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4-03-19 23:21: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刘氏起源

刘氏家族乃中华之望族,人口众多,大陆有6500万,加港澳台和海外有近8000万,为我国第四大姓。刘,祖籍:河北。祖宗:刘累。分类:以邑为氏。姓氏起源:我国的刘姓家族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刘氏姓源远古,根据古籍记载主要有四支,现分述于后:

第一支 唐尧后裔

最早记载刘姓为尧帝后裔的书籍,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明确记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传、正史,还是姓氏学经典和各类刘姓谱牒,都承袭这一说法。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所说:“刘姓出自祁姓陶唐之后,生子有纹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王孔甲,为御龙氏。商高宗武丁时,徙封豕韦,又为豕韦氏。商末徙封于唐。居尧之故墟,又为唐氏。周成王灭唐,封其后于杜陵,又为杜氏。杜伯事周宣王,无罪见杀,其子隰叔奔晋,生士会有功,因官命氏,又为士氏。生成伯缺,缺生武子会(即士会),鲁文公元年,晋人使士会迎公子雍不得入,士会遂留事秦。晋灵公八年,晋召士会归晋.其子孙处秦者为刘氏。”据刘氏族谱载:“士会归晋,有子留居于秦,援累祖之姓复为刘氏。生子名夏,即定公,事周景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鲁昭公元年,天王使公劳赵盂于颖馆于洛讷,接谈之间,知神怒民判,人皆推我定公知人料事之哲,信不诬也。”定生庄公明,明生申公远,远生文公阳,阳生成公清,(即刘邦曾祖父刘清)。战国时刘氏随秦伐魏,为魏所获,仕魏,为大夫,秦灭魏,徙大梁都于丰。”“清生丰公仁浩,葬虔州城东。生子曰颛,字执嘉,生四子,曰伯、仲、邦、交。伯公早逝。邦名曰季,即我高祖皇帝矣。”清卒葬此,坟墓至今犹存,人称“汉皇林”。(注:汉皇林在今江苏丰县金刘砦村.)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高帝记》中载:“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时为范氏。范氏为晋国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指留在秦国的人)为刘氏。”汉目录学家史学家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徒大粱都于丰。”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做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之父也,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自尧帝下传到高祖刘邦已达到七十五世了。自汉以后,汉皇后裔遍及天下。

第二支 周姬后裔姓刘

据载,黄帝的第十七世孙在殷商时期,有一个叫古公檀公的人(后被周成王追封为周太王),其小儿子季历,被武王封在河南王城,故名为王季。武王之子周成王继位后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河南偃师县),以邑为氏姓刘。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的小儿子也被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其后代以邑为姓姓刘。此为姬姓刘。和唐尧祁姓刘,同出帝喾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成王封王季之子刘邑,因此为氏,今河南偃师;此姬姓之刘也。”姬姓刘氏与古代刘子国。但是,我们至今仍没有发现有哪一支刘氏家族,自称出自姬姓刘子国,为刘康公的后裔。

第三支 少数民族从刘姓

匈奴或其他少数民族从汉姓姓刘。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东灭东胡,西破月氏,进占河套地区,威胁新建的西汉政权。是时,汉帝初定中国,高祖刘邦派娄敬结和亲之盟,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族冒顿单于为妻,冒顿原姓孪提,按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此,孪提氏之子皆从姓刘。《通志、氏族略》载:东郡(今河南濮阳)、河南郡(今河南洛阳)、雕阴郡(今陕西绥德)的三大刘族,俱出于冒顿单于之后。汉武帝时,国势渐盛,武帝多次对漠北用兵,攻击匈奴,匈奴人屡遭打击,势力渐衰。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呼韩邪率部归汉,此后六、七十年间有许多匈奴人迁居内地。东汉光武帝初年,匈奴人再次分为两部.一部留居漠北为北匈奴,一部南下归汉,为南匈奴,后来南匈奴和汉共击北匈奴,使其远逃西方

魏晋南北朝汉政权的建立者刘渊,原本是匈奴人,其父刘豹,为匈奴左贤王,汉末曹操分诸侯余部为王,以刘豹为左部帅,豹死,刘渊继位,拜北部都尉,后乘晋八王之乱,离洛阳归左国城,自称大单于,起兵反晋,永兴元年称汉王,永嘉二年改称汉帝,开五胡乱华之首。其后裔在隋唐时期衍为中原大族了。五代后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知远.本为沙佗族人,沙佗是西突厥族的一个别部,而西突厥也是古代匈奴族的别种。刘知远先世居太原,冒姓刘,叫刘唐明。刘知远在后晋时辅晋高祖石敬塘立功,被封为太原王。晋亡后刘知远称帝,却有意在汉皇故里的丰县,为汉高祖刘邦修建了高皇庙,流传至今。此外,鲜卑族的后裔亦有改姓刘者。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率领鲜卑族众100多万人,自山西大同南下,迁国都于洛阳,入主中原。为了稳固对中原地区汉人的统治,就实行汉化政策,将鲜卑族人改用汉姓,率先将自己的‘拓跋”氏改为元姓,将独孤氏改为刘姓,共改了140多姓。其实独孤的祖先也姓刘,是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刘秀有个儿子刘辅,封为沛王,其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败没于匈奴,曾被囚于独山下。(辽宁海城县),后来刘进伯与少数民族通婚,生子名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六世孙、罗辰,随魏孝文帝迁洛阳时改姓刘。其后裔亦遂姓刘。其他少数民族的刘姓有:宋元时期,被汉族同化的回族刘姓,蒙古族刘姓、满族刘姓,朝鲜族刘姓,维吾尔族刘姓等.至于台湾的高山族刘姓则出现较晚.清朝乾隆二十三年,朝廷曾赐给高山族七个姓(他们原无固定姓)即卫、金,钱、廖、王、潘,黎,光绪末年,台湾被日本人侵占,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高山族人纷纷依托于当地有势力的汉人;其中有刘姓者。总之,一些少数民族,由于政治的原因,经济的原因,或天灾人祸,或仰汉,惧汉等原因,而改姓刘者为其多数。

第四支 大赐之姓刘

自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以后,刘姓成为皇室国姓,人们以姓刘为荣,故一些有功之臣或其他异族人,皆以皇恩赐姓为贵。如项羽的叔项伯,在鸿门宴上以身翼蔽,救刘邦脱险,后来高祖封项伯为列候,并赐姓为刘氏,其后裔遂之姓刘。《史记》载;“项伯秦末下相人,名缠,字伯,楚霸王项羽叔父,任楚国左尹。项伯与刘邦谋士张良友善,项羽入关,从范曾言,欲杀刘邦,项伯闻之驰告张良,刘邦幸免于难。刘邦至鸿门赴宴,范曾命项庄舞剑,欲席间杀邦,项伯拔剑对舞,以身翼蔽刘邦,便得脱险。刘邦即帝位后,封项伯为射阳候,赐姓为刘。”《项羽本记》载:“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江苏怀安)还有桃侯(山东汶上),平皋侯(河南沮县),玄武侯(南京),皆项氏之赐姓刘。”

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考知:娄敬齐人,以戌陇西过洛阳,劝说汉高祖建都长安,高祖赐其为刘姓,拜为郎中,号奉春君,封建侯。据《姓氏考略》载:“汉高祖赐娄敬、项伯为刘姓。”除以上两支外,因其他原因而改姓刘者,亦不在少数。东汉舞阳人王常,曾起兵反对王莽政权,后参加了昆阳之战,立有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氏。三国时蜀将刘封,原来姓冠,因是刘备的养子,也改姓刘。五代时北汉国主刘继恩,原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养子,也改姓刘。

以上为中国刘姓之几个主要的起源,当然还不止这些,然而最主要的算是唐尧帝之后裔。特别自汉以后,汉王朝达四百多年之久,且又有刘邦的“非刘姓不称王之盟约”。在大封同姓王的同时,汉代还采取优待皇帝同姓的政策,凡与皇帝同姓者,均可免全家的一切徭役。在西汉末年,可以免除徭役的同姓,可达10万余人。故平民百姓的刘氏人口,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兴旺。

总之其他刘姓,除姬姓刘之外,多少都与汉宗室有着一定的关系,共享皇恩特权之荣耀。因而也多说成自己为汉皇后裔当是非常自然的。故汉以后的刘姓急剧地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之大姓而遍布全国各地。《中国文化大博览》说:“刘氏建立两汉王朝,历18世、24帝、408年,大封同姓,以镇天下。

璧山马坊刘氏来源与发展

一, 落籍富顺,发展辉煌

我璧山马坊刘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汉时名安成)。系西汉景帝刘启第九子刘发之后,发之五世孙刘苍袭封安成侯。从此安福刘氏繁盛,安福即有“刘半县之称。入川已620年,系四川最古老的原住民氏族之一。明洪武二十七(1395)年,皇帝朱元璋命大将军蓝玉,付友德率大军30万,平定四川安宁河流域叛乱,设建昌卫等八卫。负责当地军政事务。是年,我入川始祖刘大原由赣入川,“除授建昌卫,清苦廉明,卒于官署”。二世祖永清年幼,无力扶柩回乡,经友人介绍,入赘四川富顺周家,遂葬父大原于富顺城西周义坝象鼻山。正式落籍四川富顺。《富顺乡土志》:“洪武末,刘氏入籍富邑。”

我族在富顺落籍以后,整整两个半世纪。在这250年间,也是我刘氏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从大原祖,永清祖,福寿祖至朝海祖,四代单传。其中三世祖福寿,少贫孤苦,佐义捐金;祖母魏氏,十八岁守节,拾禾教子成名。其事迹后被七世祖承诹提表上报朝廷,礼部批复:“拾禾教子淑范开箕裘之业,佐义捐金孤心同金石之贞。”奉旨建贞节坊于富顺魏家坝。

四世祖朝海,父早逝,与母相依为命,潜心苦读,中明弘治朝壬子(1492年)科亚魁,但因其母苦节,不忍出仕。他是我刘氏入川以来第一位取得功名的人。

五世祖用中,中明弘治朝己酉(1489年)科举人,丙辰(1496年)进士,任云南按察司副使。为我族取得功名,第一位入仕作官的人。

七世祖承诹中明万历朝乙酉(1585年)科举人,丙戍(1586年)进士,任朝廷中书舍人,提本表扬三世祖母苦节,获礼部批复建坊。

七世祖承许,中明万历朝丙子(1576年)科举人,任北京灵受知县。

八世祖之龙,中明万历己卯(1579年)科举人,庚辰(1580年)进士,任湖广左布政使,后升任五省监军都察院右都御使。

八世祖之柱,万历乙卯(1615年) 科举人,丙辰(1616年)进士,初任工部验试厅主事,后升任二府四道左参政。

八世祖之藩,中明万历辛卯(1591年)科举人,官至浙江温州府同知。

八世祖之褒,贡士,先任陕西泾阳知县,后转升固原州知州。

八世祖之范,万历丙子(1576)科举人,任云南旬甸府知府。

八世祖之仁,万历庚子(1600年)科举人,任四川蓬溪县教喻。

八世祖之凤,岁贡,任四川遂宁县教喻。

九世祖尧珍,崇祯己卯(1639年)科举人,庚辰(1640年)进士,初任兵吏二科都给事,后升任南明永历朝兵部左侍郎。

九世祖尧吉,贡士,任永历刑部主事。

九世祖刘前,崇祯癸酉(1633年)科举人,任陕西渭南县教喻。

九世祖刘菃,贡士,任永历朝翰林院编修。

九世祖刘璜,选贡,任贵州仁怀县教喻,四川名山县教喻。

九世祖刘瑄,贡士,任永卫教喻。

十世祖晋康,明崇祯己卯(1639年)科举人,任福建平和县知县,转升广东德庆州知州。

十世祖刘遏,即大来祖。清朝康熙岁贡,任四川成都训导。

十世祖大武,富邑岁贡,任四川通江县训导。

十四世祖刘匡,叙州府庠生,中清乾隆己酉(1749年)科副榜,任四川夾江县教喻。

从我族在明清两代入仕的20人分析,只有刘遏,刘大武,刘匡在清初入仕,其家学已在明末就有基础。从明弘治朝开始到明末清初,我族在富顺发展极其顺利,先后有用中,承诹,之龙,之柱,尧珍在弘治朝,万历朝,崇祯朝进士及第,最为重要的是:从四世祖朝海开始,几乎每一代都有一儒学群体,他们勤耕苦读,庠生,贡士,国学层出不穷,群星灿烂。这充分说明吾门“节义开基,忠孝传家。”因而“代衍书香,甲第呈祥。”为朝廷为国家贡献了大批人才,达到“升六部,列藩垣,监数郡,领专城,分牧守。一个高峰。

二,甲申之变,惨遭打击

1644年,甲申。是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煤山。关外清军在吴三桂带领下,潮水般攻入中原,驱赶了李自成,八月,清顺治帝入住北京,宣告了明朝的灭亡,清朝的建立。同年,张献忠攻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张献忠在四川大肆屠杀生民,整个四川十室九空,据史料记载,“川人死十之八九。”《蜀龟鉴》云:“明季屠川之惨也。四川南部死于张献忠部十分之三四,死于瘟疫虎灾十分之二三,而所遗民百不存一矣。川北死于献者十分之三四,死于摇黄者十之四五,死于瘟疫,虎灾者十之一二,而遗民千不存一矣。川东死于献者十之二三,死于摇黄者十之四五,瘟疫,虎灾十之一二,而遗民万不存一矣。川西死于献者十之七八,死于瘟疫,虎灾者十之二三,而遗民十万不存一矣。》是时,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变成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地狱。在大西张献忠部,残明武装,地主武装,土匪武装,清军等的反复拉锯和反复屠杀中,四川百姓遭无辜屠戳而死亡,明朝官吏,衣冠人家,尽被屠灭。四川人口从明万历六年(1578)的310万剧减到清顺治十八年(1662)的8,死亡率97%。《遏祖将终嘱》记:“康熙四年开县,只有老民六家,五六两载,详取难民回籍,才有二十余户。”我族在这历史巨变中幸存下来的不多,十世祖刘遏在其父南明兵部左侍郎刘尧珍“与国皆亡”后,在其母程氏带领下,流落于川,渝,黔,滇边境一带十五年,“百折千磨,九死一生”。康熙五(1666)年,由津入璧,入赘马坊王家,于是就有了璧山马坊刘氏。

从我族《刘氏族谱》记载分析研究,富顺刘氏,衣冠大族,在外作官的几乎全被屠戮,留在富顺的也没有几人活着。仅九世祖刘菃隐遗在外,侥幸活下来了。十世祖刘左,刘修本随其母流浪。先后回到富顺。雍正元年(1722)正月十五,刘菃子刘大武率族人祭祀五世祖用中祖时,十世只有大武一人,十一世有裕洪,汉亭等九人。十二世有允殷,允元等十二人。十三世有玉璇,玉铭等四人。璧山马坊在雍正元年时,十世祖刘遏已八十一岁了,其子汉祚已故,,汉祥,汉元,汉基,汉祊还在。其孙允观,允遂等有二十一人。其曾孙有振先,胤先,德先等十余人。经过近八十年,三代人的发展,刘氏逐步复兴。但从那以后,富顺刘氏与璧山马坊刘氏就几乎断绝联系,两地一族有近300年没往来,至今也没有音讯,等待本族有心之士为之。

三, 刘遏入璧,顽强发展

康熙五年(1666年),经僧人方应心介绍,正在江津寄人篱下的刘遏入赘璧山马坊王家,改名王大来,初近十年,全家和睦,父慈子孝。不久,由于刘遏入赘,王老大人老树发新芽,57岁得子王大观,60岁又得一子王大临,王氏香火后继有人。十二年后,康熙十七年(1678)王大来自结草庐,与王家分开单过,自此时恢复刘姓,但未改名,仍叫刘大来。大来祖为我璧山马坊刘氏始祖,自他以下,已传十二代,排行为:大来——汉(五人)——允(二十一人)——先(若干人)——泽(近百人)——克(上百人)----————————————德。目前,德字辈已出世,马坊全族不完全统计,有上千人。

马坊刘氏在大来祖奠基后,除刘遏在康熙七年策论进学,中璧庠第一,康熙十九年中岁贡,任成都县训导外,在整个清朝两百多年中,入仕者缪缪,但吾族诗书传家,代代有庠生以上功名者,络绎不绝。到了近代,废科举,办新学,我族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有大学毕业生,到本世纪初,本族研究生,博士生,已相继迭出,教授,高工,厂长,经理服务在各行各业,已有大批子弟进入政府,我族已显复兴之势。

璧山马坊刘氏主要居住地在马坊,丁家一带。有一半的族人仍居此地。马坊官井坝半山有大来祖,王氏祖母,以及尧珍祖?程氏祖母墓,生基堡有汉祥墓,单家屋基有汉基墓。近三十年来,每年本族子孙都齐聚三重堂,祭祀先祖,畅叙亲情。

在乾隆(1735—1795)中期,义字二房汉祥之孙,允遂第三子刘傚先迁徙来凤石道场,从此来凤就有刘氏子孙繁衍。这一支有上百人,随着时间推移,此支有移民四川古蔺,叙永及云南,贵州的。但苦于没有联系。

道光(1820—1850)年间,智字四房的克中祖移民永川陈食镇,在陈食打拼几个世纪,子孙繁衍,人才辈出,人数近千。是马坊刘氏比较兴旺的一支。

总之,马坊刘氏入川已六个多世纪,明朝时在富顺生活两百多年,清朝康熙年间落籍璧山至今,已历三百多年。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虽遭甲申之变的灭顶之灾,但賴祖宗保佑,幸存者三五几人,顽强拼搏,艰难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是非常不容易的,望族人珍视之。

宗族训勉条十则

1, 严立身。

2, 孝父母。

3, 笃宗族。

4, 存忠厚。

5, 敬尊长。

6, 训子孙。

7, 勤耕读。

8, 节财用。

9, 和乡邻。

10, 慎交游。

宗族教戒说八条

1, 一戒逆伦。

2, 二戒赌博。

3 三戒游惰。

4 四戒傲慢。

5 五戒奢侈。

6 六戒豪气。

7 七戒邪僻。

8 八戒争讼。

家族世系表

一世祖 大原

二世祖 永清

三世祖 福寿

四世祖 朝海

五世祖 用中 一中 治中。

六世祖 怀 恒。

七世祖 承浩 承谏 承训 承讓 承课 承谞 承许 承详 承棠 承谟 承诹。

八世祖 昭宇 之龙 之褒 仁宇 敬宇 衡宇 匡宇 之范 之藩 之聘 之柱 之楫 之卿 之樟 阅宇 尚宇 华宇 春宇 之服 之拱 之凤 之伟 之仁 之信 运昌 运昙。

九世祖 明川 完伯 完养 尧钦 会州 赢州 先州 止敬 止信 止孝 止慈 尧铨 尧珍 尧吉 尧録 尧镁 尧镗 尧珂 济生 白生 洪阳 尧愷 尧钏 尧錧 尧號 尧恭 尧宽 尧性 尧敏 尧偲 适。

十世祖 如盤 如雄 晋康 思向 思宠 蠡源 大文 大武 学曾 学礼 学易 源益 光祖 显祖 法祖 绳祖 烈祖 泽瀰 泽广 源清 天才 地才 人才 绍祖 学诗。 十一世祖 汉祚 汉祥 汉元 汉基 汉枋 汉祀 汉裩 汉鼎汉褚 汉裀 汉士 汉碧 汉停 汉彦 汉烟 汉福 汉禧 汉祉 汉枯 汉祐 世恩 世勲 世爵 世升 世名 世官 世禄 世才 启洪 志洪 裕洪

马坊刘氏五房世系

仁字长房

十一世祖 汉祚,字汝锡。

十二世祖 允观 允觐

十三世祖 振先 揆先 承先 象先

十四世祖 泽荣 泽桂 泽煌 泽浩 泽冻 泽海 泽涵 泽浚 泽泂 泽溶

十五世祖 克勲 克灿 克仁 克崙 克嶷 克启 克鑑 克超 克品 克清 克明 克举 克禹 克荣

十六世祖 存贞 存吉 存信 存举 存治 存发 存英

十七世祖 光宗 光前 光恭 光荣。

义字二房

十一世祖 汉祥,字上履。

十二世祖 允遂 允进 允述

十三世祖 胤先 俸先 傚先 式先 宗先 光先

十四世祖 泽淳 泽沛 泽溥 泽治 泽泗 泽洋 泽灜 泽润 泽澄 泽淮 泽溢 泽洪 泽清 泽汉 泽泮 泽滨 泽洲 泽济 泽馨

十五世祖 克歧 克比 克朝 克重 克勤 克猷 克谨 克辅 克轩 克槐 克全 克念 克仁 克义 克礼 克智 克信 克成 克灜 克汉 克谦 克配 克敏 克顺 克谐 克註 克贤 克纵 克长 克钦 克欣 克襄 克陞 克书

十六世祖 存发 存品 存敦 存厚 存仁 存登 存见 存讓

存兴 存亮 存喜 存敬 存佑 存福 存最 存是 存魁 存方 存光 存富 存贵 存荣 存发 存璋 存富 存贵 存福 存礼 存祯 存裕 存里 存芳 存右 存亨 存善 存润 存发 存财

十七世祖 光馗 光銓 光摑 光年 光辉 光耀 光怀 光华 光荣 光华 光成 光国 光有 光德 光富 光伦 光明

十八世祖 明德 明惺 明登 明和 明清 明道 明荣 明华 明富 明贵 明高 明东 明辉 绍清 海林 明全 春明 扬明 福明 长明 正明 有明 文明 祥明 高明。

关资料

明清时代,贡生,贡士二者有何区别?

明清是科举制度极盛时期,也是走向衰亡的时期。明清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和科举更紧密地结合,科举必由学校进学,进学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

明清的学校有两种,国学和府、州县学。国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府、州县学是地方学校。国学初名国子学,后改名国子监,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有四类:贡监、萌监、举监、例监。以贡生资格入国子监学习的称贡生,贡生是有府州县学的生员中选定的,意思是把人才贡献给皇帝。清代的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例贡。前五种算是正途出身,总称五贡。

府州县卫所设的学校一般称为郡县学,也称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别称庠生,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这是功名起点。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称童生试或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应试者称童生,生员分三等。

明清正式科举考试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会举行,考试又称大比,因考试期间定在秋季,故又称“秋围”。乡试考中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会试在乡试后一年举行,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第一名称“会员”。

殿试在会试后同年举行,应试者为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为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为鼎甲之首,别称鼎元。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称传胪。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都用黄纸书写,所以叫黄甲,一般也称为金榜,中进士也称为金榜题名。

教喻——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儒学的教喻是县学的教授,相当于教委主任有时兼任校长。儒学始于西汉,兴于隋唐,盛誉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的基本形式,授课以孔孟学说为主,称为儒学。分府、厅、州、县四级,供生员读书,多系官办。

训导——教训开导,教育学名词。官名,训导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明清府、州、县学的辅助教职,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其职能通常为辅佐地方知府,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主要攻能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

左布政使——明洪武初设置。元代的行中书省至宣宗时,除南北两京外,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为加强统治,置设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权位乃轻。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施一省财政及人事,与专施刑名的按察司,并称两司(藩司,臬司)。

都察院——官署名。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洪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使(正二品),下设副都御使(正三品),左右佥都御使(正四品).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使巡按州县,专事官吏考察、弹劾。都御使的权限总的是“纠劾百司,提督各道,为天子耳闻风纪之司”。故五省监军都察院右都御使相当于一个大区的副检察长。

中书舍人——明制。初定七品,寻改从七品。掌缮写诏敕,相当于中央秘书局秘书,员六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7970c6b9d528ea81c77970.html

《刘氏的起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