发言发表于《美术》后,掀起了对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讨论。 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我的个展被不少省市邀去巡展,我也被邀去做讲学。我重点揭露极思潮对美术的危害,甚至毁灭,我讲的全是现身说法,不引经据典,我竭诚推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讲学的观点大致归纳在《内容决定形式?》、《关于抽象美》等文章中,陆续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须知,当时的《美术》可说是唯一的美术权威刊物,学美术者必读,影响极广泛,攻击我
的文章也大都在《美术》上发表,我自知是落入是非之海了,沉浮由之,问心无愧而已。(见《吴冠中自述》,《吴冠中全集》)

吴冠中的这番自述,可以看作是当时他提出绘画的形式美论断的背景。有了这个背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吴冠中所说的形式美,以及形式大于内容,并不是说形式决定内容,主题思想服务于形式构成,而只是在当时极左美术思潮笼罩下的一种对美术创作的拨乱反正。因为,在当时极左美术思潮笼罩下,中国美术界和文学界一样,几乎都成了文艺为政治服务、一切服务于工农兵的政治挂帅。而政治主题就成了绘画创作的所谓的内容。这样的艺术创作,表面上看是内容决定形式、主题决定形式,而实质上恰恰相反,是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只不过,这种形式主义只是一种政治符号和政治标签而已。所以,这里所说的内容和形式,恰好是相反的。
吴冠中关于形式美、抽象美的主要论断是: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抽象美形式是美术的本要在客观物象中分析构成其美的因素,将这些形、色、虚实、节奏等等因素抽出来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这就是抽象美的探索。
这些论断看起来更像是西方科学主义思维的再生。很多人并不理解,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如果用一种科学主义的思维去进行图解,岂不是与艺术创作背道而驰?然而,这事实上是对吴冠中以及艺术美学的一种曲解。绘画的形式美,对绘画元素中的形、色、虚实、节奏、韵律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课题。西方重要的美学家亚里斯多德、苏珊.朗格、康定斯基、阿恩海姆等就曾对艺术的秩序感、韵律感、节奏感等提出过重要的论断,并将这些作为艺术美学的重要元素,甚至做一些类似于物理学和几何学的分析研究。在中国的学术界看来,艺术与科学是严格分立的,而在西方学界看来,艺术与科学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而且不断有人在进行跨学科研究。爱因斯坦作为一个全世界的超级科学家,其实他对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相当多的论断出现,只不过他的科学名气掩盖了他在艺术研究上的造诣罢了。吴冠中当然不是学者,他不必为了评上教授职称而发表论文专著,自然也无暇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却有这方面的敏锐直觉,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于是,早在1980代初,吴冠中就提出:美,形式美,已是科学,是可分析、解剖的。对具有独特成就的作者或作品造型手法的分析,在西方美术学院中早已成为平常的讲授内容,但在我国的美术院校中尚属禁区,青年学生对这一主要专业知识的无知程度是惊人的!”(详见1979年《美术》杂志第5期,后收入《吴冠中文丛》和《吴冠中全集》等书)
吴冠中所说的绘画的形式美,当然是指通过笔墨、线条所构成的一种形式块面,这种形式美,是必须要尊重绘画的形式美学规律的,它只能为艺术美学服务,不能为一种概念性的政治主题服务,否则与政治宣传画无异。因此,为了给当时
极左美术思潮迎头痛击,吴冠中大胆地提出了绘画的形式美这一理论命题。其实,吴冠中所说的绘画的形式美,与绘画的形式主义完全是两码事。形式美感与形式主义在本质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美学范畴。形式美感是专门针对书法、绘画、蹈等具有视觉形式的艺术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文学,文学不以视觉呈现和视觉表达为主体,因此,文学的形式美居于次要地位,它更多的是通过文字的表意性来传达其内在意蕴,而非通过直接的、直观的形式美来表现。虽然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前期,也出现了诗歌中的十四行诗、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中国古典文学诗歌中也有古风古体诗今体诗近体诗词曲等文学形式,也需要通过外在的视觉形式来表达文学意蕴,但这仍然只是一种基本的体裁规范,而非直接的形式美感,因为它不需要通过对文字的线条、笔墨、块面等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来呈现,也即通过文字的抽象美来呈现,而只是通过文字的表意性特征来呈现。所以,形式美是专门针对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而言的。换句话说,文学中的文字语言,只具有表意性、表情性审美功能,而书法、绘画、雕塑中的线条,则兼具有表意性、表情性、抽象美、形式美等功能。
按照批评家王南溟的说法,吴冠中的形式美抽象美是用西方的形式构成来解释中国的艺术。这在吴冠中的《关于抽象美》一文中说得很多,比如水墨画中的兰竹、书法,像八大、宋徽宗、陈老莲的画,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还有云南大理石的纹样,爬山虎在墙壁上等等都是抽象美,这种抽象美明显不是西方构成中的对物体的点、线、面的独立发展或者现代水墨画中的笔墨的独立发展及其转型。在王南溟看来,吴冠中将他的抽象美放在形式美的核心之中,这也就是吴冠中的《绘画的形式美》的范围,可见吴冠中的这种形式美是将本来作为独立发展的形式构成作为写意的工具,导致了他的这种抽象美就是要构成但还是要有具体的形象,他的形式美其实也就是有几何形式的美感,它既不同于只有内容,而没有几何形式,也不同于只是形式而无内容。吴冠中说的内容不决定形式,就是要有形式的内容而不是不要内容,这个形式美的表现特征是象美
如果说从《绘画的形式美》到《关于抽象美》、《内容决定形式?》只是吴冠中出于一个现代艺术思想先驱的责任感,对青年一辈苦口婆心地讲解了造型艺术的一般规律,只是他作为现代中国诠释抽象艺术者起了历史性的作用其价值只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才有意义,那么发表于1983年第3期《文艺研究》上的《风筝不断线——创作笔记》则是一篇真正能够显示同时他还是一种新绘画风格的创造者的重要文章,这篇文章体现了吴冠中毕生追求的独特的价值取向。在这短短的千字文中,吴冠中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写生入手,不断地运用形式法则,几经创作,完成作品《松魂》和《补网》的过程。他认为从生活中来的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了某一艺术形式,但仍须有一线联系作品与生活的源头,风筝不断线,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与作品的交流。在文章的后
半部分,吴冠中从概念上区分了抽象无形象,认为抽象是与客观现实有联系的,而无形象则是断了线的风筝,不足取。
在后来的若干文章中,他多次谈到了风筝不断线这一创作观念,也不断地修正了对于抽象尺度的定义,但一直强调作品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是必须要保留的。而,作为形式探索和形式创造的大师,吴冠中也始终在追求着形式语言的纯粹化与自律性,在他的独木桥上行走的方向必然指向抽象艺术;同时他也很清楚,为典型精英艺术的抽象艺术绝不属于通俗艺术的样式,它本身很难与大众交流,即便在抽象艺术已经早就占据了各大当代艺术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西方,这种情况也依然很普遍,更遑论才刚刚认识到抽象艺术的中国。
面对这近乎悖论的艺术难题,吴冠中选择了一条折中的路线。这种选择的背后,既有对人民的感情,也有对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但也将他自己放在了东方与西方文化冲突和精英艺术与大众品味冲突的风口浪尖上,吴冠中只能横站他必须既大胆又谨慎地面对更多的限制和更艰辛的探索,让不断线的风筝继续高扬。
第三章介绍吴冠中作品内涵
1992年吴冠中发表在香港《明报周刊》上发表的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就此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虽然辩论双方各有说辞,难辨胜负,但是透过零笔墨的观点可以透析吴冠中绘画背后的艺术思想和绘画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成就了吴冠中的绘画特色,也同时局限他的绘画品格。通过争论逐步推动对形式美 抽象美的强调。他对于中国画笔墨方面的诸多言论,对笔墨精神的理解或许偏颇,对中国古典绘画写意精神的传承或许不是那么投入,但是他人格精神的高绝、对中国美术的批判与呐喊让他独立于中国画坛,尤其是他关于形式美、抽象美、以及笔墨精神的清醒认识,使得他天生就具备了作为一个艺术思想家的素质。

一、形式美和笔墨美

吴冠中对中国美术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关于形式美、抽象美的探索,以及关于笔墨等于零的著名论断。

在当时极左思潮下文艺为政治服务、美术服务与政治的特殊历史时期,他所说的形式美以及形式大于内容,并不是说形式决定内容,主题服务形式,而是对美术创作的一次拨乱反正。他所说的绘画的形式美,是指通过笔墨、线条、块面构成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美必须尊重绘画的美学规律,只能为艺术美学服务,不能为概念性的政治主题服务。

吴冠中所说的形式美与绘画的形式主义完全是两码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美学范畴。形式美感是针对书法、绘画、舞蹈等具有视觉效果的艺术而言,与之相对的是文学、音乐,此类不以视觉呈现和视觉表达为主体,它更多的是传达其内在意蕴,而非通过直接的、直观的形式美来表现。吴冠中的这种形式美是把独立发展的形式构成作为写意的工具,其实也就是有几何形式的美感,也导致了他的这种形式美既要构成还要有具体的形象。它既不同于只有内容而没有几何形式,也不同于只是形式而无内容。吴冠中所说的内容不能决定形式,就是要有形式的
内容,并不是不要内容,这个形式美的表现特征就是构成美、抽象美。不断线的风筝才能把握观众和作品的交流。风筝不断线理论正是这种关系的形象比喻。

吴冠中在《笔墨等于零》一文中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认为作为绘画语言的笔墨只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奴才。这里所指的笔墨我理解为把玩笔墨语言技巧。九十年代,在吴冠中创作的大量水墨作品以及油画作品中虽然没有强调笔墨的技巧,但却是把玩起形式的技巧。虽笔墨形式的切入点不通,表现形式不同,但同样属于绘画语言。吴冠中在反对笔墨提倡形式的两种声音中,其言论开始自相矛盾了。

在反对笔墨等于零的诸多观点中,往往忽视了这句话的前半句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张大千晚年的泼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否定传统笔墨。我认为,不论笔墨或者形式,都是画家表达内心感受,抒发外部世界对自身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看,他们是和谐统一的。我们不必为了笔墨,而去片面的追求技法,也不用为了形式而去一味追求画面刺激。不管你泼彩也好其他也好,只要你是真诚的,不管使用任何手段都是可以,只看效果不看手段,效果好了,手段都是对的。应地适宜掌握他们之间的的问题,或许是每个画家一生所要为止付出努力。

二、继承传统和批判传统

吴冠中早年留学法国学贯中西,用他的话来说是既吃过东方的茶饭,又喝过西方的咖啡吴冠中的艺术之路不是从传统国学里走出来的,他的一身大部分时间都是接受的西洋美术教育,尽管他早年跟随潘天寿学习国画,但终究未能沿袭潘天寿的国画之路走下去。早期跟随潘天寿学习的传统国画作品来看,运笔、用墨中可以看出,他对笔墨语言的体验是十分有限的,还未触及传统绘画的深层内涵,因此才简化了对文人画意境的理解。在他看来,这种每笔都要临摹和继承传统的创作,实在难以抒发自己内心的创作激情。正是如此,他所缺乏的是对中国古典文化和古典写意精神的深层解读,当然这更多也是时代环境使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人画所赖以生存的千年沿袭下来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面貌已经不复存在,进行对传统中国话的改良和转型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变化却没有既定的模式,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艺术不是越熟练越好,而是要具有陌生化效果,要敢于打破自我,每一次创作都要灌注情感和生命力,要有新的表达元素。批判传统文人画,吴冠中借助西方现代绘画的思想理念和创作方式进行现代水墨画创作,自然是他个人最好的选择。他创作的水墨画作品,就是在这种选择之下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但由于对传统文人画的过度轻视,使其在努力想描述诗画的意境时,却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特别他是后期创作的图像化的汉字系列作品,更是暴露了他对传统审美的理解缺陷。

三、主张画面诗意和真情流露


吴冠中认为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九十年代末,从吴冠中在大量描绘家乡山水的作品中来看,他已经被浓重的形式美所吸引。小桥变形成大弧线,流水变形成长长的细曲线,江南民宅变形成黑与白的块面,由这样的弧线、大块面、曲线、点构成了多变的画面。一方面,这样的构成性的画面,强调了画家所追崇的诗意的表达,但另方面也失去的客观事物的细节描绘,丧失了对客观实物个别特色的感性把握,这恰巧也是这批画作的特点所在。

他的绘画作品我认为最大的优点就是做到了形式美、抽象美和真实感情的流露。他早起的作品借鉴了印象派、立体派的风格,运用西方绘画手法,表现优美、细腻、淡雅的江南水乡景色,在那些白墙黑瓦和错落的房屋中,找到了一种韵律和节奏,这也激发了他创作灵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他对绘画的本质概括的很简单:就是真情,其实这也是所有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因此他的作品都在力图打破原有的模式,他追求的不是笔墨,也不是概念性的口号和主题,而是实实在在的真情流露,以及在这种情感之下的形式美。所以他的作品里有一种天然的天真之美,不同于传统国画,后者往往是对传统笔墨的传承,是实体具象的笔墨呈现。而吴冠中的画很难看出出自哪家哪派,他的笔墨和线条都是经过画家主题的主管审美之后具有抽象美感的形式符号,同时这种形式又包含了浓厚的感情,所以他的画不像是以为技巧娴熟的职业画家所画,而更像是普通人对现实事物发自内心的抽象的审美表达。他其实做到了内在的真实与外在形式美的和谐统一,主客体的统一,抛弃了那种技术性、技巧性、城市化、传承性的元素,拒绝用重复的笔墨去表现不同的画。

我作为中国人,对吴冠中先生的画和文章一向很钦佩,他对人生的追求与艺术的见解,也令我感动,令我油然而生敬意。他的绘画作品的最大特点即是东西方艺术的汇合及交融,学习西方并将中西文化贯通一体。在水墨和油彩的两种介质的使用上已经无大局性的差别。但对吴冠中的艺术作品及绘画思想应该理性的分析研究,而不是一味的简单作出恭维式的盲目崇拜。在他的身上充满了许多悖论。一方面他不断尝试表现悲剧审美而摒弃那种秀美和优美,但另一方面他一生中大部分的作品又是表现的秀美和优美的格调,很难做到表现悲剧美;一方面他痛恨传统国画对传统笔墨的继承和重复,但另一方面他也十分痛恨一味去跟着西方绘画走。正是这些融合统一和对立矛盾形成了吴冠中绘画的独特特点。
三、第三章阐述吴冠中先生绘画美学思想给我们的启迪
吴冠中先生绘画风格不属以往任何一个画派,他属于他自己,他从石涛、潘天寿、林风眠、梵高、塞尚、马蒂斯等大师身上吸取营养,师法自然,师法古今中外,但他又自成一体,使其可以成为与之齐名的一代绘画大师,在中国及世界美术史上受人敬仰。


张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e3fbc1be1e650e53ea9966.html

《我眼中的吴冠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