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管理 亲情化服务

发布时间:2016-06-12 09:05: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榆林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

人性化管理 亲情化服务

--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享有学习梦

子洲县周硷镇马塔留守儿童学校

引言:我叫马维帅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间故事中大侠的出场往往如是,它透露着一种豪爽果敢,散发着一派堂堂正气。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正是子洲县首届道德模范、子洲县民办教育坚守者马维帅。在子洲提起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没有人不知道;在子洲,说起马维帅,没有人不翘大拇指。

是子洲县马塔村的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位手艺出众的扛硬石匠,因排行老三,人们又叫他马三的特殊在于没当过一天老师,却异想天开的办起了学,而且一办就是二十年。二十年来,虽然有过无数的感慨与无奈,但为了教育梦想,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宿,即使倾家荡产,依然奋力前行。二十年来,无论是希望的激励,还是收获的喜悦,也不论是奋斗的艰辛,还是痛苦的泪水,都没有让他停止教育梦的探索脚步就是这个马维帅,就是这个灰马三”、“ 憨马三”, 二十的坚守让十里八乡的留守儿童有学上、上好学,让一座大山里的民办学校走进“春天里”,让留守儿童享有了美丽的学习梦。

一、 白手起家 兴教筑梦

1992年村里的小学因种种原因停办,100多名学生失学待家。马维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没有任何办学条件的情况下,毅然与村上几名热心人约定自己办学。没教室,腾出家的5孔窑洞做教室;没桌凳,借用个人闲置的废旧桌凳或木板、门扇,用砖块石头支起当桌凳;没老师,自己花钱聘请了四位教师;没宿舍,借租民房让学生住;没地方做饭,就用自家的厨房炊具;没有厨师,拉来老婆做饭给学生吃——一所极其简陋的小学就这样办起了。看着持续五十多天入不了学的100多名学生重新有了自己的归宿,村民们用半真半假的口气说:“好一个灰马三啊!”这时,马维帅的心才稍稍安了一些

然而,这毕竟是权宜之计,教室、桌凳、办公用品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必须从速改善。于是,他们六位办学人员商议后,迅速开始集资、筹工、烧砖、打石,在短时间内建起了8孔窑洞教室,自制了课桌凳。

由于经费异常拮据,群众非议四起,五位办学合伙人不堪重负先后退出,办学的重担全压在马维帅一人身上。此时,的家人又群起反对,马维帅的压力真是重如泰山,办学之路遭受重大挫折。面对这种种打击,马维帅也忧虑过,退缩过……可是,看着眼前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他毅然选择了默默地坚守。为了解决学校的零星购置、办公费用和教师工工资,马维帅偷偷地一次次花掉自多年来的全部积蓄,甚至把老婆喂猪养羊的钱也偷得花掉了。穷极之下,他竟然背着家人东挪西借,甚至借下高利贷!后因很多讨债人多次上门,终被老婆发觉。得知真相的老婆急得放声大哭,看着这个只顾学校不顾家的男人老婆顿感万念俱灰,竟然喝下了农药,多亏抢救及时才幸免于难,儿女们也因此负气外出打工。为了让学校师生有一个安全、干净的就餐环境,他又贷款买来了钢材、铁皮搭建起了一个占地120平方米的餐厅,供全校200多名师生就餐使用。从此,村民们对他的称呼又变成了“憨马三”。

二十四年来,常常会有人问马维帅:“你办学图什么?”憨厚的他笑着说:“我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再成为文盲,能看着孩子们幸福成长,能为他们以后的生活铺平道路,我就心满意足、心情舒畅了。”是的,他喜欢孩子,只要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就说呀、笑呀,唱啊、跳啊,从未觉得自己是一个花甲老人。他曾经编写过一幅对联“喜盈盈笑盈盈我为办学费尽心,真孙孙假孙孙都是祖国栋梁人”。久而久之,他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严肃的师长,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听到着孩子们对他的亲切称呼,看着家长们送来“艰辛办学校,待生如子女”的锦旗,读着留守儿童的一封封“感谢信”,想着父母为了挽救孩子慕名从延安转学来的任佳宇同学变成了品学皆优的好学生,他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在他的这份坚持与坚守的感召下,家人也慢慢的开始理解和支持他了。老伴从不支持、不理解寻死喝药到为了能让学生吃上新鲜蔬菜,在去半山上的菜地摘菜时,不慎跌落崖畔摔断了腰椎部,留下了终生的伤痛。儿女们也都回到了他的身边协助他管理、建设学校。

二、 爱生如子 德育桃李

马塔留守儿童学校现有228名学生,他们来自山西、西安、延安、富县、子长县、绥德县、横山县等省、市、县和子洲县境内的14个乡、镇的70多个行政村的80多个自然村。其中寄宿生216人,仅留守儿童就有198人,残障学生有12人,留守儿童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4岁。这些留守儿童、残障学生和问题学生管理起来谈何容易。四年来,只要有学生在校,马维帅每天休息时间就总是在晚上12点以后了,从没有度过一个舒适、安宁的夜晚。每年天气暖了,怕孩子们中暑,给他们熬绿豆汤喝;冬天来了,怕孩子们着凉感冒,提前生火取暖。如果遇上连续下雨或下雪天气,晚上,他就会手提一个大筐,逐个宿舍查看,把孩子们湿透的衣服、鞋袜放到筐子里,拿到自己的宿舍给烘烤干第二天一早,又及时送回各个宿舍。一旦有生病的孩子,就及时请医生看病,给学生用毛巾敷,甚至给孩子按摩,同时会给生病的孩子增加营养。一次半夜,有一个学生病的很厉害,连夜背着学生,跑了十多里路送到了医院,使学生家长深受感动。学生拉肚子了,便在裤子里或被褥上,不嫌脏,不怕臭,都要亲自动手处理;为了解决孩子们尿床问题,夜间夫妻二人分别陪睡,定时叫醒,有的孩子尿尿没准,马校长就手把“鸡牛牛”提尿还经常给学校师生义务理发,给寄宿生洗衣服。因此,家长们亲切地说他是个“好保姆”。

——往往能创造世间奇迹!就是这种爱生如子的朴素情怀,让一个个留守儿童寻找到了家的温暖,让一个个问题学生重新树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念,也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和肯定。

鲁润航(9岁),鲁润飞(7岁),鲁润梅(6岁)三兄妹,是子洲县高坪乡独龙坪村人。父亲鲁加尚身患胃癌去世母亲李常花患有精神病,三个孩子无人照料。马维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减免了三个孩子的所有生活费,还自掏腰包照顾兄妹三人上学,让三个孩子跟自己和老伴一块睡。三个孩子曾因父亲的去世一度沉默寡言,黯然神伤!无法学习、生活不能自理。在马维帅及班主任的亲切关爱下,孩子们重新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走出了阴影,学习成绩也逐渐好转了,孩子们从此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他们亲切地称马维帅夫妇“爷爷”和“奶奶”。

子洲县高坪乡吴家沟村的乔梦霞14)、乔梁11,兄妹俩患有自闭症(医学上一种罕见的病,亦叫智障症),见人不说话,生活不能自理,到了上学年龄,周边学校都不要。急坏了父母,夫妇俩因此几乎要上吊自杀。马维帅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开导二人,不要失去生活的信心,还把两个孩子亲自接到学校,进行特殊训练。在老师们及同学们共同努力下,这两个孩子生活基本能自理,也能和同学们说简单话进行交流。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兄妹俩开始进行识字和写字。孩子的父母高兴地逢人就夸马校长及学校老师是当今社会的“活菩萨”!

2013年入学的幼儿班学生李杰同学,男,当年6岁,有语言障碍,子洲县砖庙镇美谷界人。20144月份的一个星期五在回家的路上因贪玩迷路走失,学校得知后在马维帅校长带领下,李彤老师亲自开车,全校老师及马校长全家人倾巢出动,连夜寻找,跑遍了高坪乡及砖庙镇的山沟沟、大街小巷、村村落落,在天亮之前终于找到了李杰同学。李杰在刚入学的时候不会说话,喉咙里只能发出简单的音节声音,是在马维帅校长和其班主任老师的不懈努力教育及关爱下,现在已经能说简单的成句话,他的父亲每到周末来接李杰的时候脸上总会露出欣慰、感激的笑容。

三年级男生任佳宇,原籍子长县马家砭乡任家沟村人,现住延安市尹家沟村。父亲因脑溢血而造成半身不遂和健忘症,母亲为了家庭的生存外出打工,他随父在本村希望小学就读。期间惯于调皮捣蛋,不守校纪不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混日子,被老师视为“问题学生”。父母管教、打骂都于事无补万般无奈不知因此哭过多少次鼻子。后来听人说马塔小学管理严格,教学有方,属于寄宿制学校,军事化管理,什么样儿的学生也能 “浪子回头”!母亲刘小春喜出望外,就将任佳宇强行转到马塔小学。从一个有300多学生设备现代化的希望小学突然来到土里土气的马塔小学,有点“水土不服”,很不适应,更接受不了学校的条条框框。整天忐忑不安,像个神经病似的,直哭鼻子,嚷嚷要回去。竟然三周时间不进教室,先后偷逃四次。最后一次夜间独自逃到40里外的刘家坪村(任的舅家),被几位师生连夜寻找。马维帅还是不放弃,主动亲近,交谈,三番五次,不厌其烦,投其所好,多次给任佳宇吃自己孙子的饼干,水果……一来二去,潜移默化,通过循序渐进、顺摸瓜、语重心长的教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任佳宇终于“铁树开花”,回心转意,逐渐进入生活和学习的轨道。语、数考试成绩从30分、40分到50分、60分到80分,去年期末考试语、数成绩分别是91分、94分,名列全班第二名。其母刘小春感激涕零,说:“孩子转到马塔小学仅半年时间进步很快,学习好、身体好,我满意,我放心!”。

……

在马塔留守儿童学校,这样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190多名留守儿童身上,就铭刻着190多段感人的事迹。正是这种一切为学生着想的执着,手把手、心贴心的关爱,赢得了父老乡亲及学生家长的交口称赞。他们亲自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印着“艰辛办学,待生如子女”的金色大字,以表达对马维帅校长的真心感谢!

就这样,马维帅和他的马塔留守儿童学校不胫而走、声名远播!不仅十里八乡的留守儿童紧跟追随,甚至外县、外市、外省的问题学生也慕名而来。

有从子洲县实验小学转来的学生呼慧、高欣悦、王宇腾。

有从榆林市长城幼儿园转来的杜渔凡、吴腾、窦佳莉。

有从延安市富县转来的学生吴雅楠,姚店小学转来的王雅妮、王雅茹两姐妹、刘锦涛、刘锦龙两兄弟

有从洛川凤栖镇水利希望小学转来的女生刘婉婧、刘改梅。

有从山西省胡兰镇胡兰小学转来的学生姬浩、西安转来的学生张宇轩、张宇乐两兄妹……

三、 苦尽甘来,圆梦教育

二十四年来,马维帅的不懈坚守和赤诚之心忠于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2009年,马塔小学被教育局予以“公助民办学校”称号,“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孩子也享受到国家给予的“蛋奶工程”、“营养工程”。

2011年,在香港佛协会和时任县长王华同志大力支持下,又扩建了校舍七间,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2014年,县长叶庆隆会同教育、发改、财政等部门领导,到学校现场办公,解决学校发展关键问题。教育局局长贺占武也多次深入学校,给予资金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

201411月中旬,子洲县委方书记一行也来到马塔小学视察、调研指导马塔小学的工作,在听到老师们反映因学校没有网络线路,致使很多需要在网络上来完成的工作,需要开车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县城去想办法来完成时,当即就与县上的电信部门联系,在15天的时间里就为马塔小学安装上了网线。

还有爱心企业:西安市大明宫建材城送来了他们的爱心资助,陕西省高速公路局送来了学习和生活用品,子洲县慈善协会送来了被褥,民政局送来了慰问金,榆林市供电局送来了教学用品,神东公司送来了文艺慰问……

还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陕西省现已离休的原公安厅厅长赵英武同志、榆林市已离休的原公安局周锦明同志,还有听到了马维帅艰辛办学感人事迹的子洲县拓家畔的王富珍女士、靖边城建局的马雄东同志、北京老默环保助学组织的同志以及一些爱心企业的老总们都对马塔小学给予了关爱和资金、物质上捐赠帮扶……

还有各界媒体:2011年《陕西日报》刊发了题为《大山师魂点亮希望之灯——子洲“农民校长”马维帅艰辛办学纪实》的报道。2013年《陕西日报》又刊发《‘要让娃娃们都有文化!’一位普通农民的教育梦想》。此外,《榆林日报》、《阳光报》、新华网、西部网、榆林文明网都对马维帅校长的办学事迹给与了报道。

现在,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校园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美丽的校园、崭新的宿舍、干净的餐厅,每周还能让学生洗一次热水澡。多年坚持“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的办学新理念,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稳步上升。2013年六年级统考,获得全县总评第三名的好成绩2014年,马维帅被评为子洲县首届道德模范、子洲好人。

不是尾声:民办教育在路上

“诚育桃李总是春,笑看江山别样红”! 看到学校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局面,马维帅的心里乐开了花。我马三不再是“灰马三”、“憨马三”,也不是“好保姆”、“马爷爷”,而是实实在在的“农民校长”学校在变化中成长,梦想在发展中实现马维帅心里最看重是那个隐藏在众多称呼后面的——子洲深山沟里热爱孩子、热心教育的一个追梦农民——马维帅。

他的梦还很大,学校正在筹备现代化的电教设施;他的梦还很远,马行千里,志在远方;在路上……

2015429

材料撰写:马小军

话:15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2e1d480be23482fb5da4c16.html

《人性化管理 亲情化服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