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0-03 13:02: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 惜别情 拳拳赤子心 李叔同《金缕曲・东渡留别祖国》欣赏 张秋景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 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 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叹息,说相思、刻骨双红 豆。愁黯黯,浓干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恨 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 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 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李叔同《金缕曲・东渡留别祖国》) 晚清文化大师李叔同,法号弘一法师。浙江平湖 人,生于天津。他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同时也 是一代高僧。二十世纪初的祖国,外有帝国主义的肆 意欺凌,内有清廷的昏聩无能,山河破碎,千疮百 孔,大师忧心如焚,报国元门,一腔孤愤,难以释 怀。1905年,他决心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之道。 临行前填了这阕《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 通过这首惜别之作,我们不难感受到大师当日的忧愁 心绪与爱国情怀。 首先,意象运用妥帖巧妙。词上阕中选用“暮 鸦”、“哀柳”、“西风”、“红豆”几个中国古代文学作 品中的典型意象,勾勒出了一幅乌鸦悲啼、杨柳怨 别、秋风萧瑟的凄怆苍凉图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 “鸦”意象的出现往往会增添一份萧瑟和凄凉,渲染 种昏黄、衰败、黯淡的气氛。像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张可久《人月圆・山 中书事》中有“楚庙寒鸦”。暮鸦啼彻,恰似“杜鹃 啼血猿哀鸣”,让人听到到了那种痛彻心扉的悲鸣。 “柳”、“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思念之情,如“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采薇》);又如“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杨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所以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 里,词人更移情于柳,一个“哀”字,使本元感情色 彩的“物”也似解人情,将词人的悲伤哀痛之情表达 得淋漓尽致。自古至今,文学作品中的“西风”就与 悲凉哀愁之感紧密相连。宋人晏殊的闺思名篇《蝶恋 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夜西风”的袭来,给原本惨淡、凄迷的气氛又增 添了几分萧索、几分凛冽。另外,“西风”更含有诉 不尽的离愁别绪。自居易《南浦别》有“南浦凄凄 别,西风袅袅秋”;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有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 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同样,词中的“西风”也把 作者即将离别祖国,心中的肝肠寸断,依依难舍之情 传达了出来。自王维的《相思》以来,以“红豆”作 为相思代称的意识就日益深人人心,词人则借以寄寓 家国之思,寄托了临行之时的不舍与留恋,抒发了对 祖国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下阕中的“絮飘萍泊”、 “苍龙狂吼”两个意象也运用得恰到好处。柳絮、浮 萍的飘荡无依、不能自主的存在状态同人们漂?白不 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生存状态很相似,所以常用 柳絮、浮萍象征漂泊不定的人生。蜀中名妓薛涛《柳 絮》:“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 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借柳絮倾吐了身世飘摇 的感叹。在那种家国破碎、风雨如晦的时局下,道一 “絮飘萍泊”,让人禁不住要潸然泪下了。中华民 族是龙的传人,“龙”可谓是我们民族的图腾与象征。 “苍龙狂吼”展示了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不容侵犯的 威严与奋将崛起的磅礴气势,让我们仿佛听到了中华 民族最沉痛也是最有力的怒吼之声。由此观之,这些 古典意味浓厚的意象的运用,使人读来,倍感词中厚 重与深沉的中国传统人文气息,意味含蓄隽永。 其次,形象刻画栩栩如生,感情喷发浓郁热烈。 首句“披发佯狂走”,便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落拓不羁、 桀骜不驯、孤标傲世的癫人狂士形象。更有“举世皆 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遗世独立的气魄,让 人不禁想到泪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当年他报 国无门,郁愤难排,唯有纵身投入那茫茫的泪罗江中 去寻求一份心灵的平静与慰藉。但此刻大师的心境却 不同于屈原当日的万念俱灰,着~“佯”字,巧妙点 出其内心是清醒的。国难当头,清廷昏聩,风雨飘 摇,国将不国,如此深沉的幽愤、悲凉与哀痛郁结于 胸,或许,只有在披发狂走这种近乎疯癫的状态中, 大师才能将心中愤懑悲痛之情排解于外吧。佯狂背后 是真实与无奈,透过疯癫狂妄的形象我们看到了大师 那一颗破碎哀伤而又炽热的心,体会到了那满腔的爱 国热情。“离人消瘦”将一个形容枯槁、愁绪满怀的 词人形象描绘得生动传神,古有“为伊消得人憔悴”, 而今大师忧国忧民,“衣带渐宽终不悔”。“愁黯黯, 浓于酒”,愁绪满怀,黯然神伤,大师的感情基调是 悲凉的,正因为如此苍凉、深沉,使我们如见其清癯 如鹤之身,如听其清彻如铃之声,更见其赤诚忠贞之 心。“二十文章惊海内”,只能是大师自叹一时的豪 气,再锦绣的文章对于风雨飘摇中的祖国都无济于 事。不难想象,大师当El是何等自负,但他清醒地认 识到空谈是没有用的,此刻禁不住发出“百无一用是 l5 
书生”的喟叹,无尽的辛酸苦涩溢于言表。“长夜凄 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剖心肝?是祖国,忍孤负。” 目睹祖国的凄风苦雨,满目疮痍,大师忧心如焚,彻 夜难眠,为了解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芸芸众生,甘愿 呕心沥血、肝脑涂地。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理想的界 定,是一次自己内心的独自,是对自己心灵的洗涤, 是自己对时代呼唤所作的回应。 这首小词,语言铿锵激昂,意境深沉阔大,感情 漫画家丰子恺等等;身为高僧,他除了真诚坚定的修 饱满真挚,使人倍感激情澎湃、荡气回肠。今日吟 行劝善外,经常到各寺院游历演讲。日机轰炸温州 来,人们依然可以领悟到大师潇洒淡定的生活态度, 时,他坚持念佛,誓不逃离。他以崇高的爱国热情实 普渡众生的高远追求,更加深深体会到那风雨如磐暗 践着自己的人生价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师以 故园的年代,以身许国、豪气干云的大师的慷慨悲凉 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至今值得人们纪念,受到人们景 情怀和满腔的爱国热忱。 仰。 纵观大师一生的实践,印证了这首小词绝非一般 文人即兴而故作豪言壮语,而是告别“陶写丝竹”、 “寄情声色”、“二十空谈”的青年时代,为“度群生” 献身祖国的终生不渝的铮铮誓言。作为一名艺术家, 他投身话剧,以强大的意识战斗力和召唤力,换取民 众的觉醒;作为一位教育家,他兢兢业业,从教七 年,亲手栽培艺术界一代名流,如音乐家刘质年,李 鸿梁,古文学家黄寄慈、蔡丐尊,新文学家曹聚仁, 讲话稿中的特殊用诃法 薛福连 词是语言结构中最小的能自由运用的基本单位, 要正确使用,必须把握好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意义的 确定性。不能曲解其意,想当然地轻率选用,造成差 错。二是结构的凝固性。在包含两个或者更多词素的 词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是稳定的,使用时 不能任意改动字眼,拆开词素。但为了说理状物、表 情达意的需要,可采用某些特殊的用法。常用的有三 种:改动字眼法,拆开词素法,注入新意法。在撰文 讲话中妥贴地使用这些方法,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 新鲜感。下面结合领导讲话稿中的实例,将这三种方 法作简要说明。 改动字眼法,是指按语言表达的需要,改变某一 个词的个别字眼,仿造出一个新词。例如: 被责备者不要一触即跳。“大广播”比“小广播” 好,正面讲比背后讲好。是否是事实,一见面就清楚 了。(陈云《健全党内生活》) 例中的“小广播”一词,含贬义色彩,指的是背 要采取忠实的态度,把人民的要求、困难、呼 声、趋势、动态,真实地、全面地、精采地反映出 来。“精”,就是不拉杂, “采”,就是漂亮。挂点 “采”,读起来爱读。你写得不“精”,人家看不了那 么多,你写得不“采”,人家不愿意看。(刘少奇《对 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例中的“精采”,指的是写文章、讲话优美、出 色。通常是不能分开使用的。但作者为了更具体更透 辟地说明道理,先将它拆开,对“精”和“采”作诠 释说明,然而分别将它们安置在不同的分句中表达意 思,利于听者具体明确“精彩文章”应有的要求,以 强化与会者撰文的情况意识。 注入新意法,即在用词时改变其涵义,赋予原词 新意。例如: 过去其他地区出了些乱子,其中极重要的原因就 是患急性病。这教育了我们的许多同志,不能患急性 地里传播一些无事实根据的或者不应随意散布的消 息。“大广播”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是不存在的,作者 为在说理时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仿照“小广播”的构 病,来一点“慢性病”没有关系。(邓小平《关于西 南少数民族问题》) 例中的“急性病”是多义词,有以下两种解释: 指发病急、变化快、症状重的疾病,二是用来比喻 词方式创造而成。“大广播”与“小广播”形成鲜明 对比,一褒一贬,说明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应提倡正面 地坦率地表述意见,辨明是非。这一用阋法给人留下 不易磨灭的印象。 处事中出现的无视客观实际的毛躁病。此例中的含义 为后者。“慢性病”一词意为病理变化慢、疗程长的 病症,一般不能将它作喻义使用。这里仿照“急性 病”的喻义用法,给此词注入了新意。其目的是为了 让大家懂得做工作要尊重客观实际,切莫急于求成。 运用此法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和形象性,便于听者领 悟和记忆。 拆开词素法,指的是在某些多音词中嵌入其他词 语,将原词分解开来表达语意。由于嵌进了其他词 语,因而含义比原来的更加具体化。例如: l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86bd38bd64783e09122b30.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