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东方文化语汇在空间设计中的融合及体现 以茶室设计为例

发布时间:2013-07-15 16:34: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探东方文化语汇在空间设计中的融合及体现 以茶室设计为例

摘要: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而在设计中,如何从中汲取设计元素则成为我们设计师的一个课题。基于社会全民浮躁的现状,以茶道、风水、易经、禅意等深具东方特色的文化语汇为设计元素,以茶室设计为载体对其进行探索。

关键词:东方文化语汇、茶道、风水、禅意、设计、社会现状

泱泱大国五千年,在历史进程中,孕育了深具东方特色的文化体系,同时也影响着我们一代代的中国人。这些影响或许无法用言语表明,但却潜移默化在我们平时的言行,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以及生活方式和理念中,被我们称之为规矩。时过境迁,很多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消逝。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冲击下,经历了重重磨难的东方文化,显得脆弱不堪。很多人以不理性的态度,不同程度的接受着西方文化。由于这种不理性的接受,导致一些优秀的文化,也在这样的冲击下消失殆尽。文化体系被打破,从而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当今社会生活中也渐渐出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而我们作为设计师也该意识到这样的现状,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中吸取设计理念和灵感,通过设计改变或改善现状。这也该是当代设计师要思考和努力探索的方向。

茶室在中国,被称为本席、茶席或者简称席。茶席的历史开始于我国的唐朝,当时的大唐正处盛世,四方来贺,所以,茶在一群出世的诗僧和雅士手中,渐渐得到完善。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语汇。经过宋、明两个时代的淬炼,形成了我国的茶文化。而时至今日,茶室仅仅成为了商人洽谈商务的场所,或者是大家喝茶聊天的去处,谈不上是中国茶文化的载体。在当今的茶室中,也很难能感受到茶礼、茶道、茶艺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或人们身心得到净化和升华。虽然有些茶室内仍有关于点茶或其他的茶艺表演,但也仅是有其形不得其神,如果以茶文化来衡量茶室优劣的话,结果想必是不容乐观的。

而在日本茶室被称作数寄屋,在日本众多的茶道大师的努力下,对传统的摆设改弦易辙,并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之后,使得数寄屋又有了虚空之所不全之所的含义。日本的茶室不同于中国的茶室,在日本茶室往往是住宅的一部分,是主人邀请客人品茶学习茶道的场所。少了一份喧闹,多了一份庄重。而十六世纪日本最伟大的茶道宗师千利休,在太合秀吉的支持下,制定了出一套相当完善的程序规定,这些规定,以供参与茶会之人遵循。而在这之前,茶室内外的设计和规格都是由十五世纪的大师绍鸥所定。茶室的组成部分则包括了茶室本体——一般可容纳5人;水屋——在茶会开始之前清洗和整理茶具之用;待合——玄关之用;露地——连接待合和茶室这两处的庭径,一般为露天的。而茶室的外观却是其貌不扬,在大小上,甚至不及日本的普通住屋;在建材上,则是在质朴的外表下深藏高贵。而这些的人的出现和规定的制定,都是文化在背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在日本仍然能看到很多日本人都保持着品茶和研习茶道的身影,这和日本人对自身文化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

关于茶道,可说其生于中国,却长于日本,在日本得到了很多的发展,以至于扎根成长,而反观中国,茶道却面临着不同的境遇。不仅如此,茶道在中国的衰弱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和警示,是让我们能意识到文化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认识到这种现状下,借由以茶文化为底蕴,以茶室设计为载体,与其说是对茶室设计的一种探索,更不如说是对东方文化复兴和东方文化在设计中应用的一次温柔试探。

设计前期,认真研读了陆羽的《茶经》,以及日本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两本关于茶的著作,对茶在中国与日本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茶室将选址、建筑、空间、景观等要素总体考虑,将其一体化设计。不谋全局者,不足以某一国;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设计者以全局观来分析和看待茶室设计,包括了茶室的选址、定位、功能、以及周边的景观。使得这些因素在茶室设计中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而这个整体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相辅相成。

一、风水是科学,不是迷信。

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郭璞的《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又被称为堪舆术,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的主要功用在于选址方面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的自然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与选择,以及需要采取相应的规划和设计。虽然在明代时期,被加入了很多的玄学的成分。被世人误解为迷信。但其价值是不该被抹灭的。我们后世的学者也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风水这一门学科。

茶室——“谋利者,处闹市;谋隐者,藏山野。在前期定位时,便选择了后者,因为其更符合茶道精神。不仅如此,在选址方面,也遵循堪舆术在相地择址上的标准——四神砂的风水格局。四神又被称为四灵,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指的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郭璞在《葬经》中记载:地有四势,气从八方。而符合这样的地理条件,同时满足茶文化盛行这两个条件的地区的是杭州九溪龙井村。在设计初期,设计师亲自两次探访九溪龙井村,对其周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做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

杭州九溪龙井村位于杭州西湖的西南侧。而茶室选址所在的望云山,西北面高耸的北高峰、天竺峰、狮子峰形成了一个抵御冬季寒风的天然屏障;南面的九溪则是溪谷深广,直通东南面的钱塘江,夏季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易入山谷;致使在选址处形成冬暖夏凉适合人们生活,茶树生长的气候环境。所以当地的狮峰龙井品质上等全国驰名。并且九溪龙井村育茶年代久远,村内现今仍有乾隆皇帝御封的十八棵御茶,村民也以产茶卖茶为生活来源,所以形成了以茶为特色的村落风貌,村内茶文化气息浓郁,但美中不足的是,村内没有高档地标性的茶室代表,综上所述。无论从自然条件,人文因素,或者存在的问题来分析:杭城九溪龙井村需要一个融茶、文化、自然诸多因素,彰显龙井独特气质的,具有地标性的品质化茶室。

二、规划、建筑、空间、景观一体化设计

1)总体规划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独立于群体而生存,古人有云:牵一发而动全身,说的便是事物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设计亦是如此。在茶室设计的过程中,从山脚铺设山径到茶室;从茶室功能到茶室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从建筑形式到与之相配的景观营造和借鉴。每一个环节都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真实存在,却是容易被设计师所忽略的因素。清晰的认识到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对分析事物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研读陆羽《茶经》时,其中记载了很多关于茶室的标准。例如:关于茶的功效,在《北堂书钞》中记载:茶能调神,和内,解倦,除慵。

关于如何品茗,在徐渭的《煎茶七类》中记载:茶入口,先须灌漱,次复徐饮,俟甘津潮舌,乃得真味。

关于茶室环境,在《茶经》中记载:饮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在张源的《茶录》中记载: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

不仅如此,《茶经》中仍记录了很多关于饮茶配食之法,藏茶之法等。而这些经典的研读,对设计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基于这些典籍的记载,限制了茶室的客流量和室内装饰风格等元素。

2)建筑设计

在茶室的建筑专项设计中,使其在满足品茶、冥想需求,配置了厨房、水屋、卫生间等功能需求之外。设计师在解读冈仓天心对茶道的解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我们都明白在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一语时认为,生命虽然是不完美,但是生命之美却在于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悟性。用身心去感受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品茶同样也是如此,在品茶的过程中,开始并不在茶汤进入咽喉的那一刻,而是从心神开始反思自己的一刻起,便已经开始了。这是品茶,也是茶道的魅力。所以在建筑设计中,抛弃所有的浮夸和和装饰。用白墙黛瓦,原色木柱,作为建筑的外形设计。配合山野上植物的墨绿色,形成一种冷凝刚毅而又不乏温情的建筑气质。好似一个经历过人世浮沉,不悲不喜,深沉内敛的中年男子。

3)空间设计

在茶室建筑空间设计中,依照张源的《茶录》中记载: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这一原则,设置了三间茶室。同时根据陆羽《茶经》中记载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这一原则分别设计这三间茶室。与此同时,受到日本设计师黑川纪章的灰空间的理念和中国设计师俞建在鸿茂八墅中廊的概念影响,对茶室的开合,放纳做了细致的设计,使得整个空间设计整体而富有变化。

不仅如此,设计中融合了道家的二元论思想,及有与无,虚与实,阴与阳,刚与柔。用道家的二元论、对立与统一和相对中的绝对这些思想来解读设计中空间的概念,使得设计变得更加富有哲学意味,而不是单纯的从设计角度去分析看待事物。不同的视角,往往会有不同新的发现。

4)景观设计

风水学中有一个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概念,百尺和千尺,换算成我们现代的长度则是:一尺约为33.33厘米,那么百尺约为3米,千尺约为30米。而形与势的概念则更为奇妙,古人以近看为形,远观为势。正是因为如此,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采用了近景营造,远景巧借这以设计手段。也暗合了中国古代造园的营造法式和借景的造园手法。

《易经》在中国作为百书之首,里面同样凝聚着我们先哲的智慧,在学习《易经》时,感受到图形的神奇力量和先哲们对自然事物的概括和联想能力。在设计时,试着用《易经》中多重象征这一思维方式思考设计概念。在山径的设计中,将山径的曲折蜿蜒,拾级而上的形态寓意与人生的起落用《易经》中乾卦的爻义来象征。

结语:

木无根,何以成参天之势。同样,设计师也该思考自身的根在何处。在茶室设计中,也仅仅是对东方文化中的一些语汇在设计中应用的初探,这条路任重而道远。而在这次经历中,也隐约的体会到文化带给设计无穷的力量,在生我育我的文化滋养下的设计,想必也会像扎根之木,何患无参天之日。

参考文献

1、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白鸽.日本园林鉴赏手册[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3、李作文,徐文君.常见园林树木200[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8

4、林国承.野趣盆栽[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

5、李叔同.李叔同说佛[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1

6、郭林生.南怀瑾讲禅[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6

7、铃木大拙.铃木大拙禅学入门[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3

8、安藤忠雄.建筑家 安藤忠雄[M].中信出版社,2011.4

9、【美】贝尼斯特&维迪拉.小型生态住宅[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7

10、陆羽.茶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

11、【日】冈仓天心.茶之书[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5

1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3、【美】那仲良.家中国人的居家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3

14 四书[M]. 中华书局,2011,9

15、五经[M]. 中华书局,2011,9

16、老子.道德经[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42a89be53a580216fcfe7f.html

《初探东方文化语汇在空间设计中的融合及体现 以茶室设计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