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催化30年

发布时间:2023-05-22 13:39: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催化三十年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形成了以张大煜、蔡鎦生、蔡启瑞、余祖熙、闵恩泽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代表的中科院、高校和产业部门的研究院构成催化研究队伍的三个方面军,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研究设备残缺陈旧、研究队伍断层、经费短缺。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经过中科院、教委、科委精心策划先后筹建了以郭燮贤、辛勤、徐奕德、熊国兴等为学术带头人的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林励吾、李文釗、王弘立、郑禄彬等化物所团队;以蔡启瑞、万惠霖、张鸿斌等为学术带头人的固体表靣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彭少逸、钟炳、陈诵英等为学术带头人的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李树本、殷元骐、王弘立、陈英武、沈师孔、寇元等为学术带头人的羰基合成和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兰化所团队;吴越等长春应化所团队;邓景发、高滋、郑绳安、李全芝等复旦大学团队;厐礼、李宣文、谢有畅、林炳雄等北京大学团队;陈懿、须沁华、颜琪洁等南京大学团队;蔡鎦生、郑作光、丁莹茹、甄开吉、吴通好等吉林大学团队;金松寿、郑小明、沈之荃等淅江大学团队;张鎏、赵九生、秦永宁、钟顺和天津大学团队;李赫晅、項寿鹤、陶克毅等南开大学团队;王祥生、蔡天鍚、何仁、金子林、杨锦宗等大连理工大学团队;刘化章等淅江工业大学团队;黄鈡涛、曾绍愧等华南理工和中山大学团队;汪仁、李承烈等华东理工大学团队;魏可镁等福州大学团队;闵恩泽、李大东、何呜元、汪燮卿、舒兴田等中石化北京石科院团队;张式、关兴亚、陈庆龄等上海石化院团队;韩崇仁、胡永康等抚顺石化院团队,从而形成以上述团队为代表的一批高素质的中国催化研究队伍。中国石化总公司、国家基金委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催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生制度的恢复促进了催化人才队伍的培养,造就了一批催化界的精英。在这样一批学术带头人的精心策划和努力下全方位的开展国际合作、大批人被选送出国学习、工作、吸收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他们之中相当多的人成长为遍布世界各发迖国家的精英)为使中国催化界走

向国际催化学术舞台,积极参加和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主办了 “中日美催化会议-來发展成泛太平洋国际催化会议”、“国际溢流学术会议”、“催化和膜科学大会”等。推动、签订了诸多同日本、欧洲、美国、俄罗斯的双边,多边等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鉴于石油资源的日趋匮乏李文釗等组织了“天然气转化利用”国家八五计划项目。为了争取研究経费、凝练学术命题和聚集人才,郭燮贤、蔡启瑞、彭少逸、闵恩泽、陈懿等人策划 “煤、石油、天然气优化利用的科学基础”八五攀登项目得到中石化和国家基金委的资助。它是国家当时对催化领域最大支持项目,其命题也是中国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的永恒主题,后来的“九五”重大、重大基金、“973”、“863”等项目给催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极大的支持。在这期间创刊(复刊)了“催化学报”、“分子催化”、“燃料化学学报”、“天燃气化学”“石油学报、”“石油炼制”“工业催化”、“石油化工”等主流催化杂誌;恢复成立了催化委员会及常设秘书处;确立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催化会议现已开14届参会人数从百余人发展至今1500余人,促进了学术、技术交流。目前,同在国际上主要催化大国、强国迠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在几乎所有催化国际主流杂志都有中国催化学者任编委和国际顾问;亚太催化委员会的秘书処常设在中国;蔡启瑞、郭燮贤、陈懿、何鸣元和李灿代表中国催化学会先后任国际催化理事会理事;2004年李灿当选国际催化理事会副主席、2008年升任主席,这是中国催化学者第一次当选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表明中国催化受到国际催化界的重视。上述种种举措和老一代催化界精英们追求卓越的奋发努力和献身精神为造就现今中国催化界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一、催化基础研究
1. 催化基础
80年代科学春天的到来,我国催化领域的学者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接触国际催化理论的新思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催化新材料、新反应、新表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0fab231a76e58fafab00334.html

《中国催化30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