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祥林嫂的艺术形象

发布时间:2014-11-30 18:54: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艺术形象

陶琰

[ ] 本文主要描写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祥林嫂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弱者,她把自己绑在了封建礼教的战车中不能自拔,迷失了自我,即使反抗也是不彻底的其结果也终究会以失败告终。祥林嫂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因此封建礼教束缚着她,神权思想侵蚀着她,而自己的性格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因此她即使努力去维持奴隶这个地位满足于付出很多得到很少的生活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并且深刻地揭示出其社会根源,形象地告诉人们:切莫沉浸在痛苦之中,要坚强的适应社会,才能好好的活着,卑微的跪着乞求别人的怜悯,不如高昂的抬起坚毅的头。

[关键词] 妇女 悲惨 命运 因素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中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 祥林嫂卫家山人,一生非常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孩子。小丈夫去世后祥林嫂在鲁四老师的家中做女工。日子不久,祥林嫂的婆婆强行把祥林嫂嫁到山里。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又不幸相继死去。祥林嫂再一次回到鲁四老爷家中由于自己长期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不能自拔变得不再伶俐被赶出鲁家,成了乞丐惨死的悲惨经历。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同时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她的一生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启迪着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祥林嫂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这便注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将是多灾多难的。祥林嫂子是卑微的,卑微的祥林嫂也只能默默承受。祥林嫂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思想也会为自己的命运争取的,但不彻底的反抗也最会也只能是毁灭。

一、 悲惨弱者的呼号————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

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一个充满血和泪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祥林嫂的一生是痛苦挣扎的一生。祥林嫂早早成为婚姻的牺牲品,结婚时自己二十几岁,自己的丈夫十来岁。这样的婚姻有什么幸福可言?丈夫不仅在生活中不能帮助祥林嫂,给她却带来许多负担。祥林嫂在家庭当中最多成为娘或主要的劳动力,可见祥林嫂的娘家肯定是非常贫穷的要不然怎么舍得自己的孩子在别人家受苦受累?正因为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妇女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所以祥林嫂受了伤害无处诉说,即使向别人倾诉在当时人们冷漠、愚昧、无知的情况下谁会在意祥林嫂的苦和痛?谁会在意祥林嫂的心在滴血?祥林嫂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她有自己的情感。她不希望自己嫁给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孩子,她心不甘,但是没有办法她认了她是痛苦的。她的丈夫死后她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她逃了出来,但终究在口角渐渐有了笑影脸上开始白胖的时候被她的婆婆卫婆子抢走把她卖到山里换成钱给她二儿子娶媳妇了。她的主人鲁四老爷没说什么,他是维护封建礼教的代表,管不了别人家的事。祥林嫂即使被嫁到山里成了贺老六的媳妇她终究被别人称为祥林嫂。祥林嫂的命运是如此不济,她的丈夫儿子一个个离她而去,她正在悲痛万分的时候又被大伯赶出了家门,她只能再一次回到鲁四老爷家中成为家奴。而这一次的到来她的身份和地位早就今时不同往日,在以前祥林嫂还是很被看重的,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仅嫁了两次婚而且丈夫又死了。在封建的礼教中好女不嫁二夫,祥林嫂嫁了两个男人,违背了封建传统的“一女不嫁二夫”的伦理道不能德,被看做是“败坏风俗”的肮脏女人。这样的女人是不能参加祭祀的。在鲁四老爷所代表的政权,婆家所代表的夫权,以及堂伯所代表的族权,形成了宰割祥林嫂的硬刀子。在这把刀子下她受尽了迫害和屈辱,她只能默默承受。

他们一步步把祥林嫂逼上了人生的绝境。而以封建礼教所形成的软刀子,则是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无形的噬血者。出格的反抗几乎早早断送她年轻的生命。对地狱的恐惧与向往、灵魂有无的困惑,压倒了这个农村妇女,使她处在人生困境之中。在这两把有形与无形的屠刀联合绞杀下,使祥林嫂成为十字架上任人宰割的羔羊;使她带着世人的讥讽与嘲笑,在那风雪交加之夜、在别人都沉浸于祝福声中之时,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令她历尽苦难的世界。祥林嫂本是勤劳能于、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劳动妇女,可以比得上一个男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没有任何奢求的人,却不为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所不容,得不到做人的资格与尊严。可见当时社会的残酷,人世的冷漠,以及劳动妇被侮辱、被损害的生存状态。

二、自我意识的迷失————反抗的无柰

做为一个旧时代的妇女,可以说祥林嫂是一个丧失自我意识的人,是鲁迅笔下不觉醒的一类人物形象,祥林嫂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绑附在封建礼教的战车上,她拼命所维系的是不被从封建礼教的战车上甩下来,如果说祥林嫂有反抗性的话,那么她的反抗性正是她的可悲之处。她的反抗正是封建礼教影响在她身上的演绎,使她在封建礼教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她的反抗使她的人生悲剧愈加的惨劣。祥林嫂在处世态度也是很被动的。虽然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性的,但是祥林嫂的反抗性完全没有从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才根本上注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生活理念,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祥林嫂在改嫁的过程中的“出格”的反抗,维系的是“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的信条,而不是象刘芝那样为了维护对爱情的忠贞而勇敢的反抗。刘兰芝所体现的是对爱情的追求,是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而祥林嫂反抗婆婆的对自己的迫害却是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过着她所谓的平静的生活。她难道是真的爱祥林想为他守寡?但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怎么会和一个孩子有爱情?祥林嫂所做的对婚姻的反抗只不过是想获得封建秩序的认可,从而使自己做稳奴隶的位子。但夫权像一张大网随时尾随着祥林嫂,祥林嫂即使逃离了婆家,她的命运也永远的婆家相连。因此也就有了祥林嫂被卖到山里的事情,祥林嫂为了维护自己的她所谓的“贞洁”她可谓拼死反抗,额头也留下了疤,但是反抗的结果又是以失败而告终。而后祥林嫂也过上了一家幸福快乐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丈夫儿子又先后死去,她被大伯赶出了家她,她势单力薄反抗也只能成为徒劳。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顶礼膜拜,但是封建礼教是不允许祥林嫂反抗的,她的反抗只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越是在封存建礼教的轨道上前行,则越是对自我价值的背叛。至于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怀疑也并非表明她已觉醒。虽然鬼神之说在她心并未根深蒂固,正像文中所说“这是在山里所未曾知道的”。但对灵魂有无的怀疑只能是她欲生不能,欲死不敢的心理状态的反映,连死都不能自主,可见封建礼教害人之残酷。正像文中所说“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希望其有,是想在死后能够见到一家人;希望其无,是怕在死后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她的命运不想交给别人去主宰,她要反抗,所以她还是企图通过“捐门槛”的方式为自己在那个社会争得一席之地。丧夫失子没有使她绝望,她勇敢的去生活,只不过她经历了如此大的伤痛下手脚没有先前的伶俐了。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一个任经历了那么多痛苦,从小命苦嫁给一个孩子,又被婆婆卖掉,丈夫、儿子又相继去世。一个有正常思想的人谁会无动于衷,又怎么会开心的起来?周围没一个亲人,没一个朋友,有的只是别人对她的嘲笑。但是她依然想好好活着,可见祥林嫂是非常坚强的。但是周围人的冷漠、嘲笑使得她慢慢的不想说话。“她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到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然而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却把她推向了无底的深渊,并使她最终走上了人生的末路。即使祥林嫂捐了门槛,四婶他们也会认为她是不干净的,是不能参加祝福的。祥林嫂做了她所有能做的事,她想好好生活,即使大家把她看成一个笑话去欣赏她也没有死的想法。她为自己能够在生前和死后做了最大的努力,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她只不过是一个大家在差钱饭后的谈资罢了。没有人会在乎她在想什么,没有人会宽慰她。当她失去祝福的权力时彻底的绝望了。可见无论祥林嫂怎样抗争,最后也只能走向毁灭,走向失败的误区。

促成祥林嫂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通过祥林嫂的悲惨的遭遇,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她的一生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她的一生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让人们亲眼目睹了祥林嫂这个具有勤劳、质朴、善良的劳动者由“人”到“非人”的巨大变化。痛苦只能默默忍受,为命运抗争只是伤的更深。通过这悲惨的人生一幕,反映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和冷漠。

一、封建礼教的压制

祥林嫂生活的那个年代,封建礼教思想特别严重。但是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旧社会生活下的祥林嫂又能怎样反抗?她只是一个小小的女子,她即使使出全身的力气来反抗,也抵挡不住封建礼教对她的压制的。但是凭什么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能自己把握?凭什么祥林嫂嫁给了祥林后即使再嫁还被称作祥林嫂?凭什么卫婆子能把祥林嫂给卖了?祥林嫂是个人,不是个货物。不是先嫁给祥林家生是祥林家的人死是祥林家的鬼。祥林嫂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可是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在她看来逃到鲁家做工就已经很不错了.她满足于受制于人的生活,她做工毫无懈怠,力气不惜,食物不论,彻夜煮福礼,这样高强度的劳动照常理来说会让人感到累和厌烦,但是祥林嫂恰恰相反,“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句话可以充分的表现出祥林嫂在鲁家做工是很知足的.同时也反映了祥林嫂婆婆是一个刁难、可怕的人。祥林嫂是多么的可怜,她出身卑微,没有姓名,也没有人去关爱她,她只想维持这种奴隶式的生活,然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之一的封建礼教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已经无孔不入,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怎能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她会觉得逃到鲁镇做工就可以过上自己平静的生活了,她尽力去维持这个奴隶地位,她满足于付出很多得到很少的生活。但是她还是想错了,她以为通过自己的劳动就可以过上平淡的生活的,但是鲁四老爷却认为祥林嫂的到来并不一件好事,他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皱眉”,只因她是一个寡妇,可见封建礼教对一个丧偶的寡妇来说是何等的不公!她的不幸本应受到周围人的同情,但是畸形、扭曲的社会里把人类最基本的良知吞噬了,弱小成了被欺凌的正当理由,这是何等的可怕!好在祥林嫂是一个能干的人,她的到来“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本来祥林嫂就可以安稳的过上她的这种奴隶生活,但是封建礼教又一次对她猛击一拳,她的婆婆用绳子把她一捆,塞在花轿里,强迫她嫁到山里去了。她拼命反抗,以至于她的头“撞到案角上”留下一个伤疤。但是那又有什么办法?对于祥林嫂这样的下层人民而言,社会就像一个大罗网,他们要想从里面跳出来,比登天还难。就正如卫婆子把祥林嫂卖了后对祥林嫂的原来的主人四婶说过这样一句话,“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这句话更清晰地反映出了祥林嫂被卖在当时是在平常不过的了,更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无理的社会对于祥林嫂子这类中国最底层劳动妇女的不公平待遇。祥林嫂嫁到山里后,她想过平凡的生活又一次落空,丈夫死了,儿子又被狼叼去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她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已经让鲁四老爷感到她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四婶也不会让祥林嫂去碰祭祀用的祭品。试想一个有思想、有廉耻、有自尊心的人在受到了家破人亡的悲剧之后有几个人会承受的住?大部分人的人都会在心里留下重重的伤疤,这个伤疤会在人的心中留下永久的痛,祥林嫂就是有着伤疤的女人,她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思念丈夫和儿子,可是封建礼教思想下人们对这些毫不在意,他们不仅不同情可怜祥林嫂,却继续往祥林嫂的身上撒盐。她的内心是何等痛苦啊!但是她没有办法只能默默承受着痛苦。她承受着封建礼教对她的歧视,她只想过一种平静的生活,但是对于祥林嫂来说这些都是奢求。

2.神权思想的束缚

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还是被威胁于死后。如果在生前捐一条门槛来做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便能减轻罪过的说法,在封建社会里是广泛流传的. 鲁迅在《祝福》里就有这样的描述,作者着重地描写了这一点,这就使祥林嫂的悲剧,比一般地描写人物的亡夫失子,描写人物生前的各种大不幸,要来得更深刻,更令人战栗。根据封建的宗教观念的理解不守节就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就要受到惩罚。再嫁再寡的人死后要遭锯刑,分作两半给两个死鬼男人,这对祥林嫂来说比她在现实生活中所受的丧夫失子还要痛还要使她感到绝望。但是她为了死后见到她的丈夫和儿子,她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神灵,相信神灵终究会给她讨回处处遇难的不公平命运的公道,终究会给她安排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归宿。但祥林嫂她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神灵,但是这些所谓的神灵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祥林嫂是被统治阶级是最底下的劳动人民,神灵怎么会实现祥林嫂的梦想呢?可祥林嫂怎么会知晓这些,她听从柳妈的建议她为自己的命运挣扎着,去捐了门槛,庙祝起初不允许,直到看她急的流泪了才勉强答应她,价目是大钱十二千,祥林嫂为了摆脱这个来自阴间的惩罚,她忍着别人对她的嘲讽和讥笑,整日紧闭着嘴诚实的劳动着,最后把一年的集聚起来的工钱用到捐门槛上,为的是找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来赎罪。当她从镇的西头回来的时候,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好像她已经拿到了赦免证一样。诚实、善良的祥林嫂哪能明白并不是祥林嫂捐了门槛就不会再受歧视。“你放着,祥林嫂!”四婶慌忙的大声说。别小看这一句话,它无异于对一个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的一次总宣判:不管你多么不幸,多么愿意忍受,多么坚毅地挣扎!——就是再捐多少条门槛,再让百万人踏,千万人跨,也都是枉然的,神灵也赎不了祥林嫂的罪。祥林嫂“好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这一次祥林嫂被彻底击垮了,捐门槛是她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但是随着四婶的斥责她的希望彻底化为泡影,她的精神大厦完全坍塌,最后在“祝福”的鞭炮声中死去。

三、性格的缺陷

性格决定命运祥林嫂的悲剧,自然离不开她个人的原因。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原因,除了旧的社会环境之外,还在于个体劳动者本身的弱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是和她个人性格分不开的,她是一个勤劳、质朴、善良而又是一个不懂得适应社会的人,她的这种性格促使一步步的走向了灭亡。

祥林嫂本来就命苦丈夫死后,逃到鲁家被婆婆卖掉,在拜堂的时候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差点命都没有了。祥林嫂不怕死这一点可以看出来,但是你再闹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是期望这一次嫁的这一个人给自己幸福,一头撞死别人也不会再乎自己的死活的,还不如好好地生活善待自己,哪怕以后嫁的这个人对自己不好再想办法逃走岂不是更好。人的命运应该自己把握,好好的生活。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贺老六对祥林嫂还是不错的,男人有的是力气,房子又是自家的,而且第二年又生了个儿子。但是祥林嫂真是可怜,她可以依靠的男人得了风寒去世,孩子又被狼叼走吃了。祥林嫂身受重大的伤害,她的亲人没有了,她开始没有原来伶俐了。紧接着祥林嫂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她不厌其烦的诉说着自己的不幸,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她没有认识到即使一个人有再多的不如意也要坚强的挺过来,生活还要继续,日子还是要过。而祥林嫂活在了她自己的悲惨世界里,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她已死去的儿子和丈夫,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她成天絮絮叨叨的说的就是阿毛被狼吃了的事,她俨然成了一个疯女人。人们开始厌恶她,躲避她,嘲笑她。人们的冷眼旁观是有错,但是祥林嫂也不能永远活在过去的悲伤中不能自拔。人们在嘲笑她的时候她只是一味的躲避、不说话而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假使她心态放宽些,不在乎别人言语对自己的伤害,自立自强,我想祥林嫂的境遇会不会好一些呢?越王勾践受过当夫差的奴隶之辱,尝过十年不穿新衣服不吃美味佳肴而卧薪尝胆之苦,但是最后越王勾践灭掉了夫差为自己赢得了荣誉;邓小平三起三落,被批判过、羞辱过、受过责骂、诬陷、蹲过监狱,但是他也挺了过来。这些人虽然身心都受过巨大的伤害,但是他们都没有活在自己的悲惨世界里,他们挺了过来,最终赢得自我。由此可见一个人是不能遇到不幸就自暴自弃的,自暴自弃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祥林嫂没有从伤痛中走出来,最后成了大家谈笑的素材,只要一有机会大家就会从她身上找到可笑的事情。而对于不再伶俐的祥林嫂只能被赶出鲁家,成为无家可归的乞丐。可怜的祥林嫂不能从别人对她态度的改变找出原因,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顺着一条死路盲目地走下去。祥林嫂作为一个底层的劳动妇女,她只知道不能第二次嫁人那样是丢人的是被看不起的,她不知道在这样一个封建礼教和神权思想笼罩的社会要想生存只能靠自己,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要懂得生存的法则。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的人在困苦中磨练了意志自己变得更强大,有的人自暴自弃最终成了废人。祥林嫂就是这样的废人,她丧失了自我,最终也毁了自己。因此正是祥林嫂不懂得适应社会才使得祥林嫂的命运一步步的走向了灭亡。

综上所述,对于祥林嫂这样处在最底层的人来说,封建礼教束缚着她、神权压制着她、个人性格又存在明显的,她成为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她本能的抗争,但是她的反抗使她在封建礼教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使她的人生悲剧愈加的惨劣。作者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告诉人们:切莫沉浸在痛苦之中,要坚强的适应社会,才能好好的活着,卑微的跪着乞求别人的怜悯,不如高昂的抬起坚毅的头。

参考文献:

1、《彷徨》,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鲁迅小说研究》冯光廉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9.10

3、《鲁迅论》,陈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北京。

4、《呐喊 彷徨 艺术特色探索》:邵伯周著,四川出版社

5.《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周遐寿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北京

6.《鲁迅小说新论》鲁迅研究会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d65e6a02020740bf1e9b5a.html

《新的祥林嫂的艺术形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