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话的“朋友”》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6-04-14 09:04: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不说话的朋友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认识“朋友”了解哪些属于公共设施,以及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学会爱护、保护公共物品,初步形成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自觉保护公共设施。  

教学方法:

例举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公用设施是国家公共财产是为我们功能公民生活提供方便而设置的。爱护公用设施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保护公共设施,更是应该从小学生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二) 过程:  

1.导入: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朋友,他们不会说话,但是他们却让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方便。

播放图片:认识这些“朋友”吗?

 2你还认识哪些不会说话的朋友?它们给你带来哪些方便?

学生举手发言

3.观察公共场所被毁坏的设施、旅游区被毁坏的文物等图片思考:它们怎么受伤?你自己做过吗?

你的身边还发生过哪些类似事件?

(补充:学校里的水龙头开关、班级同学的桌椅,厕所灯开关也是公物。它们就在我们校园里,却常常伤痕累累甚至是“寿终正寝”,为什么?)

4.思考

如果人人都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讲述教材中“真实的故事了解因公物被破坏造成的悲剧。

5.思考对策:

同学们,我们周围这些不会说话的“朋友”,即使伤痕累累,仍默默地为我们服务。作为它们的朋友,你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请你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用你们的智慧和你们的双手告诉大家

(三)总结:

我们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保护我们身边的公共物品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它们更好地为大家服务,给我们带来生活和学习上的便利,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教学内容分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型的活动课程,是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新课标倡导:“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 要让小学生将来成为诚实和富有责任心的人,重在加强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要有真实性,让孩子们面对真实的生活,引导他们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分享、体验和感悟。案例《不说话的“朋友”》是三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内容,共分六部分:认识我们的“朋友”、我替“朋友”说说话,看望我们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我为“朋友”做点啥。要让小学生将来成为诚实和富有责任心的人,重在加强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的培养。教材伊始出示了许多与学生生活休戚相关的公共设施如:信箱、体育器材,每个学生都见到过、使用过。学生可以从以往的使用经验中感受公用设施给我生活带来的方便接着教材选取了几幅公用设施被破坏的图片,并且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破坏公用设施造成的悲剧让学生直面这血淋淋的现实此时的学生一定感慨良多。为了避免此类惨剧发生,为了让公共设施给人民继续提供便利,学生定愿意替自己的朋友说说话,向人们诉说着它们心身上的“伤口”,并伸出双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用智慧的方式为保护公用设施设计广告语,想出金点子。本课教学侧重于爱护公共设施、讲公德的教育。

   教学过程分析:“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学生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生活和学习,因此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这一课时,选择的案例除了教材上提供的几则,还增添了学校里经常出现并多次强调仍不见效的公物破坏情况。比如公共厕所里男洗手间的水龙头每次修好了不久就被破坏,墙上的指示牌总是被戳些小洞,个别学生的椅子总是要散架……这些事件都是从学生角度来考虑的,因此能够切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共鸣。我们的课程和教材是由儿童生活世界转化而来,课程和教材又要再转化为儿童的生活世界。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如《不说话的朋友》中最后一部分“我为朋友做点啥”,我引导同学们,我们周围这些不会说话的“朋友”,即使伤痕累累,仍默默地为我们服务。作为它们的朋友,你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学生表达出自己想法和观点之后,相信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会伸出他们的一双双小手来保护身边的公共设施。将今日学习的知识经验回馈于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4f8f8358fafab068dc023b.html

《《不会说话的“朋友”》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