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基础会计学复习资料(笔记)

发布时间:2019-08-27 10:54: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纪录、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2.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反应) 监督(控制) 。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核算是基础,监督是发展)。

3.会计核算职能特点:

第一、会计核算主要是从价值量上反应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第二、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第三、核算方式从手工簿记系统逐步发展成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4.会计监督职能特点:

第一、会计监督主要利用价值指标来进行。

第二、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5.会计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即:一、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二、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6.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7.企业经济活动的内容: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

8.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

会计六要素:

1)、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通常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或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1年)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及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指除流动资产外的所有资产项目,主要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负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或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予以清偿的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息、其他付款等)

非流动负责: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长期债务。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具体由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

4)、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按企业从事日常活动性质: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

5)、费用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一般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期间费用)。

6)、利润: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总额一般由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构成。

9. 会计等式: 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 (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和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

利润= 收入 费用

10.会计假设:人们在跨级实践中长期奉行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出的合理设定。会计假设又称为跨级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12.会计基础: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实现或者发生为标志来确定其归属期的一种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使用)

收付实现制:以实际收到现金或支付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记账基础。(行政单位用)

13.会计方法: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使用的一系列手顿的总称。其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监督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包括: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和审核跨级凭证,4、登记会计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财务报表。

14.会计核算是一个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

会计要素确认即对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参见第8条会计要素),会计计量是对已定性的各个项目进行量化处理。

15.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

第二章 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

1.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即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统一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清晰性原则

3.会计科目的两种分类方式:会计科目按归属的会计要素分类 会计科目按所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4.账户:指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格式,用来分类纪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即其结果的载体。

账户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

2)日期和会计凭证号数,即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和账户记录的来源及依据;

3)摘要,即经济业务的内容。

4)增加和减少的金额。

5.账户的四个基本数量: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发生额- 本期减少发生额= 期末余额。(数量关系公式)

6.复式记账法:指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

7.复式记账原理:由于每项经济业务至少引起两个会计要素项目的变动,因而它们受到影响的金额就要分别在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账户中登记,这就是复式记账原理。

8.复式记账的特点:

第一、复式记账法要求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

第二、由于复式记账法要求对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账户中同时登记,这样不仅能够使会计要素之间保持平衡关系,而且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从而为检查账户激励的正确性提供了方便。

9.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两字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引起的跨级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10.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将每一个账户都分为借方和贷方,按照会计惯例,账户左方为借方,账户右方为贷方。

11.资产类账户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两者结构相反)

资产类账户结构:借 增加 ,贷 减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结构:贷 增加 ,借 减少。

12.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收入类账户:贷 增加 ,借 减少 费用类账户:借 增加 减少。

13.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

14.借贷记账法执行的两个步骤:

第一、分析经济业务的内容,确定其所设计的会计要素的类别,以及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化时增加还是减少。

第二、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按照不同账户的结构,确定该项经济业务应记入相关账户的借方和贷方,以及个账户应记的金额。

15.账户对应关系: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记录每项经济业务,将会使有管账户之间产生应借、应贷的相互依存关系,通常将这种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16.账户的对应关系的作用:

1)账户对应关系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 2)账户对应关系有助于发现经济业务的记录是否合理。

17.会计分录:是指标明每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及金额的记录。

18.

第三章 账户的分类

1.账户分类标准:经济内容分类、用途和结构分类、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2.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

3.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为:盘存账户、结算账户、资本账户、集合分配账户、成本计算账户、期间账户、财务成果账户、计价对比账户、调整账户。

4.账户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分类为:总分类账户、明细分类账户。

5.总分类账户:是对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也称总账账户、一级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是对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又称明细账户。

6.

第四章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1.企业筹集资金的两条主要渠道:1)接受所有者投入资本;2)向债权人借款。

2.偿还期在一年内的借入资金为短期借款,在一年以上的为长期借款。

3.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投入资本形成法定资本的价值。实收资本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一般按投资者设置明细账。

4.资本公积账户:反映和监督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

5.短期借款账户:反映和监督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1年内(含一年)的各种借款。

6.长期借款账户:反映和监督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

7.财务费用账户: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益及相关手续费等。

8.固定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财产。

9.材料采购业务企业应设账户:在途物资、原材料、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

10.产品生产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大成本项目构成。

11.产品生产成本核算应遵循的要求:

1)明确成本计算对象。

2)区分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3)区分归属于不同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费用。

4)区分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成本。

12.生产业务核算的账户设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库存商品等账户。

13.生产业务的账务处理?

14.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

1)企业已将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购货方。

2)企业不再保留与商品所有权相联系的管理权和控制权;

3)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15.销售业务核算的账户设置: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预收账款、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应交税费。

16.企业的利润总额一般由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构成。

17.净利润(税后利润):企业利润总额减去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后的余额。

18.利润形成的账务处理主要涉及的是期末结转业务。期末结转业务就是在会计期末将全部损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通过编制结转分录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即将所有收入类账户的贷方余额从其借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贷方,将所有费用类账户的借方余额从其贷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

19.利润分配顺序: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20.利润分配核算账户的设置:

企业一般需要设置:利润分配、盈余公积、应付股利、等账户进行跨及核算。

第五章 会计凭证

1.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用来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

2.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式跨级核算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

3.会计凭证的作用和意义:1)反映经济业务,2)提供记账依据,3)监督和控制经济活动,4)明确经济责任,强化内部控制。

4.会计凭证的种类:1)原始凭证;2)记账凭证。

5.原始凭证基本六要素:

1)原始凭证的名称、2)填制凭证的日期、3)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4)经办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

5)接受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6)经纪业务内容。

6.原始凭证的分类:

7.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1)业务要合法、2)记录要真实、3)内容要完整、4)手续要完备、5)书写要清楚规范、

6)编号要连续、不得涂改、刮擦、挖补,7)填制要及时。

8.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

1)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审核、2)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审核、3)正确性和及时性的审核。

9.记账凭证的九大基本要素:

1)记账凭证的名称;2)填制记账凭证的日期;3)记账凭证的编号、4)经济业务的内容摘要、5)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及其记账方向;6)经济业务的金额、7)记账标记;8)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9)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的签名或盖章。涉及收付款业务的记账凭证还应有出纳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10.记账凭证分类:

11.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

1)填制要有依据、2)凭证摘要简明、3)科目运用准确、4)凭证连续编号、5)附件数量完整、 6)错误更正规范、7)空行划线注销、8)机制凭证规范(加盖制单人员、审核人员、记账人员及会计机构负责人的签名或盖章。

12.记账凭证的审核内容:1)内容是否真实、2)科目和金额是否正确、3)项目是否齐全、4)书写是否规范。

13.会计凭证的保管期限一般为15年,未满期限的会计凭证不得任意销毁。

第六章 会计账簿

1.账簿是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与财务报表的中间环节。账簿与账户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2.账簿的分类:

3.会计账簿设置原则:

1账簿的设置应能保证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营管理停系统、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

2)设置账簿应在满足实际需要前提下,考虑人力和物力的节约,力求避免重复设账。

3)账簿的格式应按照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和需要提供的核算指标进行设计,力求简明、清晰、实用。

4.会计账簿的基本要素: 封面扉页账页

5.平行登记:是指对所发生每项经济业务,要根据统一会计凭证,一方面登记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登记该总分类账户所属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

6.

第七章 会计循环和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1.会计循环:由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这一基本会计核算程序构成的。

2.会计循环步骤:

1)分析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2)过账、

3)调整前试算平衡、

4)账项调整、

5)调整后试算平衡、

6)对账和结账、

7)编制财务报表

3.账项调整内容:

1)本期已实现但尚未收到款项的收入。

2)本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款项的费用。

3)已经收款但不属于或部分属于本期的收入。

4)已经付款但不属于本期或部分属于本期的费用。

4.对账:是指对会计账簿记录进行核对。对账工作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

5.结账:是指在会计期末结算并结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

6.结账程序(内容):

1)将本期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

2)进行账项调整

3)结转损益类账户。

4)结算出各账户本期发生额和余额,并结转下期。

7.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指在一个会计循环中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记账程序相结合的方式,也称为会计核算形式或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8.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种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和分录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我国企业一般采用前三种账务处理程序)

9.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步骤:

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各种记账凭证;

3)根据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逐笔、序时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4)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5)根据各种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6)月末,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以及各种明细分类账的余额合计数,分别与总分类账的有关账户余额核对相符。

7)月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财务报表。

10.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步骤

1)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各种记账凭证;

2)根据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逐笔、序时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4)根据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记账凭证,汇总编制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

5)根据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

6)月末,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以及各种明细分类账的余额合计数,分别与总分类账的有关账户余额核对相符。

7)月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财务报表。

11.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步骤:

1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各种记账凭证。

2)根据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逐笔、序时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4)根据各种记账凭证,定期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

5)根据科目汇总表定期登记总分类账。

6)月末,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以及各种明细分类账的余额合计数,分别与总分类账的有关账户余额核对相符。

7)月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财务报表。

12.

第八章 财产清查

1.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各项财产物资和库存现金的实地盘点,对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的查询核对,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2.财产清查的意义:

1)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2)健全财产物资管理制度。

3)保证结算制度的贯彻执行。

4)促进财产物资的有效使用。

3.财产清查的程序步骤:

1)建立财产清查组织 2)做好业务准备工作 3)实施财产清查

4.货币资金的清查包括:库存现金的清查和银行存款的清查。

5.债权债务的清查:一般采用发函询证的方法进行核对,即通过向对方单位发函查询以核对账目的方法进行清查。

6.实物财产的清查:指具有实物形态的各种资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各项存货和固定资产等。

7.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程序及步骤:

1)核准数字,查明原因; 2)调整账簿,做到账实相符;3)经批准,进行账务处理。

8.坏账确认及处理:因原单位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而导致的无法偿还的债务,及逾期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等而无法收回的款项。

9.

第九章 财务报告

1.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2.财务报告的组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

3.财务报表的分类:

一)按照财务报表反映内容分类: 静态财务报表 动态财务报表

二)按照财务报表的编报期间分类: 中期财务报表 年度财务报表

三)按照财务报表的编制主体分类: 个别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

四)按照财务报表的报送对象分类: 对外财务报表 对内财务报表

4.财务报表列报:指经济业务在财务报表中的列示和在附注中的披露。

5.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1)内容完整 2)数字真实、准确 3)编报及时

6.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

7.资产负债表的列报要求:应按照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三大类别分类列报。

8.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格式:报告式 账户式

9.资产负债表的填列方法:(参考教材P 223 )。

10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11.利润表的列报格式单步式 多步式

12.利润表的编制步骤:

1)以营业收入为基础,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去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和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计算出营业利润;

2)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利润总额;

3)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费用,计算出净利润(或净亏损)。

第十章 会计工作的组织

1.会计组织的意义:

1)有利于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2)有利于确保会计工作于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协调一致。

3)有利于加强单位内部的经济责任制。

4)有利于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

2.会计规范:是指导和管理会计工作的法律、规章、制度的总和。

3.《会计法》是指导和管理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于1985年六届人大九次会议通过,93年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正,99年九届人大十二次会议修订,共752条。)

4. 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集中核算 非集中核算

5.199281日,起施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分为:初、中、高 三级。

6.会计人员的职责:

1)进行会计核算

2)实行会计监督

3)拟定本单位办理会计事物的具体办法。

4)参与拟定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编制预算和财务计划,并考核、分析其执行情况。

5)办理其他会计事项。

7.会计人员的主要权限:

第一、会计人员有权要求本单位有关部门、人员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和法规制度,认真执行本单位的计划、预算;对内部有关部门违反国家法规的情况,会计人员有权拒绝付款、拒绝报销或拒绝执行,并及时向本单位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会计人员有权参与编制本单位计划、制定定额、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参加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会议和业务会议;有权了解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三、会计人员有权监督、检查本单位有关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和财产保管、收发、计量、检验等情况。

8.会计职业道德: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廉洁自律 4)客观公正 5)坚持原则 6)提高技能 7)参与管理 8)强化服务

9.会计档案的内容:

1)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

2)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其他会计账簿。

3)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附表、附注即文字说明,其他财务报告。

4)其他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其他应保存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10.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五类。(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11.会计档案的销毁:(参考教材P 244

12.企业和其他组织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0ee0cb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f.html

《自考基础会计学复习资料(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