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0-10-18 09:22: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4.根据锺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语文要素】

5.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伯牙鼓琴》,并背诵。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指导学生注意“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等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1)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2)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3)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巍峨的高山;绵亘蜿蜒的高山;滔滔不绝的江水,水流湍急;一望无际的大海……

4.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时,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5.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喜悦、激动、兴奋……)

6.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学生交流反馈)

5.小结:是啊,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乐曲似乎也失去了意义。

6.配乐,试背诵全文。

五、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轴、曝、锦、矣”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

3.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重难点)

一、激情导入

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

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

3.“书”是什么意思?“戴嵩”是谁?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自由交流)

二、疏通文句,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学生对照注释,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圈点批注,标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由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3)(课件出示全文注释)学生对应古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指名概括课文内容。

3.感受人物精神。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指名说)

2)师:你觉得牧童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牧童有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3)师:杜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注意读出牧童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指名说)

2.归纳: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四、选角色说故事

1.选择一个角色,练习说故事。(点拨:讲故事时可适当增加想象)

1)我乃杜处士,非常喜欢书画……

2)今天我赶着牛儿去山上吃草,还没出村子,看见……

3)吾乃苏东坡,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2.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交流评价,相机点拨。

4.小结:我们尝试选择角色,用自己的话讲了文言故事,同学们讲得很好。

[教学板书]

21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想法 绝弦(知音)

锺子期听 领会死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矣(掉尾而斗)然之

22月光曲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陶醉、霎时间”等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2.能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课时]

2课时

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重点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一、钢琴曲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钢琴曲——《月光曲》(课件播放《月光曲》)。大家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就会有所了解。(教师相机板书: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们是否都认识了呢?(检查字词)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叙述了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

四、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课件出示问题):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2)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勾画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4.师:是什么激发贝多芬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中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重点)

2.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难点)

一、引入留疑,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理清了全文脉络。那么,《月光曲》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二、走进课文,品味探讨

1.课件出示一: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思考:“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琴声会引起他的注意?

明确:“断断续续”,说明钢琴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琴声。又因为弹的是他自己的曲子,所以才引起贝多芬的注意,为下文做了铺垫。

2.课件出示二: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句话表明盲姑娘既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不想让哥哥因为这件事而为难。

3.课件出示三: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指名读,思考:盲姑娘怎么知道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呢?

明确:“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此高超的演奏技巧,加之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盲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盲姑娘的话说明她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课件出示四:月光照进窗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明确:“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

5.课件出示五:月光正照在……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明确:“恬静”,形容盲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从妹妹的神情中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的想象画面中。

6.课件出示六: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明确:“陶醉”指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十分美妙!

三、再读想象,体会意境

1.(指名读第8自然段)思考:月光怎么清幽?茅屋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学生自由交流)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这对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哪儿知道?

预设: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3.(音乐起,课件出示图片)齐读第9自然段,思考:

1)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月亮的升起、升高,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2)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写实?请在文中分别用“”和“”画出来。

4.交流反馈:

1)指名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2)指名读联想部分,体会情境。

①想象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

②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轻纱似的微云。

③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

5.小结: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故事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与文章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深刻。

[教学板书]

22月光曲

贝多芬听到琴声→走进茅屋

兄妹对话→进屋演奏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海上升明月

月光海啸图→《月光曲》

23*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2.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语文要素】

3.学习课文,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奥秘及艺术特色。体会课文表达的条理性。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充分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作者简介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提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胡琴、锣鼓;中国国粹;梅兰芳)你认为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和奥秘?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学生畅谈,教师指导。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1.指名读。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驰骋尴尬彻底虚拟纳鞋底仆人突显戛然而止

2.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抽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京剧趣谈》这篇课文。阅读结束后,请简要说一说课文介绍了京剧的哪两个方面。(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

2.师: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艺术中有何妙用?请结合课文,列举相关语句自由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介绍马鞭的内容。

1)师: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原因是什么?京剧表演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为什么说马鞭可以漂亮地解决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的问题?请结合课文举例说明。(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作者介绍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为什么还要介绍京剧中一些虚拟的道具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与本课的第一个小标题——马鞭,是否冲突?(指名说)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京剧的表演艺术,与马鞭这种实在的道具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因而与小标题不冲突。

4)通过《马鞭》,我们知道了京剧表演中善于运用虚拟的场景让人想象到真实画面,也就是“虚实相生”。(板书:虚实相生)

2.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介绍亮相的内容。

1)静态的亮相是如何体现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请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明确:课文第4自然段便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印证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同时作者通过俗语和古诗,进一步论证静态的亮相的妙处。

2)京剧中动态的亮相有何高妙之处?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指名说)

明确:课文第6自然段便是具体论述动态的亮相的高妙之处的,作者通过动态的亮相的具体表现,引出杂技表演的艺术,以此印证动态的亮相不愧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3)小结:通过学习《亮相》,我们发现京剧表演艺术还有着动静结合的特点。(板书:动静结合)

五、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京剧表演艺术的资料,或观看一些京剧戏曲视频,了解更多有关京剧的知识和奥秘。同学之间进一步交流。

[教学板书]

23*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教学目标]

1.能围绕有关书法的话题展开交流,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

2.能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教学重难点]

交流时,能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并能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兰亭集序》的相关资料,做介绍前的准备。(如,带照片或实物,还可以提前写一写发言提纲,画思维导图等。)

2.确定自己想要交流的某一方面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

3.按照交流内容,自由组合小组,4~6人为一组。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有主动表达的欲望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书法是我国的国粹,它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学过书法,五年级时,我们就接触了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书法吧!

2.畅所欲言,主动表达。你今天打算和大家交流有关书法的什么内容?

预设:书法家的故事;书法作品鉴赏;我的书法之路;练习书法的好处。

二、以《兰亭集序》为例,讨论如何生动而有条理地交流

1.出示《兰亭集序》,说说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

2.有关《兰亭集序》,同学们课前都查阅了相关资料,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预设:介绍作者王羲之;介绍《兰亭集序》的美;补充王羲之的故事。

3.讨论怎样表达更有条理,更生动。

1)梳理同学们的发言内容,重新排顺序,交流表达更有条理的方法。(先介绍作者王羲之,然后介绍《兰亭集序》的写作背景,最后品鉴作品,介绍作品特点。)

2)讨论如何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

预设:可以提前准备《兰亭集序》的照片;可以补充介绍有关王羲之的小故事等。

4.结合学生发言,梳理出可以让发言更有条理的好办法。

(分点说明;画思维导图,让大家听得更明白。先说观点再举实例。)三、小组内聊聊书法

1.确定分组。

2.明晰评价标准。

3.在小组中交流书法。

1)每人轮流讲,听者根据标准评价。再推荐小组代表,参加班级交流会。

2)小组共研,帮助发言人丰富交流内容,使发言更有条理,更生动。

四、全班交流,聊聊书法

1.各小组代表轮流讲,先由推荐人进行推荐,然后发言人开始交流,发言后听者根据标准评价。

2.鼓励发言人与听者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提问;补充资料、补充故事等;谈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教师总结。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了解其含义,并学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积累描述书法、音乐、艺术作品的词语,了解其含义。

2.学习如何做课堂笔记,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

3.了解怎样将说明书写清楚,学会修改说明书。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如何做课堂笔记,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

2.了解怎样将说明书写清楚,学会修改说明书。

[教学课时]

2课时

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如何做课堂笔记,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重点)

2.了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了解其含义,并学会用这些词语造句。

一、交流平台:课堂笔记

1.谈话导入:你会做课堂笔记吗?做课堂笔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有哪些?让我们赶紧走进今天的课堂吧。

2.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交流自己平时是怎样做课堂笔记的,以及做课堂笔记有哪些好处。(指名说)

3.学生默读教材第107页中例子和泡泡里的内容,画出关键句,说说教材中的这些做法对自己有什么启发,交流读后的心得。

4.根据讨论情况,师生共同梳理出做课堂笔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做课堂笔记的其他内容和方法。

5.小结:记课堂笔记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注意记录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

二、词句段运用:认识戏曲词语

1.课件出示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同桌互相交流它们的意思,再选一两个说句子。

2.小组内成员交流,教师抽查学生并总结反馈。(课件出示词语意思)

3.创设一定的语境,指导学生选取一两个词语或成语练习说句子。说句子的时候,也可以用词语的引申义。

4.教师小结,并适当拓展戏曲知识。

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怎样将说明书写清楚,学会修改说明书。(难点)

2.积累描述书法、音乐、艺术作品的词语,了解其含义。

一、词句段运用:修改说明书

1.提取信息,梳理流程。

1)学习活动:填写流程图。

说明书中从“”和“”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小台灯的制作过程。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板书:理清步骤)

2.发现错误,修改说明。

1)图文对照,发现错误。

①观察插图,发现错误:红色橡皮泥的位置是在半个乒乓球内。

②引导:小台灯做错了,跟说明书中有一处写得不够清楚有关系,请你默读说明书,画出描写不够清楚的语句,尝试着改一改。

2)尝试修改,交流汇报。

①学生交流:把最后一步改为: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安在乒乓球内的铅丝处。

②小结:图文对照是看懂说明书的好办法。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理解的打“√”,不理解的写“?”,试着猜一猜。

2.小组合作,尝试给词语分类。(音乐、书法、工艺品、作文等)

3.反馈交流。

预设:(1)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2)反馈分类。(鼓励多种分法)

4.区分四个词的差别。

5.反复读词,尝试积累。

6.总结:今天我们在学习词语时经历了读准和理解的学习过程,以后在积累词语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66a3b3bf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0f.html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